国产 亚洲 网友自拍,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久久区,国产 抽搐在线观看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唱響勞動美 當好主力軍 出彩新征程——走近2022年河南“最美職工”
更新時間:2023-5-15 19:34:47    來源:新華社

  □豫工宣

  他們的崗位平凡,卻依然能十年如一日地堅守本職、兢兢業業,用辛勤的汗水澆灌著勞動之花;

  他們成長在基層、奉獻在一線、立功在平時,始終懷揣著對工作的熱愛與執著默默耕耘;

  他們像一面面旗幟、一顆顆明星,引領著我們學會在執著中堅守、在專注中敬業、在耐心中求精,不斷追求“最美”、成就“最美”。

  為充分挖掘、廣泛宣傳一批新時代我省工人隊伍中的先進典型,以“最美”引領全省職工砥礪奮斗,近日,省委宣傳部、省總工會聯合發布2022年河南“最美職工”。今天,我們走近他們,讓平凡之美、勞動之美、時代之美成為更多人生命中的榮光,為奮力譜寫新時代新征程中原更加出彩的絢麗篇章匯聚力量。

  ★吳艷新 濟源豫光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

  與“毒”共舞力攀“綠色冶煉”高峰

  他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首先開啟銅砷分離實驗;他是“逆行者”,別人提砷色變,他卻迎難而上。他就是濟源豫光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吳艷新。

  含砷固廢安全處置和污染防治一直是我國有色金屬和環境保護行業的重大難題,在金屬銅冶煉排放出的煙灰中,砷很難被單獨提取。公司決定把這個任務交給吳艷新來攻克。

  “砷中毒的危害我非常清楚,但這關系到產品質量的提升,我不會放棄。”吳艷新說。500多次銅砷分離實驗、上萬條經驗建議、2000多組化驗數據,經年累月的實踐中,他終于取得了突破。

  2020年6月,多金屬含砷危廢資源化綜合利用項目正式投入使用,實現了毒煙灰全處理,銅、鉛等有價元素全回收。2022年7月,由他主持完成的復雜高砷銅煙灰綜合回收關鍵技術與產業化榮獲全國機械冶金建材職工技術創新成果一等獎。

  “作為新時代的產業工人,我要常懷報國之心,運用我所學的專業知識,在含砷固廢資源化無害化處理過程中不斷創新與突破。”吳艷新說。

  ★高帥旗 鄭州餓了么公司騎手★

  一單單跑出幸福一步步奮斗青春

  去年,“外賣小哥送餐路上接到上海交大研究生錄取通知書”的故事沖上熱搜——開封小伙、鄭州餓了么公司騎手高帥旗照顧患病父親同時送外賣、備戰“法考”的故事感動了無數人。

  2021年,25歲的高帥旗正在備戰研究生考試,身為頂梁柱的爸爸突發腦出血住院。父親臥病在床,母親全職陪護,弟弟在上初中,高帥旗毅然選擇做起了外賣騎手,賺錢養家。

  每天,高帥旗早早上線接單,白天送外賣,中午還要回家做飯,整天都在路上奔跑。結束工作時往往夜已深,一身疲憊的他還要學習備考到凌晨。高強度的工作,即便對于他這樣一名退伍軍人來說,也是巨大的挑戰。

  天道酬勤,懷揣著這份來之不易的通知書,去年9月,安置好家人后,高帥旗進入上海交大攻讀研究生。如今,他仍在利用課余時間勤工儉學,養活自己、補貼家用,追尋人生理想。

  “我之前當過兵,身上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我希望能學好法律專業知識,用所學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為社會作出自己的貢獻。”高帥旗說。

  ★王叢苗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考古工作隊高級技師★

  讓塵封歷史綻瑰麗光芒

  從塵封千年的泥土中,探尋古老歷史的軌跡,讓考古充滿了神秘的色彩。從普探、發掘,到清理、繪圖,這些工作又有著常人難以想象的枯燥,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考古工作隊高級技師王叢苗一干就是40年。

  1983年,高中畢業的王從苗進入二里頭考古隊工作。40年間,她始終保持對考古工作的熱情,認真學習理論知識,不斷錘煉專業技能,從一名普工成長為技工、技師、高級技師,用青春和汗水完成一次又一次超越。

  在2014年出版的大型考古報告《二里頭(1999—2006)》中,王叢苗擔負了全部數千件文物的繪制工作,這部報告被評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重大成果之一。同時,王叢苗在二里頭宮城、被譽為“超級國寶”的大型綠松石龍形器的發現與發掘工作中均作出重要貢獻。

  如今,年近六旬的她依然活躍在考古工作第一線。她說:“我想把多年來我的親身經歷和我發掘的經驗、學習到的知識,傳播給更多人,讓他們認識二里頭文化,更加了解考古這項事業。”

  ★陳虎 漯河際華3515皮革皮鞋有限公司設備首席工匠★

  “小工位”走出的“大工匠”

  很多人都聽說過強人軍工鞋,在生產這款鞋的廠里同樣有位“強人”。他叫陳虎,是漯河際華3515皮革皮鞋有限公司設備首席工匠。

  陳虎的職責是維護生產設備運轉,他總會在本職工作之外,多問一句、多做一步。2006年,公司引進了一條德國生產線,先進的設備讓陳虎充滿好奇,不停地問長問短,令外方工程師很不耐煩。

  對方越傲慢,陳虎就越不服輸。此后半年中,他憑借一本德英漢詞典,硬是把德文說明書翻譯成了中文。這次經歷讓他認識到,只有自己掌握核心技術,才能不受制于人。

  從此,陳虎在技術革新之路上不停探索。他研制的新型繼電器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使進口繼電器價格從每只400多元降至百元以內;他牽頭完成的質量檢測信息網絡及數據庫建設,讓企業實現了產量和質量的實時監測,每年創效109萬元。

  憑借鍥而不舍、勇于創新的工匠精神,陳虎先后收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原大工匠等榮譽。“社會和企業都需要有擔當的工人,作為一線職工,我們應該在自己的崗位實現抱負、創造價值。”陳虎說。

  ★李玉斌 中國鐵路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洛陽工務段楊連第橋隧工區工長★

  誓要守好英雄橋

  在隴海鐵路上,有一座全國唯一用人名命名的鐵路橋——楊連第橋。這座英雄橋高45米、長172.5米,聳立在秦嶺余脈峭壁中,中國鐵路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洛陽工務段楊連第橋隧工區工長李玉斌,在這座橋上守護了15年。

  早上6時至9時是楊連第橋的檢修天窗期。3個小時內,李玉斌必須通過空中作業,檢修完這座相當于15層樓高的鋼結構橋梁,與地面作業相比,他要付出幾倍的努力。除了高空作業項目,完成隧道打冰、山體掛網這些急難險重任務,也是李玉斌的工作常態。

  “我的爺爺是新中國第一代鐵路人,他守護楊連第橋18年直到退休。后來,父親也扎根這里,一干就是38年。2008年,我來到楊連第工區報到的第一天,我父親叮囑我一定要接好班,守好橋。如今,接力棒傳到我的手上,我一定要承擔起這份責任。”多年來,李玉斌和工友及時發現處理各類隱患200余件,管轄范圍內未發生一起行車安全事故。

  “我會再接再厲,踏著英雄的足跡,用實際行動把大橋守好、把英雄故事講好。”李玉斌說。

  ★趙樹玲 鄭州市零晨保潔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

  “環衛之花”向陽而生

  “困難使我更堅強”,這是鄭州市零晨保潔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趙樹玲對自己的生活經歷發出的感慨。無論寒冬酷暑,無論臟活累活,這朵扎根一線的“環衛之花”,總是樂觀陽光,帶領著環衛工人們用勤勞雙手贏得社會的尊重和認可。

  25年前,趙樹玲剛從農村進城做紡織工不久,就面臨下崗困境。為了生計,她拋去羞澀,當起了環衛工,每天凌晨就要起床工作。

  當時,清掃幾乎全靠人力,冰雪天渾身泥水,三伏天滿頭大汗。清運垃圾時鉆到垃圾洞,疏通積水時跳進化糞池,對于趙樹玲來說都不在話下。“我沒覺得很苦很累,每天看到大街上整潔靚麗,感覺心情很舒暢。”

  憑著“巾幗不讓須眉”的勁頭,趙樹玲的工作得到了大家的尊重和認可。2003年,她注冊成立了自己的保潔服務公司,吸納更多下崗職工再就業。近年來,她先后獲得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五一巾幗標兵榮譽稱號。她笑著說:“有事干、有追求、有夢想,帶領團隊成員不斷向前,我感覺這就叫幸福。”

  ★楊志剛 輝縣市宏鑫汽車運輸服務有限公司司機★

  一碗粥溫暖一座城

  每天凌晨4時,新鄉輝縣市雷鋒愛心團隊的志愿者們就在愛心粥屋里忙碌起來。5時,早餐準時裝車送到輝縣市的十個環衛工免費就餐點。

  雷鋒愛心團隊的發起人叫楊志剛,是輝縣市宏鑫汽車運輸服務有限公司的一名貨車司機。雷鋒是楊志剛的榜樣,為了更好地幫助別人,楊志剛發起成立了雷鋒愛心團隊,積極參與公益活動。2016年臘八節,楊志剛組織了為環衛工人送愛心早餐的活動,大家都覺得這項活動很有意義。

  為把免費送早餐活動長期進行下去,楊志剛租房子、捐款捐物,幾年下來,他先后出資50多萬元,把開卡車掙的錢幾乎全部投入愛心粥屋中。

  如今,愛心粥屋在當地名氣越來越大,市政府、市總工會和愛心企業采取多種方式支持粥屋的發展,楊志剛也先后榮獲“河南好人”“中國好人”。

  在楊志剛的感召下,越來越多的志愿者加入愛心粥屋中。目前,愛心粥屋送早餐活動累計開展超過1000天,送出愛心早餐約25萬份。他說,希望能用行動帶動更多人參與志愿服務,讓雷鋒精神代代相傳。

  ★王文珂 禹州市小珂鈞瓷坊藝術總監★

  一壺一器顯匠心

  一把泥土,一爐爍火,厚土火窯,綿延千秋。在鈞瓷文化發祥地神垕鎮,有一位“80后”鈞瓷工藝大師,他就是禹州市小珂鈞瓷坊藝術總監王文珂。

  “我20歲開始學藝,泥坯的千變萬化,鈞瓷的多姿多彩,給了我學習的無窮動力。”王文珂說,為了讓自己盡快成為一個“練家子”,他多次到當地知名窯口學習鈞瓷成型技藝,并專門拜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劉福安。

  對于瓷器來說,好的胚體是出好作品的關鍵之一。短短幾年,王文珂勤學苦練,鈞瓷手拉坯成型的技藝越來越精湛。入行不到10年,他在全省、全國級陶瓷手工拉坯大賽中獲得一等獎十余次,成為全國鈞瓷界有名的手工拉坯“專業獲獎戶”。

  為了更好傳承鈞瓷制作技藝,王文珂決定自建窯口,并對外承諾凡是愿意來學習的人,一律免收學習費、住宿費、材料費。幾年間,來自省內外的學徒絡繹不絕,為鈞瓷產業發展輸送了大量人才。

  “我會發揚工匠精神,給古老的鈞瓷注入新的、強盛的生命力,努力把鈞瓷文化發展壯大。”王文珂說。

  ★中建七局營盤山隧道攻堅團★

  勇往直前使命必達

  他們被稱為奮戰在彩云之南的雄鷹,憑錚錚鐵骨、用豪情血性,生生辟出了一條惠及沿線各族數百萬群眾的出山路,他們就是中建七局營盤山隧道攻堅團。

  云南華麗高速公路是“一帶一路”建設重點項目,其中由中建七局一公司所承建的營盤山隧道為“中建第一長隧”,全長11.31公里,是該項目的重大控制性工程。

  隧道圍巖地質變化頻繁,其所處的橫斷山脈極為復雜險峻。2016年進洞以來,攻堅團以始終如一的堅守、使命必達的擔當,先后克服斷層破碎帶、突泥涌水、坍塌、軟巖變形、特長隧道通風困難等諸多施工難題。

  歷時73個月,隧道于2022年11月30日貫通,將隧道兩端的車程由2.5個小時縮短至40分鐘。營盤山隧道全線貫通后,其所在的華麗高速將填補云南麗江和四川攀枝花兩地高速公路網布局的空白,為沿線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活力。

  營盤山隧道攻堅團先后榮獲云南省工人先鋒號和全國工人先鋒號榮譽。“沒有翻不過的高山,也沒有打不通的隧道”,這個堅定的信念指引隧道全體建設者披荊斬棘、奮勇向前。

  ★宋慧 安陽市農業科學院谷子研究所副所長★

  在豐收的田野中錘煉青春

  對于安陽市農業科學院谷子研究所副所長宋慧來說,自己有兩個夢想。她從田埂間一路走進實驗室,用不懈奮斗圓著自己兒時的夢想——當一個像袁隆平那樣的農業專家;10年前,她從實驗室回歸田野,只為讓田間勞作的鄉親不再那么辛苦。

  2013年,宋慧來到安陽市農業科學院谷子研究所,從一位學農學的博士生,變成谷物品種選育的一線工作人員,整日和土坷垃打交道。

  試驗田里看長勢,基層調研查問題,宋慧立志要把黃燦燦的小谷粒做成農民增收致富的“金疙瘩”。她參與了多個豫谷系列品種的選育,目前“豫谷”系列品種在我省覆蓋率達90%以上,谷子精量播種技術在我省覆蓋率達93%。2022年,由宋慧主要參與完成的“豫谷18選育及應用”項目榮獲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優質抗除草劑谷子新品種豫谷26選育及關鍵栽培技術集成應用”獲河南省農科系統成果一等獎。

  宋慧表示,作為青年科研人員,她希望讓更多科研成果從實驗室里面走出去,走到農戶的田間地頭,從而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吳艷新

高帥旗

王叢苗

陳 虎

 李玉斌

趙樹玲

楊志剛

王文珂

宋 慧

中建七局營盤山隧道攻堅團

文章編輯:趙銀岷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唱響勞動美 當好主力軍 出彩新征程——走近2022年河南“最美職工”
2023-5-15 19:34:47    來源:新華社

  □豫工宣

  他們的崗位平凡,卻依然能十年如一日地堅守本職、兢兢業業,用辛勤的汗水澆灌著勞動之花;

  他們成長在基層、奉獻在一線、立功在平時,始終懷揣著對工作的熱愛與執著默默耕耘;

  他們像一面面旗幟、一顆顆明星,引領著我們學會在執著中堅守、在專注中敬業、在耐心中求精,不斷追求“最美”、成就“最美”。

  為充分挖掘、廣泛宣傳一批新時代我省工人隊伍中的先進典型,以“最美”引領全省職工砥礪奮斗,近日,省委宣傳部、省總工會聯合發布2022年河南“最美職工”。今天,我們走近他們,讓平凡之美、勞動之美、時代之美成為更多人生命中的榮光,為奮力譜寫新時代新征程中原更加出彩的絢麗篇章匯聚力量。

  ★吳艷新 濟源豫光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

  與“毒”共舞力攀“綠色冶煉”高峰

  他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首先開啟銅砷分離實驗;他是“逆行者”,別人提砷色變,他卻迎難而上。他就是濟源豫光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吳艷新。

  含砷固廢安全處置和污染防治一直是我國有色金屬和環境保護行業的重大難題,在金屬銅冶煉排放出的煙灰中,砷很難被單獨提取。公司決定把這個任務交給吳艷新來攻克。

  “砷中毒的危害我非常清楚,但這關系到產品質量的提升,我不會放棄。”吳艷新說。500多次銅砷分離實驗、上萬條經驗建議、2000多組化驗數據,經年累月的實踐中,他終于取得了突破。

  2020年6月,多金屬含砷危廢資源化綜合利用項目正式投入使用,實現了毒煙灰全處理,銅、鉛等有價元素全回收。2022年7月,由他主持完成的復雜高砷銅煙灰綜合回收關鍵技術與產業化榮獲全國機械冶金建材職工技術創新成果一等獎。

  “作為新時代的產業工人,我要常懷報國之心,運用我所學的專業知識,在含砷固廢資源化無害化處理過程中不斷創新與突破。”吳艷新說。

  ★高帥旗 鄭州餓了么公司騎手★

  一單單跑出幸福一步步奮斗青春

  去年,“外賣小哥送餐路上接到上海交大研究生錄取通知書”的故事沖上熱搜——開封小伙、鄭州餓了么公司騎手高帥旗照顧患病父親同時送外賣、備戰“法考”的故事感動了無數人。

  2021年,25歲的高帥旗正在備戰研究生考試,身為頂梁柱的爸爸突發腦出血住院。父親臥病在床,母親全職陪護,弟弟在上初中,高帥旗毅然選擇做起了外賣騎手,賺錢養家。

  每天,高帥旗早早上線接單,白天送外賣,中午還要回家做飯,整天都在路上奔跑。結束工作時往往夜已深,一身疲憊的他還要學習備考到凌晨。高強度的工作,即便對于他這樣一名退伍軍人來說,也是巨大的挑戰。

  天道酬勤,懷揣著這份來之不易的通知書,去年9月,安置好家人后,高帥旗進入上海交大攻讀研究生。如今,他仍在利用課余時間勤工儉學,養活自己、補貼家用,追尋人生理想。

  “我之前當過兵,身上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我希望能學好法律專業知識,用所學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為社會作出自己的貢獻。”高帥旗說。

  ★王叢苗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考古工作隊高級技師★

  讓塵封歷史綻瑰麗光芒

  從塵封千年的泥土中,探尋古老歷史的軌跡,讓考古充滿了神秘的色彩。從普探、發掘,到清理、繪圖,這些工作又有著常人難以想象的枯燥,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考古工作隊高級技師王叢苗一干就是40年。

  1983年,高中畢業的王從苗進入二里頭考古隊工作。40年間,她始終保持對考古工作的熱情,認真學習理論知識,不斷錘煉專業技能,從一名普工成長為技工、技師、高級技師,用青春和汗水完成一次又一次超越。

  在2014年出版的大型考古報告《二里頭(1999—2006)》中,王叢苗擔負了全部數千件文物的繪制工作,這部報告被評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重大成果之一。同時,王叢苗在二里頭宮城、被譽為“超級國寶”的大型綠松石龍形器的發現與發掘工作中均作出重要貢獻。

  如今,年近六旬的她依然活躍在考古工作第一線。她說:“我想把多年來我的親身經歷和我發掘的經驗、學習到的知識,傳播給更多人,讓他們認識二里頭文化,更加了解考古這項事業。”

  ★陳虎 漯河際華3515皮革皮鞋有限公司設備首席工匠★

  “小工位”走出的“大工匠”

  很多人都聽說過強人軍工鞋,在生產這款鞋的廠里同樣有位“強人”。他叫陳虎,是漯河際華3515皮革皮鞋有限公司設備首席工匠。

  陳虎的職責是維護生產設備運轉,他總會在本職工作之外,多問一句、多做一步。2006年,公司引進了一條德國生產線,先進的設備讓陳虎充滿好奇,不停地問長問短,令外方工程師很不耐煩。

  對方越傲慢,陳虎就越不服輸。此后半年中,他憑借一本德英漢詞典,硬是把德文說明書翻譯成了中文。這次經歷讓他認識到,只有自己掌握核心技術,才能不受制于人。

  從此,陳虎在技術革新之路上不停探索。他研制的新型繼電器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使進口繼電器價格從每只400多元降至百元以內;他牽頭完成的質量檢測信息網絡及數據庫建設,讓企業實現了產量和質量的實時監測,每年創效109萬元。

  憑借鍥而不舍、勇于創新的工匠精神,陳虎先后收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原大工匠等榮譽。“社會和企業都需要有擔當的工人,作為一線職工,我們應該在自己的崗位實現抱負、創造價值。”陳虎說。

  ★李玉斌 中國鐵路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洛陽工務段楊連第橋隧工區工長★

  誓要守好英雄橋

  在隴海鐵路上,有一座全國唯一用人名命名的鐵路橋——楊連第橋。這座英雄橋高45米、長172.5米,聳立在秦嶺余脈峭壁中,中國鐵路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洛陽工務段楊連第橋隧工區工長李玉斌,在這座橋上守護了15年。

  早上6時至9時是楊連第橋的檢修天窗期。3個小時內,李玉斌必須通過空中作業,檢修完這座相當于15層樓高的鋼結構橋梁,與地面作業相比,他要付出幾倍的努力。除了高空作業項目,完成隧道打冰、山體掛網這些急難險重任務,也是李玉斌的工作常態。

  “我的爺爺是新中國第一代鐵路人,他守護楊連第橋18年直到退休。后來,父親也扎根這里,一干就是38年。2008年,我來到楊連第工區報到的第一天,我父親叮囑我一定要接好班,守好橋。如今,接力棒傳到我的手上,我一定要承擔起這份責任。”多年來,李玉斌和工友及時發現處理各類隱患200余件,管轄范圍內未發生一起行車安全事故。

  “我會再接再厲,踏著英雄的足跡,用實際行動把大橋守好、把英雄故事講好。”李玉斌說。

  ★趙樹玲 鄭州市零晨保潔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

  “環衛之花”向陽而生

  “困難使我更堅強”,這是鄭州市零晨保潔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趙樹玲對自己的生活經歷發出的感慨。無論寒冬酷暑,無論臟活累活,這朵扎根一線的“環衛之花”,總是樂觀陽光,帶領著環衛工人們用勤勞雙手贏得社會的尊重和認可。

  25年前,趙樹玲剛從農村進城做紡織工不久,就面臨下崗困境。為了生計,她拋去羞澀,當起了環衛工,每天凌晨就要起床工作。

  當時,清掃幾乎全靠人力,冰雪天渾身泥水,三伏天滿頭大汗。清運垃圾時鉆到垃圾洞,疏通積水時跳進化糞池,對于趙樹玲來說都不在話下。“我沒覺得很苦很累,每天看到大街上整潔靚麗,感覺心情很舒暢。”

  憑著“巾幗不讓須眉”的勁頭,趙樹玲的工作得到了大家的尊重和認可。2003年,她注冊成立了自己的保潔服務公司,吸納更多下崗職工再就業。近年來,她先后獲得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五一巾幗標兵榮譽稱號。她笑著說:“有事干、有追求、有夢想,帶領團隊成員不斷向前,我感覺這就叫幸福。”

  ★楊志剛 輝縣市宏鑫汽車運輸服務有限公司司機★

  一碗粥溫暖一座城

  每天凌晨4時,新鄉輝縣市雷鋒愛心團隊的志愿者們就在愛心粥屋里忙碌起來。5時,早餐準時裝車送到輝縣市的十個環衛工免費就餐點。

  雷鋒愛心團隊的發起人叫楊志剛,是輝縣市宏鑫汽車運輸服務有限公司的一名貨車司機。雷鋒是楊志剛的榜樣,為了更好地幫助別人,楊志剛發起成立了雷鋒愛心團隊,積極參與公益活動。2016年臘八節,楊志剛組織了為環衛工人送愛心早餐的活動,大家都覺得這項活動很有意義。

  為把免費送早餐活動長期進行下去,楊志剛租房子、捐款捐物,幾年下來,他先后出資50多萬元,把開卡車掙的錢幾乎全部投入愛心粥屋中。

  如今,愛心粥屋在當地名氣越來越大,市政府、市總工會和愛心企業采取多種方式支持粥屋的發展,楊志剛也先后榮獲“河南好人”“中國好人”。

  在楊志剛的感召下,越來越多的志愿者加入愛心粥屋中。目前,愛心粥屋送早餐活動累計開展超過1000天,送出愛心早餐約25萬份。他說,希望能用行動帶動更多人參與志愿服務,讓雷鋒精神代代相傳。

  ★王文珂 禹州市小珂鈞瓷坊藝術總監★

  一壺一器顯匠心

  一把泥土,一爐爍火,厚土火窯,綿延千秋。在鈞瓷文化發祥地神垕鎮,有一位“80后”鈞瓷工藝大師,他就是禹州市小珂鈞瓷坊藝術總監王文珂。

  “我20歲開始學藝,泥坯的千變萬化,鈞瓷的多姿多彩,給了我學習的無窮動力。”王文珂說,為了讓自己盡快成為一個“練家子”,他多次到當地知名窯口學習鈞瓷成型技藝,并專門拜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劉福安。

  對于瓷器來說,好的胚體是出好作品的關鍵之一。短短幾年,王文珂勤學苦練,鈞瓷手拉坯成型的技藝越來越精湛。入行不到10年,他在全省、全國級陶瓷手工拉坯大賽中獲得一等獎十余次,成為全國鈞瓷界有名的手工拉坯“專業獲獎戶”。

  為了更好傳承鈞瓷制作技藝,王文珂決定自建窯口,并對外承諾凡是愿意來學習的人,一律免收學習費、住宿費、材料費。幾年間,來自省內外的學徒絡繹不絕,為鈞瓷產業發展輸送了大量人才。

  “我會發揚工匠精神,給古老的鈞瓷注入新的、強盛的生命力,努力把鈞瓷文化發展壯大。”王文珂說。

  ★中建七局營盤山隧道攻堅團★

  勇往直前使命必達

  他們被稱為奮戰在彩云之南的雄鷹,憑錚錚鐵骨、用豪情血性,生生辟出了一條惠及沿線各族數百萬群眾的出山路,他們就是中建七局營盤山隧道攻堅團。

  云南華麗高速公路是“一帶一路”建設重點項目,其中由中建七局一公司所承建的營盤山隧道為“中建第一長隧”,全長11.31公里,是該項目的重大控制性工程。

  隧道圍巖地質變化頻繁,其所處的橫斷山脈極為復雜險峻。2016年進洞以來,攻堅團以始終如一的堅守、使命必達的擔當,先后克服斷層破碎帶、突泥涌水、坍塌、軟巖變形、特長隧道通風困難等諸多施工難題。

  歷時73個月,隧道于2022年11月30日貫通,將隧道兩端的車程由2.5個小時縮短至40分鐘。營盤山隧道全線貫通后,其所在的華麗高速將填補云南麗江和四川攀枝花兩地高速公路網布局的空白,為沿線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活力。

  營盤山隧道攻堅團先后榮獲云南省工人先鋒號和全國工人先鋒號榮譽。“沒有翻不過的高山,也沒有打不通的隧道”,這個堅定的信念指引隧道全體建設者披荊斬棘、奮勇向前。

  ★宋慧 安陽市農業科學院谷子研究所副所長★

  在豐收的田野中錘煉青春

  對于安陽市農業科學院谷子研究所副所長宋慧來說,自己有兩個夢想。她從田埂間一路走進實驗室,用不懈奮斗圓著自己兒時的夢想——當一個像袁隆平那樣的農業專家;10年前,她從實驗室回歸田野,只為讓田間勞作的鄉親不再那么辛苦。

  2013年,宋慧來到安陽市農業科學院谷子研究所,從一位學農學的博士生,變成谷物品種選育的一線工作人員,整日和土坷垃打交道。

  試驗田里看長勢,基層調研查問題,宋慧立志要把黃燦燦的小谷粒做成農民增收致富的“金疙瘩”。她參與了多個豫谷系列品種的選育,目前“豫谷”系列品種在我省覆蓋率達90%以上,谷子精量播種技術在我省覆蓋率達93%。2022年,由宋慧主要參與完成的“豫谷18選育及應用”項目榮獲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優質抗除草劑谷子新品種豫谷26選育及關鍵栽培技術集成應用”獲河南省農科系統成果一等獎。

  宋慧表示,作為青年科研人員,她希望讓更多科研成果從實驗室里面走出去,走到農戶的田間地頭,從而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吳艷新

高帥旗

王叢苗

陳 虎

 李玉斌

趙樹玲

楊志剛

王文珂

宋 慧

中建七局營盤山隧道攻堅團

文章編輯:趙銀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