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 亚洲 网友自拍,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久久区,国产 抽搐在线观看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行走河南·讀懂中國丨科技考古助力中華文明探源 雙槐樹遺址社會形態“復活”
更新時間:2023-5-15 19:34:25    來源:新華社

  河南日報記者 郭歌

  在黃河與伊洛河交匯處,有一座距今5300年左右的“河洛古國”——雙槐樹遺址。這里填補了中華文明起源關鍵時期、關鍵地區的關鍵材料,是迄今為止在黃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這一中華文明形成初期階段,發現規格最高且具有都邑性質的中心聚落。

  5000多年前生活在這里的先民們什么樣?他們怎么生活?5月13日,記者走進鄭州大學歷史學院人骨考古實驗室探尋答案。


  5月13日,學生在鄭州大學歷史學院人骨考古實驗室進行研究工作。河南日報記者 郭歌 攝

  雙槐樹遺址發現的難產病例

  在實驗室內的眾多標本中,有一份從雙槐樹遺址出土的胎兒人骨標本,這具標本“記錄”了當時的一例難產病例。

  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周亞威介紹,實驗室團隊在完成發掘現場鑒定以及人骨提取、復原工作后發現,在產婦分娩過程中,胎兒的大部分額骨和頂骨已娩出盆腔出口,而包括胸椎在內的其他身體骨骼還在產婦腹腔內,“當軟組織不被保存,對骨骼的研究也就顯得更加重要。所以我們就開始對胎兒的骨骼進行進一步的研究,想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難產。”

  團隊人員對保存下來相對完整的胎兒長骨進行了測量。測量結果顯示,胎兒長骨的測量值均遠大于正常足月40周胎兒主要長骨長度,特別是股骨的長度達到了82.28mm,推測有巨大胎兒的可能性。周亞威說:“如果按照現代醫學的方法來推測的話,小寶寶可能在8斤以上,非常不利于生產。”

  “雙槐樹遺址出土了中國境內第一例可能因巨大兒、胎位異常等因素而導致的難產死亡案例,為研究中國古代生育健康問題提供了重要參考。”周亞威說。

  雙槐樹在當時或為父系氏族社會

  據了解,雙槐樹遺址共出土人體骨骼328例,其中成人骨骼299例,兒童骨骼14例,年齡不明者15例。該實驗室對雙槐樹遺址進行了體質人類學科研究后得出了一些比較重要的結論。

  “我們發現雙槐樹遺址出土的女性上肢骨一般都比較粗壯,粗壯程度甚至高于男性。”周亞威說,男性的身高高于女性,但肌肉附著點以及粗壯程度都弱于女性,這說明什么?

  “我們認為可能當時的女性會從事一些比較重的體力勞動,而男性則相對較少。”周亞威解釋,骨骼是有重塑性的,經常干活的人肌肉以及附著點會比較發達,“我們也因此推測當時男女之間應該存在著明顯的社會分工。”

  除此以外,實驗室團隊還對雙槐樹遺址的人體骨骼做了鍶同位素研究。“鍶同位素的結果可以看出這個人是本地的還是外來的。結果顯示雙槐樹遺址的男性大多為本地人,而女性有相當一部分來自周圍的聚落,應該是從周圍的一些聚落嫁到了雙槐樹。”周亞威說。

  同時DNA結果表明,雙槐樹遺址中的男性DNA相對純粹,而女性的線粒體DNA則非常多元,這也印證了當時的女性確實來自不同的地方,“基于這些研究,我們推測在當時男性的社會地位要高于女性,雙槐樹在當時應該是一個父系氏族社會。”

  5000多年前的黃河流域已經形成漢族

  據周亞威介紹,實驗室成立于2014年,收藏黃河流域古人類資源1.2萬余例,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收藏數量最多的人類學實驗室。實驗室圍繞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要考古遺址開展古代人類體質演變和健康狀況研究,在規模、人骨收藏數量、高水平成果產出、人才培養以及國際化方面都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

  周亞威說:“我們現在做的工作就是通過科技考古實證中華文明5000年不斷裂的文明史。以人類體質學、人類骨骼考古學來研究人類的起源與進化,包括古代人類的體質特征、生長發育、生活方式、健康狀況、飲食結構、社會經濟、人口結構、遷徙行為、社會沖突以及人群親緣關系和遺傳結構等。”

  實驗室目前主要圍繞中原地區仰韶文化中晚期的幾個重要的遺址開展研究。根據研究結果,5000多年前的雙槐樹以及汪溝人群和現在廣東、廣西、福建等地的南方漢族人群最為接近,這樣的研究結果在DNA研究中也得到了證實。

  “所以可以推測,在5000多年以前的黃河流域漢族其實已經形成了,在延續的過程中向南進行了擴散,來到長江流域或者長江以南地區,形成了我們現在的中華民族。”周亞威說。


文章編輯:趙銀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行走河南·讀懂中國丨科技考古助力中華文明探源 雙槐樹遺址社會形態“復活”
    2023-5-15 19:34:25    來源:新華社

      河南日報記者 郭歌

      在黃河與伊洛河交匯處,有一座距今5300年左右的“河洛古國”——雙槐樹遺址。這里填補了中華文明起源關鍵時期、關鍵地區的關鍵材料,是迄今為止在黃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這一中華文明形成初期階段,發現規格最高且具有都邑性質的中心聚落。

      5000多年前生活在這里的先民們什么樣?他們怎么生活?5月13日,記者走進鄭州大學歷史學院人骨考古實驗室探尋答案。


      5月13日,學生在鄭州大學歷史學院人骨考古實驗室進行研究工作。河南日報記者 郭歌 攝

      雙槐樹遺址發現的難產病例

      在實驗室內的眾多標本中,有一份從雙槐樹遺址出土的胎兒人骨標本,這具標本“記錄”了當時的一例難產病例。

      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周亞威介紹,實驗室團隊在完成發掘現場鑒定以及人骨提取、復原工作后發現,在產婦分娩過程中,胎兒的大部分額骨和頂骨已娩出盆腔出口,而包括胸椎在內的其他身體骨骼還在產婦腹腔內,“當軟組織不被保存,對骨骼的研究也就顯得更加重要。所以我們就開始對胎兒的骨骼進行進一步的研究,想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難產。”

      團隊人員對保存下來相對完整的胎兒長骨進行了測量。測量結果顯示,胎兒長骨的測量值均遠大于正常足月40周胎兒主要長骨長度,特別是股骨的長度達到了82.28mm,推測有巨大胎兒的可能性。周亞威說:“如果按照現代醫學的方法來推測的話,小寶寶可能在8斤以上,非常不利于生產。”

      “雙槐樹遺址出土了中國境內第一例可能因巨大兒、胎位異常等因素而導致的難產死亡案例,為研究中國古代生育健康問題提供了重要參考。”周亞威說。

      雙槐樹在當時或為父系氏族社會

      據了解,雙槐樹遺址共出土人體骨骼328例,其中成人骨骼299例,兒童骨骼14例,年齡不明者15例。該實驗室對雙槐樹遺址進行了體質人類學科研究后得出了一些比較重要的結論。

      “我們發現雙槐樹遺址出土的女性上肢骨一般都比較粗壯,粗壯程度甚至高于男性。”周亞威說,男性的身高高于女性,但肌肉附著點以及粗壯程度都弱于女性,這說明什么?

      “我們認為可能當時的女性會從事一些比較重的體力勞動,而男性則相對較少。”周亞威解釋,骨骼是有重塑性的,經常干活的人肌肉以及附著點會比較發達,“我們也因此推測當時男女之間應該存在著明顯的社會分工。”

      除此以外,實驗室團隊還對雙槐樹遺址的人體骨骼做了鍶同位素研究。“鍶同位素的結果可以看出這個人是本地的還是外來的。結果顯示雙槐樹遺址的男性大多為本地人,而女性有相當一部分來自周圍的聚落,應該是從周圍的一些聚落嫁到了雙槐樹。”周亞威說。

      同時DNA結果表明,雙槐樹遺址中的男性DNA相對純粹,而女性的線粒體DNA則非常多元,這也印證了當時的女性確實來自不同的地方,“基于這些研究,我們推測在當時男性的社會地位要高于女性,雙槐樹在當時應該是一個父系氏族社會。”

      5000多年前的黃河流域已經形成漢族

      據周亞威介紹,實驗室成立于2014年,收藏黃河流域古人類資源1.2萬余例,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收藏數量最多的人類學實驗室。實驗室圍繞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要考古遺址開展古代人類體質演變和健康狀況研究,在規模、人骨收藏數量、高水平成果產出、人才培養以及國際化方面都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

      周亞威說:“我們現在做的工作就是通過科技考古實證中華文明5000年不斷裂的文明史。以人類體質學、人類骨骼考古學來研究人類的起源與進化,包括古代人類的體質特征、生長發育、生活方式、健康狀況、飲食結構、社會經濟、人口結構、遷徙行為、社會沖突以及人群親緣關系和遺傳結構等。”

      實驗室目前主要圍繞中原地區仰韶文化中晚期的幾個重要的遺址開展研究。根據研究結果,5000多年前的雙槐樹以及汪溝人群和現在廣東、廣西、福建等地的南方漢族人群最為接近,這樣的研究結果在DNA研究中也得到了證實。

      “所以可以推測,在5000多年以前的黃河流域漢族其實已經形成了,在延續的過程中向南進行了擴散,來到長江流域或者長江以南地區,形成了我們現在的中華民族。”周亞威說。


    文章編輯:趙銀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