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 亚洲 网友自拍,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久久区,国产 抽搐在线观看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2023年“歡樂春節和合共生”音樂會——在和合之美中奏響“春之樂章”
更新時間:2023-1-16 13:59:58    來源:河南學習平臺

音樂跨越國界,歌聲聯通心靈。1月14日晚,河南藝術中心大劇院流光溢彩,由文化和旅游部指導,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聯合主辦的2023年“歡樂春節”啟動儀式暨“歡樂春節和合共生”音樂會,在農歷臘月二十三“小年夜”盛大啟幕,并面向全球同步線上播出。悠揚曼妙的樂音聲中,萬千觀眾共赴文化盛宴,深入感受中國春節的文化之美、生活之美、和合之美。

圖片來源:河南日報客戶端

文化和旅游部主辦的“歡樂春節”自2001年推出以來,影響不斷擴大,已覆蓋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越來越多的外國民眾加入到慶祝中國春節的人群中。作為2023年“歡樂春節”活動重要組成部分,此次音樂會邀請到中央民族樂團、蘇州交響樂團,以及著名指揮家陳燮陽、中央民族樂團琵琶首席趙聰、鋼琴演奏家郎朗、女高音歌唱家吳碧霞等深受觀眾喜愛的藝術家,把關于春的想象鋪展成一幅流光瀲滟、色彩絢麗的畫卷,開啟了一段“奇妙的音樂之旅”。

音樂會分為“天、地、人、和”四個篇章,以《春節序曲》樂曲作為貫穿始終的音樂主線,在古風國韻的基底上,以傳統民樂入題,巧妙運用古樂、民樂、交響樂、琵琶、街舞、芭蕾舞、太極拳、剪紙等中西文化元素,呈現了中西文化交流與碰撞的和諧之美,向世界傳達了中華文化“和合與共”的哲學思辨和中國智慧。同時大膽創新引入情景演繹、互動表演、虛擬數字人等情節,通過科技賦能打造寫意空間,利用XR、AR等先進技術活化傳統文化,展示了歷史與當下的文化傳承與碰撞,古老與現代的交相輝映,歷史與未來的相互交融,奏響了一場以國樂串聯、文化流淌的“春之樂章”。

圖片來源:河南日報客戶端

整場音樂會,賈湖骨笛、甲骨文、太極拳、《百鳥朝鳳》等河南文化元素格外閃耀。

音樂會以樂起筆,在《春節序曲》中開啟,勾勒出普天同慶的氛圍感。中央民族樂團的古樂演奏《頌·黃鐘大呂》,氣勢恢宏、莊重肅穆,賈湖骨笛、編鐘、編磬等12種樂器的交相呼應將華夏文明的禮樂文化鋪展在人們面前,展現出新春佳節重要的儀式感。

“沉睡三千年,一醒驚天下。”第一篇章“天”以《神鳥》為開篇。琵琶演奏家趙聰與虛擬歌手洛天依跨界合作“元宇宙”風格作品《神鳥》,演繹了一段穿越時空的奇妙之旅,與三星堆文明不期相遇;青銅鳥隨著音律的召喚,從巴蜀之地飛向中原再踏尋根之路,山水夢幻聯動,展現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發展格局。緊接其后,嗩吶、交響樂共同奏響了傳統名曲《百鳥朝鳳》(其前身是河南豫劇《抬花轎》中的伴奏曲),百鳥爭鳴,鶯歌燕舞,歡快喜慶。

“黃河之水天上來。”源遠流長的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第二篇章“地”以鼓樂演奏合唱《大地回響》,用中國鼓打擊樂描繪出春雷萌動、大地驚覺、黃河奔騰的景象,生動再現了全國各地綿延數千年傳承發展中衍生出的多彩年俗。天下太極出河洛,蕩氣回腸的《太極隨想曲》融合鋼琴演奏、古琴演奏、電子音樂、太極拳、街舞等藝術形式,跨次元碰撞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太極拳以及太極文化的獨特魅力。

在第三篇章“人”中,當人們還沉浸在中國名曲《茉莉花》和意大利歌劇《圖蘭朵》中的著名詠嘆調《今夜無人入睡》完美交融的旋律時,交響樂團在“復興號”列車上奏響《春之聲圓舞曲》,“途經”嵩山、二里頭、紅旗渠、龍門石窟等名勝古跡,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讓人嘆為觀止,新春的喜悅與歡慶融于天地間。

第四篇章“和”展開了一幅歡樂春節、歡樂世界的美妙圖景。交響樂、民樂演奏《歡樂組曲》將世界的節日音樂與中國的節日音樂相融合,彼此交相輝映。合唱團深情唱響《讓世界充滿愛》,彰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全球奏響的心靈和鳴。演出最后,激情高昂的合唱《新的天地》將演出氣氛推向高潮,傳遞著中華兒女美好的新春祝福。

圖片來源:河南日報客戶端

作為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河南省文化事業近年來蓬勃發展,各項盛事紛至沓來。文化和旅游部首次將“歡樂春節”啟動儀式設在北京以外地區,這是對中華民族文化本源的自覺回歸,也是對歷久彌新文化傳統的由衷致敬。

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此次音樂會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把體現華夏文明、黃河文化、中原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和重要旅游資源、精品劇目、主題展演融入啟動儀式和音樂會的各環節,用更加立體的方式講述中國故事、河南故事,用更加多元的形式塑造可親可敬可愛的中國形象、河南形象。(河南日報記者 溫小娟 歸欣)

(原載于2023年1月15日《河南日報》2版)

文章編輯:劉鳴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2023年“歡樂春節和合共生”音樂會——在和合之美中奏響“春之樂章”
    2023-1-16 13:59:58    來源:河南學習平臺

    音樂跨越國界,歌聲聯通心靈。1月14日晚,河南藝術中心大劇院流光溢彩,由文化和旅游部指導,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聯合主辦的2023年“歡樂春節”啟動儀式暨“歡樂春節和合共生”音樂會,在農歷臘月二十三“小年夜”盛大啟幕,并面向全球同步線上播出。悠揚曼妙的樂音聲中,萬千觀眾共赴文化盛宴,深入感受中國春節的文化之美、生活之美、和合之美。

    圖片來源:河南日報客戶端

    文化和旅游部主辦的“歡樂春節”自2001年推出以來,影響不斷擴大,已覆蓋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越來越多的外國民眾加入到慶祝中國春節的人群中。作為2023年“歡樂春節”活動重要組成部分,此次音樂會邀請到中央民族樂團、蘇州交響樂團,以及著名指揮家陳燮陽、中央民族樂團琵琶首席趙聰、鋼琴演奏家郎朗、女高音歌唱家吳碧霞等深受觀眾喜愛的藝術家,把關于春的想象鋪展成一幅流光瀲滟、色彩絢麗的畫卷,開啟了一段“奇妙的音樂之旅”。

    音樂會分為“天、地、人、和”四個篇章,以《春節序曲》樂曲作為貫穿始終的音樂主線,在古風國韻的基底上,以傳統民樂入題,巧妙運用古樂、民樂、交響樂、琵琶、街舞、芭蕾舞、太極拳、剪紙等中西文化元素,呈現了中西文化交流與碰撞的和諧之美,向世界傳達了中華文化“和合與共”的哲學思辨和中國智慧。同時大膽創新引入情景演繹、互動表演、虛擬數字人等情節,通過科技賦能打造寫意空間,利用XR、AR等先進技術活化傳統文化,展示了歷史與當下的文化傳承與碰撞,古老與現代的交相輝映,歷史與未來的相互交融,奏響了一場以國樂串聯、文化流淌的“春之樂章”。

    圖片來源:河南日報客戶端

    整場音樂會,賈湖骨笛、甲骨文、太極拳、《百鳥朝鳳》等河南文化元素格外閃耀。

    音樂會以樂起筆,在《春節序曲》中開啟,勾勒出普天同慶的氛圍感。中央民族樂團的古樂演奏《頌·黃鐘大呂》,氣勢恢宏、莊重肅穆,賈湖骨笛、編鐘、編磬等12種樂器的交相呼應將華夏文明的禮樂文化鋪展在人們面前,展現出新春佳節重要的儀式感。

    “沉睡三千年,一醒驚天下。”第一篇章“天”以《神鳥》為開篇。琵琶演奏家趙聰與虛擬歌手洛天依跨界合作“元宇宙”風格作品《神鳥》,演繹了一段穿越時空的奇妙之旅,與三星堆文明不期相遇;青銅鳥隨著音律的召喚,從巴蜀之地飛向中原再踏尋根之路,山水夢幻聯動,展現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發展格局。緊接其后,嗩吶、交響樂共同奏響了傳統名曲《百鳥朝鳳》(其前身是河南豫劇《抬花轎》中的伴奏曲),百鳥爭鳴,鶯歌燕舞,歡快喜慶。

    “黃河之水天上來。”源遠流長的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第二篇章“地”以鼓樂演奏合唱《大地回響》,用中國鼓打擊樂描繪出春雷萌動、大地驚覺、黃河奔騰的景象,生動再現了全國各地綿延數千年傳承發展中衍生出的多彩年俗。天下太極出河洛,蕩氣回腸的《太極隨想曲》融合鋼琴演奏、古琴演奏、電子音樂、太極拳、街舞等藝術形式,跨次元碰撞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太極拳以及太極文化的獨特魅力。

    在第三篇章“人”中,當人們還沉浸在中國名曲《茉莉花》和意大利歌劇《圖蘭朵》中的著名詠嘆調《今夜無人入睡》完美交融的旋律時,交響樂團在“復興號”列車上奏響《春之聲圓舞曲》,“途經”嵩山、二里頭、紅旗渠、龍門石窟等名勝古跡,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讓人嘆為觀止,新春的喜悅與歡慶融于天地間。

    第四篇章“和”展開了一幅歡樂春節、歡樂世界的美妙圖景。交響樂、民樂演奏《歡樂組曲》將世界的節日音樂與中國的節日音樂相融合,彼此交相輝映。合唱團深情唱響《讓世界充滿愛》,彰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全球奏響的心靈和鳴。演出最后,激情高昂的合唱《新的天地》將演出氣氛推向高潮,傳遞著中華兒女美好的新春祝福。

    圖片來源:河南日報客戶端

    作為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河南省文化事業近年來蓬勃發展,各項盛事紛至沓來。文化和旅游部首次將“歡樂春節”啟動儀式設在北京以外地區,這是對中華民族文化本源的自覺回歸,也是對歷久彌新文化傳統的由衷致敬。

    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此次音樂會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把體現華夏文明、黃河文化、中原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和重要旅游資源、精品劇目、主題展演融入啟動儀式和音樂會的各環節,用更加立體的方式講述中國故事、河南故事,用更加多元的形式塑造可親可敬可愛的中國形象、河南形象。(河南日報記者 溫小娟 歸欣)

    (原載于2023年1月15日《河南日報》2版)

    文章編輯:劉鳴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