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本報記者 何可 本報通訊員 宋躍偉
1月12日,記者來到登封市石道鄉趙莊村文化游園時,村民們正爭先恐后乘坐“八卦秋”,體驗久違的民俗文化。
“從前這架秋千下面畫有‘八卦圖’,所以就叫‘八卦秋’。”73歲的村民井生林說。
“此秋千年久失修,去年修建游園時我們對這架秋千進行了維修加固。”趙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庭棟介紹,這里原來是一片舊宅荒園,在河南日報社的支持下,報社駐村第一書記方舟邀請河南牧業經濟學院教授王翔子、河南省城鄉規劃設計總院韓占波、王杰、穆玉意等專家團隊免費設計,為村民修建了一座游園,鄉親們感動于河南日報多年的持續幫扶,建議命名為“報業幫扶文化園”。
環顧四周,古樹、石凳、茶攤驛站、健身器材等散布在游園的各個地方,旁邊還有一個15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已成了趙莊村村民開展娛樂活動的主要場所。
擁有豐厚文化底蘊和淳樸民風的趙莊村,曾是省級貧困村。2015年河南日報社進駐幫扶,四任駐村第一書記持續幫扶,著力完善基礎設施,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倡導文明新風,發展集體經濟……村里成立了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了500畝艾草種植基地、近千畝林果基地,建立了農副產品加工廠、農副產品展銷中心,采摘休閑游和研學游逐漸興起,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由河南日報社駐村幫扶前的0增加到2022年的50多萬元。
山村建商超,市民來消費。“別看這個農副產品展銷中心在小山村里,可在此消費的人大都是鄭州、洛陽、許昌等周邊的游客。”方舟說,這是他們先后引進資金400多萬元建設的村集體經濟項目,中心里的芥絲、雜糧、豆醬、艾草等農副產品幾乎都是石道鄉生產加工的。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下一步,我們將加快推進鄉村旅游項目建設,形成更加完整的產業鏈,帶動村民增收致富。”河南日報社新派駐村第一書記陳瀟已開始為趙莊村的未來發展進行謀劃。
![]()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本報記者 何可 本報通訊員 宋躍偉
1月12日,記者來到登封市石道鄉趙莊村文化游園時,村民們正爭先恐后乘坐“八卦秋”,體驗久違的民俗文化。
“從前這架秋千下面畫有‘八卦圖’,所以就叫‘八卦秋’。”73歲的村民井生林說。
“此秋千年久失修,去年修建游園時我們對這架秋千進行了維修加固。”趙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庭棟介紹,這里原來是一片舊宅荒園,在河南日報社的支持下,報社駐村第一書記方舟邀請河南牧業經濟學院教授王翔子、河南省城鄉規劃設計總院韓占波、王杰、穆玉意等專家團隊免費設計,為村民修建了一座游園,鄉親們感動于河南日報多年的持續幫扶,建議命名為“報業幫扶文化園”。
環顧四周,古樹、石凳、茶攤驛站、健身器材等散布在游園的各個地方,旁邊還有一個15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已成了趙莊村村民開展娛樂活動的主要場所。
擁有豐厚文化底蘊和淳樸民風的趙莊村,曾是省級貧困村。2015年河南日報社進駐幫扶,四任駐村第一書記持續幫扶,著力完善基礎設施,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倡導文明新風,發展集體經濟……村里成立了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了500畝艾草種植基地、近千畝林果基地,建立了農副產品加工廠、農副產品展銷中心,采摘休閑游和研學游逐漸興起,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由河南日報社駐村幫扶前的0增加到2022年的50多萬元。
山村建商超,市民來消費。“別看這個農副產品展銷中心在小山村里,可在此消費的人大都是鄭州、洛陽、許昌等周邊的游客。”方舟說,這是他們先后引進資金400多萬元建設的村集體經濟項目,中心里的芥絲、雜糧、豆醬、艾草等農副產品幾乎都是石道鄉生產加工的。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下一步,我們將加快推進鄉村旅游項目建設,形成更加完整的產業鏈,帶動村民增收致富。”河南日報社新派駐村第一書記陳瀟已開始為趙莊村的未來發展進行謀劃。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