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首頁
新華社南京4月10日電 題:鹽城:潮汐孕育的“濕地綠城”
新華社記者鄭生竹
地處江蘇沿海中部的鹽城,城市之名取自“環城皆鹽場”之意,是一座從黃海潮汐中孕育而生的城市。這里全境沒有一處自然山脈,是國內少見的“無山之城”。
記者行走在鹽城濱海濕地公路上,咸澀的海風卷著灘涂的氣息撲面而來,潮水退卻后的沙洲上,萬千溝壑仿佛大地舒展的掌紋。
通過無人機俯瞰這片廣袤的灘涂濕地,會看到赭紅、金黃、黛青的色塊。鹽城的灘涂濕地每年仍以10多平方千米的速度向大海延伸。
2019年,鹽城黃海濕地以全球候鳥遷徙“黃金驛站”之姿入選世界遺產名錄。丹頂鶴振翅掠過蘆葦蕩,麋鹿群悠然漫步海灘,構成了這座“國際濕地城市”最靈動的畫面。
鹽城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鹽城中心城區以“綠帶繞城、水脈交織、多園競秀”為理念,力爭將城市塑造成綠色宜居的“濕地之城”,讓“5分鐘見綠、10分鐘入園”成為居民生活標配。
位于鹽城市中心的聚龍湖公園,水面開闊、綠樹成蔭,宛如城市綠洲。一座猶如“鹽晶體”疊加而成的電視塔矗立湖畔,當地人將這座近200米高的地標形象地稱為“鹽立方”。
登上“鹽立方”極目四望,城市肌理在藍綠經緯中漸次舒展。串場河如碧色絲絳穿城而過,唐宋鹽漕的櫓聲帆影早已化作生態廊道的槳聲燈影。河東濕地鷗鷺翔集,河西湖蕩蓮葉田田,42處城市公園與136個口袋花園星羅棋布,彰顯“推窗見綠、轉角遇園”的城市規劃美學。
發現濕地之美、觸摸綠城肌理、感受鹽瀆文化,已成為這座城市規劃的底層邏輯。
漫步串場河畔,新落成的“串場之眼”文化街區橫跨兩岸,玻璃廊橋倒映著千年鹽瀆的現代身姿。暮色中,全息投影重現“灶煎滿天星”的煮鹽盛景,非遺傳承人搖櫓唱起淮調,水霧氤氳間歷史與現實翩然共舞。
走進鹽城市博物館,一件宋元時期的“盤鐵”靜靜陳列,這是重達數噸的鑄鐵煎鹽工具中的一塊,是先民“煮海為鹽”的歷史印記。安豐、富安、草堰等古鎮仍沿用古代鹽場地名,古鎮的青石板上似乎仍鐫刻著“天下鹽倉”的輝煌記憶。
當晨曦染紅條子泥灘涂,趕海人踩著“灘涂怪車”駛向潮間帶,與反嘴鷸群共享自然的饋贈。持續推進對沿海灘涂的生態保護修復,創新“濕地銀行”生態補償機制,這座昔日的“淮鹽之都”正華麗轉身成為世界級旅游目的地。
從“無山之城”到“濕地綠城”,鹽城正書寫人與自然和諧的新樂章。
![]()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新華社南京4月10日電 題:鹽城:潮汐孕育的“濕地綠城”
新華社記者鄭生竹
地處江蘇沿海中部的鹽城,城市之名取自“環城皆鹽場”之意,是一座從黃海潮汐中孕育而生的城市。這里全境沒有一處自然山脈,是國內少見的“無山之城”。
記者行走在鹽城濱海濕地公路上,咸澀的海風卷著灘涂的氣息撲面而來,潮水退卻后的沙洲上,萬千溝壑仿佛大地舒展的掌紋。
通過無人機俯瞰這片廣袤的灘涂濕地,會看到赭紅、金黃、黛青的色塊。鹽城的灘涂濕地每年仍以10多平方千米的速度向大海延伸。
2019年,鹽城黃海濕地以全球候鳥遷徙“黃金驛站”之姿入選世界遺產名錄。丹頂鶴振翅掠過蘆葦蕩,麋鹿群悠然漫步海灘,構成了這座“國際濕地城市”最靈動的畫面。
鹽城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鹽城中心城區以“綠帶繞城、水脈交織、多園競秀”為理念,力爭將城市塑造成綠色宜居的“濕地之城”,讓“5分鐘見綠、10分鐘入園”成為居民生活標配。
位于鹽城市中心的聚龍湖公園,水面開闊、綠樹成蔭,宛如城市綠洲。一座猶如“鹽晶體”疊加而成的電視塔矗立湖畔,當地人將這座近200米高的地標形象地稱為“鹽立方”。
登上“鹽立方”極目四望,城市肌理在藍綠經緯中漸次舒展。串場河如碧色絲絳穿城而過,唐宋鹽漕的櫓聲帆影早已化作生態廊道的槳聲燈影。河東濕地鷗鷺翔集,河西湖蕩蓮葉田田,42處城市公園與136個口袋花園星羅棋布,彰顯“推窗見綠、轉角遇園”的城市規劃美學。
發現濕地之美、觸摸綠城肌理、感受鹽瀆文化,已成為這座城市規劃的底層邏輯。
漫步串場河畔,新落成的“串場之眼”文化街區橫跨兩岸,玻璃廊橋倒映著千年鹽瀆的現代身姿。暮色中,全息投影重現“灶煎滿天星”的煮鹽盛景,非遺傳承人搖櫓唱起淮調,水霧氤氳間歷史與現實翩然共舞。
走進鹽城市博物館,一件宋元時期的“盤鐵”靜靜陳列,這是重達數噸的鑄鐵煎鹽工具中的一塊,是先民“煮海為鹽”的歷史印記。安豐、富安、草堰等古鎮仍沿用古代鹽場地名,古鎮的青石板上似乎仍鐫刻著“天下鹽倉”的輝煌記憶。
當晨曦染紅條子泥灘涂,趕海人踩著“灘涂怪車”駛向潮間帶,與反嘴鷸群共享自然的饋贈。持續推進對沿海灘涂的生態保護修復,創新“濕地銀行”生態補償機制,這座昔日的“淮鹽之都”正華麗轉身成為世界級旅游目的地。
從“無山之城”到“濕地綠城”,鹽城正書寫人與自然和諧的新樂章。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