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 亚洲 网友自拍,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久久区,国产 抽搐在线观看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臺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中心首頁 > 國內新聞 > 正文

新聞中心首頁

潮涌南海勇向前——廣東奮力書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更新時間:2025/4/9 9:33:47    來源:新華社CNML文字

  新華社廣州4月8日電 題:潮涌南海勇向前——廣東奮力書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開欄的話:

  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圓滿實現“十四五”發展目標,經濟大省要挑大梁,并深刻闡明經濟大省挑大梁必須把握好的著力點。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打開中國經濟地理版圖,經濟大省挑大梁的特點凸顯:2024年,廣東、江蘇、山東、浙江等十省份以占全國近兩成的面積,貢獻全國超六成的GDP,成為穩住我國經濟基本盤的壓艙石和拉動經濟增長的“火車頭”。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更加需要經濟大省擔當作為。

  即日起,新華社推出“經濟大省挑大梁”系列報道,充分展現經濟大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干字當頭、迎難而上、勇挑重擔,在持續鞏固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方面展現更大支撐帶動作用,不斷開創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開欄的話完)

  新華社記者陳凱星、吳濤、鄒多為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強調,圓滿實現“十四五”發展目標,經濟大省要挑大梁。

  廣東,我國經濟第一大省,以不到全國2%的國土面積、9%的人口,創造出全國超十分之一的經濟總量,2024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4萬億元,連續36年居全國首位,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和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的征程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堅決扛起經濟大省挑大梁的責任擔當,推動“世界工廠”攀“高”向“新”、粵港澳大灣區拔節生長、各路英才大顯身手、經營主體百花齊放……廣東正為全國推動高質量發展積極探索、示范先行,不斷續寫“春天的故事”新篇章。

      攀“高”向“新”,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示范帶動

  奔跑速度12公里/小時,這個3月,深圳智造再次驚艷全球!

  從輕松實現倒牛奶、烤面包等早餐制作,到成功完成全球首例前空翻特技,再到邁著大長腿,在深圳灣一路“狂飆”……近段時間,以“七劍客”為代表的廣東機器人企業頻頻出圈,一系列突破性進展,讓人不禁感嘆“國產機器人進化得太快了”。

  在“七劍客”之一、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豐禮看來,不論是豐富的工業應用場景,還是根據技能成熟度逐步外溢到的商業和家用場景,廣東工業機器人迅猛發展產生的多元需求和平臺支撐,為公司技術突破與產品創新帶來強大驅動力。

  作為全球重要制造基地,科技創新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密碼。

  數據顯示,2024年,廣東省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約5100億元、研發投入強度3.6%左右,專利授權量、發明專利有效量均居全國第一,區域創新能力連續8年全國第一。

  經濟體量大,向前發展就需要更大的推動力。科技創新中蘊含巨大的價值,只有落到產業上,才能實現創造力的變現,轉化為生產力的躍升。

  近日,記者來到珠海中海石油深海開發有限公司,一套根據海上天然氣高濕、高硫等特點自主設計研發的二氧化碳回收裝置正高效運轉。依托這套創新設備,每年有20萬噸二氧化碳“變廢為寶”,為企業帶來800多萬元收益。

  通過加快構建全過程創新鏈,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加速融合,今年前2個月,廣東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同比增長9.1%,其中制造業技改投資增長8.7%,工業技改投資占工業投資比重提高至36.9%。

  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金李表示,依托集聚的科技資源,經濟大省有條件有責任將科技創新作為破題關鍵,讓高質量科技供給加快應用到重點產業中,并輻射全國,釋放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塑全球經濟版圖。廣東依托雄厚產業基礎,向新競攀步履鏗鏘。

  進一步支持市場經營主體創新發展,完善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應用政策;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產業上下大決心、集中發力,加快把集成電路、新型儲能、新能源汽車、低空經濟等打造成新的五千億級、萬億級產業集群;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高水平人才高地等建設全面推進……廣東不斷出臺政策舉措,加快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助力傳統動能煥新升級、新動能積厚成勢。

      拔節生長,在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上擔當作為

  2024年,14.8萬億元——粵港澳大灣區交出經濟發展最新答卷。自2019年啟動建設以來,如今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距離15萬億元大關僅一步之遙。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圍繞做實“一點兩地”全新定位,廣東攜手港澳向融而進、向新而行、向強而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縱深推進、拔節生長。

  在澳門乘坐擺渡車實現“1分鐘通關”,3月24日,900多名參加橫琴馬拉松的澳門選手直達廣東橫琴賽場,成為琴澳一體化的生動寫照。

  經濟大省處于區域發展戰略的關鍵節點和樞紐位置,只有自覺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用好用足本區域重大發展戰略機遇,才能協同本區域抱成團、向前進。

  圍繞人員往來、資金流動、數據流通等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廣東持續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市場一體化,在集成電路、自動駕駛、低空經濟、生物制造等方面重點布局,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方面探索前行。

  數據顯示,15年來,橫琴GDP從2.85億元大幅增至538億元,澳資企業數量增長超400倍。目前,深圳、廣州、珠海三大低空經濟產業集聚區初具雛形,深圳匯聚1700多家無人機企業,廣州以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領跑全國。廣東深入實施“灣區通”工程,正推動更多政務服務事項“跨境通辦”……

  既為一域爭光,更為全局添彩。身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如今,廣東不斷加強與其他重大發展戰略對接,更好發揮輻射帶動力。

  廣東支持金融、設計、認證認可等專業服務擴大對外開放,攜手港澳共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生產性服務業高地;粵港澳大灣區與京津冀、長三角地區在投融資、產業園區等方面達成多項合作,援藏援疆、東西部協作和對口合作扎實推進,部分產業正在向粵東西北和中西部地區有序轉移……

  以粵港澳大灣區為牽引,從全國“一盤棋”出發,廣東與一些省份加強優勢互補,推動區域聯動,不僅為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示范先行,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也為全國發展發揮更加突出的輻射帶動作用,打造高質量發展動力源。

      深挖潛力,在積聚更大發展動力上勇做先鋒

  嶺南處處是春天,廣東時時無閑人。通過增強發展潛力、提升經濟活力、改革釋放動力,廣東正為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積聚更大動能。

  穩就業聚人才,增強發展潛力。3月16日,一場規模空前的招聘會在廣州舉行——

  線下1000多家用人單位拿出5萬多個崗位,線上13000多家企業提供近60萬個崗位,現場聚集境內外1000多所高校近12萬名學生報名參加……

  “東西南北中,發展到廣東”。“大手筆”廣納英才,主動作為拓寬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渠道,既是經濟大省挑大梁的擔當之舉,也是為發展蓄力的務實之策。

  數據顯示,2024年廣東凈增74萬人,新出生113.3萬人,新增就業超143萬人,潛力巨大。

  培厚發展沃土,增強經濟活力。在全國率先出臺省級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和外商投資權益保護條例;在廣州、深圳建設國家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廣東對待各種所有制企業一視同仁,積極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持續優化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發展環境。

  截至2024年底,廣東共有企業835.71萬戶,占全國約七分之一。其中,2024年新設企業126.75萬戶,平均每天新登記企業3472家。

  廣州工控集團董事長景廣軍說,良好營商環境的沃土是廣東企業蔚然成林的關鍵要素,數量巨大且不斷增長的企業,又為廣東經濟帶來活力和信心。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增強發展動力。通過深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推進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縣鎮管理等方面體制機制改革,廣東把縣鎮村發展短板加快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潛力板,2024年,廣東省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19年的2.55:1縮小至2.31:1。

  勇當改革先鋒的腳步從未停歇。就在幾天前,廣東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提出,將聚焦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在“百千萬工程”、人工智能、數據跨境流動、自貿試驗區等方面集中發力,盡快取得一批具有突破性的改革成果。

  舟大者任重,馬駿者遠馳。

  廣東省委副書記、省長王偉中表示,廣東處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的交匯點上,是經濟大省、人口大省、開放大省,經濟韌性強、政策紅利多、市場活力足、發展潛力大。挑起大梁是政治責任,廣東責無旁貸,也有條件有能力有信心。“我們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錨定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的目標,著力激活改革、開放、創新三大動力,不斷實現新的突破,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筑牢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基礎,努力為全國發展大局多作貢獻。”

新聞編輯:楊銘 
  • 上一條新聞:
  • 下一條新聞: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潮涌南海勇向前——廣東奮力書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2025/4/9 9:33:47    來源:新華社CNML文字

      新華社廣州4月8日電 題:潮涌南海勇向前——廣東奮力書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開欄的話:

      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圓滿實現“十四五”發展目標,經濟大省要挑大梁,并深刻闡明經濟大省挑大梁必須把握好的著力點。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打開中國經濟地理版圖,經濟大省挑大梁的特點凸顯:2024年,廣東、江蘇、山東、浙江等十省份以占全國近兩成的面積,貢獻全國超六成的GDP,成為穩住我國經濟基本盤的壓艙石和拉動經濟增長的“火車頭”。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更加需要經濟大省擔當作為。

      即日起,新華社推出“經濟大省挑大梁”系列報道,充分展現經濟大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干字當頭、迎難而上、勇挑重擔,在持續鞏固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方面展現更大支撐帶動作用,不斷開創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開欄的話完)

      新華社記者陳凱星、吳濤、鄒多為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強調,圓滿實現“十四五”發展目標,經濟大省要挑大梁。

      廣東,我國經濟第一大省,以不到全國2%的國土面積、9%的人口,創造出全國超十分之一的經濟總量,2024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4萬億元,連續36年居全國首位,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和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的征程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堅決扛起經濟大省挑大梁的責任擔當,推動“世界工廠”攀“高”向“新”、粵港澳大灣區拔節生長、各路英才大顯身手、經營主體百花齊放……廣東正為全國推動高質量發展積極探索、示范先行,不斷續寫“春天的故事”新篇章。

          攀“高”向“新”,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示范帶動

      奔跑速度12公里/小時,這個3月,深圳智造再次驚艷全球!

      從輕松實現倒牛奶、烤面包等早餐制作,到成功完成全球首例前空翻特技,再到邁著大長腿,在深圳灣一路“狂飆”……近段時間,以“七劍客”為代表的廣東機器人企業頻頻出圈,一系列突破性進展,讓人不禁感嘆“國產機器人進化得太快了”。

      在“七劍客”之一、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豐禮看來,不論是豐富的工業應用場景,還是根據技能成熟度逐步外溢到的商業和家用場景,廣東工業機器人迅猛發展產生的多元需求和平臺支撐,為公司技術突破與產品創新帶來強大驅動力。

      作為全球重要制造基地,科技創新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密碼。

      數據顯示,2024年,廣東省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約5100億元、研發投入強度3.6%左右,專利授權量、發明專利有效量均居全國第一,區域創新能力連續8年全國第一。

      經濟體量大,向前發展就需要更大的推動力。科技創新中蘊含巨大的價值,只有落到產業上,才能實現創造力的變現,轉化為生產力的躍升。

      近日,記者來到珠海中海石油深海開發有限公司,一套根據海上天然氣高濕、高硫等特點自主設計研發的二氧化碳回收裝置正高效運轉。依托這套創新設備,每年有20萬噸二氧化碳“變廢為寶”,為企業帶來800多萬元收益。

      通過加快構建全過程創新鏈,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加速融合,今年前2個月,廣東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同比增長9.1%,其中制造業技改投資增長8.7%,工業技改投資占工業投資比重提高至36.9%。

      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金李表示,依托集聚的科技資源,經濟大省有條件有責任將科技創新作為破題關鍵,讓高質量科技供給加快應用到重點產業中,并輻射全國,釋放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塑全球經濟版圖。廣東依托雄厚產業基礎,向新競攀步履鏗鏘。

      進一步支持市場經營主體創新發展,完善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應用政策;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產業上下大決心、集中發力,加快把集成電路、新型儲能、新能源汽車、低空經濟等打造成新的五千億級、萬億級產業集群;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高水平人才高地等建設全面推進……廣東不斷出臺政策舉措,加快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助力傳統動能煥新升級、新動能積厚成勢。

          拔節生長,在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上擔當作為

      2024年,14.8萬億元——粵港澳大灣區交出經濟發展最新答卷。自2019年啟動建設以來,如今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距離15萬億元大關僅一步之遙。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圍繞做實“一點兩地”全新定位,廣東攜手港澳向融而進、向新而行、向強而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縱深推進、拔節生長。

      在澳門乘坐擺渡車實現“1分鐘通關”,3月24日,900多名參加橫琴馬拉松的澳門選手直達廣東橫琴賽場,成為琴澳一體化的生動寫照。

      經濟大省處于區域發展戰略的關鍵節點和樞紐位置,只有自覺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用好用足本區域重大發展戰略機遇,才能協同本區域抱成團、向前進。

      圍繞人員往來、資金流動、數據流通等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廣東持續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市場一體化,在集成電路、自動駕駛、低空經濟、生物制造等方面重點布局,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方面探索前行。

      數據顯示,15年來,橫琴GDP從2.85億元大幅增至538億元,澳資企業數量增長超400倍。目前,深圳、廣州、珠海三大低空經濟產業集聚區初具雛形,深圳匯聚1700多家無人機企業,廣州以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領跑全國。廣東深入實施“灣區通”工程,正推動更多政務服務事項“跨境通辦”……

      既為一域爭光,更為全局添彩。身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如今,廣東不斷加強與其他重大發展戰略對接,更好發揮輻射帶動力。

      廣東支持金融、設計、認證認可等專業服務擴大對外開放,攜手港澳共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生產性服務業高地;粵港澳大灣區與京津冀、長三角地區在投融資、產業園區等方面達成多項合作,援藏援疆、東西部協作和對口合作扎實推進,部分產業正在向粵東西北和中西部地區有序轉移……

      以粵港澳大灣區為牽引,從全國“一盤棋”出發,廣東與一些省份加強優勢互補,推動區域聯動,不僅為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示范先行,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也為全國發展發揮更加突出的輻射帶動作用,打造高質量發展動力源。

          深挖潛力,在積聚更大發展動力上勇做先鋒

      嶺南處處是春天,廣東時時無閑人。通過增強發展潛力、提升經濟活力、改革釋放動力,廣東正為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積聚更大動能。

      穩就業聚人才,增強發展潛力。3月16日,一場規模空前的招聘會在廣州舉行——

      線下1000多家用人單位拿出5萬多個崗位,線上13000多家企業提供近60萬個崗位,現場聚集境內外1000多所高校近12萬名學生報名參加……

      “東西南北中,發展到廣東”。“大手筆”廣納英才,主動作為拓寬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渠道,既是經濟大省挑大梁的擔當之舉,也是為發展蓄力的務實之策。

      數據顯示,2024年廣東凈增74萬人,新出生113.3萬人,新增就業超143萬人,潛力巨大。

      培厚發展沃土,增強經濟活力。在全國率先出臺省級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和外商投資權益保護條例;在廣州、深圳建設國家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廣東對待各種所有制企業一視同仁,積極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持續優化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發展環境。

      截至2024年底,廣東共有企業835.71萬戶,占全國約七分之一。其中,2024年新設企業126.75萬戶,平均每天新登記企業3472家。

      廣州工控集團董事長景廣軍說,良好營商環境的沃土是廣東企業蔚然成林的關鍵要素,數量巨大且不斷增長的企業,又為廣東經濟帶來活力和信心。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增強發展動力。通過深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推進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縣鎮管理等方面體制機制改革,廣東把縣鎮村發展短板加快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潛力板,2024年,廣東省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19年的2.55:1縮小至2.31:1。

      勇當改革先鋒的腳步從未停歇。就在幾天前,廣東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提出,將聚焦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在“百千萬工程”、人工智能、數據跨境流動、自貿試驗區等方面集中發力,盡快取得一批具有突破性的改革成果。

      舟大者任重,馬駿者遠馳。

      廣東省委副書記、省長王偉中表示,廣東處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的交匯點上,是經濟大省、人口大省、開放大省,經濟韌性強、政策紅利多、市場活力足、發展潛力大。挑起大梁是政治責任,廣東責無旁貸,也有條件有能力有信心。“我們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錨定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的目標,著力激活改革、開放、創新三大動力,不斷實現新的突破,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筑牢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基礎,努力為全國發展大局多作貢獻。”

    新聞編輯:楊銘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