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 亚洲 网友自拍,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久久区,国产 抽搐在线观看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臺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中心首頁 > 國內新聞 > 正文

新聞中心首頁

從生態治沙到產業治沙——一個沙漠縣的生態治理變遷
更新時間:2025/4/9 9:31:24    來源:新華社CNML文字

  新華社呼和浩特4月8日電 題:從生態治沙到產業治沙——一個沙漠縣的生態治理變遷

  新華社記者張云龍、李云平

  黃河之畔的內蒙古磴口縣是我國防沙治沙主戰場之一。在黨和政府領導下,磴口縣統籌推進生態治沙、產業治沙,生態治理沙漠近210萬畝,林草覆蓋度由過去的0.04%提高到37%以上,讓沙漠后撤15公里,向黃河年輸沙量降低94.7%,實現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陽春三月,站在磴口縣城外的烏蘭布和沙漠極目遠眺,一排排整齊的草方格向遠處延伸,一個個沙丘被草方格牢牢鎖住,一排排防護林環繞著村莊。

  烏蘭布和,蒙古語意為“紅色公牛”。磴口縣位于黃河“幾字彎”頂端,境內有烏蘭布和沙漠426萬畝,占縣域總面積的77%。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受自然和人為因素影響,烏蘭布和沙漠不斷向東擴展,磴口縣遭受風沙危害嚴重。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磴口縣以黨委為引領,發動群眾投工投勞、戰沙建綠,建成聞名全國的308里防沙林帶,為黃河母親河系上“綠腰帶”,有效遏制沙漠東侵。磴口縣防沙治沙局副局長何文強說,全縣人民沿著308里防沙林帶鋪設草方格、種下灌木叢,加速把綠色向沙漠縱深推進。自1978年被列為全國“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縣以來,全縣在烏蘭布和沙區營造灌木為主的防沙固沙林,在沙漠綠洲區營造生態、經濟兼用型的多功能林,在農區營造喬木為主的農田防護林。

  磴口縣劉拐沙頭是沙漠與黃河“握手”之地,每年向黃河輸送大量泥沙。磴口縣防沙治沙局副局長韓應聯介紹,從2008年起全縣啟動實施劉拐沙頭綜合治理工程,在黃河沿岸營造起了長約7公里、寬約3公里的防風固沙帶,黃河年輸沙量由7000萬噸降到370萬噸左右。

  韓應聯說,磴口縣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通過保護和恢復原生植被、建設防護林等措施,構建以自然保護地、封沙育草區、防風固沙區、農田防護林網、光伏治沙區五個組成部分的防護復合體,形成配置合理、結構完善、生態經濟效益顯著的綠洲防護林體系,重度沙化土地減少78%,向黃河年輸沙量降低94.7%。

  眼下,在磴口縣蒙能160萬千瓦光儲+生態治理項目區,整齊排列的藍色光伏板猶如一片望不到邊際的“藍海”,產生的綠電源源不斷向外輸送。磴口縣發改委主任汪軍說,全縣抓住新能源發展機遇,開啟“借光治沙”之路,現已建和批復在建新能源裝機達542.66萬千瓦,光、林、草、藥融合發展的“光伏+生態治理”面積13.6萬畝。

  據磴口縣委書記劉向陽介紹,全縣按照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思路防沙治沙,打造防沙治沙+光伏、有機奶、中草藥材、林果業、有機農業等產業,將“沙害”變“沙寶”、“沙窩”變“金窩”,拓展生態價值空間。

  截至目前,磴口縣沙產業年產值突破10億元,累計吸引社會資金75.5億元。

新聞編輯:楊銘 
  • 上一條新聞:
  • 下一條新聞: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從生態治沙到產業治沙——一個沙漠縣的生態治理變遷
    2025/4/9 9:31:24    來源:新華社CNML文字

      新華社呼和浩特4月8日電 題:從生態治沙到產業治沙——一個沙漠縣的生態治理變遷

      新華社記者張云龍、李云平

      黃河之畔的內蒙古磴口縣是我國防沙治沙主戰場之一。在黨和政府領導下,磴口縣統籌推進生態治沙、產業治沙,生態治理沙漠近210萬畝,林草覆蓋度由過去的0.04%提高到37%以上,讓沙漠后撤15公里,向黃河年輸沙量降低94.7%,實現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陽春三月,站在磴口縣城外的烏蘭布和沙漠極目遠眺,一排排整齊的草方格向遠處延伸,一個個沙丘被草方格牢牢鎖住,一排排防護林環繞著村莊。

      烏蘭布和,蒙古語意為“紅色公牛”。磴口縣位于黃河“幾字彎”頂端,境內有烏蘭布和沙漠426萬畝,占縣域總面積的77%。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受自然和人為因素影響,烏蘭布和沙漠不斷向東擴展,磴口縣遭受風沙危害嚴重。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磴口縣以黨委為引領,發動群眾投工投勞、戰沙建綠,建成聞名全國的308里防沙林帶,為黃河母親河系上“綠腰帶”,有效遏制沙漠東侵。磴口縣防沙治沙局副局長何文強說,全縣人民沿著308里防沙林帶鋪設草方格、種下灌木叢,加速把綠色向沙漠縱深推進。自1978年被列為全國“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縣以來,全縣在烏蘭布和沙區營造灌木為主的防沙固沙林,在沙漠綠洲區營造生態、經濟兼用型的多功能林,在農區營造喬木為主的農田防護林。

      磴口縣劉拐沙頭是沙漠與黃河“握手”之地,每年向黃河輸送大量泥沙。磴口縣防沙治沙局副局長韓應聯介紹,從2008年起全縣啟動實施劉拐沙頭綜合治理工程,在黃河沿岸營造起了長約7公里、寬約3公里的防風固沙帶,黃河年輸沙量由7000萬噸降到370萬噸左右。

      韓應聯說,磴口縣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通過保護和恢復原生植被、建設防護林等措施,構建以自然保護地、封沙育草區、防風固沙區、農田防護林網、光伏治沙區五個組成部分的防護復合體,形成配置合理、結構完善、生態經濟效益顯著的綠洲防護林體系,重度沙化土地減少78%,向黃河年輸沙量降低94.7%。

      眼下,在磴口縣蒙能160萬千瓦光儲+生態治理項目區,整齊排列的藍色光伏板猶如一片望不到邊際的“藍海”,產生的綠電源源不斷向外輸送。磴口縣發改委主任汪軍說,全縣抓住新能源發展機遇,開啟“借光治沙”之路,現已建和批復在建新能源裝機達542.66萬千瓦,光、林、草、藥融合發展的“光伏+生態治理”面積13.6萬畝。

      據磴口縣委書記劉向陽介紹,全縣按照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思路防沙治沙,打造防沙治沙+光伏、有機奶、中草藥材、林果業、有機農業等產業,將“沙害”變“沙寶”、“沙窩”變“金窩”,拓展生態價值空間。

      截至目前,磴口縣沙產業年產值突破10億元,累計吸引社會資金75.5億元。

    新聞編輯:楊銘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