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提前完成全省2023年度十件民生實事任務指標
廣東省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認真貫徹省委“1310”具體部署和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精神,深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圍繞“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主線,以城市體檢為引領,以提質增效為導向,加快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截至2023年8月底,本年度已開工改造1409個小區,省十件民生實事任務指標完成比例為128%,縣城老舊小區開工357個,區域協調發展得到有效促進,深圳市連續2年獲國務院督查激勵表彰。
一、以提高“三率”為目標
緊盯中央和省下達的剛性任務指標,堅持以人為本思想,強化督導調度,積極探索創新,致力于提高“三率”,形成有效投資,改善人居環境,增進民生福祉。
(一)提高項目開工率。指導各地做實做細做深項目謀劃,提升項目成熟度,提高項目開工率。省層面形成了“主要領導每月重點通報,分管領導季度專項調度,業務處室日常實地調研”的督導機制,實現地市現場督導全覆蓋、重點地市現場督導三次以上,壓實屬地責任。廣州市印發關于優化項目建設流程的指導意見,對不涉及新建建筑物且不改變原建筑結構和功能的項目,免于環評管理,簡化優化項目審批流程,加快項目實施進度。珠海市領導多次召開專題會議,查看實地項目,聽取有關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情況匯報,并作出專題部署。
(二)提高資金支付率。嚴把資金分配審核關,加強資金監管,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一是爭取中央資金。通過強化高位推動、強化部門合力、強化同頻共振等方式,本年度獲批中央財政資金相較于2022年度增加了56%,獲批中央預算內投資資金相較于2022年度增加了27%,為我省工作開展提供有效支撐。二是探索項目法分配。全面實行帶項目編制預算,堅持“先有項目后有預算”,建立以項目管理為重點的預算編制新模式,編早編細編實年度預算,本年度省級專項資金通過項目法重點支持粵東西北15個項目。三是堅持以案促改。針對審計與績效考核發現的資金問題,加強與財政部門溝通協調,杜絕中央和省級專項資金被截留、挪用,確保專款專用,提高資金支付率。
(三)提高群眾滿意率。改造前“問需于民”、改造時“問計于民”、改造后“問效于民”,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切實提高群眾滿意率,2021-2022年全省每年老舊小區改造群眾滿意度均超過80%。佛山市深入開展共同締造行動,采用居民訪談、調查問卷、建立參與式工作坊、組織座談等方式,建立與居民溝通的橋梁,動員群眾參與,實現決策共謀。韶關市力推政府、住戶和社會力量共商共建共享共治,改造方案形成“三進三成”高效推進模式。一進小區宣傳動員、形成共識;二進小區調研現狀、形成初稿;三進小區公示方案、形成定稿。深圳市開發了“老舊小區改造智慧問卷”小程序,牽頭組織相關街道社區進一步摸排,充分調研本市2000年前建成老舊小區的水、電、氣、消防等32項具體情況。
二、以堅持“三化”為保障
通過完善政策制度、強化宣傳引導、加強培訓指導等方式,提高工作的精準性、有效性、規范性,為推進我省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保障。
(一)工作制度化。持續完善“1+2+N”政策體系,主題教育開展以來,省層面出臺《廣東省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可復制政策機制清單》,復制推廣部分地市在引入社會力量、成片連片改造等方面工作經驗;印發《關于進一步明確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施工和竣工等項目統計標準的通知》,提高數據統計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具備廣東特色的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
(二)宣傳多樣化。省、市主管部門負責同志積極參與本地“電視問政”“民聲熱線”等新媒體平臺,現場宣講政策,釋疑解惑。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在官方網站設立老舊小區改造宣傳專欄,聯合廣東省衛視、廣東建設報、羊城晚報等新聞媒體,及時宣傳報道省層面和各地經驗做法,累計在廳官方網站發布60多條工作信息,被騰訊、新浪相關媒體大量轉載,營造良好工作氛圍。
(三)培訓常態化。根據工作實際與各地要求,基本上每月開展1次專題培訓,邀請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國家開發銀行、市場化運營企業、先進地市作中央補助資金申報、社會力量參與、成片連片改造等方面經驗介紹,提高各級主管部門的業務水平。本年度先后組織部分地市負責同志前往浙江、湖北、湖南省等地開展調研學習,深入了解健全長效管養機制、科學謀劃項目、國企平臺參與、銀行融資等方面經驗做法。
三、“三大革命”取得新進展
各地將老舊小區改造作為惠民生、補短板、擴內需的重要舉措,堅持高位推動,多措并舉,持續推進老舊小區改造“三大革命”,切實增強群眾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一)扎實推進“樓道革命”,助力老舊小區換新顏。從消除建筑安全隱患、滿足居民需求出發,修復單元門、樓梯扶手、破損女兒墻等,根除屋頂漏水、滲水現象,徹底杜絕高空墜物等外墻安全隱患,鼓勵有條件的單元加裝電梯。本年度累計改造供排水管網94萬米、接入管道天然氣的小區166個、設置消防設施的小區達到191個、拆除違法建設面積6593平方米、建筑節能改造面積12萬平方米,加裝電梯1343臺,小區安全隱患基本得到整治。豐順縣以提升居民生活條件為著力點、以優化街區基礎設施為落腳點,創新提出“老舊小區+片區改造”模式,著力解決老舊小區設施設備陳舊、功能配套不全等問題,交出了一份居民得實惠、小區得提升、城區得發展的民生答卷。
(二)深入推進“環境革命”,提升宜居生活品質。對小區公共區域系統化進行提升改造,通過優化交通流線,規范停車位,改建充電設施,增加照明設施,補齊社區“一老一小”服務供給短板,打造活動場所,完善公共區域功能,實現了小區環境的美化、亮化、綠化,全方位提升改善居民生活環境。本年度實現垃圾分類的小區333個、實現“三線規整(入地)”的小區411個、實施照明設施改造的小區274個、新增停車位3790個、新增充電樁469個,新增衛生服務站、幼兒園、養老等社區服務設施21個。中山市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積極推進老年宜居環境建設,在老舊小區改造中充分考慮養老需求,將“老人宜居”理念貫穿于項目設計、施工、維護全過程,讓“養老”變“享老”。恩平市老舊小區改造以“新”換“心”,通過不斷完善工程方案,更好滿足居民需求,逐步完善配套設施,提升居民生活品質。
(三)有效實施“管理革命”,健全長效管養機制。省住房城鄉建設廳會同有關部門指導各市將黨的全面領導落實到提升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各方面各環節,以高質量黨建引領,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推動各地在老舊小區改造中健全長效管養機制。本年度成立黨組織的小區達到105個,成立業主大會、選舉業主委員會的小區達到46個,實施物業管理的小區達到109個,在黨建引領物業提質上取得新突破,小區自我“造血”能力得到提升。廣州市花都區舊人大小區有機更新項目采用EPC和BOT特許經營相結合模式推進,通過活化利用低效閑置用房和用地、配建機械停車樓、改造長者食堂等增加小區公共收益,豐富社區文化服務配套,完善小區日常管養。佛山市積極探索“EPC+O”模式,引入企業通過市場化方式,全鏈條參與改造項目的設計、建設、運營和管理,該市順德區大良街道北部片區老舊小區改造是廣東省首個成功采用“EPC+O”模式的改造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