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黨的法治史看新時代人民法院的使命和功能
新聞專題制作
法治在黨的歷史上的傳承和發展
中國共產黨向來高度重視良法善治對革命和改革的根本性、全局性和長期性作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正確分析革命形勢,制定了若干具有新民主主義性質的革命法規和條例禁令。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制定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反映勞動人民當家作主、參加國家和社會管理的憲法性文件,在中國法治建設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政權先后頒布了《陜甘寧邊區抗戰時期施政綱領》《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兩部具有憲法性質的法律。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政府根據國內形勢發展,探討制定了有關民法、刑法、訴訟法內容的多部法律、法令。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明確宣布“廢除國民黨反動政府一切壓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護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1954年,新中國第一部憲法誕生,確定了社會主義國家性質、政治制度等內容,創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國家制度。改革開放以來,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刻總結法治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最終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歷史必然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國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基本方略,始終強調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不斷堅持和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習近平全面依法治國理論和習近平法治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為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提供了科學指引和根本遵循。歷史和現實證明,在走什么樣的法治道路這個根本問題上,我們絕不能照搬照抄別國模式和做法,絕不走西方“憲政”“三權鼎立”“司法獨立”的路子,要樹立自信、保持定力,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上堅毅前行。
新時代人民法院的歷史使命和法治傳承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依法治國工作的“落實年”。人民法院必須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精神血脈,厘清職責使命,確保公正司法,努力實現“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根本目標。
要在司法為民中堅守初心使命。司法工作本質上是群眾工作,只要是有利于實現人民群眾幸福生活的事就是正確的,只要是符合人民群眾所想所盼的事就是正確的。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需求更加迫切,對高質量司法的需求更加迫切。人民法院必須把人民滿意不滿意、贊成不贊成作為衡量工作的根本標尺,堅持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讓司法為民成為干警的自覺行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司法獲得感。
要在服務大局中體現擔當作為。立足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作用。人民法院必須努力做到經濟社會發展到什么階段,司法工作就跟進到什么階段;省委、市委的中心工作部署到哪里,司法工作就服務保障到哪里。要持續推動辦理破產、執行合同等領域的優化提升,著力營造公正、透明、可預期的法治化營商環境。要持續助力法治政府建設,緊盯社會經濟發展中的現實問題、重大風險、突出矛盾,推動行政爭議實質性化解。要為鄉村振興提供司法保障,充分發揮人民法庭參與基層治理的“橋頭堡”作用,為鄉村社會安定、經濟發展提供高質量司法服務。要主動參與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著力構建市縣鄉村四級矛盾糾紛化解網絡,把矛盾糾紛解決在訴前、化解在萌芽狀態。要注重發揮府院聯動常態化機制建設的總攬和統籌作用,推動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資源整合、力量聯合、功能融合、手段聚合,實現行政與司法良性互動,共同構建社會治理大格局,積極打造新時代楓橋經驗“焦作模式”。
要在執法辦案中彰顯公平正義。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人民法院必須抓好審判執行第一要務,以高質量的審判執行,妥善化解矛盾糾紛,努力做到案結事了、事心雙解。要堅決打擊威脅、危害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的違法犯罪活動,持之以恒打擊黑惡勢力及其“保護傘”,讓城鄉更安寧、群眾更安樂。要努力發揮司法裁判的教育、示范、引領和導向作用,通過一個個鮮活生動的個案判決,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浸潤人心。要不斷深化司法責任制綜合配套改革,加強司法制約監督,規范司法權力運行,用更加透明、開放和全面的司法公開贏得人民群眾信任。
奮斗是最好的“強心劑”,實干是最好的“定心丸”。在全面依法治國的征程中,焦作兩級法院將堅定理想信念,堅守法治精神,忠誠敬業、銳意進取,努力作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歷史的業績!
(作者單位:焦作市中級人民法院)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法治在黨的歷史上的傳承和發展
中國共產黨向來高度重視良法善治對革命和改革的根本性、全局性和長期性作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正確分析革命形勢,制定了若干具有新民主主義性質的革命法規和條例禁令。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制定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反映勞動人民當家作主、參加國家和社會管理的憲法性文件,在中國法治建設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政權先后頒布了《陜甘寧邊區抗戰時期施政綱領》《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兩部具有憲法性質的法律。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政府根據國內形勢發展,探討制定了有關民法、刑法、訴訟法內容的多部法律、法令。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明確宣布“廢除國民黨反動政府一切壓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護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1954年,新中國第一部憲法誕生,確定了社會主義國家性質、政治制度等內容,創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國家制度。改革開放以來,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刻總結法治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最終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歷史必然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國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基本方略,始終強調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不斷堅持和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習近平全面依法治國理論和習近平法治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為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提供了科學指引和根本遵循。歷史和現實證明,在走什么樣的法治道路這個根本問題上,我們絕不能照搬照抄別國模式和做法,絕不走西方“憲政”“三權鼎立”“司法獨立”的路子,要樹立自信、保持定力,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上堅毅前行。
新時代人民法院的歷史使命和法治傳承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依法治國工作的“落實年”。人民法院必須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精神血脈,厘清職責使命,確保公正司法,努力實現“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根本目標。
要在司法為民中堅守初心使命。司法工作本質上是群眾工作,只要是有利于實現人民群眾幸福生活的事就是正確的,只要是符合人民群眾所想所盼的事就是正確的。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需求更加迫切,對高質量司法的需求更加迫切。人民法院必須把人民滿意不滿意、贊成不贊成作為衡量工作的根本標尺,堅持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讓司法為民成為干警的自覺行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司法獲得感。
要在服務大局中體現擔當作為。立足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作用。人民法院必須努力做到經濟社會發展到什么階段,司法工作就跟進到什么階段;省委、市委的中心工作部署到哪里,司法工作就服務保障到哪里。要持續推動辦理破產、執行合同等領域的優化提升,著力營造公正、透明、可預期的法治化營商環境。要持續助力法治政府建設,緊盯社會經濟發展中的現實問題、重大風險、突出矛盾,推動行政爭議實質性化解。要為鄉村振興提供司法保障,充分發揮人民法庭參與基層治理的“橋頭堡”作用,為鄉村社會安定、經濟發展提供高質量司法服務。要主動參與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著力構建市縣鄉村四級矛盾糾紛化解網絡,把矛盾糾紛解決在訴前、化解在萌芽狀態。要注重發揮府院聯動常態化機制建設的總攬和統籌作用,推動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資源整合、力量聯合、功能融合、手段聚合,實現行政與司法良性互動,共同構建社會治理大格局,積極打造新時代楓橋經驗“焦作模式”。
要在執法辦案中彰顯公平正義。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人民法院必須抓好審判執行第一要務,以高質量的審判執行,妥善化解矛盾糾紛,努力做到案結事了、事心雙解。要堅決打擊威脅、危害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的違法犯罪活動,持之以恒打擊黑惡勢力及其“保護傘”,讓城鄉更安寧、群眾更安樂。要努力發揮司法裁判的教育、示范、引領和導向作用,通過一個個鮮活生動的個案判決,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浸潤人心。要不斷深化司法責任制綜合配套改革,加強司法制約監督,規范司法權力運行,用更加透明、開放和全面的司法公開贏得人民群眾信任。
奮斗是最好的“強心劑”,實干是最好的“定心丸”。在全面依法治國的征程中,焦作兩級法院將堅定理想信念,堅守法治精神,忠誠敬業、銳意進取,努力作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歷史的業績!
(作者單位:焦作市中級人民法院)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