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 亚洲 网友自拍,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久久区,国产 抽搐在线观看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臺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江西考察第二天,聚焦四個關鍵詞
更新時間:2023-10-12 19:35:18    來源:新華社

10月11日,是習近平總書記赴江西考察的第二天,他先后來到景德鎮、上饒調研。

一片街區、一家企業、一個村莊。當天,總書記考察三個地方,重點聚焦陶瓷文化保護傳承、企業技術創新、濕地公園生態保護、推進鄉村振興四個關鍵詞。《時政新聞眼》為你解讀。

△獨家視頻|習近平在江西景德鎮市、上饒市考察調研

01

一片濃縮瓷都文脈的街區

11日上午,繼前一天在九江考察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之后,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景德鎮陶陽里歷史文化街區,了解陶瓷文化保護傳承情況。

此次江西之行,是習近平文化思想正式提出之后總書記首次國內考察。再看文化保護傳承,意味深長,信號鮮明。

△景德鎮陶陽里歷史文化街區俯瞰。(總臺央視記者范凱拍攝)

一個景德鎮,半部陶瓷史。千年不熄的窯火孕育出景德鎮燦爛輝煌的陶瓷文化。這份珍貴的文化積淀,應當如何保護傳承?總書記念茲在茲。

總書記曾就景德鎮古窯廠遺址保護兩次作出重要批示。四年前,總書記在江西考察期間叮囑,“要建好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打造對外文化交流新平臺”。

△位于陶陽里歷史文化街區內的龍珠閣。(總臺央視記者趙化拍攝)

△陶瓷畫師正在繪制瓷器。(總臺國廣記者李晉拍攝)

總書記當天考察的陶陽里歷史文化街區,涵蓋108條歷經千年的老城里弄、400余年的明清窯作群落和70余年的陶瓷工業遺產,自古以來就是景德鎮的陶瓷生產中心。

△當地現存最大的柴窯——徐家窯。(總臺央視記者朱超拍攝)

“陶陽十三里,煙火十萬家”“窯火夜夜明,瓷器日日出”……古籍里生動記載了這里制瓷的火熱場景。位于陶陽里歷史文化街區的相關遺址,是中華陶瓷文明的重要基因庫,是陶瓷文化的“活化石”,曾發掘出土元明清各時期瓷器殘片多達數十噸、近1000萬片。據考證,故宮95%的藏瓷燒制于此。

△非遺傳承人正在繪制瓷器。(總臺國廣記者李晉拍攝)

△非遺傳承人正在制作鏤空瓷瓶。(總臺央視記者彭漢明拍攝)

“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縱觀中國文化對外交流史,與“中國”同名的“陶瓷”,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

十年前,2013年10月,總書記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演講時說,印度尼西亞國家博物館陳列了大量中國古代瓷器,這是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生動例證,是對“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真實詮釋。

△匠人正在晾曬陶瓷制品。(總臺央視記者范凱拍攝)

2019年5月,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前,總書記同外方領導人共同參觀文物展,欣賞了9件中外文物珍品。其中一件來自新加坡的琺瑯彩蓋盅,就是19世紀晚期新加坡的華人專門從中國景德鎮訂制的。

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到“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再到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總書記在多個重要場合都談到絲綢、瓷器、茶葉等中國“文化名片”和“交流使者”。

△街區內的博物館,借鑒了景德鎮清代獨創的蛋形柴窯構造特點。(總臺央視記者范凱拍攝)

如今,景德鎮日用瓷、藝術瓷已出口到越來越多的“一帶一路”共建國家。

因瓷而生的景德鎮,正因瓷而變、因瓷而新,譜寫“一瓷跨千年,文明越山海”的新時代篇章。

△陶陽里歷史文化街區。(總臺央視記者李輝拍攝)

02

一家聚焦技術創新的企業

因“瓷都”聞名于世的景德鎮,還是中國直升機工業的搖籃。這里的直升機制造撐起了中國直升機工業的半壁江山。

習近平總書記11日考察的第二站,就來到景德鎮昌河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昌河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1969年,全國“三線建設”期間,在景德鎮建起了昌河飛機制造廠,并發展至今。

目前,昌飛隸屬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是中國直升機科研生產基地和航空工業骨干企業。“昌飛造”多次在閱兵、航展中接受祖國和人民檢閱,并走出國門參加國際救援行動。

△昌飛制造的AC313直升機正在進行護林滅火演練。

當天,總書記在昌飛重點了解企業技術創新情況。《時政新聞眼》注意到,總書記此前兩次江西考察也都聚焦了技術創新問題。

2019年5月,總書記在江西金力永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考察時說,“技術創新是企業的命根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才能生產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昌飛制造的直升機。

去年2月、9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四次、第二十七次會議分別審議通過《關于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指導意見》《關于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意見》。總書記在這兩次會議上都強調,要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

△昌河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03

一處彌足珍貴的“地球之腎”

11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上饒市婺源縣秋口鎮王村石門自然村考察,重點關注濕地公園生態保護、推進鄉村振興兩件大事。

△位于饒河源國家濕地公園中心地帶的石門村。(總臺央視記者范凱拍攝)

石門村位于饒河源國家濕地公園的中心地帶。這個濕地公園面積300余公頃,全部為天然濕地。2016年成功入選國家濕地公園,2020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重要濕地名錄》。

△饒河源國家濕地公園。(總臺央視記者郁振一拍攝)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饒河源國家濕地公園絕佳的生態環境,使得這里成為國際鳥類紅皮書極危物種——藍冠噪鹛在全球僅剩的棲息地。

藍冠噪鹛,是一種藍冠、黃喉、黑臉、褐腰,啼聲清脆悅耳的稀世鳥類,全球種群數量僅有250余只,有“鳥中大熊貓”之稱,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對生態環境的“苛刻要求”,也讓藍冠噪鹛成為婺源的“生態名片”。

△藍冠噪鹛。(圖/IC PHOTO)

總書記心系濕地保護。杭州西溪濕地、云南滇池等全國多個重要濕地生態區都曾留下他的足跡。兩個多月前,總書記在陜西省漢中市天漢濕地公園考察,強調“保護好這一區域的濕地資源責任重大、意義深遠。”

在去年的《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開幕式上,總書記在致辭中表示,中國將陸續設立一批國家公園,約占陸域國土面積的10%,把約1100萬公頃濕地納入國家公園體系,實施全國濕地保護規劃和濕地保護重大工程。

△石門村里的藍冠噪鹛雕像。(總臺央視記者許永松拍攝)

04

一個鄉村振興的珍貴樣本

良好生態,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點。如今,石門村的百姓吃上了“生態飯”。村里打造了藍冠噪鹛科普館、濕地公園研學基地、櫻花休閑步道等一批生態景觀。

去年,這個人口僅有512人的村莊,接待了30多萬游客。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13年的4000元左右提升到去年的2.65萬元。

△曬秋農俗成為婺源鄉村的一道美麗風景。(總臺央視記者段德文拍攝)

△來自中國美術學院的同學在石門村寫生。(總臺央視記者郁振一拍攝)

“江西生態秀美、名勝甚多,綠色生態是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一定要保護好,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的文章。”這是2016年1月總書記在江西考察時的囑托。

在去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總書記進一步指出,“現代化越往前走、物質生活越豐富,人民群眾越喜歡山清水秀的田園風光,農業除了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其生態涵養、休閑觀光、文化傳承的功能就越能發揮積極作用。”

△石門村村民種植的茶葉。(總臺央視記者賈林拍攝)

△石門村農家晾曬的辣椒。(總臺央視記者段德文拍攝)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新時代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任務。

今年以來,從盛產荔枝的廣東柏橋村,到大陸北端的黑龍江北極村,從堪稱“千萬工程”縮影的浙江李祖村,再到此次江西之行的石門村,總書記始終關注著推進鄉村振興這項重點工作。

△婺源縣秋口鎮王村石門自然村。(總臺央視記者程鋮拍攝)

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解決好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的戰略論斷,到“加快推進鄉村振興,讓農村具備現代化生產生活條件”的重要部署,到“希望更多的年輕人為鄉村振興發揮積極作用”的殷切期待,總書記在考察中始終謀劃著推進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

石門村的青山綠水間,一幅大美畫卷為鄉村振興留下生動注腳。從石門村這個珍貴樣本,可以預見中國鄉村更加美好的未來。

△石門村農家小院里碩果累累。(總臺央視記者許永松拍攝)

文章編輯:趙銀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江西考察第二天,聚焦四個關鍵詞
    2023-10-12 19:35:18    來源:新華社

    10月11日,是習近平總書記赴江西考察的第二天,他先后來到景德鎮、上饒調研。

    一片街區、一家企業、一個村莊。當天,總書記考察三個地方,重點聚焦陶瓷文化保護傳承、企業技術創新、濕地公園生態保護、推進鄉村振興四個關鍵詞。《時政新聞眼》為你解讀。

    △獨家視頻|習近平在江西景德鎮市、上饒市考察調研

    01

    一片濃縮瓷都文脈的街區

    11日上午,繼前一天在九江考察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之后,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景德鎮陶陽里歷史文化街區,了解陶瓷文化保護傳承情況。

    此次江西之行,是習近平文化思想正式提出之后總書記首次國內考察。再看文化保護傳承,意味深長,信號鮮明。

    △景德鎮陶陽里歷史文化街區俯瞰。(總臺央視記者范凱拍攝)

    一個景德鎮,半部陶瓷史。千年不熄的窯火孕育出景德鎮燦爛輝煌的陶瓷文化。這份珍貴的文化積淀,應當如何保護傳承?總書記念茲在茲。

    總書記曾就景德鎮古窯廠遺址保護兩次作出重要批示。四年前,總書記在江西考察期間叮囑,“要建好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打造對外文化交流新平臺”。

    △位于陶陽里歷史文化街區內的龍珠閣。(總臺央視記者趙化拍攝)

    △陶瓷畫師正在繪制瓷器。(總臺國廣記者李晉拍攝)

    總書記當天考察的陶陽里歷史文化街區,涵蓋108條歷經千年的老城里弄、400余年的明清窯作群落和70余年的陶瓷工業遺產,自古以來就是景德鎮的陶瓷生產中心。

    △當地現存最大的柴窯——徐家窯。(總臺央視記者朱超拍攝)

    “陶陽十三里,煙火十萬家”“窯火夜夜明,瓷器日日出”……古籍里生動記載了這里制瓷的火熱場景。位于陶陽里歷史文化街區的相關遺址,是中華陶瓷文明的重要基因庫,是陶瓷文化的“活化石”,曾發掘出土元明清各時期瓷器殘片多達數十噸、近1000萬片。據考證,故宮95%的藏瓷燒制于此。

    △非遺傳承人正在繪制瓷器。(總臺國廣記者李晉拍攝)

    △非遺傳承人正在制作鏤空瓷瓶。(總臺央視記者彭漢明拍攝)

    “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縱觀中國文化對外交流史,與“中國”同名的“陶瓷”,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

    十年前,2013年10月,總書記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演講時說,印度尼西亞國家博物館陳列了大量中國古代瓷器,這是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生動例證,是對“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真實詮釋。

    △匠人正在晾曬陶瓷制品。(總臺央視記者范凱拍攝)

    2019年5月,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前,總書記同外方領導人共同參觀文物展,欣賞了9件中外文物珍品。其中一件來自新加坡的琺瑯彩蓋盅,就是19世紀晚期新加坡的華人專門從中國景德鎮訂制的。

    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到“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再到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總書記在多個重要場合都談到絲綢、瓷器、茶葉等中國“文化名片”和“交流使者”。

    △街區內的博物館,借鑒了景德鎮清代獨創的蛋形柴窯構造特點。(總臺央視記者范凱拍攝)

    如今,景德鎮日用瓷、藝術瓷已出口到越來越多的“一帶一路”共建國家。

    因瓷而生的景德鎮,正因瓷而變、因瓷而新,譜寫“一瓷跨千年,文明越山海”的新時代篇章。

    △陶陽里歷史文化街區。(總臺央視記者李輝拍攝)

    02

    一家聚焦技術創新的企業

    因“瓷都”聞名于世的景德鎮,還是中國直升機工業的搖籃。這里的直升機制造撐起了中國直升機工業的半壁江山。

    習近平總書記11日考察的第二站,就來到景德鎮昌河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昌河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1969年,全國“三線建設”期間,在景德鎮建起了昌河飛機制造廠,并發展至今。

    目前,昌飛隸屬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是中國直升機科研生產基地和航空工業骨干企業。“昌飛造”多次在閱兵、航展中接受祖國和人民檢閱,并走出國門參加國際救援行動。

    △昌飛制造的AC313直升機正在進行護林滅火演練。

    當天,總書記在昌飛重點了解企業技術創新情況。《時政新聞眼》注意到,總書記此前兩次江西考察也都聚焦了技術創新問題。

    2019年5月,總書記在江西金力永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考察時說,“技術創新是企業的命根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才能生產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昌飛制造的直升機。

    去年2月、9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四次、第二十七次會議分別審議通過《關于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指導意見》《關于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意見》。總書記在這兩次會議上都強調,要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

    △昌河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03

    一處彌足珍貴的“地球之腎”

    11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上饒市婺源縣秋口鎮王村石門自然村考察,重點關注濕地公園生態保護、推進鄉村振興兩件大事。

    △位于饒河源國家濕地公園中心地帶的石門村。(總臺央視記者范凱拍攝)

    石門村位于饒河源國家濕地公園的中心地帶。這個濕地公園面積300余公頃,全部為天然濕地。2016年成功入選國家濕地公園,2020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重要濕地名錄》。

    △饒河源國家濕地公園。(總臺央視記者郁振一拍攝)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饒河源國家濕地公園絕佳的生態環境,使得這里成為國際鳥類紅皮書極危物種——藍冠噪鹛在全球僅剩的棲息地。

    藍冠噪鹛,是一種藍冠、黃喉、黑臉、褐腰,啼聲清脆悅耳的稀世鳥類,全球種群數量僅有250余只,有“鳥中大熊貓”之稱,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對生態環境的“苛刻要求”,也讓藍冠噪鹛成為婺源的“生態名片”。

    △藍冠噪鹛。(圖/IC PHOTO)

    總書記心系濕地保護。杭州西溪濕地、云南滇池等全國多個重要濕地生態區都曾留下他的足跡。兩個多月前,總書記在陜西省漢中市天漢濕地公園考察,強調“保護好這一區域的濕地資源責任重大、意義深遠。”

    在去年的《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開幕式上,總書記在致辭中表示,中國將陸續設立一批國家公園,約占陸域國土面積的10%,把約1100萬公頃濕地納入國家公園體系,實施全國濕地保護規劃和濕地保護重大工程。

    △石門村里的藍冠噪鹛雕像。(總臺央視記者許永松拍攝)

    04

    一個鄉村振興的珍貴樣本

    良好生態,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點。如今,石門村的百姓吃上了“生態飯”。村里打造了藍冠噪鹛科普館、濕地公園研學基地、櫻花休閑步道等一批生態景觀。

    去年,這個人口僅有512人的村莊,接待了30多萬游客。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13年的4000元左右提升到去年的2.65萬元。

    △曬秋農俗成為婺源鄉村的一道美麗風景。(總臺央視記者段德文拍攝)

    △來自中國美術學院的同學在石門村寫生。(總臺央視記者郁振一拍攝)

    “江西生態秀美、名勝甚多,綠色生態是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一定要保護好,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的文章。”這是2016年1月總書記在江西考察時的囑托。

    在去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總書記進一步指出,“現代化越往前走、物質生活越豐富,人民群眾越喜歡山清水秀的田園風光,農業除了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其生態涵養、休閑觀光、文化傳承的功能就越能發揮積極作用。”

    △石門村村民種植的茶葉。(總臺央視記者賈林拍攝)

    △石門村農家晾曬的辣椒。(總臺央視記者段德文拍攝)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新時代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任務。

    今年以來,從盛產荔枝的廣東柏橋村,到大陸北端的黑龍江北極村,從堪稱“千萬工程”縮影的浙江李祖村,再到此次江西之行的石門村,總書記始終關注著推進鄉村振興這項重點工作。

    △婺源縣秋口鎮王村石門自然村。(總臺央視記者程鋮拍攝)

    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解決好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的戰略論斷,到“加快推進鄉村振興,讓農村具備現代化生產生活條件”的重要部署,到“希望更多的年輕人為鄉村振興發揮積極作用”的殷切期待,總書記在考察中始終謀劃著推進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

    石門村的青山綠水間,一幅大美畫卷為鄉村振興留下生動注腳。從石門村這個珍貴樣本,可以預見中國鄉村更加美好的未來。

    △石門村農家小院里碩果累累。(總臺央視記者許永松拍攝)

    文章編輯:趙銀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