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 亚洲 网友自拍,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久久区,国产 抽搐在线观看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廣東紀實
更新時間:2023-4-15 11:52:01    來源:新華社


  “廣東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大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

  “我對廣東的工作始終寄予厚望,希望你們為國家、為民族作出更大貢獻。”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3次到廣東考察調研、2次參加全國兩會廣東代表團審議,每到廣東發展的重要關口,都及時為廣東定向領航,指引廣東在新時代偉大征程中經風雨、化危機,應變局、開新局。

  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習近平總書記首次地方考察選擇了廣東:“廣東是一個窗口。到廣東來看一看,了解一下黨的二十大以來都有哪些新進展新氣象。”

  從湛江、茂名到廣州,4天時間,總書記輾轉千里,穿越粵西大地,深入企業、港口、農村,同工人、農民、企業家、科技人員等親切交流,為廣東如何“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指明方向。

  4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廣東考察。這是10日下午,習近平在湛江市徐聞縣徐聞港泊位碼頭,同船上的旅客親切交流。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開發與保護的辯證思維:“發展海洋經濟,加強海洋生態保護,全面建設海洋強省”

  坐擁4000多公里海岸線,廣東是我國大陸海岸線最長的省份。向海而興、向海圖強,成為廣東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早在2018年考察廣東時,習近平總書記就以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把廣東海岸線的東端和西端連接起來,擘畫出一幅氣勢恢宏的新藍圖——

  “把汕頭、湛江作為重要發展極,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

  2021年1月25日拍攝的成功合龍的湛江調順跨海大橋(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此行第一站,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粵西南三面環海的湛江市,首先關注的正是發展海洋經濟這件大事。

  雷州灣內東海島上,坐落著國家863計劃項目海水養殖種子工程南方基地。10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這里聽取了廣東省關于推動海洋漁業高質量發展的匯報:

  抓種業攻堅,把漁業良種價格降下來;抓裝備技術升級,搞深水網箱,發展深海養殖;抓全產業鏈發展,精深加工,通過預制菜等解決海產品儲藏運輸難題……

  一組直觀數據令人印象深刻:2030年廣東預計年新增海魚產品201萬噸,按照等量蛋白質換算,相當于養豬3045萬頭或養鴨15.4億只。

  “廣東現在養了多少豬?”總書記問。

  “4000多萬頭。”

  “相當于把養的豬翻了一番。”總書記點點頭。

  選育養殖池里,金鯧、海鱸、石斑等各類魚種活蹦翻騰。習近平總書記踏上浮排,邊走邊看,贊嘆眼前景象“真是翻江倒海”。

  4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廣東考察。這是10日上午,習近平在位于湛江市東海島的國家863計劃項目海水養殖種子工程南方基地考察。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是一個14億多人口的國家,民以食為天,首先要解決吃飯問題。除了吃糧食,吃陸地上的食物,還要靠海吃海。”

  靠山唱山歌,靠海念海經。

  總書記回憶道:“我在福建工作時,在山區干過,也在沿海干過。當時我就提出大食物觀,肉、蛋、禽、奶、魚、果、菌、茶……這些都是糧食啊。這么一算,福建雖然是‘八山一水一分田’,但食物來源就多了。所以,我先后提出要建‘海上福州’和‘海上福建’。”

  在大食物觀的視域下,遼闊的海洋就是藍色的糧倉、豐茂的牧場。

  30多年前,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當地大黃魚育苗技術專家劉家富遞交的《關于開發閩東海水魚類養殖技術的報告》上作出批示,要求集中力量進行科研攻關。

  “當地的一個研究所,把寧德大黃魚的人工孵化問題給解決了。”總書記記憶猶新。

  如今,黃魚游出產業發展新天地,成為當地人“靠海吃飯”的支柱產業。

  “水產品的營養價值很高,提高我們國民的身體素質,把水產搞上去,把蛋白質搞上去很重要。耕海牧漁,發展海洋經濟大有可為、大有前途。”

  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隨著生產力發展,把遠海深海養殖搞起來,把漁業‘種子工作’這一篇文章做精做好,對我們的糧食安全可以起到一個很重要的壓艙石作用。”

  從靠海吃海到靠海護海,是和諧共生的辯證法。

  這是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嶺頭島保護小區(2019年11月12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紅樹林,這種扎根于海岸潮間帶的胎生木本植物,既可防風消浪,又能凈化海水,還為魚蝦鳥類提供棲息之所,素有“海上森林”“海洋衛士”之稱。

  對紅樹林保護,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十分關注。

  2017年,總書記在廣西考察了北海金海灣紅樹林生態保護區,叮囑“一定要尊重科學、落實責任,把紅樹林保護好”。

  2022年,總書記以視頻方式出席《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開幕式,宣布在深圳建立“國際紅樹林中心”。

  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紅樹林面積最大、分布最集中的自然保護區。10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于保護區東部的麻章區湖光鎮金牛島紅樹林片區,實地察看紅樹林長勢和周邊生態環境。

  “紅樹林保護,我在廈門工作的時候就親自抓。黨的十八大后,我有過幾次指示。這是國寶啊,一定要保護好。”

  海風輕拂,綠樹搖曳,鳥鳴陣陣。

  遠眺水天一色,總書記語重心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重要組成部分。沿海地區生產最密集、人口最密集,同時對自然生態影響也比較大,一定要真正重視起來,采取真正有效的舉措加強保護。這是國家戰略,要一代接著一代干,久久為功,建設美麗中國,為保護好地球村作出我們中國人的貢獻。”

  在聽取廣東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陸海統籌、山海互濟,強化港產城整體布局,加強海洋生態保護,全面建設海洋強省。

  海洋,既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空間,也是聯通世界的重要通道。

  沿雷州半島南下,10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我國大陸最南端的徐聞縣。

  東濱南海,西瀕北部灣,南臨瓊州海峽,與海南島隔海相望,徐聞作為漢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港口,曾見證舟楫競發、商賈云集的盛況。

  2023年1月6日,在位于海口的粵海鐵路輪渡南港碼頭,粵海鐵1號輪渡停靠泊位并裝載列車(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如今,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徐聞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全面對接服務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2020年9月,全球最大的客貨滾裝碼頭徐聞港開港運營。新航線直對海南海口新海港,過海航程縮短至12海里,用時約1小時,將廣東同海南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在港口專用碼頭,習近平總書記極目遠眺,詳細詢問船舶航行時間、港口吞吐能力、安全管理情況等。

  穿過廊橋,總書記來到一艘即將出發的客輪旁。船上的旅客看見總書記來了,高聲向總書記問好。

  習近平總書記向大家揮手致意,祝大家一帆風順。

  4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廣東考察。這是10日下午,習近平在湛江市徐聞縣徐聞港泊位碼頭,向船上的旅客揮手致意。新華社記者 燕雁 攝

  離開港口時,總書記囑咐當地負責同志:“瓊州海峽是國家經略南海的戰略通道,要把徐聞港打造成連接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南自貿港的現代化水陸交通運輸綜合樞紐。將來這里一定能夠作為‘黃金水道’和客貨運輸最佳通道而興盛起來。”

  協調與平衡的發展理念:“中國式現代化就是要促進共同富裕”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區域協調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一次次來到廣東,足跡遍及珠三角、粵北、粵東、粵西。

  這次考察期間,總書記言明初衷:

  “就整個廣東來講,珠三角是經濟最發達的地方。但廣東要發展,不僅要靠珠三角,粵北、粵東、粵西這些地區也要聯動發展。中國式現代化就是要促進共同富裕,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在這個經濟發達的省份,水資源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困境。

  由于地形地貌、蒸發量大等原因,三面臨海的雷州半島,千百年來卻是“苦旱之地”。缺水,嚴重制約著粵西發展。

  在黨中央關心支持下,2022年,一項引西江之水、穿云開大山、至半島腹地的浩大水利工程正式開工。工程建成后將造福粵西4市1800萬人口。

  10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專程來到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向南輸水的接點站——徐聞縣大水橋水庫。

  登上大堤,舉目遠望,一個蓄水量超過1.2億立方米的人工湖蔚為壯觀。

  廣東省水利廳負責同志匯報,通過工程建設、區域高質量發展、生態建設“三管齊下”,這項工程不僅有利于解決當地城鄉百姓生活和工業用水問題,還將新增灌溉面積,推動這里的特色農業發展,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

  “還有幾年建成?”總書記問。

  “總共需要8年時間,其間可以做到分段建成通水。”

  “移民多嗎?”

  “只有75戶。”

  “目前水質怎么樣?”

  “這是今天打上來的水樣,屬于Ⅲ類。”

  “水是命根子。”總書記思慮深遠,“我們國家的特點就是缺水,且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衡。自古以來,我們的祖先就跟水打交道,探索如何治水、用水。”

  一部治水史,蘊含著中華民族治國理政、長治久安的智慧。

  “無論是城鎮化還是鄉村振興,無論是發展工業還是發展農業,都離不開水。我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研究下一步發展目標,都要把水考慮進去,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

  “你們看,解決了水的問題,這里可以進一步發展。”總書記手指遼闊水面,意味深長地說,“把水資源優化配置好,推動解決區域不平衡的問題,這是一個戰略性問題,要看得更深刻一點。”

  從一定意義上講,區域發展不平衡也體現為城鄉發展不平衡。

  2018年考察廣東,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要下功夫解決廣東城鄉發展二元結構問題,力度要更大一些,措施要更精準一些,久久為功,把短板變成“潛力板”。

  4年多過去了,南粵大地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壯闊篇章里,有區域的協調發展,也有城鄉的融合發展。

  沿著平整山路,穿梭丘陵之間,滿目蔥翠,民居點綴其間。

  習近平總書記留意車窗外的風景:“一路過來,看到咱們茂名這一帶蓋的房子都很好,說明這里的群眾特別是農民的家庭還是殷實的。和珠三角比,差距和潛力都在產業上。”

  茂名高州市根子鎮打造的荔枝林景觀(2021年11月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瑞平 攝

  為實地察看當地鄉村產業發展情況,11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茂名高州市根子鎮柏橋村。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古人贊不絕口的珍饈美饌,正在成為造福嶺南百姓的特色產業。在茂名,荔枝種植面積已達139萬畝,產量占全國的四分之一,去年實現產值110億元,帶動新增就業崗位15萬個。

  走進柏橋村一個荔枝園,古木新樹交雜其間,荔枝幼果綴滿枝頭,一派生機盎然。

  4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廣東考察。這是11日下午,習近平在茂名高州市根子鎮柏橋村荔枝種植園,同現場技術人員親切交流。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 攝

  習近平總書記不時駐足凝視:“1000多年前的樹能保存到現在。說明這里荔枝種植有文化底蘊、有歷史傳承,也說明柏橋人對生態環境、荔枝產業的保護意識很強,使千年古樹至今仍能造福于民。”

  幾名技術人員正在園中勞作。總書記同他們攀談起來。

  他們都是附近村民,自從有了合作社、荔枝園,收成有分紅,務工有報酬,每戶年收入可以達到5萬到8萬元,多的超過10萬元,“真是嘗到了種荔枝的甜頭”。

  駐村第一書記介紹,這些年柏橋村大力推動數字化營銷,通過直播帶貨、定制銷售、組團展銷等方式,線上線下結合,農民的荔枝不僅不愁賣,還賣出了好價錢。

  “下一步發展,還有什么問題需要解決?”總書記問。

  “主要是保鮮問題。以前用土辦法保鮮,后來有了冷鏈,但也只能保存10天。如果能達到15到20天,全世界都能吃上我們的荔枝了。”

  “荔枝產業要發展,不解決保鮮問題不行。”總書記對當地負責同志說,“發展特色產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一條重要途徑,要著力做好‘土特產’文章,以產業振興促進鄉村全面振興。”

  村農創園廣場上,歡呼聲此起彼伏。

  面對熱情的村民們,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

  “你們這里是荔枝之鄉,我是慕名而來。千百年前一顆難求的稀罕物,現在全中國人民都可以吃到了。發展荔枝產業,技術、市場都有潛力可挖,前景是非常光明的!”

  從產業興旺到鄉村振興,總書記展望中國式現代化美好圖景,娓娓道來:

  “我們要搞共同富裕,先富帶后富,把后富的往前推一把;錢賺得再多,不講精神文明不行,我們的鄉風民俗要文明;生態和經濟要和諧,‘個體現代化、村里臟亂差’不行……鄉村振興要和這些‘國之大者’結合起來。”

  “中國共產黨沒有自己的私利,執政就是為人民服務,就是讓人民群眾幸福起來。希望鄉親們的生活越過越興旺,像荔枝一樣紅紅火火!”

  開放與自立的戰略抉擇:“中國是不會自己把大門關上的,我們開放的大門還要進一步擴大”

  改革開放是廣東的鮮明標識。

  12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先后考察了廣州兩家企業——一家外企、一家國企。

  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新時代十年,廣東書寫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奇跡:經濟總量翻番,接近13萬億元;外貿穩居全國第一;實際利用外資超1.4萬億元……

  “現在廣東的經濟總量,要單獨拿出來排,在全世界也可以排進前十名了。”百尺竿頭再出發,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充分肯定,也寄予更高期望。

  考察中,廣東省相關負責同志匯報新時代十年廣東利用外資成績時,用了兩個“翻番”:實際使用外資資金規模的翻番,高技術制造業外資占比的翻番,從2012年的20%提升至2022年的41%。

  從當年的“三來一補”到如今的融合創新,見證著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高質量發展、高水平開放的堅實步伐。

  韓國樂金顯示公司,選擇將它的全球核心生產基地落戶廣州。

  基地展廳里,企業負責人向習近平總書記介紹基地生產的壁紙屏、透明屏、車載屏、雙面屏等先進顯示器,對在中國的市場前景充滿信心。

  “這說明你們的選擇是正確的,你們在這里發展前景是廣闊的。”總書記說,“中國市場是個海洋,我們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正加快構建國內國際相互促進的‘雙循環’,不斷改善營商環境,在當前全球經濟面臨困難的情況下,中國的市場優勢將會更加明顯。”

  一個生機勃勃的中國,源源不斷為不確定的世界經濟注入更多確定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是長期不變的,一以貫之的。中國是不會自己把大門關上的,我們開放的大門還要進一步擴大。所有世界上愿意與我們合作共贏的國家,我們都愿意和他們相向而行,推動世界經濟共同繁榮發展。”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

  在廣汽埃安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廳里,6款新車產品一字排開。習近平總書記走上前去,饒有興致地逐一察看,從價格到銷量,從材料工藝到電池技術,問得十分詳細。

  這是位于廣州市番禺區的廣汽埃安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裝生產線(2023年2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就作出論斷。

  如今,在中國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的新賽道上,新能源汽車正跑出加速度。

  從廣汽埃安總裝車間里的機械人精準裝配、協同作業,到廣汽研究院的智能網聯實驗室、自動駕駛實驗室,習近平總書記感觸頗深:

  “我們是一個14億多人口的大國,不能單一發展。靠別人不行,得靠我們自己。要重視實體經濟,走自力更生之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當然,自立自強也絕不是關起門來自己搞,首先立足于自己,同時也歡迎國際合作。”

  廣汽研究院里,習近平總書記同來自廣東各個方面的代表親切交流。

  4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廣東考察。這是12日下午,習近平在廣汽研究院同科技人員、企業家、職工、外資企業代表等親切交流。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 攝

  他們中有帶領科研團隊在量子技術、高溫超導等前沿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的戰略科學家,有參與北斗芯片研制的高級工程師,有推動傳統家電企業向互聯網轉型的企業家,有致力于把西藏的太陽能發電輸送到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人員,有參與過新型航母等焊接工程的大國工匠,還有世界知名化工、醫藥、電子電器等多家外企的中國區負責人……

  大家踴躍發言,習近平總書記凝神傾聽:“經濟要持續發展,不要大起大落。這里面很重要的就是科技、教育、人才。”

  面對在場的外資企業代表,總書記的邀請飽含熱情:“粵港澳大灣區將是今后全球最有前景的增長極之一。歡迎你們到廣東來,到粵港澳大灣區來,到中國來,投資創業,創造企業發展新輝煌。”

  展望中國發展前景,總書記的話語充滿自信:“中國式現代化有目標、有規劃、有戰略,一定會實現。我們將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向前推進。”

 

文章編輯:趙銀岷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廣東紀實
2023-4-15 11:52:01    來源:新華社


  “廣東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大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

  “我對廣東的工作始終寄予厚望,希望你們為國家、為民族作出更大貢獻。”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3次到廣東考察調研、2次參加全國兩會廣東代表團審議,每到廣東發展的重要關口,都及時為廣東定向領航,指引廣東在新時代偉大征程中經風雨、化危機,應變局、開新局。

  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習近平總書記首次地方考察選擇了廣東:“廣東是一個窗口。到廣東來看一看,了解一下黨的二十大以來都有哪些新進展新氣象。”

  從湛江、茂名到廣州,4天時間,總書記輾轉千里,穿越粵西大地,深入企業、港口、農村,同工人、農民、企業家、科技人員等親切交流,為廣東如何“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指明方向。

  4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廣東考察。這是10日下午,習近平在湛江市徐聞縣徐聞港泊位碼頭,同船上的旅客親切交流。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開發與保護的辯證思維:“發展海洋經濟,加強海洋生態保護,全面建設海洋強省”

  坐擁4000多公里海岸線,廣東是我國大陸海岸線最長的省份。向海而興、向海圖強,成為廣東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早在2018年考察廣東時,習近平總書記就以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把廣東海岸線的東端和西端連接起來,擘畫出一幅氣勢恢宏的新藍圖——

  “把汕頭、湛江作為重要發展極,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

  2021年1月25日拍攝的成功合龍的湛江調順跨海大橋(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此行第一站,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粵西南三面環海的湛江市,首先關注的正是發展海洋經濟這件大事。

  雷州灣內東海島上,坐落著國家863計劃項目海水養殖種子工程南方基地。10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這里聽取了廣東省關于推動海洋漁業高質量發展的匯報:

  抓種業攻堅,把漁業良種價格降下來;抓裝備技術升級,搞深水網箱,發展深海養殖;抓全產業鏈發展,精深加工,通過預制菜等解決海產品儲藏運輸難題……

  一組直觀數據令人印象深刻:2030年廣東預計年新增海魚產品201萬噸,按照等量蛋白質換算,相當于養豬3045萬頭或養鴨15.4億只。

  “廣東現在養了多少豬?”總書記問。

  “4000多萬頭。”

  “相當于把養的豬翻了一番。”總書記點點頭。

  選育養殖池里,金鯧、海鱸、石斑等各類魚種活蹦翻騰。習近平總書記踏上浮排,邊走邊看,贊嘆眼前景象“真是翻江倒海”。

  4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廣東考察。這是10日上午,習近平在位于湛江市東海島的國家863計劃項目海水養殖種子工程南方基地考察。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是一個14億多人口的國家,民以食為天,首先要解決吃飯問題。除了吃糧食,吃陸地上的食物,還要靠海吃海。”

  靠山唱山歌,靠海念海經。

  總書記回憶道:“我在福建工作時,在山區干過,也在沿海干過。當時我就提出大食物觀,肉、蛋、禽、奶、魚、果、菌、茶……這些都是糧食啊。這么一算,福建雖然是‘八山一水一分田’,但食物來源就多了。所以,我先后提出要建‘海上福州’和‘海上福建’。”

  在大食物觀的視域下,遼闊的海洋就是藍色的糧倉、豐茂的牧場。

  30多年前,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當地大黃魚育苗技術專家劉家富遞交的《關于開發閩東海水魚類養殖技術的報告》上作出批示,要求集中力量進行科研攻關。

  “當地的一個研究所,把寧德大黃魚的人工孵化問題給解決了。”總書記記憶猶新。

  如今,黃魚游出產業發展新天地,成為當地人“靠海吃飯”的支柱產業。

  “水產品的營養價值很高,提高我們國民的身體素質,把水產搞上去,把蛋白質搞上去很重要。耕海牧漁,發展海洋經濟大有可為、大有前途。”

  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隨著生產力發展,把遠海深海養殖搞起來,把漁業‘種子工作’這一篇文章做精做好,對我們的糧食安全可以起到一個很重要的壓艙石作用。”

  從靠海吃海到靠海護海,是和諧共生的辯證法。

  這是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嶺頭島保護小區(2019年11月12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紅樹林,這種扎根于海岸潮間帶的胎生木本植物,既可防風消浪,又能凈化海水,還為魚蝦鳥類提供棲息之所,素有“海上森林”“海洋衛士”之稱。

  對紅樹林保護,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十分關注。

  2017年,總書記在廣西考察了北海金海灣紅樹林生態保護區,叮囑“一定要尊重科學、落實責任,把紅樹林保護好”。

  2022年,總書記以視頻方式出席《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開幕式,宣布在深圳建立“國際紅樹林中心”。

  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紅樹林面積最大、分布最集中的自然保護區。10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于保護區東部的麻章區湖光鎮金牛島紅樹林片區,實地察看紅樹林長勢和周邊生態環境。

  “紅樹林保護,我在廈門工作的時候就親自抓。黨的十八大后,我有過幾次指示。這是國寶啊,一定要保護好。”

  海風輕拂,綠樹搖曳,鳥鳴陣陣。

  遠眺水天一色,總書記語重心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重要組成部分。沿海地區生產最密集、人口最密集,同時對自然生態影響也比較大,一定要真正重視起來,采取真正有效的舉措加強保護。這是國家戰略,要一代接著一代干,久久為功,建設美麗中國,為保護好地球村作出我們中國人的貢獻。”

  在聽取廣東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陸海統籌、山海互濟,強化港產城整體布局,加強海洋生態保護,全面建設海洋強省。

  海洋,既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空間,也是聯通世界的重要通道。

  沿雷州半島南下,10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我國大陸最南端的徐聞縣。

  東濱南海,西瀕北部灣,南臨瓊州海峽,與海南島隔海相望,徐聞作為漢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港口,曾見證舟楫競發、商賈云集的盛況。

  2023年1月6日,在位于海口的粵海鐵路輪渡南港碼頭,粵海鐵1號輪渡停靠泊位并裝載列車(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如今,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徐聞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全面對接服務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2020年9月,全球最大的客貨滾裝碼頭徐聞港開港運營。新航線直對海南海口新海港,過海航程縮短至12海里,用時約1小時,將廣東同海南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在港口專用碼頭,習近平總書記極目遠眺,詳細詢問船舶航行時間、港口吞吐能力、安全管理情況等。

  穿過廊橋,總書記來到一艘即將出發的客輪旁。船上的旅客看見總書記來了,高聲向總書記問好。

  習近平總書記向大家揮手致意,祝大家一帆風順。

  4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廣東考察。這是10日下午,習近平在湛江市徐聞縣徐聞港泊位碼頭,向船上的旅客揮手致意。新華社記者 燕雁 攝

  離開港口時,總書記囑咐當地負責同志:“瓊州海峽是國家經略南海的戰略通道,要把徐聞港打造成連接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南自貿港的現代化水陸交通運輸綜合樞紐。將來這里一定能夠作為‘黃金水道’和客貨運輸最佳通道而興盛起來。”

  協調與平衡的發展理念:“中國式現代化就是要促進共同富裕”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區域協調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一次次來到廣東,足跡遍及珠三角、粵北、粵東、粵西。

  這次考察期間,總書記言明初衷:

  “就整個廣東來講,珠三角是經濟最發達的地方。但廣東要發展,不僅要靠珠三角,粵北、粵東、粵西這些地區也要聯動發展。中國式現代化就是要促進共同富裕,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在這個經濟發達的省份,水資源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困境。

  由于地形地貌、蒸發量大等原因,三面臨海的雷州半島,千百年來卻是“苦旱之地”。缺水,嚴重制約著粵西發展。

  在黨中央關心支持下,2022年,一項引西江之水、穿云開大山、至半島腹地的浩大水利工程正式開工。工程建成后將造福粵西4市1800萬人口。

  10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專程來到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向南輸水的接點站——徐聞縣大水橋水庫。

  登上大堤,舉目遠望,一個蓄水量超過1.2億立方米的人工湖蔚為壯觀。

  廣東省水利廳負責同志匯報,通過工程建設、區域高質量發展、生態建設“三管齊下”,這項工程不僅有利于解決當地城鄉百姓生活和工業用水問題,還將新增灌溉面積,推動這里的特色農業發展,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

  “還有幾年建成?”總書記問。

  “總共需要8年時間,其間可以做到分段建成通水。”

  “移民多嗎?”

  “只有75戶。”

  “目前水質怎么樣?”

  “這是今天打上來的水樣,屬于Ⅲ類。”

  “水是命根子。”總書記思慮深遠,“我們國家的特點就是缺水,且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衡。自古以來,我們的祖先就跟水打交道,探索如何治水、用水。”

  一部治水史,蘊含著中華民族治國理政、長治久安的智慧。

  “無論是城鎮化還是鄉村振興,無論是發展工業還是發展農業,都離不開水。我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研究下一步發展目標,都要把水考慮進去,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

  “你們看,解決了水的問題,這里可以進一步發展。”總書記手指遼闊水面,意味深長地說,“把水資源優化配置好,推動解決區域不平衡的問題,這是一個戰略性問題,要看得更深刻一點。”

  從一定意義上講,區域發展不平衡也體現為城鄉發展不平衡。

  2018年考察廣東,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要下功夫解決廣東城鄉發展二元結構問題,力度要更大一些,措施要更精準一些,久久為功,把短板變成“潛力板”。

  4年多過去了,南粵大地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壯闊篇章里,有區域的協調發展,也有城鄉的融合發展。

  沿著平整山路,穿梭丘陵之間,滿目蔥翠,民居點綴其間。

  習近平總書記留意車窗外的風景:“一路過來,看到咱們茂名這一帶蓋的房子都很好,說明這里的群眾特別是農民的家庭還是殷實的。和珠三角比,差距和潛力都在產業上。”

  茂名高州市根子鎮打造的荔枝林景觀(2021年11月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瑞平 攝

  為實地察看當地鄉村產業發展情況,11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茂名高州市根子鎮柏橋村。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古人贊不絕口的珍饈美饌,正在成為造福嶺南百姓的特色產業。在茂名,荔枝種植面積已達139萬畝,產量占全國的四分之一,去年實現產值110億元,帶動新增就業崗位15萬個。

  走進柏橋村一個荔枝園,古木新樹交雜其間,荔枝幼果綴滿枝頭,一派生機盎然。

  4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廣東考察。這是11日下午,習近平在茂名高州市根子鎮柏橋村荔枝種植園,同現場技術人員親切交流。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 攝

  習近平總書記不時駐足凝視:“1000多年前的樹能保存到現在。說明這里荔枝種植有文化底蘊、有歷史傳承,也說明柏橋人對生態環境、荔枝產業的保護意識很強,使千年古樹至今仍能造福于民。”

  幾名技術人員正在園中勞作。總書記同他們攀談起來。

  他們都是附近村民,自從有了合作社、荔枝園,收成有分紅,務工有報酬,每戶年收入可以達到5萬到8萬元,多的超過10萬元,“真是嘗到了種荔枝的甜頭”。

  駐村第一書記介紹,這些年柏橋村大力推動數字化營銷,通過直播帶貨、定制銷售、組團展銷等方式,線上線下結合,農民的荔枝不僅不愁賣,還賣出了好價錢。

  “下一步發展,還有什么問題需要解決?”總書記問。

  “主要是保鮮問題。以前用土辦法保鮮,后來有了冷鏈,但也只能保存10天。如果能達到15到20天,全世界都能吃上我們的荔枝了。”

  “荔枝產業要發展,不解決保鮮問題不行。”總書記對當地負責同志說,“發展特色產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一條重要途徑,要著力做好‘土特產’文章,以產業振興促進鄉村全面振興。”

  村農創園廣場上,歡呼聲此起彼伏。

  面對熱情的村民們,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

  “你們這里是荔枝之鄉,我是慕名而來。千百年前一顆難求的稀罕物,現在全中國人民都可以吃到了。發展荔枝產業,技術、市場都有潛力可挖,前景是非常光明的!”

  從產業興旺到鄉村振興,總書記展望中國式現代化美好圖景,娓娓道來:

  “我們要搞共同富裕,先富帶后富,把后富的往前推一把;錢賺得再多,不講精神文明不行,我們的鄉風民俗要文明;生態和經濟要和諧,‘個體現代化、村里臟亂差’不行……鄉村振興要和這些‘國之大者’結合起來。”

  “中國共產黨沒有自己的私利,執政就是為人民服務,就是讓人民群眾幸福起來。希望鄉親們的生活越過越興旺,像荔枝一樣紅紅火火!”

  開放與自立的戰略抉擇:“中國是不會自己把大門關上的,我們開放的大門還要進一步擴大”

  改革開放是廣東的鮮明標識。

  12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先后考察了廣州兩家企業——一家外企、一家國企。

  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新時代十年,廣東書寫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奇跡:經濟總量翻番,接近13萬億元;外貿穩居全國第一;實際利用外資超1.4萬億元……

  “現在廣東的經濟總量,要單獨拿出來排,在全世界也可以排進前十名了。”百尺竿頭再出發,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充分肯定,也寄予更高期望。

  考察中,廣東省相關負責同志匯報新時代十年廣東利用外資成績時,用了兩個“翻番”:實際使用外資資金規模的翻番,高技術制造業外資占比的翻番,從2012年的20%提升至2022年的41%。

  從當年的“三來一補”到如今的融合創新,見證著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高質量發展、高水平開放的堅實步伐。

  韓國樂金顯示公司,選擇將它的全球核心生產基地落戶廣州。

  基地展廳里,企業負責人向習近平總書記介紹基地生產的壁紙屏、透明屏、車載屏、雙面屏等先進顯示器,對在中國的市場前景充滿信心。

  “這說明你們的選擇是正確的,你們在這里發展前景是廣闊的。”總書記說,“中國市場是個海洋,我們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正加快構建國內國際相互促進的‘雙循環’,不斷改善營商環境,在當前全球經濟面臨困難的情況下,中國的市場優勢將會更加明顯。”

  一個生機勃勃的中國,源源不斷為不確定的世界經濟注入更多確定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是長期不變的,一以貫之的。中國是不會自己把大門關上的,我們開放的大門還要進一步擴大。所有世界上愿意與我們合作共贏的國家,我們都愿意和他們相向而行,推動世界經濟共同繁榮發展。”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

  在廣汽埃安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廳里,6款新車產品一字排開。習近平總書記走上前去,饒有興致地逐一察看,從價格到銷量,從材料工藝到電池技術,問得十分詳細。

  這是位于廣州市番禺區的廣汽埃安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裝生產線(2023年2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就作出論斷。

  如今,在中國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的新賽道上,新能源汽車正跑出加速度。

  從廣汽埃安總裝車間里的機械人精準裝配、協同作業,到廣汽研究院的智能網聯實驗室、自動駕駛實驗室,習近平總書記感觸頗深:

  “我們是一個14億多人口的大國,不能單一發展。靠別人不行,得靠我們自己。要重視實體經濟,走自力更生之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當然,自立自強也絕不是關起門來自己搞,首先立足于自己,同時也歡迎國際合作。”

  廣汽研究院里,習近平總書記同來自廣東各個方面的代表親切交流。

  4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廣東考察。這是12日下午,習近平在廣汽研究院同科技人員、企業家、職工、外資企業代表等親切交流。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 攝

  他們中有帶領科研團隊在量子技術、高溫超導等前沿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的戰略科學家,有參與北斗芯片研制的高級工程師,有推動傳統家電企業向互聯網轉型的企業家,有致力于把西藏的太陽能發電輸送到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人員,有參與過新型航母等焊接工程的大國工匠,還有世界知名化工、醫藥、電子電器等多家外企的中國區負責人……

  大家踴躍發言,習近平總書記凝神傾聽:“經濟要持續發展,不要大起大落。這里面很重要的就是科技、教育、人才。”

  面對在場的外資企業代表,總書記的邀請飽含熱情:“粵港澳大灣區將是今后全球最有前景的增長極之一。歡迎你們到廣東來,到粵港澳大灣區來,到中國來,投資創業,創造企業發展新輝煌。”

  展望中國發展前景,總書記的話語充滿自信:“中國式現代化有目標、有規劃、有戰略,一定會實現。我們將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向前推進。”

 

文章編輯:趙銀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