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 亚洲 网友自拍,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久久区,国产 抽搐在线观看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五村十年話變遷——循著習近平總書記山西鄉村考察足跡看鄉村振興
更新時間:2023-3-27 9:30:44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太原3月26日電 題:五村十年話變遷——循著習近平總書記山西鄉村考察足跡看鄉村振興

  新華社記者趙東輝、晏國政、孫亮全、李紫薇

  春和景明,萬物昭蘇。春耕備耕在山西由南到北次第展開。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三次來到山西,深入多個村莊,對推進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踏上新征程,我們循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再次上太行、訪呂梁,深入總書記到過的五個村莊,聽鄉親們講述這十年的變遷,感受鄉村振興的勃勃生機。

 一個職責:“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中越走越有奔頭”

  這是位于山西省汾西縣的一處梨園(2022年9月12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趙偉攝)

  臨近中午,呂梁山區暖洋洋的。山西省汾西縣僧念鎮段村,道路筆直整潔,新修的老年日間照料中心等設施引人注目。見到蔡文明時,他正趕著羊群回家,120多只絨山羊是他家的“寶貝疙瘩”。“夏季賣毛,冬季賣肉,一年掙好幾萬嘞。”說起現在的生活,老蔡笑得合不攏嘴。

  一年前的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冒著風雪嚴寒來到段村,走進蔡文明家,同他拉家常、問收入、算收益,仔細察問脫貧后的生活。總書記對村民們說,建設現代化國家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要繼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扎實推進鄉村振興,讓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中越走越有奔頭。

  山西是革命老區,也是曾經的貧困地區。讓老區人民生活越過越好,是習近平總書記深深的牽掛。

  念茲在茲,必有回響。從攻堅深度貧困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再到接續推進鄉村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在三次考察山西期間,對做好不同階段的“三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引著三晉鄉村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忻州市岢嵐縣的劉福有對此感受很深。現在居住在縣城樓房里的劉福有把新家收拾得干干凈凈,一邊招呼我們吃水果,一邊拉開了話匣子。“現在有工作有收入,生活體體面面。”他說。

  劉福有(右)和老伴在山西省忻州市岢嵐縣廣惠園移民新區家中(2021年12月22日攝)。新華社發

  十年前的劉福有可不“體面”。那時他是趙家洼村的特困戶,沒心思考慮糊口之外的事情。趙家洼所處的呂梁山片區,深度貧困和脆弱生態交織,是山西省的脫貧攻堅主戰場。

  如何攻克這些貧中之貧、堅中之堅?2017年6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趙家洼村,看望深度貧困群眾,攻堅深度貧困堡壘。

  劉福有清楚記得總書記坐在他家炕沿上“拉話兒”的場景:“問家里擺脫貧困的難處和要求,問干部的脫貧舉措和計劃。”

  走訪完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習近平總書記在太原主持召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聽取脫貧攻堅進展情況匯報,集中研究破解深度貧困之策,發出啃下深度貧困硬骨頭的號令。

  易地建設搬遷安置小區、配套扶貧車間安排搬遷群眾就近就業、家庭醫生上門簽約服務……一項項強有力的部署,一個個超常規的舉措,紛紛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幾個月后,包括劉福有在內的趙家洼村最后的留守村民“拎包入住”縣城里的廣惠園移民新區,開啟了“想都沒想過”的新生活。

  脫貧之后,能不能穩得住,怎樣才能持續增收致富?2020年5月,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山西。在大同,總書記深入田間,察看黃花長勢。他對村民們說,鄉親們脫貧后,我最關心的是如何鞏固脫貧、防止返貧,確保鄉親們持續增收致富。

  村民在位于云州區唐家堡村的大同黃花有機標準化種植基地內采摘黃花(2022年7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考察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產業”“加強社區建設和管理”……一個個科學精準的辦法,讓脫貧戶吃下“定心丸”,給脫貧村莊指明發展道路。

  “總書記的話深深啟發了我”,在黃花種植基地同總書記有過交流的楊旗說,要對黃花產業盡快升級,帶領更多人致富。這位黃花經紀人、黃花種植合作社負責人,又變成了黃花加工產業公司負責人。“企業解決周邊村民200多人就業,大家一起增收。”他說。

  攻克千年貧,踏上新征程。如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進鄉村振興,又成為總書記關注的重點。

  在段村便民服務中心的墻壁上,一張“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作戰圖”十分醒目,監測識別時間、風險分類、幫扶責任人、幫扶措施等一目了然。

  在這張作戰圖前,習近平總書記曾詳細詢問相關情況。向他匯報的段村黨支部書記李佳莉說,當時列明的16個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的名單,如今僅剩一個。這名突發脊髓炎導致癱瘓的小伙子,目前享受著政府統一投保的防返貧責任險、殘疾人護理補助和生活補貼等7項幫扶政策,生活沒有后顧之憂。

  使命在肩,責任如山。從擺脫貧困到振興鄉村,從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終是我們黨的奮斗目標。奮進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人們信心滿懷,充滿希望。

  一條路徑:“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產業”

  春到晉北,綠意萌動。雁門關外,大同火山群下唐家堡村外的土地上已經見綠了,一種比柳樹更早吐露綠意的植物悄悄冒出頭。

  這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與當地祖輩種植的玉米和小雜糧不同。那些作物只能讓百姓“糊個口”,它卻改變了當地人的命運。這朵小黃花,孕育出富民大產業。

  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重中之重。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高度重視發展鄉村產業,強調“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要“做好‘土特產’文章”“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產業”“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鄉村產業體系,實現產業興旺”。

  在全國各地考察調研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點贊鄉村特色產業,大同小黃花就是其中之一。

  2020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大同市云州區,一下車,就直奔田間,深入了解當地黃花產業發展情況。他叮囑當地干部,一定要保護好、發展好黃花這個產業,讓它成為鄉親們致富的一個好門路,變成群眾的“致富花”。

  村民在云州區唐家堡村查看黃花質量(2022年7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總書記看過的這片有機黃花標準化種植基地,是由楊旗的合作社種植管理的。楊旗說,經過幾次“迭代升級”,黃花種植已經從傳統種植方式變成了統一中耕除草、肥水管理、病蟲防控,增施有機肥的現代化“三統一增”種植管理體系。

  云州區唐家堡村村民安春霞牢記總書記囑托,近幾年將黃花種植面積擴大到了1100畝,創立了自己的黃花品牌,將產業鏈從種植擴展到了加工和銷售。

  大同市黃花產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安一平說:“總書記的指示給了我們巨大鼓舞。”當地干部群眾在26.5萬畝黃花種植的基礎上,培育出170多家生產經營主體,開發出五大系列100余種黃花產品,將黃花全產業鏈產值從18億元提升到40億元。三產聯動下,小黃花這朵“振興之花”越開越艷。

  北有黃花,南有年饃。

  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明確提出,山西要發展“特”“優”農業。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三晉大地上的“土特產”逐漸成長為鄉村振興的大產業。

  去年春節前,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山西南部的霍州市師莊鄉馮南垣村。在村民師紅兵家中,總書記捏了一個棗花面團,并為面團點上紅棗。歡聲笑語中,一個個年饃制作出來,格外喜慶。

  在山西省霍州市師莊鄉馮南垣村,師紅兵的孫女師菁悅在整理年饃(2022年5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總書記親手做的這個小年饃引發了霍州干部群眾更多的思考:只要市場青睞,年饃這個只在春節期間制作的節日佳品未嘗不能走紅一年四季。

  曾向總書記匯報村里情況的師莊鄉黨委書記朱瑞華介紹,過去一年,馮南垣村瞅準市場需求,利用村內閑置的房屋,建設了一家標準化年饃加工企業。擁有蒸年饃“祖傳手藝”的師紅兵一家也不甘落后。師紅兵的二兒子師亞龍在籌辦自己的年饃工廠,計劃回村大干一場。

  在山西省霍州市師莊鄉馮南垣村,師菁悅(中)和爺爺師紅兵(右)、奶奶朱海丹(左)在展示年饃(2022年5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年饃成了霍州人“富口袋”的一大產業。去年霍州年饃產值過億元,全市108家年饃工坊解決了大量農村婦女就業問題。隨著市場需求量增大,做饃饃的婦女收入較往年翻了一番。

  從一朵花到一個饃,從一群羊到一條街,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過的大同云州區唐家堡村、坊城新村,忻州岢嵐縣宋家溝新村,臨汾霍州市馮南垣村、汾西縣段村,憑借著一個個特色產業,在富民強村的鄉村振興道路上越走越踏實,越走越寬闊。

  這是山西省忻州市岢嵐縣宋家溝村村民鄭仙仙家門口的小鋪(2022年8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亮全 攝

  一種情懷:“用不懈奮斗創造幸福生活”

  寬敞整潔的院落,結實耐用的房屋,在暴雨過后重建的新房里,師紅兵已經過了兩個春節。今年春節,他又貼了一副“表達心情”的對聯:重建家園黨引路,再興偉業民安康。

  2021年10月,山西突發強降雨,師紅兵家4間窯洞全部倒塌。在當地政府幫助下,他很快搬進了原址重建的新房。去年春節前,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馮南垣村實地察看了災后恢復重建情況。總書記指出,要“帶領人民群眾用勤勞雙手重建美好家園,用不懈奮斗創造幸福生活”。

  師紅兵掰著手指頭說,這一年村里增加了許多現代生活設施。新修的瀝青路平平展展,街巷路燈排隊站立,污水管網進了農戶,傳統旱廁成了水沖廁所,空氣能解決了村民們冬季取暖問題,“村里住著越來越舒服”。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不僅要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還要讓農村成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山西干部群眾擼起袖子加油干,用不懈奮斗把一個又一個美好愿景變成現實。

  位于呂梁山深處的岢嵐縣宋家溝新村是一個易地扶貧移民村。在村頭的三棵樹廣場上,習近平總書記曾對村民們說,黨中央就是要帶領大家一心一意脫貧致富,讓人民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請鄉親們同黨中央一起,擼起袖子加油干!

  這是山西省忻州市岢嵐縣宋家溝村一角(無人機照片,2022年10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劉林桃家就在廣場旁邊。談起這幾年自家生活的變化,她感慨萬千。“從石坯房搬到新家后,喝上了自來水,用上了抽水馬桶,冬天還有暖氣,那變化要擱以前都不敢想。”劉林桃說,沒想到這兩年家里的現代化設施越來越多,又添置了冰箱、手機等新家什。

  “擼起袖子加油干!”這句話深深地烙在了宋家溝人的心里。這幾年,宋家溝實施了美麗鄉村建設工程,優化村子整體規劃,對公共設施進行提升,如今已實現雨污分離、線路入地、5G網絡全覆蓋。一年比一年美的宋家溝,成了岢嵐縣首個3A級旅游景區,連接廣場的那條一度破爛不堪的舊街道,成了流水潺潺、游人如織的致富路。

  村子的變化,引起了“80后”村民王宏斌的注意。幾番思考后,他決定回村和父母一起辦農家樂。不止王宏斌,這幾年,先后有5個在外打工的“后生”返回宋家溝創業。

  人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永無止境,造福于民的工作也永無止境。在去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瞄準“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的目標,“組織實施好鄉村建設行動”,“提高鄉村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人居環境舒適度,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

  在新聞里聽到這些話,大同市云州區坊城新村村民白高山感觸更深。想起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5月來家里時,自家小孫子還在懷里抱著。如今孫子已經三歲了,白高山之前還操心著去哪兒上學,沒想到年前村里的幼兒園蓋好了,小孫子的入園問題解決了。

  “去年村里解決了‘一老一小’問題,新建的養老服務中心和幼兒園陸續投入使用。”白高山說,幼兒園里孩子們的父母多是在村里產業園工作。解決了孩子的入園問題,這些年輕人回村工作心里更踏實。

  春暖花開,綠染呂梁。段村村民蔡文明合計著給家里的洗澡間安上電熱水器,這樣家里人洗澡就更方便了。想著家里的生活又要發生改變,習近平總書記在村文化廣場上講的一番話又回蕩在蔡文明腦海——

  “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唯一選擇就是為人民群眾做好事,為人民群眾幸福生活拼搏、奉獻、服務。”

 

文章編輯:趙銀岷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五村十年話變遷——循著習近平總書記山西鄉村考察足跡看鄉村振興
2023-3-27 9:30:44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太原3月26日電 題:五村十年話變遷——循著習近平總書記山西鄉村考察足跡看鄉村振興

  新華社記者趙東輝、晏國政、孫亮全、李紫薇

  春和景明,萬物昭蘇。春耕備耕在山西由南到北次第展開。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三次來到山西,深入多個村莊,對推進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踏上新征程,我們循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再次上太行、訪呂梁,深入總書記到過的五個村莊,聽鄉親們講述這十年的變遷,感受鄉村振興的勃勃生機。

 一個職責:“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中越走越有奔頭”

  這是位于山西省汾西縣的一處梨園(2022年9月12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趙偉攝)

  臨近中午,呂梁山區暖洋洋的。山西省汾西縣僧念鎮段村,道路筆直整潔,新修的老年日間照料中心等設施引人注目。見到蔡文明時,他正趕著羊群回家,120多只絨山羊是他家的“寶貝疙瘩”。“夏季賣毛,冬季賣肉,一年掙好幾萬嘞。”說起現在的生活,老蔡笑得合不攏嘴。

  一年前的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冒著風雪嚴寒來到段村,走進蔡文明家,同他拉家常、問收入、算收益,仔細察問脫貧后的生活。總書記對村民們說,建設現代化國家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要繼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扎實推進鄉村振興,讓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中越走越有奔頭。

  山西是革命老區,也是曾經的貧困地區。讓老區人民生活越過越好,是習近平總書記深深的牽掛。

  念茲在茲,必有回響。從攻堅深度貧困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再到接續推進鄉村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在三次考察山西期間,對做好不同階段的“三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引著三晉鄉村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忻州市岢嵐縣的劉福有對此感受很深。現在居住在縣城樓房里的劉福有把新家收拾得干干凈凈,一邊招呼我們吃水果,一邊拉開了話匣子。“現在有工作有收入,生活體體面面。”他說。

  劉福有(右)和老伴在山西省忻州市岢嵐縣廣惠園移民新區家中(2021年12月22日攝)。新華社發

  十年前的劉福有可不“體面”。那時他是趙家洼村的特困戶,沒心思考慮糊口之外的事情。趙家洼所處的呂梁山片區,深度貧困和脆弱生態交織,是山西省的脫貧攻堅主戰場。

  如何攻克這些貧中之貧、堅中之堅?2017年6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趙家洼村,看望深度貧困群眾,攻堅深度貧困堡壘。

  劉福有清楚記得總書記坐在他家炕沿上“拉話兒”的場景:“問家里擺脫貧困的難處和要求,問干部的脫貧舉措和計劃。”

  走訪完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習近平總書記在太原主持召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聽取脫貧攻堅進展情況匯報,集中研究破解深度貧困之策,發出啃下深度貧困硬骨頭的號令。

  易地建設搬遷安置小區、配套扶貧車間安排搬遷群眾就近就業、家庭醫生上門簽約服務……一項項強有力的部署,一個個超常規的舉措,紛紛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幾個月后,包括劉福有在內的趙家洼村最后的留守村民“拎包入住”縣城里的廣惠園移民新區,開啟了“想都沒想過”的新生活。

  脫貧之后,能不能穩得住,怎樣才能持續增收致富?2020年5月,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山西。在大同,總書記深入田間,察看黃花長勢。他對村民們說,鄉親們脫貧后,我最關心的是如何鞏固脫貧、防止返貧,確保鄉親們持續增收致富。

  村民在位于云州區唐家堡村的大同黃花有機標準化種植基地內采摘黃花(2022年7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考察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產業”“加強社區建設和管理”……一個個科學精準的辦法,讓脫貧戶吃下“定心丸”,給脫貧村莊指明發展道路。

  “總書記的話深深啟發了我”,在黃花種植基地同總書記有過交流的楊旗說,要對黃花產業盡快升級,帶領更多人致富。這位黃花經紀人、黃花種植合作社負責人,又變成了黃花加工產業公司負責人。“企業解決周邊村民200多人就業,大家一起增收。”他說。

  攻克千年貧,踏上新征程。如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進鄉村振興,又成為總書記關注的重點。

  在段村便民服務中心的墻壁上,一張“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作戰圖”十分醒目,監測識別時間、風險分類、幫扶責任人、幫扶措施等一目了然。

  在這張作戰圖前,習近平總書記曾詳細詢問相關情況。向他匯報的段村黨支部書記李佳莉說,當時列明的16個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的名單,如今僅剩一個。這名突發脊髓炎導致癱瘓的小伙子,目前享受著政府統一投保的防返貧責任險、殘疾人護理補助和生活補貼等7項幫扶政策,生活沒有后顧之憂。

  使命在肩,責任如山。從擺脫貧困到振興鄉村,從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終是我們黨的奮斗目標。奮進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人們信心滿懷,充滿希望。

  一條路徑:“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產業”

  春到晉北,綠意萌動。雁門關外,大同火山群下唐家堡村外的土地上已經見綠了,一種比柳樹更早吐露綠意的植物悄悄冒出頭。

  這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與當地祖輩種植的玉米和小雜糧不同。那些作物只能讓百姓“糊個口”,它卻改變了當地人的命運。這朵小黃花,孕育出富民大產業。

  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重中之重。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高度重視發展鄉村產業,強調“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要“做好‘土特產’文章”“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產業”“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鄉村產業體系,實現產業興旺”。

  在全國各地考察調研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點贊鄉村特色產業,大同小黃花就是其中之一。

  2020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大同市云州區,一下車,就直奔田間,深入了解當地黃花產業發展情況。他叮囑當地干部,一定要保護好、發展好黃花這個產業,讓它成為鄉親們致富的一個好門路,變成群眾的“致富花”。

  村民在云州區唐家堡村查看黃花質量(2022年7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總書記看過的這片有機黃花標準化種植基地,是由楊旗的合作社種植管理的。楊旗說,經過幾次“迭代升級”,黃花種植已經從傳統種植方式變成了統一中耕除草、肥水管理、病蟲防控,增施有機肥的現代化“三統一增”種植管理體系。

  云州區唐家堡村村民安春霞牢記總書記囑托,近幾年將黃花種植面積擴大到了1100畝,創立了自己的黃花品牌,將產業鏈從種植擴展到了加工和銷售。

  大同市黃花產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安一平說:“總書記的指示給了我們巨大鼓舞。”當地干部群眾在26.5萬畝黃花種植的基礎上,培育出170多家生產經營主體,開發出五大系列100余種黃花產品,將黃花全產業鏈產值從18億元提升到40億元。三產聯動下,小黃花這朵“振興之花”越開越艷。

  北有黃花,南有年饃。

  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明確提出,山西要發展“特”“優”農業。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三晉大地上的“土特產”逐漸成長為鄉村振興的大產業。

  去年春節前,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山西南部的霍州市師莊鄉馮南垣村。在村民師紅兵家中,總書記捏了一個棗花面團,并為面團點上紅棗。歡聲笑語中,一個個年饃制作出來,格外喜慶。

  在山西省霍州市師莊鄉馮南垣村,師紅兵的孫女師菁悅在整理年饃(2022年5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總書記親手做的這個小年饃引發了霍州干部群眾更多的思考:只要市場青睞,年饃這個只在春節期間制作的節日佳品未嘗不能走紅一年四季。

  曾向總書記匯報村里情況的師莊鄉黨委書記朱瑞華介紹,過去一年,馮南垣村瞅準市場需求,利用村內閑置的房屋,建設了一家標準化年饃加工企業。擁有蒸年饃“祖傳手藝”的師紅兵一家也不甘落后。師紅兵的二兒子師亞龍在籌辦自己的年饃工廠,計劃回村大干一場。

  在山西省霍州市師莊鄉馮南垣村,師菁悅(中)和爺爺師紅兵(右)、奶奶朱海丹(左)在展示年饃(2022年5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年饃成了霍州人“富口袋”的一大產業。去年霍州年饃產值過億元,全市108家年饃工坊解決了大量農村婦女就業問題。隨著市場需求量增大,做饃饃的婦女收入較往年翻了一番。

  從一朵花到一個饃,從一群羊到一條街,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過的大同云州區唐家堡村、坊城新村,忻州岢嵐縣宋家溝新村,臨汾霍州市馮南垣村、汾西縣段村,憑借著一個個特色產業,在富民強村的鄉村振興道路上越走越踏實,越走越寬闊。

  這是山西省忻州市岢嵐縣宋家溝村村民鄭仙仙家門口的小鋪(2022年8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亮全 攝

  一種情懷:“用不懈奮斗創造幸福生活”

  寬敞整潔的院落,結實耐用的房屋,在暴雨過后重建的新房里,師紅兵已經過了兩個春節。今年春節,他又貼了一副“表達心情”的對聯:重建家園黨引路,再興偉業民安康。

  2021年10月,山西突發強降雨,師紅兵家4間窯洞全部倒塌。在當地政府幫助下,他很快搬進了原址重建的新房。去年春節前,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馮南垣村實地察看了災后恢復重建情況。總書記指出,要“帶領人民群眾用勤勞雙手重建美好家園,用不懈奮斗創造幸福生活”。

  師紅兵掰著手指頭說,這一年村里增加了許多現代生活設施。新修的瀝青路平平展展,街巷路燈排隊站立,污水管網進了農戶,傳統旱廁成了水沖廁所,空氣能解決了村民們冬季取暖問題,“村里住著越來越舒服”。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不僅要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還要讓農村成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山西干部群眾擼起袖子加油干,用不懈奮斗把一個又一個美好愿景變成現實。

  位于呂梁山深處的岢嵐縣宋家溝新村是一個易地扶貧移民村。在村頭的三棵樹廣場上,習近平總書記曾對村民們說,黨中央就是要帶領大家一心一意脫貧致富,讓人民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請鄉親們同黨中央一起,擼起袖子加油干!

  這是山西省忻州市岢嵐縣宋家溝村一角(無人機照片,2022年10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劉林桃家就在廣場旁邊。談起這幾年自家生活的變化,她感慨萬千。“從石坯房搬到新家后,喝上了自來水,用上了抽水馬桶,冬天還有暖氣,那變化要擱以前都不敢想。”劉林桃說,沒想到這兩年家里的現代化設施越來越多,又添置了冰箱、手機等新家什。

  “擼起袖子加油干!”這句話深深地烙在了宋家溝人的心里。這幾年,宋家溝實施了美麗鄉村建設工程,優化村子整體規劃,對公共設施進行提升,如今已實現雨污分離、線路入地、5G網絡全覆蓋。一年比一年美的宋家溝,成了岢嵐縣首個3A級旅游景區,連接廣場的那條一度破爛不堪的舊街道,成了流水潺潺、游人如織的致富路。

  村子的變化,引起了“80后”村民王宏斌的注意。幾番思考后,他決定回村和父母一起辦農家樂。不止王宏斌,這幾年,先后有5個在外打工的“后生”返回宋家溝創業。

  人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永無止境,造福于民的工作也永無止境。在去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瞄準“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的目標,“組織實施好鄉村建設行動”,“提高鄉村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人居環境舒適度,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

  在新聞里聽到這些話,大同市云州區坊城新村村民白高山感觸更深。想起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5月來家里時,自家小孫子還在懷里抱著。如今孫子已經三歲了,白高山之前還操心著去哪兒上學,沒想到年前村里的幼兒園蓋好了,小孫子的入園問題解決了。

  “去年村里解決了‘一老一小’問題,新建的養老服務中心和幼兒園陸續投入使用。”白高山說,幼兒園里孩子們的父母多是在村里產業園工作。解決了孩子的入園問題,這些年輕人回村工作心里更踏實。

  春暖花開,綠染呂梁。段村村民蔡文明合計著給家里的洗澡間安上電熱水器,這樣家里人洗澡就更方便了。想著家里的生活又要發生改變,習近平總書記在村文化廣場上講的一番話又回蕩在蔡文明腦海——

  “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唯一選擇就是為人民群眾做好事,為人民群眾幸福生活拼搏、奉獻、服務。”

 

文章編輯:趙銀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