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 亚洲 网友自拍,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久久区,国产 抽搐在线观看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廣袤鄉村氣象新(堅定信心 開局起步)
更新時間:2023-2-19 8:33:42    來源:新華社

  春回大地,萬象更新。

  黃淮平原,返青期麥苗長勢喜人。“今年種了1800畝,一多半是種子糧。天氣回暖,管理要跟上,爭取每畝再增收50斤。”春日晴好,江蘇省徐州市單集鎮邢樓村種糧大戶潘貴忙著檢修機具。

  荊楚大地,農家樂升騰起煙火氣。“基礎設施短板加快補齊,脫貧村吃上旅游飯,日子越過越紅火。”湖北省廣水市城郊街道油榨橋村黨支部書記尚貞猛說,鄉村旅游帶動村民持續增收,村集體經濟收入增加達80余萬元。

  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一個個生動場面匯成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壯闊畫卷。

  黨的二十大在擘畫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宏偉藍圖時,明確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是黨中央著眼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的戰略部署。要鉚足干勁,抓好以鄉村振興為重心的“三農”各項工作,大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而努力奮斗。

  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各地區各部門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目標、更有力的舉措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近日,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公開發布。這是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后發布的首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傳遞出重農強農的強烈信號。春消息來到希望的田野,億萬農民像動如脫兔般奮躍而上、開始新一年的耕耘,廣袤鄉村展現欣欣向榮新氣象。

  糧倉穩,產業興,農業更加高質高效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現代化。近年來,我國進一步加大投入支持力度,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同時向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要效益,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鄉村產業步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

  ——糧食生產年年抓緊,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飯碗。

  東北糧倉,黑土地開始蘇醒。2022年,北大荒農墾集團糧食總產量451.3億斤,糧食商品率保持在95%以上。“作為保障糧食安全的國家隊,將充分發揮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的現代農業生產優勢,推動糧食綜合產能穩步提升。”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守聰說。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一季接一季,一茬壓一茬,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糧食產量連續8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穩住大國糧倉,穩了物價,穩了市場,穩了預期,為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堅實支撐,中國經濟大船破浪前行。

  今年,我國將繼續壓緊壓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落實落細糧食生產各項扶持政策,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集成組裝大面積提升單產,確保糧食生產“開門穩”。

  ——強化科技裝備支撐,現代農業挑起“金扁擔”。

  一粒種,萬擔糧。入春以來,南繁基地又開始新一輪忙碌。中國農業大學作物育種海南基地,一壟壟玉米長勢正旺,科研人員抓緊給玉米套袋、授粉。來自全國數百家農業科研機構的科技人員匯聚三亞,利用海南的光熱條件開展南繁科技研究。新中國成立以來育成的農作物新品種,超過70%經歷過南繁育種。

  “我們的番茄賣相好、品質佳,一斤能賣10多元。奧秘就藏在管理中。”在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區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里,技術員夏洪濤打開手機上的“大棚云管家”設置溫濕度范圍,通過棚內環境監測系統和水肥一體化系統,對番茄、豆角等蔬菜進行精準管理。

  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2.4%,科技已成為現代農業最重要的驅動力。50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47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00個農業科學觀測試驗站……目前,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2%,農作物種源自給率超過95%;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與農業生產深度耦合,數字引擎動能強勁。

  ——理順生產經營體系,鄉村產業加快全鏈條升級。

  灌裝、充瓶、打塞、貼標、裝箱……走進位于山東省夏津縣的圣源酒業公司果酒加工車間,清甜果香撲面而來。“桑椹變成果酒,附加值提升30多倍。”企業負責人張建福說。

  黃河故道,古桑綿延。依托天然資源、農耕文化資源,夏津縣發展生態特色農業。“不僅研發出古桑茶、桑黃、桑葉精粉等多種產品,還形成集種植、加工、文化體驗、生態旅游于一體的產業鏈。”縣古桑產業研究院負責人張春雨介紹。目前,全縣有桑產業企業30家,椹果深加工企業20多家,桑產業綜合開發年產值達10億元。

  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鄉村產業“接二連三”,產業鏈不斷延伸,市場競爭力不斷提升。當前,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累計達6.2萬個;立足全環節升級、全價值提升、全產業融合,全國全產業鏈產值超百億元的產業集群達118個、超10億元的農業產業強鎮210個、超億元的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306個。依托鄉村特色資源,做好“土特產”文章,一批鄉字號、土字號品牌越來越亮。

  環境好,人氣旺,農村更加宜居宜業

  鄉村發展是歷史命題,是時代課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

  習近平總書記為鄉村發展指明方向:“農村現代化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內在要求和必要條件,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農業強國的應有之義。要一體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實現鄉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備的全面提升。”

  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怎么建?廣大干部群眾表示,要扎實穩妥推進,把農村建設成為廣大農民樂享現代生活的幸福家園。

  ——加強“硬件”建設,提高鄉村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人居環境舒適度,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

  走進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蔡集鎮蔡集社區,道路寬敞整潔,行道樹整齊排列,垃圾分類處理,農家庭院潔凈有序。社區工作人員蔡金洋介紹,這段時間社區一直在整治提升人居環境,加速從干凈整潔向美麗宜居邁進。

  小村莊折射大變化。截至目前,全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73%,90%以上的自然村生活垃圾得到收運處理,農村生活污水亂排現象基本得到管控,廣袤鄉村更美麗。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要在鞏固現有成效的基礎上,強化長效機制建設,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落地。

  “路一通,村里的西紅柿產業駛上‘快車道’。”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武王村黨支部書記宋金亮說,之前出入村黨建聯合社西紅柿種植基地的土路狹窄坑洼,收購商的貨車進不來,需要村民用小車轉運。現在,一條長1300米的新道路直通大棚種植區。

  “‘四好農村路’的建設,打通了物流‘最后一百米’,鄉間小路升級為產業大道,成為農民增收的致富路。”東營區交通運輸局局長曹永剛說。

  修通產業路,喝上自來水、連上互聯網……農民身邊的“關鍵小事”陸續辦成,匯聚成神州大地山鄉巨變。2895個縣全部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實現全覆蓋、養老服務網絡加快構建,鄉親們看病、上學、辦事更方便。

  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將推動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村延伸、往戶覆蓋,集中力量抓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優先建設既方便生活又促進生產的項目,加快補齊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短板。

  ——在“軟件”上下功夫,改善鄉村治理,提升鄉風文明。

  “道德積分儲蓄站,兌換點里它可以花。道德模范年年評,今年花落到咱家。”在河南省濟源市軹城鎮良安新村,這段豫劇鄉親們耳熟能詳。村里推行道德積分儲蓄站,引導鄉親們弘揚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積極參與村里的大事小情,鄉村治理效能顯著加強,鄉風文明程度明顯提升。

  安徽鳳陽縣小崗村推進移風易俗,湖南江華瑤族自治縣引導群眾把“村里事”當成“自己事”……各地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全面推行積分制、清單制、數字化等鄉村治理方式,全國累計創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鄉鎮199個、示范村1992個,鄉村善治水平顯著提升。

  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深入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讓廣袤鄉村在實現“物”的現代化的同時,實現“人”的現代化、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拓渠道,增內力,農民更加富裕富足

  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各地區各部門把促進農民增收擺在重要位置,多措并舉,加強幫扶,挖掘潛力。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133元,首次邁上2萬元臺階。城鄉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2.50降至2.45,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繼續縮小。在去年面對諸多超預期因素沖擊的情況下,這份成績單格外沉甸甸。

  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產業帶增收,增收促消費,增加農民收入,對于擴大內需,暢通城鄉經濟循環,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要讓農民增收的渠道更寬、動力更強,不斷提升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拓渠道,讓農民增收支撐強。

  “好產品帶來好收成,咱認這個理兒。甜瓜‘住’進高溫大棚里,一年結三茬,去年掙了8萬多元。今年行情不錯,收入還能漲。”山東省齊河縣華店鎮閆莊村種植大戶鄭連忠說。

  “壯大產業促增收,今年繼續這樣干。”村黨支部書記王志民說。閆莊村建有130多座大棚,種植西紅柿、甜瓜、卷心菜等品種,去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8萬元。

  瞄準農業經營增效,農業農村部門著力發展鄉村產業,全面實施產業提升行動,推進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

  工資性收入在農民全部收入中占大頭。2022年農村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8449元,增長6.2%。如何促進農民就業增收?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將開展外出務工農民技能培訓,加強就業指導服務,引導農村勞動力有序進城就業,同時推進縣域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就近就業。

  ——增內力,讓農民增收動能足。

  “靠技術,種地有前景。我參加了綠色防控、農產品快檢等培訓,種植優質臍橙更有信心,年收入近40萬元。”湖北省秭歸縣水田壩鄉下壩村種植大戶胡志剛說。

  精準培訓、技術指導、外出交流……農業農村部門加大鄉村產業人才培養,提升他們的致富能力,有力推動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發展。截至目前,我國已培養高素質農民超過700萬人次。到2025年,將培育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理事長等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10萬人,輻射帶動500萬新型生產經營主體負責人發展壯大。

  ——重協調,富口袋更富腦袋。

  “春節期間村里演了采茶戲,平時還有各種節目,看得過癮。”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渥江村村民張瑞從說。袁州區整合資金,建設完善278個村級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去年開展特色活動8000多場次。

  各地大力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弘揚時代新風。如今,全國所有行政村都有了農家書屋、電子閱覽室和文化活動室,農民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多彩。

  新的征程,新的奮斗。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擼起袖子加油干,把廣袤農村建設成廣大農民的幸福家園,讓鄉親們的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

  (本報記者高云才、朱雋、顧仲陽、王浩、常欽、郁靜嫻、李曉晴)

文章編輯:趙銀岷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廣袤鄉村氣象新(堅定信心 開局起步)
2023-2-19 8:33:42    來源:新華社

  春回大地,萬象更新。

  黃淮平原,返青期麥苗長勢喜人。“今年種了1800畝,一多半是種子糧。天氣回暖,管理要跟上,爭取每畝再增收50斤。”春日晴好,江蘇省徐州市單集鎮邢樓村種糧大戶潘貴忙著檢修機具。

  荊楚大地,農家樂升騰起煙火氣。“基礎設施短板加快補齊,脫貧村吃上旅游飯,日子越過越紅火。”湖北省廣水市城郊街道油榨橋村黨支部書記尚貞猛說,鄉村旅游帶動村民持續增收,村集體經濟收入增加達80余萬元。

  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一個個生動場面匯成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壯闊畫卷。

  黨的二十大在擘畫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宏偉藍圖時,明確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是黨中央著眼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的戰略部署。要鉚足干勁,抓好以鄉村振興為重心的“三農”各項工作,大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而努力奮斗。

  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各地區各部門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目標、更有力的舉措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近日,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公開發布。這是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后發布的首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傳遞出重農強農的強烈信號。春消息來到希望的田野,億萬農民像動如脫兔般奮躍而上、開始新一年的耕耘,廣袤鄉村展現欣欣向榮新氣象。

  糧倉穩,產業興,農業更加高質高效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現代化。近年來,我國進一步加大投入支持力度,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同時向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要效益,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鄉村產業步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

  ——糧食生產年年抓緊,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飯碗。

  東北糧倉,黑土地開始蘇醒。2022年,北大荒農墾集團糧食總產量451.3億斤,糧食商品率保持在95%以上。“作為保障糧食安全的國家隊,將充分發揮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的現代農業生產優勢,推動糧食綜合產能穩步提升。”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守聰說。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一季接一季,一茬壓一茬,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糧食產量連續8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穩住大國糧倉,穩了物價,穩了市場,穩了預期,為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堅實支撐,中國經濟大船破浪前行。

  今年,我國將繼續壓緊壓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落實落細糧食生產各項扶持政策,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集成組裝大面積提升單產,確保糧食生產“開門穩”。

  ——強化科技裝備支撐,現代農業挑起“金扁擔”。

  一粒種,萬擔糧。入春以來,南繁基地又開始新一輪忙碌。中國農業大學作物育種海南基地,一壟壟玉米長勢正旺,科研人員抓緊給玉米套袋、授粉。來自全國數百家農業科研機構的科技人員匯聚三亞,利用海南的光熱條件開展南繁科技研究。新中國成立以來育成的農作物新品種,超過70%經歷過南繁育種。

  “我們的番茄賣相好、品質佳,一斤能賣10多元。奧秘就藏在管理中。”在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區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里,技術員夏洪濤打開手機上的“大棚云管家”設置溫濕度范圍,通過棚內環境監測系統和水肥一體化系統,對番茄、豆角等蔬菜進行精準管理。

  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2.4%,科技已成為現代農業最重要的驅動力。50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47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00個農業科學觀測試驗站……目前,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2%,農作物種源自給率超過95%;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與農業生產深度耦合,數字引擎動能強勁。

  ——理順生產經營體系,鄉村產業加快全鏈條升級。

  灌裝、充瓶、打塞、貼標、裝箱……走進位于山東省夏津縣的圣源酒業公司果酒加工車間,清甜果香撲面而來。“桑椹變成果酒,附加值提升30多倍。”企業負責人張建福說。

  黃河故道,古桑綿延。依托天然資源、農耕文化資源,夏津縣發展生態特色農業。“不僅研發出古桑茶、桑黃、桑葉精粉等多種產品,還形成集種植、加工、文化體驗、生態旅游于一體的產業鏈。”縣古桑產業研究院負責人張春雨介紹。目前,全縣有桑產業企業30家,椹果深加工企業20多家,桑產業綜合開發年產值達10億元。

  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鄉村產業“接二連三”,產業鏈不斷延伸,市場競爭力不斷提升。當前,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累計達6.2萬個;立足全環節升級、全價值提升、全產業融合,全國全產業鏈產值超百億元的產業集群達118個、超10億元的農業產業強鎮210個、超億元的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306個。依托鄉村特色資源,做好“土特產”文章,一批鄉字號、土字號品牌越來越亮。

  環境好,人氣旺,農村更加宜居宜業

  鄉村發展是歷史命題,是時代課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

  習近平總書記為鄉村發展指明方向:“農村現代化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內在要求和必要條件,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農業強國的應有之義。要一體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實現鄉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備的全面提升。”

  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怎么建?廣大干部群眾表示,要扎實穩妥推進,把農村建設成為廣大農民樂享現代生活的幸福家園。

  ——加強“硬件”建設,提高鄉村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人居環境舒適度,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

  走進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蔡集鎮蔡集社區,道路寬敞整潔,行道樹整齊排列,垃圾分類處理,農家庭院潔凈有序。社區工作人員蔡金洋介紹,這段時間社區一直在整治提升人居環境,加速從干凈整潔向美麗宜居邁進。

  小村莊折射大變化。截至目前,全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73%,90%以上的自然村生活垃圾得到收運處理,農村生活污水亂排現象基本得到管控,廣袤鄉村更美麗。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要在鞏固現有成效的基礎上,強化長效機制建設,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落地。

  “路一通,村里的西紅柿產業駛上‘快車道’。”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武王村黨支部書記宋金亮說,之前出入村黨建聯合社西紅柿種植基地的土路狹窄坑洼,收購商的貨車進不來,需要村民用小車轉運。現在,一條長1300米的新道路直通大棚種植區。

  “‘四好農村路’的建設,打通了物流‘最后一百米’,鄉間小路升級為產業大道,成為農民增收的致富路。”東營區交通運輸局局長曹永剛說。

  修通產業路,喝上自來水、連上互聯網……農民身邊的“關鍵小事”陸續辦成,匯聚成神州大地山鄉巨變。2895個縣全部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實現全覆蓋、養老服務網絡加快構建,鄉親們看病、上學、辦事更方便。

  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將推動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村延伸、往戶覆蓋,集中力量抓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優先建設既方便生活又促進生產的項目,加快補齊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短板。

  ——在“軟件”上下功夫,改善鄉村治理,提升鄉風文明。

  “道德積分儲蓄站,兌換點里它可以花。道德模范年年評,今年花落到咱家。”在河南省濟源市軹城鎮良安新村,這段豫劇鄉親們耳熟能詳。村里推行道德積分儲蓄站,引導鄉親們弘揚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積極參與村里的大事小情,鄉村治理效能顯著加強,鄉風文明程度明顯提升。

  安徽鳳陽縣小崗村推進移風易俗,湖南江華瑤族自治縣引導群眾把“村里事”當成“自己事”……各地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全面推行積分制、清單制、數字化等鄉村治理方式,全國累計創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鄉鎮199個、示范村1992個,鄉村善治水平顯著提升。

  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深入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讓廣袤鄉村在實現“物”的現代化的同時,實現“人”的現代化、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拓渠道,增內力,農民更加富裕富足

  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各地區各部門把促進農民增收擺在重要位置,多措并舉,加強幫扶,挖掘潛力。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133元,首次邁上2萬元臺階。城鄉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2.50降至2.45,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繼續縮小。在去年面對諸多超預期因素沖擊的情況下,這份成績單格外沉甸甸。

  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產業帶增收,增收促消費,增加農民收入,對于擴大內需,暢通城鄉經濟循環,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要讓農民增收的渠道更寬、動力更強,不斷提升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拓渠道,讓農民增收支撐強。

  “好產品帶來好收成,咱認這個理兒。甜瓜‘住’進高溫大棚里,一年結三茬,去年掙了8萬多元。今年行情不錯,收入還能漲。”山東省齊河縣華店鎮閆莊村種植大戶鄭連忠說。

  “壯大產業促增收,今年繼續這樣干。”村黨支部書記王志民說。閆莊村建有130多座大棚,種植西紅柿、甜瓜、卷心菜等品種,去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8萬元。

  瞄準農業經營增效,農業農村部門著力發展鄉村產業,全面實施產業提升行動,推進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

  工資性收入在農民全部收入中占大頭。2022年農村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8449元,增長6.2%。如何促進農民就業增收?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將開展外出務工農民技能培訓,加強就業指導服務,引導農村勞動力有序進城就業,同時推進縣域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就近就業。

  ——增內力,讓農民增收動能足。

  “靠技術,種地有前景。我參加了綠色防控、農產品快檢等培訓,種植優質臍橙更有信心,年收入近40萬元。”湖北省秭歸縣水田壩鄉下壩村種植大戶胡志剛說。

  精準培訓、技術指導、外出交流……農業農村部門加大鄉村產業人才培養,提升他們的致富能力,有力推動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發展。截至目前,我國已培養高素質農民超過700萬人次。到2025年,將培育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理事長等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10萬人,輻射帶動500萬新型生產經營主體負責人發展壯大。

  ——重協調,富口袋更富腦袋。

  “春節期間村里演了采茶戲,平時還有各種節目,看得過癮。”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渥江村村民張瑞從說。袁州區整合資金,建設完善278個村級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去年開展特色活動8000多場次。

  各地大力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弘揚時代新風。如今,全國所有行政村都有了農家書屋、電子閱覽室和文化活動室,農民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多彩。

  新的征程,新的奮斗。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擼起袖子加油干,把廣袤農村建設成廣大農民的幸福家園,讓鄉親們的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

  (本報記者高云才、朱雋、顧仲陽、王浩、常欽、郁靜嫻、李曉晴)

文章編輯:趙銀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