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 亚洲 网友自拍,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久久区,国产 抽搐在线观看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歌聲起太行
更新時間:2023-2-13 12:42:28    來源:人民日報

  冬日清晨,河北阜平縣龍泉關鎮駱駝灣村迎來日出,村民在為游客講解太行山獨特的“日照冰瀑”景觀。
  本報記者 李 舸攝

  地處太行山深處的河北省阜平縣是革命老區,是當年晉察冀邊區政府所在地。2012年12月29日、30日,習近平總書記驅車300多公里,來到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向全黨全國發出脫貧攻堅的動員令。自此,新時代脫貧攻堅在冬日的阜平拉開大幕,在中華大地上史詩般展開。

  ——題 記

  巍巍太行八百里,群峰蒼茫聳云天。

  冬日的暖陽,把一道道金光鋪灑在阜平縣的崇山峻嶺間。正午時分,田野一派寂靜。

  齊呈科披著大衣走出家門,耀眼的陽光撞在他的臉膛上,似乎要把一種磅礴的力量融入他的身體。

  突然間,村里的喇叭響起,一首歌曲隨風飄來:

  黨的政策照阜平,問寒問暖關心咱。

  時刻惦記老區人,看到貧窮心不甘。

  擼起袖子加油干,哎嗨哎嗨呦,

  一定要改變阜平縣。

  這首歌,齊呈科熟悉,是村里的脫貧戶杜呈蘭創作的。杜呈蘭不光愛唱歌,還能編歌詞。她編的歌兒,都是講述身邊故事的,朗朗上口,很接地氣。

  歌聲婉轉,情真意切,聽得齊呈科心里熱乎乎的。他的思緒,被歌聲一下子拉回到10年前的那個冬日。

  2012年12月29日,一場瑞雪落在阜平大地,山山嶺嶺,銀裝素裹。第二天清早,駱駝灣村民走出家門,一個親切而熟悉的身影出現在眼前,竟然是習近平總書記!

  總書記來看望鄉親們了!頂著寒風,踏著積雪,總書記來到太行山里,看望慰問困難群眾。他走進村民家中,盤腿坐在炕上,跟鄉親們手拉手,親切地話家常、問冷暖、聊收入……

  阜,盛也;平,定也。然而,阜平,可真是一片貧困之地。

  608口人中,428人屬貧困人口,駱駝灣的貧困狀況令習近平總書記揪心不已。

  “盡快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

  “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

  “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

  正是在這里——河北阜平,習近平總書記向全黨全國發出了脫貧攻堅的動員令。

  要將沉睡的大山喚醒,要讓古老的村莊騰飛,要給延續千年的絕對貧困畫上句號——這,就是新時代共產黨人踐行初心使命的錚錚誓言。一場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從此要在96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大地上濃墨重彩地書寫!

  于是,在阜平,一場如火如荼的奮斗開始了。深受激勵鼓舞的阜平人民,在黨的帶領下團結一心,埋頭苦干。10年間,阜平山鄉巨變,164個貧困村全部出列,10.81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歌聲回蕩耳邊,往事涌上心頭,齊呈科感慨萬千:“這歌啊,真是咱阜平人心底的歌!”

  歌聲記錄往昔,歌聲溫暖人心,歌聲為生活注入澎湃力量。

  齊呈科想也想不到的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剛剛過上小康日子的阜平人就驚艷了世界。44名來自阜平縣馬蘭花兒童聲合唱團的孩子,身穿虎頭衣,腳踩虎頭鞋,用宛如天籟的聲音,演唱了奧林匹克會歌,唱出了全天下孩子“一起向未來”的夢想。

  這歌聲,是來自太行深處孩子們的歌聲,是10.81萬阜平縣脫貧群眾的歌聲,是阜平全縣22萬人的歌聲,更是新時代14億多中國人民自信自強的歌聲。

  初心之歌

  “太行山花,迎著太陽開放。”

  2022年2月21日,《保定日報》刊登了一篇報告文學《花兒為什么這樣紅》,講述44名阜平娃走上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舞臺的故事。兩天后,鄧小嵐讀到這篇文章,深情地在旁邊寫下了這句話。

  是她,把44名阜平娃帶到了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的舞臺中心。

  作為一名出生于阜平縣的革命者后人,作為一位老共產黨員,鄧小嵐初心不改,退休后跑到阜平山窩窩里義務支教,用音樂培養孩子、改變鄉村,一干就是18年。

  花白的頭發,優雅的談吐,走到哪里都笑語盈盈,跟誰聊天都和藹可親,鄉親們親切地叫她“鄧老師”。鄧小嵐是晉察冀日報社社長鄧拓的長女,在抗日烽火中出生,在阜平村莊里長大,鄉親們用糊糊粥哺育了她。長大后,她去了外地求學與工作,心里卻一直牽掛著阜平,牽掛著老區的鄉親們。她的心,始終跟老區人民跳動在一起。

  2003年,鄧小嵐又一次回到馬蘭村,給太行山上的革命烈士掃墓,當時發生的一幕,深深觸動了她。

  那一回,馬蘭小學的孩子們也參加了掃墓。掃墓結束后,鄧小嵐提議:“孩子們,我們一起來唱國歌吧!”

  沒有人接話。

  鄧小嵐問:“那你們會唱什么歌?”

  還是沒人回答。

  鄧小嵐不解:“沒有老師教你們唱歌嗎?”

  孩子們搖了搖頭,星星一樣的眼睛暗淡下來。

  鄧小嵐見了,心像針扎一樣疼。那一瞬間,她想起很多往事——

  抗戰時,阜平是晉察冀邊區首府。鄉親們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跟著同志們學認字、學唱歌。那時候,青紗帳里,紅纓朵朵,萬山叢中,歌聲飄揚。太行的歌聲,唱出了老區軍民同仇敵愾的氣勢,唱出了一個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兩萬多阜平子弟踴躍參軍,5000余人壯烈犧牲,真是“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新中國成立后,曾在阜平戰斗了11年的聶榮臻元帥,聽說阜平人民還過著貧困的生活,含著熱淚說:“當年,9萬阜平百姓,養活了我們9萬軍隊,他們為革命做出巨大貢獻和犧牲……阜平不富,死不瞑目!”

  可是,眼前的阜平,富起來了嗎?崎嶇的山路,破舊的土房,簡陋的木桌椅,低矮的黃泥墻……時間,好像在這大山深處停滯了。甚至,那激動人心的太行歌聲,也聽不到了——孩子們不會唱歌,這哪行啊!

  回北京后,馬蘭孩子們的面龐不時浮現在眼前,讓鄧小嵐無法入睡。她披上衣服,走到書桌前,一枚印章映入眼簾——“馬蘭后人”,這是父母親送給她的禮物。注視著這枚印章,想到鄉親們的淳樸善良,鄧小嵐豁然省悟:父母對她的厚望,都刻在這印章里啊!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共產黨員永遠不能離開人民,永遠要為人民服務。這,才是“馬蘭后人”沉甸甸的寓意。

  “沒有歌聲的童年是蒼白的。音樂是打開人心靈的鑰匙。”就在那一刻,鄧小嵐決定:回去,回馬蘭去!為鄉親們做點事,讓山里的孩子把歌唱起來!音樂可神奇呢,好的音樂能陶冶人,塑造人,給人信心,給人力量。對孩子們來說,音樂可以張開他們夢想的翅膀,為他們的人生帶來無限可能。

  退休后,鄧小嵐立刻來到馬蘭,開始義務支教。那時候,馬蘭村的教室很破舊,她就自己籌錢,把教室翻修一新。她又從同事、好友那里募集到各種樂器,全都運到馬蘭來。她還成立了馬蘭小樂隊,教孩子們唱歌與演奏樂器,用音樂培養孩子們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

  脫貧攻堅動員令從阜平發出后,馬蘭村的一切都在快速發生改變。新的樓房拔地而起,香菇大棚連接成片,鄉親們的身上充滿奮斗的豪情。鄧小嵐動員鄉親們改造廁所,栽種樹木,共同打造一個美麗、衛生、和諧的馬蘭村。教學之余,她扛著鐵鍬和鋤頭,和鄉親們一起去村口修路、去山上栽樹……

  對這片太行沃土,鄧小嵐愛得深沉。這份愛,不只是敬惜與感念,更是反哺與報答,是為了讓鄉親們早點過上衣食無憂、精神富足的好日子,拼盡滿腔血,捧出一顆心。

  山村終于有了自己的音樂節。2013年8月,鄧小嵐發起了“馬蘭兒童音樂節”,就在馬蘭村里舉辦,村里孩子與來自各地的藝術團體一起,登臺表演,歌唱美好的新生活。

  從此,在阜平的胭脂河邊,不僅有孩子們的追逐,還有了琴聲;在太行山脈鐵貫山上,不僅有孩子們的嬉鬧,還有了歌聲。不少孩子體會到音樂的美好、浪漫,新時代屬于他們的未來,也逐漸清晰、美好。

  “馬蘭兒童音樂節”的影響越來越大,甚至引起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導演組的注意。2022年2月,包括馬蘭孩子在內的44名阜平娃,登上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舞臺。孩子們頭戴小紅帽,腳蹬虎頭靴,神清氣爽,落落大方。他們用希臘語演唱了奧林匹克會歌,一曲終了,全場動容,世界驚艷。

  山里娃登上了世界級舞臺,這在馬蘭村,絕對是一件大事情,鄉親們都沸騰了。

  開幕式第二天,在馬蘭村廣場,有村民看到賈明蘭站在電子屏幕前,臉上笑成了一朵花。定睛細看,屏幕里正重播阜平娃的開幕式演唱視頻,賈明蘭的女兒也在里面,鏡頭掃過,笑容甜美。

  村民故意問:“這是誰家閨女啊?”

  賈明蘭驕傲地說:“我家閨女唄!”

  村民由衷夸贊,閨女這么有出息,這個賈明蘭,跟從前可大不一樣了。

  說起從前,賈明蘭就心酸。家里五口人,住在小土屋里,腳都邁不開。院子里挖一個坑,壘一圈石頭,支上鍋,就是灶臺了。晴天還好,遇到雨天,只能搬進屋子里燒柴火,滿屋子煙,看不見人。家里本就困難,丈夫李秀國還愛打牌,兩口子為此沒少吵架,女兒見了人都不說話,總是低著頭躲著走。

  后來,縣里發展規模養殖,村民可以貸款養豬,政策上很照顧。村黨支部書記孫志勝專門找到李秀國:“秀國,茶靠人燒,水靠人挑,脫貧要靠自己一雙手。現在扶貧政策好,千萬別錯過機會。”

  李秀國的養豬場開張了。縣金融服務中心不僅給他貸了款,還找來致富能手,手把手教技術。孫志勝更是時常登門,了解情況,加油鼓勁。大家這么幫襯,李秀國說,不干出個樣來都沒臉出門。他把心思全用在養殖上,到了年底,賣豬的錢一數,心里別提多美了。這時候,馬蘭新村也建成了。李秀國一家搬進新居,三室兩廳,寬敞明亮。客廳墻上是大屏幕電視,旁邊還掛上一幅書法:人勤年豐。

  日子越過越和順,女兒主動說,想跟著鄧老師學唱歌。賈明蘭求之不得,把她送到鄧小嵐身邊。沒多久,女兒就起了大變化:不僅歌唱得好了,性格也開朗多了。賈明蘭最愛聽女兒唱歌,女兒的歌聲就像淙淙的山泉,那么動聽,那么美好,讓她覺得,這日子,真的越過越有盼頭了。

  有一次,她忍不住對女兒說:“孩子,媽媽也想學唱歌!”

  “好啊!先學這首《我的家鄉》吧!”女兒說著,輕輕唱了起來,“鮮花開放,彩蝶紛飛,我們美麗的故鄉……”

  賈明蘭學得認真,唱得動情。在田間地頭,鄉親們常常看到,賈明蘭一邊干著活,一邊哼著歌,臉上的愁云不見了蹤影,就像變了一個人。

  歌聲潤鄉村,不光賈明蘭變了,整個馬蘭村都變了。村子里建起了月亮舞臺,修好了音樂廣場,不僅有馬蘭小樂隊,還成立了馬蘭藝術團和馬蘭秧歌隊。逢年過節,四野八鄉的演出邀請一個接一個。閑時載歌載舞,日子活力迸發。鄉親們都說,物質上富裕、精神上富有,這才是我們想要的生活!

  馬蘭村美起來了,富起來了,鄧小嵐卻走了。但是,在鄉親們心里,鄧老師一直“活”在他們中間。馬蘭村的音樂廣場,時時會播放鄧小嵐教給孩子們的歌曲;青山環抱、綠水圍繞的月亮舞臺,默默訴說著一名老共產黨員扎根鄉村的奮斗故事;“音樂馬蘭”的建設如火如荼,鄧小嵐把音樂帶給了馬蘭村,如今,這件“法寶”正讓這個村子發生著美麗蝶變。

  黨和人民永遠不會忘記那些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日子而奉獻、奮斗的人。去年春天,黨中央和國務院追授鄧小嵐“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突出貢獻個人”稱號。

  鄧小嵐用自己的奮斗證明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始終鐫刻在黨的旗幟上,鐫刻在百年奮斗的征程中,鐫刻在每一名共產黨人的心窩里。

  奮斗之歌

  “水瘦山寒”“阜平不富”。地處太行深處的河北阜平,底子薄,條件差,是個眾所周知的“窮窩窩”。

  讓阜平富起來,盡快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這是共產黨人的莊嚴承諾。“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關鍵在貧困的老鄉能不能脫貧。”新時代脫貧攻堅戰,就是要兌現這個莊嚴承諾,就是要筑牢共產黨人的執政根基。

  2013年,中共阜平縣委新一任領導班子成立。冒著炎夏酷暑,班子成員一頭扎進大大小小的村子里,調研脫貧工作。之后,他們多次召開全縣各級干部會議,商討脫貧大計。

  一次縣委常委會上,有名同志提出一個問題:“這些年,各級黨委政府都很關心阜平,一直幫扶阜平,可阜平為啥總是拔不掉窮根?”

  阜平的困境,大家都有感觸。于是,從歷史到現實,從基礎設施到地理環境,大家分析了很多原因:

  ——阜平山多地少,還都是河灘山坡地。老百姓中間一直傳著幾句順口溜:“人均半畝地,種些小玉米,喝點糊糊粥,盼著吃大米。”多少年了,日子就是這么熬過來的。

  ——阜平不光土地貧瘠,基礎設施也差,交通尤其閉塞。別說沒有火車站,有些地方汽車開進來都費勁。這些年政府搞招商引資,外地企業來考察,大都很失望,怕把投資砸山溝里了。有的人開著小車來阜平,車子在山道上顛簸,走了不到一半路,就掉頭回去了。

  ——重重大山封閉了道路,也封閉了鄉親們的思想。阜平人窮久了,思想都麻木了。年輕人跑到外地去打工,村里只剩下老人、婦女和孩子,地都撂荒了。村莊越凋敝,年輕人越不肯回來,形成惡性循環。

  一條條困難擺出來,會場的氣氛變得沉悶起來。

  為了脫貧,阜平人沒少奮斗,可基礎條件實在太差了,鄉親們老是富不起來。都說阜平的脫貧是場硬仗,可這仗到底該怎么打?

  有同志不甘心:“放眼我國西北、西南地區的一些縣,困難也不比咱們少,人家能干出成績,造福一方,咱們為啥就不行?關鍵還是要發展產業!”

  馬上就有人接話:“以前搞過‘兩種兩養’,力氣沒少下,效果很一般。”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那人繼續說:“‘兩種’是種核桃、種大棗,‘兩養’是養牛、養羊。拿養羊來說,以為能掙錢,結果對植被破壞大,在太行山區難推廣。種大棗吧,想法也很好,‘桃三杏四梨五年,棗樹當年就還錢’,但鄉親們各自為戰,產品既無品牌,又無包裝,質量良莠不齊,銷售渠道也不通暢。說一千,道一萬,產業沒少搞,賺錢卻很難……”

  調研越深入,縣委領導同志越深切地感到,阜平要脫貧,困難是不少,但比困難更令人擔憂的,是盤踞在一些人心頭的畏難情緒,說到底,是對拔掉阜平的窮根缺乏信心。當務之急,是要在阜平的黨員干部心頭樹立起攻堅克難的必勝信念。

  “這困難,那困難,要我說,畏難才是最大的困難。總書記都說了,‘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回想抗戰時期,比現在難多了,可阜平人從沒退縮過。現如今,全國很多貧困縣都摘了帽,咱們就摘不了?難道要把這帽子傳給下一代?想一想阜平的革命史、奮斗史,老輩兒人怕過啥?”

  一次動員會上,縣委領導同志的一番話擲地有聲、很動感情。臺下的干部們聽了,心里大受觸動。

  但是,脫貧的路數不是拍腦門兒拍出來的。如何讓太行山上長出“金疙瘩”,還要從縣情出發,腳踏實地,尊重科學,才能干出成績來。

  縣里請來農林方面的專家,把阜平走了個遍,果然有了新發現:阜平的自然條件,適合種植食用菌。而且,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吃喝講究質量,食用菌是很有前景的“朝陽產業”。

  不過,也有人提出來,種食用菌在阜平是個新鮮事,以前沒搞過,把大量人力、物力投進去,風險太大,一直窮得叮當響的阜平,可經不起折騰了。

  干事創業哪能沒有風險呢?只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把這個產業摸清吃透,就不信干不成。經過開會研究,新一任縣委班子確立了發展食用菌產業的大方向,還當眾立下“軍令狀”:“全縣黨員干部要像釘釘子一樣,一錘接著一錘敲,鄉親們一天不脫貧,咱們就一天不下火線!”

  阜平的食用菌產業,一開局就困難重重。

  “寧走十步遠,不走一步險,如果種不好,虧本了不說,還白瞎一年工夫,那真叫賠了夫人又折兵。”村民們沒種過食用菌,加上吃過“兩種兩養”的虧,普遍有顧慮。

  干部下鄉動員,道理講了萬萬千,村民們聽了后,興趣仍然不大,干勁就更小了。有村民回到家,媳婦問開什么會?回答說:縣里號召種香菇。媳婦笑得直不起腰:“香菇要是當飯吃,全家還不得瘦成皮包骨啊?”

  世界上沒有一帆風順的事業。咬定青山不放松,千磨萬擊還堅勁,在夾縫中求生存,在困境中謀發展,這是奮斗者必然經歷的階段,是走向成功的風雨洗禮。

  再難也要打開局面。阜平縣專門成立食用菌領導小組,縣政府主要領導出任組長。

  集思廣益,群策群力,食用菌領導小組有了新思路:企業干兩頭,群眾干中間,科技打頭陣,保險擔風險,金融做支撐,政府當靠山。簡單說,就是鄉親們只管種菇,科研、管理、收購、技術推廣等等,都交給企業來辦。

  種食用菌要建菇棚,建菇棚就得流轉土地。一些村民聽說要把土地流轉出去,心里先就打上一個結。

  縣里很快出臺新政策,鼓勵大家流轉土地:流轉一畝地,每年補助1000元。鄉親們掐指一算,流轉金旱澇保收,再去食用菌企業做工,干一天就能拿回一天的工資,比自己辛辛苦苦種玉米、土豆強得多,何樂而不為呢!

  可是,光有好政策還不夠,種食用菌得靠技術。縣里又廣聘專家,請專家們進村入棚,手把手幫菇農解決技術難題。

  有一次,王林口鎮的農民李向文的菌棒變紅了,明白人說,那是染上了“紅粉菌”,傳播很快,搞不好就要絕收。消息報告到縣里,縣長劉靖知道了,立即拉上專家侯桂森往王林口鎮趕。趕到時,李向文已經把菌棒扔溝里了,侯桂森忙讓他撿回來,仔細查看后說:“你放心,還有救!”

  侯桂森當場把治病方法詳細講授給李向文,交代清楚后,正要上車往回走,李向文一個箭步攔在車前,說:“得了紅粉菌,已經虧了,要是施了藥還治不好,誤了時間還白瞎了錢,虧上加虧,算誰的?”

  侯桂森一愣,還沒來得及說話,劉靖走上前去,拍了拍李向文的肩膀說:“聽侯教授的,放手去治,真出了問題,我擔著!”

  “你說的是真話?”

  “我一縣之長還能說假話?”

  李向文懸著的心放了下來。這時,一名前來看熱鬧的菇農突然問:“種香菇真有你們說的那么好,為啥不見村干部來種?”

  這句話把在場的干部問得心頭一震。是啊,看來好事要辦好,也需要干部帶頭。鄉親們心里沒底,更需要干部帶頭。

  那時候,每周二、周五晚上,食用菌領導小組都要開會。會議討論了菇農提出的問題,最后決定:食用菌產業剛上馬,不確定因素多,阜平的村干部要干在最前頭,給鄉親們當好開路先鋒。

  從那以后,阜平的村干部開始帶頭承包菇棚。兩年后,菇棚掙錢了,想承包的村民多了起來,村里的菇棚就不夠分了。

  這時候,縣里又號召村干部:把包的菇棚讓出來。

  不少村干部想不通了,免不了有怨言:“村干部也是人啊,有風險的時候讓我們上,現在賺錢了,又要我們讓出來,當干部就非得吃苦到底、讓利到底嗎?”

  縣委領導同志聽到了,在一次會上動情地說:“大家還記得‘樹葉訓令’嗎?當年晉察冀邊區鬧災荒,用樹葉當口糧。聶榮臻司令員命令部隊,村莊附近的樹葉,碰都不能碰。為啥?不與民爭食。戰士們寧肯餓著肚子打仗殺敵,也要給鄉親們留口飯吃。現在我們號召干部給群眾讓利,跟先輩們比起來,算事兒嗎?”

  先讓村干部帶頭包菇棚,出成果了再讓村干部讓出菇棚。村民聽說了,看到了,心里既踏實,又服氣。

  夏日,劉靖帶著專家們實地察看菇棚建設情況。來到平陽鎮長角村,發現菇棚里靜悄悄的。大家心里起疑,香菇特別嬌嫩,需要精心照料,可這里的菇棚為啥空無一人?

  他們上前細看,滿棚的菌棒正在出菇。這時候最需人手,要調節菇棚的溫度、濕度,要通風換氣,采菇也得及時,如果香菇開傘了,口味會變差,就不值錢了。時間緊急,專家們二話不說,親自上場采菇。

  過了一個多小時,幾位菇農才回來。原來,他們回家睡午覺去了。一位專家指著菇棚說:“正在節骨眼上呢,你們倒是麥田里返青——不荒(慌)不芒(忙)!這么好的香菇,開傘了不心疼啊?”

  這件事讓大家感到,食用菌產業要順利發展,每個環節都要管細,每項工作都要過硬。只有做好人員培訓、制定標準、規范流程,菌菇的產量、質量才有保證。

  回縣城后,食用菌領導小組很快制定出一整套的菇棚工作流程。從菌棒入棚、出菇管理,到每個菇棚放多少菌棒等技術指標,都做出明確規定。

  李向文按照侯桂森提供的管理方法,那一年不僅沒虧損,還賺了幾萬塊錢。嘗到甜頭的他,對縣里的產業思路更信服了。他聯合幾家農戶,成立了合作社,逐步實現種、管、收、賣一條龍。

  當時,不少地方種的是傳統口蘑,兩年才出一季菇。阜平的專家們研發出食用菌高效生長技術,一年可出一季菇。李向文聽說后,專程把侯桂森請來,想要縮短出菇時間。

  察看了菇棚后,侯桂森說:“縣里的食用菌產業發展很快,不光要用新技術,更要采用現代生產模式,你的菇棚要升級。”

  經歷了紅粉菌事件,李向文把科技種菇這件事琢磨透了,想法很明確:農業一定要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才能干出點名堂。他懇切地對侯桂森說:“磨刀不誤砍柴工。需要升級,咱就升級!全聽您的!”

  “一年出一季菇,每季菇前后算起來,要8個月時間。還有4個月,菇棚是閑置的。如果采用溫室型出菇棚,可以兩年出三季菇,也就是全年沒有閑置期。”侯桂森向李向文“面授機宜”。

  “那就建溫室型出菇棚,把所有時間都利用起來!”李向文毫不猶豫,當場拍板。

  說干就干。溫室型出菇棚很快建起來了:墻體采用新型保溫材料,棚內配備立體床架、微噴、風機水簾等設施。果然,后來兩年能出三季菇,而且菇蓋肥厚,香味濃郁,一看就是好香菇。

  幾年后,李向文操持的合作社升級為食用菌生產企業,采用了全自動灌裝制棒、凈化制冷等先進技術,建成了智能化養菌車間,一切都成了工業化、流水線式的生產方式。如今這家企業日產菌棒15萬棒,年產超千萬棒,成為阜平縣食用菌龍頭企業之一。

  產業興,百姓富。

  時至今日,阜平縣的食用菌產業覆蓋了140多個行政村,受惠群眾5萬多人,超過阜平縣農村人口的1/4。阜平的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2年的3262元增加到2021年的12342元,將近翻了兩番。

  信心之歌

  信心是希望的火種,是前行的動力。

  “山高溝深龍泉關,亂石灘里難掙錢。”地處阜平西部的龍泉關,是年深歷久的貧困鎮。

  劉俊亮擔任鎮黨委書記后,連走路、吃飯都在琢磨怎樣啃下脫貧這塊硬骨頭。他在辦公室里坐不住,一有時間就往村里跑,在莊稼地里跟鄉親們聊天,擼起袖子幫農民干活,就想知道鄉親們的想法。對很多村子的情況,他比自己家里事都清楚。

  龍泉關的鄉親說,澆樹澆根,交人交心,劉俊亮撲得下身子,能跟咱交心。

  “農村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關鍵靠支部”,而村黨支部的關鍵,又在村黨支部書記。龍泉關資源并不少,關鍵缺干事的人。劉俊亮和鎮領導班子商量,要想辦法把有知識、能干事的年輕人請回來,培養成村子里的致富帶頭人。

  一個冬夜,一名駐村干部告訴劉俊亮,黑崖溝村的村黨支部書記趙先寧不想干了。趙先寧原先在北京做圖書生意,劉俊亮“三顧茅廬”才把他請回鄉。如今,他在任上干了不到一年,怎么就打退堂鼓了?

  第二天一早,他披上棉大衣,就找趙先寧去了。

  黑崖溝是龍泉關西邊的大村,800多畝地,1000多口人,當時還沒通公路。劉俊亮深一腳,淺一腳,趕到趙先寧家時,趙先寧剛起床。開門一看,趙先寧嚇了一跳,只見劉俊亮滿身是雪站在門口,褲腿、鞋子全濕了,頭頂上冒著熱氣。

  “你這么個大土地爺,為啥還不想干了?”劉俊亮進屋就問。

  趙先寧說話不藏著掖著:“黑崖溝1000多口人,親戚套親戚,人際關系盤根錯節。這一年咱是苦沒少吃,氣沒少受,還落下不少怨言,這是何必呢?我真盡力了,你還是另請高明吧。”

  “黑崖溝是你家鄉,你不建設,等誰建設?真金不怕火煉,火煉方出真金。脫貧攻堅是場硬仗,咱們是在‘打仗’呢。你是要當塊真金呢,還是當個逃兵?再說了,以后鄉親們富起來了,你卻沒給大家出過力,心里不愧得慌嗎?”劉俊亮也直來直去。

  趙先寧不好意思了:“黑崖溝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發展產業實在是太難了……”

  “眼里是困難,就都是困難;眼里是信心,就一定能找到解決困難的方法。你是個文化人,為啥不從文化上想轍呢?”劉俊亮說。

  趙先寧心中一動,劉俊亮接著說:“宜農則農,宜林則林。黑崖溝雖偏僻,可是有毛撣子會、抬龍節,還有這青山綠水,干好了都是財富啊!”

  趙先寧一拍大腿:“保定第一高峰歪頭山,華北第一高橋黑崖溝大橋,也在咱們這呢!”

  劉俊亮笑了起來,站起身走到窗前,指著窗外說:“這都是金銀山和米糧川,我就不信你趙先寧沒辦法!”

  燈不撥不亮,理不辯不明。那天早上,兩個人談了很久。趙先寧最終決定不走了,還當場表了態:“黨組織這樣信任我,再苦再難,我也要盡一份力,帶領鄉親們摘掉窮帽子!”

  后來的幾年,在鎮黨委的領導支持下,趙先寧組織鄉親們大力發展文化旅游和特色旅游,還吸納了網上直播團隊入駐。天南海北一線通,太行風景入眼明。黑崖溝漸漸成為網紅打卡點,游客越來越多,發展越來越好。

  脫貧成果要鞏固,鄉村發展要持續,就得讓鄉親們長精神、立志氣,由“揣著手看”變成“甩開手干”。店房村黨支部書記劉淑軍對此深有感觸。

  幾年前,劉淑軍出門干活,見幾個村民坐在石墩上曬太陽。劉淑軍感到奇怪,這么好的天,為啥不下地?

  一個村民說:“種那點玉米,值不了幾個錢,還不如歇著。”

  “人哄地一時,地哄人一年。不下地,你吃啥呢?”劉淑軍不解。

  “上面會發扶貧款呢。”

  劉淑軍聽了,心里不是個滋味。他想,天有日月星,人有精氣神,一個人再窮再苦,也不能沒了精神。等著別人送,啥時候能脫貧?

  靠著一股子敢闖敢拼的勁頭,劉淑軍走出店房村,拉起施工隊,干了不少大工程。后來,縣領導請他回鄉,劉淑軍爽快地答應了。身為店房村人,他想為村里干點事兒,帶著鄉親們一塊兒致富。

  當選村黨支部書記后,劉淑軍帶著鄉親們修公路、蓋工廠,還建成一個特色鮮明的國防教育基地。店房村一手發展加工業,一手發展旅游業,短短幾年間,舊貌換新顏,成了周邊最富裕的村。

  縣里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時,店房村選了一片向陽地,建起漂亮的小區,蓋起嶄新的樓房,配套設施一應俱全。搬遷標準是統一的,按每人25平方米計算,免費入住。

  可奇怪的是,樓房建好了,鄉親們卻遲遲不搬家。劉淑軍去了解情況,鄉親們把他圍在中間。一個老人拉著他的手說:“現在搬進去了,以后會不會把房子收走啊?”

  劉淑軍大笑說:“放心吧,住進去就是你的了!”

  村民李大爺說:“我們世世代代都是自己種菜吃,搬上樓了,上哪兒種菜啊?”

  這倒是個實際問題。劉淑軍召集村干部開會,決定在小區留出一片菜地,分給各家各戶。

  不久,有的村民想明白了,高高興興搬進新居。也有人還在猶豫觀望。和村兩委干部商議后,劉淑軍一聲令下,村里黨員干部紛紛拆老屋、遷新居。黨員干部一搬,跟著搬的村民多了起來,小區里越來越熱鬧了。

  那位擔心沒地方種菜的李大爺,以前住的房子是石頭和土坯壘的,年久失修,一不小心就塌一個窟窿。如今他住上新房,用上地暖,出門兩步路,就是一片菜園,平時種點白菜蘿卜,也夠自家吃的了。李大爺高興地說:“冬天腳底板都熱乎乎的。這房子啊,暖和!這心里啊,舒坦!”

  易地扶貧搬遷,店房村是一個縮影。到2022年上半年,阜平全縣易地扶貧搬遷5萬多人,住房改造提升近7萬人。19萬農村人口中,有12萬人的住房條件得到改善。

  青春之歌

  青春,是一團燃燒的火,是一段奔涌的河,是最美的奮斗季節,是璀璨的人生詩篇。美好是青春的別名,奮斗是青春的底色,追逐夢想是青春的精神。

  2012年,在電視上看到習近平總書記來阜平考察,年輕的顧路紅萬分激動,他覺得,自己的夢想要實現了!

  顧路紅的家鄉在阜平縣平石頭村,又偏僻又落后。平時他就想,什么時候才能把家鄉建設好啊,把日子過得也跟城里人一樣舒坦。可是,家鄉除了山,還是山,實在找不到發展門路,無奈之下,他去了山西做工程。“現在不一樣了,這是歷史性的發展機遇!”顧路紅對身邊的朋友講:“我要回平石頭村去,把家鄉的建設搞起來。”

  話是這么說,事也這么做。顧路紅丟下山西的工程,回到了平石頭村。當選村黨支部書記那一年,他正好30歲,渾身都是使不完的勁。上任后,顧路紅對鄉親們說:“這世上有文狀元,有武狀元,我顧路紅也想當一個狀元,一個為鄉親們服務的狀元!”

  那時候,平石頭村很窮,鄉親們給玉米地施肥,要靠扁擔挑,靠小車推。顧路紅見了,開著自家的三輪車,幫鄉親們把肥料一趟一趟往地里送。收玉米的時候,他又一車一車,把玉米拉到鄉親們家里來。

  平石頭村蓋了新樓房,有的村民用不慣抽水馬桶,廢紙也往里面扔,馬桶很快就堵了。顧路紅聽說后,帶著工具上了門,忙碌一個多小時,才把馬桶疏通了。村民慚愧地說,顧書記,給你添麻煩了!顧路紅說,鄉里鄉親的,客氣啥?但是,廢紙不能扔里面,不然很快又堵了。村民聽了,連連點頭。

  一次,平石頭村開支部會,有個年輕干部抱怨,好心給村里辦事,鄉親們卻不領情、不配合。顧路紅聽了,耐心地說:“要想管理好鄉村,先要服務好鄉親。咱們還得多往鄉親們家里跑。”那年輕干部問:“老跑別人家里干什么?”顧路紅說:“三年不登門,是親也不親。咱基層干部,就得勤跑腿、常登門,才能掌握情況,才好開展工作。”

  顧路紅帶著支部委員一起,常串門,勤走動,主動給鄉親們排憂解難。漸漸地,那位年輕干部發現,再要給村里辦個什么事,不僅阻力小多了,鄉親們還幫著出謀劃策。

  在顧路紅的帶領下,平石頭村的老房子被翻修一新。青水瓦,木挑梁,小皮檐,花格窗,典型的太行民居風格,看上去清清爽爽,漂漂亮亮。一到夏天旅游旺季,這些民居早早就被游客們預訂一空。村里的古寺廟、自然林、風情街等景點被開發出來,為村子的旅游經濟賦能增值。如今,平石頭村已經成為一個旅游度假的景點村。

  孫志雪比顧路紅小不少,是馬蘭村第一個考上研究生的90后。小時候,她跟著鄧小嵐老師學音樂;考研時,選了音樂教育專業。家人問她,為啥選這個專業?孫志雪回答,我早想好了,要把音樂教育作為一生的事業,鄧老師就是我學習的榜樣。

  去年暑假,孫志雪回到馬蘭村,接棒鄧小嵐老師,教村里的孩子唱歌,為新一屆“馬蘭兒童音樂節”做準備。孫志雪說:“在小山村里,鄧老師就像一束光,帶著我們去追逐夢想。鄧老師雖然走了,我們這些孩子卻長大了。薪盡火傳,我就是鄧老師撒下的一顆火種,我要像她那樣,把根扎在大地上、扎在鄉土中,讓音樂伴著孩子們成長。”

  奮斗的青春最幸福。阜平的山鄉巨變,讓年輕人地闊天寬。不光像顧路紅、孫志雪這樣的阜平兒女,就連外地青年,也加入這氣象一新的“青春大合唱”。

  牛童,90后小伙子,北京人。幾年前從國外留學歸來,在阜平干工程的父親帶他到大道村玩。村里新樓相連,風景如畫。村子旁邊有一大片山地,上面覆蓋著新土。

  父親指著那片山地說:“這里要建一個大型果園。”

  牛童手搭涼棚望了望,說:“這果園的面積還真不小!”

  “為了脫貧,阜平人可真是想盡了辦法!”父親說道:“這幾年,他們引進技術,改良品種,進行公司化運作,種出了不少好水果。蘋果、櫻桃、黃桃、梨子,從這片土壤里長出來,都好吃得很!靠著種果樹,村民們掙了不少錢。”

  牛童聽了,浮想聯翩。這些年,他讀書求學,接觸了很多生態農業的知識,回國后,一直想找一塊“試驗田”,把生態農業做起來。聽到父親說,阜平對這一塊很支持,政策上也照顧,牛童頓時躍躍欲試。

  牛童對父親說:“我想來阜平租塊山地,做生態農業,在阜平縣帶個頭!”

  “這個想法很好,我大力支持!不過,夜里想了千條路,早起還是賣豆腐。事業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干出來的。有了好想法,還得靠實干!”

  很快,牛童把幾個好朋友拉了過來,組成一個創業小團隊,住進阜平的大山里。他們把學到的專業知識應用到農業生產、管理中來,在大山里打造了一個“智慧果園”。

  這個智慧果園,種了3000畝黃桃、3000畝蘋果。牛童用自己設計的智能系統,全天候觀測果園的溫度、濕度、風力等各項數據,自動進行水肥澆灌與蟲情防治。幾年下來,曬得黝黑的他,成了種植水果的行家里手。

  去年,智慧果園喜獲豐收,產出的黃桃在北京某超市上架,5小時內銷售一空。牛童的創業故事在阜平傳開了,鼓舞著更多阜平青年用奮斗來實現青春夢想。

  當脫貧攻堅的陽光照耀在阜平大地,多少人的命運因此而改變,多少人的夢想因此而實現,多少人的未來因此而開啟!

  “無論多久,你都在我們身旁,相依相戀,情深意長,江山就是人民,繪成你胸中景象……”新春的一個清晨,顧家臺村圓夢廣場,優美的歌聲隨風飄揚,深情中蘊含信心和力量。

  新的畫卷徐徐展開,新的奮斗接踵而來。“阜平不富”已成往事,鄉村振興正啟新篇。新時代新征程,太行歌聲續寫華章……


文章編輯:施筱雯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歌聲起太行
2023-2-13 12:42:28    來源:人民日報

  冬日清晨,河北阜平縣龍泉關鎮駱駝灣村迎來日出,村民在為游客講解太行山獨特的“日照冰瀑”景觀。
  本報記者 李 舸攝

  地處太行山深處的河北省阜平縣是革命老區,是當年晉察冀邊區政府所在地。2012年12月29日、30日,習近平總書記驅車300多公里,來到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向全黨全國發出脫貧攻堅的動員令。自此,新時代脫貧攻堅在冬日的阜平拉開大幕,在中華大地上史詩般展開。

  ——題 記

  巍巍太行八百里,群峰蒼茫聳云天。

  冬日的暖陽,把一道道金光鋪灑在阜平縣的崇山峻嶺間。正午時分,田野一派寂靜。

  齊呈科披著大衣走出家門,耀眼的陽光撞在他的臉膛上,似乎要把一種磅礴的力量融入他的身體。

  突然間,村里的喇叭響起,一首歌曲隨風飄來:

  黨的政策照阜平,問寒問暖關心咱。

  時刻惦記老區人,看到貧窮心不甘。

  擼起袖子加油干,哎嗨哎嗨呦,

  一定要改變阜平縣。

  這首歌,齊呈科熟悉,是村里的脫貧戶杜呈蘭創作的。杜呈蘭不光愛唱歌,還能編歌詞。她編的歌兒,都是講述身邊故事的,朗朗上口,很接地氣。

  歌聲婉轉,情真意切,聽得齊呈科心里熱乎乎的。他的思緒,被歌聲一下子拉回到10年前的那個冬日。

  2012年12月29日,一場瑞雪落在阜平大地,山山嶺嶺,銀裝素裹。第二天清早,駱駝灣村民走出家門,一個親切而熟悉的身影出現在眼前,竟然是習近平總書記!

  總書記來看望鄉親們了!頂著寒風,踏著積雪,總書記來到太行山里,看望慰問困難群眾。他走進村民家中,盤腿坐在炕上,跟鄉親們手拉手,親切地話家常、問冷暖、聊收入……

  阜,盛也;平,定也。然而,阜平,可真是一片貧困之地。

  608口人中,428人屬貧困人口,駱駝灣的貧困狀況令習近平總書記揪心不已。

  “盡快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

  “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

  “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

  正是在這里——河北阜平,習近平總書記向全黨全國發出了脫貧攻堅的動員令。

  要將沉睡的大山喚醒,要讓古老的村莊騰飛,要給延續千年的絕對貧困畫上句號——這,就是新時代共產黨人踐行初心使命的錚錚誓言。一場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從此要在96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大地上濃墨重彩地書寫!

  于是,在阜平,一場如火如荼的奮斗開始了。深受激勵鼓舞的阜平人民,在黨的帶領下團結一心,埋頭苦干。10年間,阜平山鄉巨變,164個貧困村全部出列,10.81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歌聲回蕩耳邊,往事涌上心頭,齊呈科感慨萬千:“這歌啊,真是咱阜平人心底的歌!”

  歌聲記錄往昔,歌聲溫暖人心,歌聲為生活注入澎湃力量。

  齊呈科想也想不到的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剛剛過上小康日子的阜平人就驚艷了世界。44名來自阜平縣馬蘭花兒童聲合唱團的孩子,身穿虎頭衣,腳踩虎頭鞋,用宛如天籟的聲音,演唱了奧林匹克會歌,唱出了全天下孩子“一起向未來”的夢想。

  這歌聲,是來自太行深處孩子們的歌聲,是10.81萬阜平縣脫貧群眾的歌聲,是阜平全縣22萬人的歌聲,更是新時代14億多中國人民自信自強的歌聲。

  初心之歌

  “太行山花,迎著太陽開放。”

  2022年2月21日,《保定日報》刊登了一篇報告文學《花兒為什么這樣紅》,講述44名阜平娃走上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舞臺的故事。兩天后,鄧小嵐讀到這篇文章,深情地在旁邊寫下了這句話。

  是她,把44名阜平娃帶到了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的舞臺中心。

  作為一名出生于阜平縣的革命者后人,作為一位老共產黨員,鄧小嵐初心不改,退休后跑到阜平山窩窩里義務支教,用音樂培養孩子、改變鄉村,一干就是18年。

  花白的頭發,優雅的談吐,走到哪里都笑語盈盈,跟誰聊天都和藹可親,鄉親們親切地叫她“鄧老師”。鄧小嵐是晉察冀日報社社長鄧拓的長女,在抗日烽火中出生,在阜平村莊里長大,鄉親們用糊糊粥哺育了她。長大后,她去了外地求學與工作,心里卻一直牽掛著阜平,牽掛著老區的鄉親們。她的心,始終跟老區人民跳動在一起。

  2003年,鄧小嵐又一次回到馬蘭村,給太行山上的革命烈士掃墓,當時發生的一幕,深深觸動了她。

  那一回,馬蘭小學的孩子們也參加了掃墓。掃墓結束后,鄧小嵐提議:“孩子們,我們一起來唱國歌吧!”

  沒有人接話。

  鄧小嵐問:“那你們會唱什么歌?”

  還是沒人回答。

  鄧小嵐不解:“沒有老師教你們唱歌嗎?”

  孩子們搖了搖頭,星星一樣的眼睛暗淡下來。

  鄧小嵐見了,心像針扎一樣疼。那一瞬間,她想起很多往事——

  抗戰時,阜平是晉察冀邊區首府。鄉親們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跟著同志們學認字、學唱歌。那時候,青紗帳里,紅纓朵朵,萬山叢中,歌聲飄揚。太行的歌聲,唱出了老區軍民同仇敵愾的氣勢,唱出了一個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兩萬多阜平子弟踴躍參軍,5000余人壯烈犧牲,真是“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新中國成立后,曾在阜平戰斗了11年的聶榮臻元帥,聽說阜平人民還過著貧困的生活,含著熱淚說:“當年,9萬阜平百姓,養活了我們9萬軍隊,他們為革命做出巨大貢獻和犧牲……阜平不富,死不瞑目!”

  可是,眼前的阜平,富起來了嗎?崎嶇的山路,破舊的土房,簡陋的木桌椅,低矮的黃泥墻……時間,好像在這大山深處停滯了。甚至,那激動人心的太行歌聲,也聽不到了——孩子們不會唱歌,這哪行啊!

  回北京后,馬蘭孩子們的面龐不時浮現在眼前,讓鄧小嵐無法入睡。她披上衣服,走到書桌前,一枚印章映入眼簾——“馬蘭后人”,這是父母親送給她的禮物。注視著這枚印章,想到鄉親們的淳樸善良,鄧小嵐豁然省悟:父母對她的厚望,都刻在這印章里啊!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共產黨員永遠不能離開人民,永遠要為人民服務。這,才是“馬蘭后人”沉甸甸的寓意。

  “沒有歌聲的童年是蒼白的。音樂是打開人心靈的鑰匙。”就在那一刻,鄧小嵐決定:回去,回馬蘭去!為鄉親們做點事,讓山里的孩子把歌唱起來!音樂可神奇呢,好的音樂能陶冶人,塑造人,給人信心,給人力量。對孩子們來說,音樂可以張開他們夢想的翅膀,為他們的人生帶來無限可能。

  退休后,鄧小嵐立刻來到馬蘭,開始義務支教。那時候,馬蘭村的教室很破舊,她就自己籌錢,把教室翻修一新。她又從同事、好友那里募集到各種樂器,全都運到馬蘭來。她還成立了馬蘭小樂隊,教孩子們唱歌與演奏樂器,用音樂培養孩子們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

  脫貧攻堅動員令從阜平發出后,馬蘭村的一切都在快速發生改變。新的樓房拔地而起,香菇大棚連接成片,鄉親們的身上充滿奮斗的豪情。鄧小嵐動員鄉親們改造廁所,栽種樹木,共同打造一個美麗、衛生、和諧的馬蘭村。教學之余,她扛著鐵鍬和鋤頭,和鄉親們一起去村口修路、去山上栽樹……

  對這片太行沃土,鄧小嵐愛得深沉。這份愛,不只是敬惜與感念,更是反哺與報答,是為了讓鄉親們早點過上衣食無憂、精神富足的好日子,拼盡滿腔血,捧出一顆心。

  山村終于有了自己的音樂節。2013年8月,鄧小嵐發起了“馬蘭兒童音樂節”,就在馬蘭村里舉辦,村里孩子與來自各地的藝術團體一起,登臺表演,歌唱美好的新生活。

  從此,在阜平的胭脂河邊,不僅有孩子們的追逐,還有了琴聲;在太行山脈鐵貫山上,不僅有孩子們的嬉鬧,還有了歌聲。不少孩子體會到音樂的美好、浪漫,新時代屬于他們的未來,也逐漸清晰、美好。

  “馬蘭兒童音樂節”的影響越來越大,甚至引起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導演組的注意。2022年2月,包括馬蘭孩子在內的44名阜平娃,登上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舞臺。孩子們頭戴小紅帽,腳蹬虎頭靴,神清氣爽,落落大方。他們用希臘語演唱了奧林匹克會歌,一曲終了,全場動容,世界驚艷。

  山里娃登上了世界級舞臺,這在馬蘭村,絕對是一件大事情,鄉親們都沸騰了。

  開幕式第二天,在馬蘭村廣場,有村民看到賈明蘭站在電子屏幕前,臉上笑成了一朵花。定睛細看,屏幕里正重播阜平娃的開幕式演唱視頻,賈明蘭的女兒也在里面,鏡頭掃過,笑容甜美。

  村民故意問:“這是誰家閨女啊?”

  賈明蘭驕傲地說:“我家閨女唄!”

  村民由衷夸贊,閨女這么有出息,這個賈明蘭,跟從前可大不一樣了。

  說起從前,賈明蘭就心酸。家里五口人,住在小土屋里,腳都邁不開。院子里挖一個坑,壘一圈石頭,支上鍋,就是灶臺了。晴天還好,遇到雨天,只能搬進屋子里燒柴火,滿屋子煙,看不見人。家里本就困難,丈夫李秀國還愛打牌,兩口子為此沒少吵架,女兒見了人都不說話,總是低著頭躲著走。

  后來,縣里發展規模養殖,村民可以貸款養豬,政策上很照顧。村黨支部書記孫志勝專門找到李秀國:“秀國,茶靠人燒,水靠人挑,脫貧要靠自己一雙手。現在扶貧政策好,千萬別錯過機會。”

  李秀國的養豬場開張了。縣金融服務中心不僅給他貸了款,還找來致富能手,手把手教技術。孫志勝更是時常登門,了解情況,加油鼓勁。大家這么幫襯,李秀國說,不干出個樣來都沒臉出門。他把心思全用在養殖上,到了年底,賣豬的錢一數,心里別提多美了。這時候,馬蘭新村也建成了。李秀國一家搬進新居,三室兩廳,寬敞明亮。客廳墻上是大屏幕電視,旁邊還掛上一幅書法:人勤年豐。

  日子越過越和順,女兒主動說,想跟著鄧老師學唱歌。賈明蘭求之不得,把她送到鄧小嵐身邊。沒多久,女兒就起了大變化:不僅歌唱得好了,性格也開朗多了。賈明蘭最愛聽女兒唱歌,女兒的歌聲就像淙淙的山泉,那么動聽,那么美好,讓她覺得,這日子,真的越過越有盼頭了。

  有一次,她忍不住對女兒說:“孩子,媽媽也想學唱歌!”

  “好啊!先學這首《我的家鄉》吧!”女兒說著,輕輕唱了起來,“鮮花開放,彩蝶紛飛,我們美麗的故鄉……”

  賈明蘭學得認真,唱得動情。在田間地頭,鄉親們常常看到,賈明蘭一邊干著活,一邊哼著歌,臉上的愁云不見了蹤影,就像變了一個人。

  歌聲潤鄉村,不光賈明蘭變了,整個馬蘭村都變了。村子里建起了月亮舞臺,修好了音樂廣場,不僅有馬蘭小樂隊,還成立了馬蘭藝術團和馬蘭秧歌隊。逢年過節,四野八鄉的演出邀請一個接一個。閑時載歌載舞,日子活力迸發。鄉親們都說,物質上富裕、精神上富有,這才是我們想要的生活!

  馬蘭村美起來了,富起來了,鄧小嵐卻走了。但是,在鄉親們心里,鄧老師一直“活”在他們中間。馬蘭村的音樂廣場,時時會播放鄧小嵐教給孩子們的歌曲;青山環抱、綠水圍繞的月亮舞臺,默默訴說著一名老共產黨員扎根鄉村的奮斗故事;“音樂馬蘭”的建設如火如荼,鄧小嵐把音樂帶給了馬蘭村,如今,這件“法寶”正讓這個村子發生著美麗蝶變。

  黨和人民永遠不會忘記那些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日子而奉獻、奮斗的人。去年春天,黨中央和國務院追授鄧小嵐“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突出貢獻個人”稱號。

  鄧小嵐用自己的奮斗證明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始終鐫刻在黨的旗幟上,鐫刻在百年奮斗的征程中,鐫刻在每一名共產黨人的心窩里。

  奮斗之歌

  “水瘦山寒”“阜平不富”。地處太行深處的河北阜平,底子薄,條件差,是個眾所周知的“窮窩窩”。

  讓阜平富起來,盡快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這是共產黨人的莊嚴承諾。“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關鍵在貧困的老鄉能不能脫貧。”新時代脫貧攻堅戰,就是要兌現這個莊嚴承諾,就是要筑牢共產黨人的執政根基。

  2013年,中共阜平縣委新一任領導班子成立。冒著炎夏酷暑,班子成員一頭扎進大大小小的村子里,調研脫貧工作。之后,他們多次召開全縣各級干部會議,商討脫貧大計。

  一次縣委常委會上,有名同志提出一個問題:“這些年,各級黨委政府都很關心阜平,一直幫扶阜平,可阜平為啥總是拔不掉窮根?”

  阜平的困境,大家都有感觸。于是,從歷史到現實,從基礎設施到地理環境,大家分析了很多原因:

  ——阜平山多地少,還都是河灘山坡地。老百姓中間一直傳著幾句順口溜:“人均半畝地,種些小玉米,喝點糊糊粥,盼著吃大米。”多少年了,日子就是這么熬過來的。

  ——阜平不光土地貧瘠,基礎設施也差,交通尤其閉塞。別說沒有火車站,有些地方汽車開進來都費勁。這些年政府搞招商引資,外地企業來考察,大都很失望,怕把投資砸山溝里了。有的人開著小車來阜平,車子在山道上顛簸,走了不到一半路,就掉頭回去了。

  ——重重大山封閉了道路,也封閉了鄉親們的思想。阜平人窮久了,思想都麻木了。年輕人跑到外地去打工,村里只剩下老人、婦女和孩子,地都撂荒了。村莊越凋敝,年輕人越不肯回來,形成惡性循環。

  一條條困難擺出來,會場的氣氛變得沉悶起來。

  為了脫貧,阜平人沒少奮斗,可基礎條件實在太差了,鄉親們老是富不起來。都說阜平的脫貧是場硬仗,可這仗到底該怎么打?

  有同志不甘心:“放眼我國西北、西南地區的一些縣,困難也不比咱們少,人家能干出成績,造福一方,咱們為啥就不行?關鍵還是要發展產業!”

  馬上就有人接話:“以前搞過‘兩種兩養’,力氣沒少下,效果很一般。”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那人繼續說:“‘兩種’是種核桃、種大棗,‘兩養’是養牛、養羊。拿養羊來說,以為能掙錢,結果對植被破壞大,在太行山區難推廣。種大棗吧,想法也很好,‘桃三杏四梨五年,棗樹當年就還錢’,但鄉親們各自為戰,產品既無品牌,又無包裝,質量良莠不齊,銷售渠道也不通暢。說一千,道一萬,產業沒少搞,賺錢卻很難……”

  調研越深入,縣委領導同志越深切地感到,阜平要脫貧,困難是不少,但比困難更令人擔憂的,是盤踞在一些人心頭的畏難情緒,說到底,是對拔掉阜平的窮根缺乏信心。當務之急,是要在阜平的黨員干部心頭樹立起攻堅克難的必勝信念。

  “這困難,那困難,要我說,畏難才是最大的困難。總書記都說了,‘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回想抗戰時期,比現在難多了,可阜平人從沒退縮過。現如今,全國很多貧困縣都摘了帽,咱們就摘不了?難道要把這帽子傳給下一代?想一想阜平的革命史、奮斗史,老輩兒人怕過啥?”

  一次動員會上,縣委領導同志的一番話擲地有聲、很動感情。臺下的干部們聽了,心里大受觸動。

  但是,脫貧的路數不是拍腦門兒拍出來的。如何讓太行山上長出“金疙瘩”,還要從縣情出發,腳踏實地,尊重科學,才能干出成績來。

  縣里請來農林方面的專家,把阜平走了個遍,果然有了新發現:阜平的自然條件,適合種植食用菌。而且,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吃喝講究質量,食用菌是很有前景的“朝陽產業”。

  不過,也有人提出來,種食用菌在阜平是個新鮮事,以前沒搞過,把大量人力、物力投進去,風險太大,一直窮得叮當響的阜平,可經不起折騰了。

  干事創業哪能沒有風險呢?只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把這個產業摸清吃透,就不信干不成。經過開會研究,新一任縣委班子確立了發展食用菌產業的大方向,還當眾立下“軍令狀”:“全縣黨員干部要像釘釘子一樣,一錘接著一錘敲,鄉親們一天不脫貧,咱們就一天不下火線!”

  阜平的食用菌產業,一開局就困難重重。

  “寧走十步遠,不走一步險,如果種不好,虧本了不說,還白瞎一年工夫,那真叫賠了夫人又折兵。”村民們沒種過食用菌,加上吃過“兩種兩養”的虧,普遍有顧慮。

  干部下鄉動員,道理講了萬萬千,村民們聽了后,興趣仍然不大,干勁就更小了。有村民回到家,媳婦問開什么會?回答說:縣里號召種香菇。媳婦笑得直不起腰:“香菇要是當飯吃,全家還不得瘦成皮包骨啊?”

  世界上沒有一帆風順的事業。咬定青山不放松,千磨萬擊還堅勁,在夾縫中求生存,在困境中謀發展,這是奮斗者必然經歷的階段,是走向成功的風雨洗禮。

  再難也要打開局面。阜平縣專門成立食用菌領導小組,縣政府主要領導出任組長。

  集思廣益,群策群力,食用菌領導小組有了新思路:企業干兩頭,群眾干中間,科技打頭陣,保險擔風險,金融做支撐,政府當靠山。簡單說,就是鄉親們只管種菇,科研、管理、收購、技術推廣等等,都交給企業來辦。

  種食用菌要建菇棚,建菇棚就得流轉土地。一些村民聽說要把土地流轉出去,心里先就打上一個結。

  縣里很快出臺新政策,鼓勵大家流轉土地:流轉一畝地,每年補助1000元。鄉親們掐指一算,流轉金旱澇保收,再去食用菌企業做工,干一天就能拿回一天的工資,比自己辛辛苦苦種玉米、土豆強得多,何樂而不為呢!

  可是,光有好政策還不夠,種食用菌得靠技術。縣里又廣聘專家,請專家們進村入棚,手把手幫菇農解決技術難題。

  有一次,王林口鎮的農民李向文的菌棒變紅了,明白人說,那是染上了“紅粉菌”,傳播很快,搞不好就要絕收。消息報告到縣里,縣長劉靖知道了,立即拉上專家侯桂森往王林口鎮趕。趕到時,李向文已經把菌棒扔溝里了,侯桂森忙讓他撿回來,仔細查看后說:“你放心,還有救!”

  侯桂森當場把治病方法詳細講授給李向文,交代清楚后,正要上車往回走,李向文一個箭步攔在車前,說:“得了紅粉菌,已經虧了,要是施了藥還治不好,誤了時間還白瞎了錢,虧上加虧,算誰的?”

  侯桂森一愣,還沒來得及說話,劉靖走上前去,拍了拍李向文的肩膀說:“聽侯教授的,放手去治,真出了問題,我擔著!”

  “你說的是真話?”

  “我一縣之長還能說假話?”

  李向文懸著的心放了下來。這時,一名前來看熱鬧的菇農突然問:“種香菇真有你們說的那么好,為啥不見村干部來種?”

  這句話把在場的干部問得心頭一震。是啊,看來好事要辦好,也需要干部帶頭。鄉親們心里沒底,更需要干部帶頭。

  那時候,每周二、周五晚上,食用菌領導小組都要開會。會議討論了菇農提出的問題,最后決定:食用菌產業剛上馬,不確定因素多,阜平的村干部要干在最前頭,給鄉親們當好開路先鋒。

  從那以后,阜平的村干部開始帶頭承包菇棚。兩年后,菇棚掙錢了,想承包的村民多了起來,村里的菇棚就不夠分了。

  這時候,縣里又號召村干部:把包的菇棚讓出來。

  不少村干部想不通了,免不了有怨言:“村干部也是人啊,有風險的時候讓我們上,現在賺錢了,又要我們讓出來,當干部就非得吃苦到底、讓利到底嗎?”

  縣委領導同志聽到了,在一次會上動情地說:“大家還記得‘樹葉訓令’嗎?當年晉察冀邊區鬧災荒,用樹葉當口糧。聶榮臻司令員命令部隊,村莊附近的樹葉,碰都不能碰。為啥?不與民爭食。戰士們寧肯餓著肚子打仗殺敵,也要給鄉親們留口飯吃。現在我們號召干部給群眾讓利,跟先輩們比起來,算事兒嗎?”

  先讓村干部帶頭包菇棚,出成果了再讓村干部讓出菇棚。村民聽說了,看到了,心里既踏實,又服氣。

  夏日,劉靖帶著專家們實地察看菇棚建設情況。來到平陽鎮長角村,發現菇棚里靜悄悄的。大家心里起疑,香菇特別嬌嫩,需要精心照料,可這里的菇棚為啥空無一人?

  他們上前細看,滿棚的菌棒正在出菇。這時候最需人手,要調節菇棚的溫度、濕度,要通風換氣,采菇也得及時,如果香菇開傘了,口味會變差,就不值錢了。時間緊急,專家們二話不說,親自上場采菇。

  過了一個多小時,幾位菇農才回來。原來,他們回家睡午覺去了。一位專家指著菇棚說:“正在節骨眼上呢,你們倒是麥田里返青——不荒(慌)不芒(忙)!這么好的香菇,開傘了不心疼啊?”

  這件事讓大家感到,食用菌產業要順利發展,每個環節都要管細,每項工作都要過硬。只有做好人員培訓、制定標準、規范流程,菌菇的產量、質量才有保證。

  回縣城后,食用菌領導小組很快制定出一整套的菇棚工作流程。從菌棒入棚、出菇管理,到每個菇棚放多少菌棒等技術指標,都做出明確規定。

  李向文按照侯桂森提供的管理方法,那一年不僅沒虧損,還賺了幾萬塊錢。嘗到甜頭的他,對縣里的產業思路更信服了。他聯合幾家農戶,成立了合作社,逐步實現種、管、收、賣一條龍。

  當時,不少地方種的是傳統口蘑,兩年才出一季菇。阜平的專家們研發出食用菌高效生長技術,一年可出一季菇。李向文聽說后,專程把侯桂森請來,想要縮短出菇時間。

  察看了菇棚后,侯桂森說:“縣里的食用菌產業發展很快,不光要用新技術,更要采用現代生產模式,你的菇棚要升級。”

  經歷了紅粉菌事件,李向文把科技種菇這件事琢磨透了,想法很明確:農業一定要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才能干出點名堂。他懇切地對侯桂森說:“磨刀不誤砍柴工。需要升級,咱就升級!全聽您的!”

  “一年出一季菇,每季菇前后算起來,要8個月時間。還有4個月,菇棚是閑置的。如果采用溫室型出菇棚,可以兩年出三季菇,也就是全年沒有閑置期。”侯桂森向李向文“面授機宜”。

  “那就建溫室型出菇棚,把所有時間都利用起來!”李向文毫不猶豫,當場拍板。

  說干就干。溫室型出菇棚很快建起來了:墻體采用新型保溫材料,棚內配備立體床架、微噴、風機水簾等設施。果然,后來兩年能出三季菇,而且菇蓋肥厚,香味濃郁,一看就是好香菇。

  幾年后,李向文操持的合作社升級為食用菌生產企業,采用了全自動灌裝制棒、凈化制冷等先進技術,建成了智能化養菌車間,一切都成了工業化、流水線式的生產方式。如今這家企業日產菌棒15萬棒,年產超千萬棒,成為阜平縣食用菌龍頭企業之一。

  產業興,百姓富。

  時至今日,阜平縣的食用菌產業覆蓋了140多個行政村,受惠群眾5萬多人,超過阜平縣農村人口的1/4。阜平的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2年的3262元增加到2021年的12342元,將近翻了兩番。

  信心之歌

  信心是希望的火種,是前行的動力。

  “山高溝深龍泉關,亂石灘里難掙錢。”地處阜平西部的龍泉關,是年深歷久的貧困鎮。

  劉俊亮擔任鎮黨委書記后,連走路、吃飯都在琢磨怎樣啃下脫貧這塊硬骨頭。他在辦公室里坐不住,一有時間就往村里跑,在莊稼地里跟鄉親們聊天,擼起袖子幫農民干活,就想知道鄉親們的想法。對很多村子的情況,他比自己家里事都清楚。

  龍泉關的鄉親說,澆樹澆根,交人交心,劉俊亮撲得下身子,能跟咱交心。

  “農村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關鍵靠支部”,而村黨支部的關鍵,又在村黨支部書記。龍泉關資源并不少,關鍵缺干事的人。劉俊亮和鎮領導班子商量,要想辦法把有知識、能干事的年輕人請回來,培養成村子里的致富帶頭人。

  一個冬夜,一名駐村干部告訴劉俊亮,黑崖溝村的村黨支部書記趙先寧不想干了。趙先寧原先在北京做圖書生意,劉俊亮“三顧茅廬”才把他請回鄉。如今,他在任上干了不到一年,怎么就打退堂鼓了?

  第二天一早,他披上棉大衣,就找趙先寧去了。

  黑崖溝是龍泉關西邊的大村,800多畝地,1000多口人,當時還沒通公路。劉俊亮深一腳,淺一腳,趕到趙先寧家時,趙先寧剛起床。開門一看,趙先寧嚇了一跳,只見劉俊亮滿身是雪站在門口,褲腿、鞋子全濕了,頭頂上冒著熱氣。

  “你這么個大土地爺,為啥還不想干了?”劉俊亮進屋就問。

  趙先寧說話不藏著掖著:“黑崖溝1000多口人,親戚套親戚,人際關系盤根錯節。這一年咱是苦沒少吃,氣沒少受,還落下不少怨言,這是何必呢?我真盡力了,你還是另請高明吧。”

  “黑崖溝是你家鄉,你不建設,等誰建設?真金不怕火煉,火煉方出真金。脫貧攻堅是場硬仗,咱們是在‘打仗’呢。你是要當塊真金呢,還是當個逃兵?再說了,以后鄉親們富起來了,你卻沒給大家出過力,心里不愧得慌嗎?”劉俊亮也直來直去。

  趙先寧不好意思了:“黑崖溝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發展產業實在是太難了……”

  “眼里是困難,就都是困難;眼里是信心,就一定能找到解決困難的方法。你是個文化人,為啥不從文化上想轍呢?”劉俊亮說。

  趙先寧心中一動,劉俊亮接著說:“宜農則農,宜林則林。黑崖溝雖偏僻,可是有毛撣子會、抬龍節,還有這青山綠水,干好了都是財富啊!”

  趙先寧一拍大腿:“保定第一高峰歪頭山,華北第一高橋黑崖溝大橋,也在咱們這呢!”

  劉俊亮笑了起來,站起身走到窗前,指著窗外說:“這都是金銀山和米糧川,我就不信你趙先寧沒辦法!”

  燈不撥不亮,理不辯不明。那天早上,兩個人談了很久。趙先寧最終決定不走了,還當場表了態:“黨組織這樣信任我,再苦再難,我也要盡一份力,帶領鄉親們摘掉窮帽子!”

  后來的幾年,在鎮黨委的領導支持下,趙先寧組織鄉親們大力發展文化旅游和特色旅游,還吸納了網上直播團隊入駐。天南海北一線通,太行風景入眼明。黑崖溝漸漸成為網紅打卡點,游客越來越多,發展越來越好。

  脫貧成果要鞏固,鄉村發展要持續,就得讓鄉親們長精神、立志氣,由“揣著手看”變成“甩開手干”。店房村黨支部書記劉淑軍對此深有感觸。

  幾年前,劉淑軍出門干活,見幾個村民坐在石墩上曬太陽。劉淑軍感到奇怪,這么好的天,為啥不下地?

  一個村民說:“種那點玉米,值不了幾個錢,還不如歇著。”

  “人哄地一時,地哄人一年。不下地,你吃啥呢?”劉淑軍不解。

  “上面會發扶貧款呢。”

  劉淑軍聽了,心里不是個滋味。他想,天有日月星,人有精氣神,一個人再窮再苦,也不能沒了精神。等著別人送,啥時候能脫貧?

  靠著一股子敢闖敢拼的勁頭,劉淑軍走出店房村,拉起施工隊,干了不少大工程。后來,縣領導請他回鄉,劉淑軍爽快地答應了。身為店房村人,他想為村里干點事兒,帶著鄉親們一塊兒致富。

  當選村黨支部書記后,劉淑軍帶著鄉親們修公路、蓋工廠,還建成一個特色鮮明的國防教育基地。店房村一手發展加工業,一手發展旅游業,短短幾年間,舊貌換新顏,成了周邊最富裕的村。

  縣里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時,店房村選了一片向陽地,建起漂亮的小區,蓋起嶄新的樓房,配套設施一應俱全。搬遷標準是統一的,按每人25平方米計算,免費入住。

  可奇怪的是,樓房建好了,鄉親們卻遲遲不搬家。劉淑軍去了解情況,鄉親們把他圍在中間。一個老人拉著他的手說:“現在搬進去了,以后會不會把房子收走啊?”

  劉淑軍大笑說:“放心吧,住進去就是你的了!”

  村民李大爺說:“我們世世代代都是自己種菜吃,搬上樓了,上哪兒種菜啊?”

  這倒是個實際問題。劉淑軍召集村干部開會,決定在小區留出一片菜地,分給各家各戶。

  不久,有的村民想明白了,高高興興搬進新居。也有人還在猶豫觀望。和村兩委干部商議后,劉淑軍一聲令下,村里黨員干部紛紛拆老屋、遷新居。黨員干部一搬,跟著搬的村民多了起來,小區里越來越熱鬧了。

  那位擔心沒地方種菜的李大爺,以前住的房子是石頭和土坯壘的,年久失修,一不小心就塌一個窟窿。如今他住上新房,用上地暖,出門兩步路,就是一片菜園,平時種點白菜蘿卜,也夠自家吃的了。李大爺高興地說:“冬天腳底板都熱乎乎的。這房子啊,暖和!這心里啊,舒坦!”

  易地扶貧搬遷,店房村是一個縮影。到2022年上半年,阜平全縣易地扶貧搬遷5萬多人,住房改造提升近7萬人。19萬農村人口中,有12萬人的住房條件得到改善。

  青春之歌

  青春,是一團燃燒的火,是一段奔涌的河,是最美的奮斗季節,是璀璨的人生詩篇。美好是青春的別名,奮斗是青春的底色,追逐夢想是青春的精神。

  2012年,在電視上看到習近平總書記來阜平考察,年輕的顧路紅萬分激動,他覺得,自己的夢想要實現了!

  顧路紅的家鄉在阜平縣平石頭村,又偏僻又落后。平時他就想,什么時候才能把家鄉建設好啊,把日子過得也跟城里人一樣舒坦。可是,家鄉除了山,還是山,實在找不到發展門路,無奈之下,他去了山西做工程。“現在不一樣了,這是歷史性的發展機遇!”顧路紅對身邊的朋友講:“我要回平石頭村去,把家鄉的建設搞起來。”

  話是這么說,事也這么做。顧路紅丟下山西的工程,回到了平石頭村。當選村黨支部書記那一年,他正好30歲,渾身都是使不完的勁。上任后,顧路紅對鄉親們說:“這世上有文狀元,有武狀元,我顧路紅也想當一個狀元,一個為鄉親們服務的狀元!”

  那時候,平石頭村很窮,鄉親們給玉米地施肥,要靠扁擔挑,靠小車推。顧路紅見了,開著自家的三輪車,幫鄉親們把肥料一趟一趟往地里送。收玉米的時候,他又一車一車,把玉米拉到鄉親們家里來。

  平石頭村蓋了新樓房,有的村民用不慣抽水馬桶,廢紙也往里面扔,馬桶很快就堵了。顧路紅聽說后,帶著工具上了門,忙碌一個多小時,才把馬桶疏通了。村民慚愧地說,顧書記,給你添麻煩了!顧路紅說,鄉里鄉親的,客氣啥?但是,廢紙不能扔里面,不然很快又堵了。村民聽了,連連點頭。

  一次,平石頭村開支部會,有個年輕干部抱怨,好心給村里辦事,鄉親們卻不領情、不配合。顧路紅聽了,耐心地說:“要想管理好鄉村,先要服務好鄉親。咱們還得多往鄉親們家里跑。”那年輕干部問:“老跑別人家里干什么?”顧路紅說:“三年不登門,是親也不親。咱基層干部,就得勤跑腿、常登門,才能掌握情況,才好開展工作。”

  顧路紅帶著支部委員一起,常串門,勤走動,主動給鄉親們排憂解難。漸漸地,那位年輕干部發現,再要給村里辦個什么事,不僅阻力小多了,鄉親們還幫著出謀劃策。

  在顧路紅的帶領下,平石頭村的老房子被翻修一新。青水瓦,木挑梁,小皮檐,花格窗,典型的太行民居風格,看上去清清爽爽,漂漂亮亮。一到夏天旅游旺季,這些民居早早就被游客們預訂一空。村里的古寺廟、自然林、風情街等景點被開發出來,為村子的旅游經濟賦能增值。如今,平石頭村已經成為一個旅游度假的景點村。

  孫志雪比顧路紅小不少,是馬蘭村第一個考上研究生的90后。小時候,她跟著鄧小嵐老師學音樂;考研時,選了音樂教育專業。家人問她,為啥選這個專業?孫志雪回答,我早想好了,要把音樂教育作為一生的事業,鄧老師就是我學習的榜樣。

  去年暑假,孫志雪回到馬蘭村,接棒鄧小嵐老師,教村里的孩子唱歌,為新一屆“馬蘭兒童音樂節”做準備。孫志雪說:“在小山村里,鄧老師就像一束光,帶著我們去追逐夢想。鄧老師雖然走了,我們這些孩子卻長大了。薪盡火傳,我就是鄧老師撒下的一顆火種,我要像她那樣,把根扎在大地上、扎在鄉土中,讓音樂伴著孩子們成長。”

  奮斗的青春最幸福。阜平的山鄉巨變,讓年輕人地闊天寬。不光像顧路紅、孫志雪這樣的阜平兒女,就連外地青年,也加入這氣象一新的“青春大合唱”。

  牛童,90后小伙子,北京人。幾年前從國外留學歸來,在阜平干工程的父親帶他到大道村玩。村里新樓相連,風景如畫。村子旁邊有一大片山地,上面覆蓋著新土。

  父親指著那片山地說:“這里要建一個大型果園。”

  牛童手搭涼棚望了望,說:“這果園的面積還真不小!”

  “為了脫貧,阜平人可真是想盡了辦法!”父親說道:“這幾年,他們引進技術,改良品種,進行公司化運作,種出了不少好水果。蘋果、櫻桃、黃桃、梨子,從這片土壤里長出來,都好吃得很!靠著種果樹,村民們掙了不少錢。”

  牛童聽了,浮想聯翩。這些年,他讀書求學,接觸了很多生態農業的知識,回國后,一直想找一塊“試驗田”,把生態農業做起來。聽到父親說,阜平對這一塊很支持,政策上也照顧,牛童頓時躍躍欲試。

  牛童對父親說:“我想來阜平租塊山地,做生態農業,在阜平縣帶個頭!”

  “這個想法很好,我大力支持!不過,夜里想了千條路,早起還是賣豆腐。事業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干出來的。有了好想法,還得靠實干!”

  很快,牛童把幾個好朋友拉了過來,組成一個創業小團隊,住進阜平的大山里。他們把學到的專業知識應用到農業生產、管理中來,在大山里打造了一個“智慧果園”。

  這個智慧果園,種了3000畝黃桃、3000畝蘋果。牛童用自己設計的智能系統,全天候觀測果園的溫度、濕度、風力等各項數據,自動進行水肥澆灌與蟲情防治。幾年下來,曬得黝黑的他,成了種植水果的行家里手。

  去年,智慧果園喜獲豐收,產出的黃桃在北京某超市上架,5小時內銷售一空。牛童的創業故事在阜平傳開了,鼓舞著更多阜平青年用奮斗來實現青春夢想。

  當脫貧攻堅的陽光照耀在阜平大地,多少人的命運因此而改變,多少人的夢想因此而實現,多少人的未來因此而開啟!

  “無論多久,你都在我們身旁,相依相戀,情深意長,江山就是人民,繪成你胸中景象……”新春的一個清晨,顧家臺村圓夢廣場,優美的歌聲隨風飄揚,深情中蘊含信心和力量。

  新的畫卷徐徐展開,新的奮斗接踵而來。“阜平不富”已成往事,鄉村振興正啟新篇。新時代新征程,太行歌聲續寫華章……


文章編輯:施筱雯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