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 亚洲 网友自拍,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久久区,国产 抽搐在线观看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情牽人民 春暖中國——習近平總書記春節同群眾在一起
更新時間:2023-1-22 8:02:17    來源:新華社

“我的心同大家、同全國各族人民的心始終是連在一起的!”癸卯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采取視頻連線方式看望慰問全國6個地方基層干部群眾。親切關懷與深情厚望傳遞到四面八方,溫暖著各族兒女。

黨的十八大以來,每年農歷新年前夕,習近平總書記總會同人民群眾在一起,聊家常、問冷暖、送祝福。

冒著零下30多攝氏度嚴寒,翻過海拔3000多米山梁,走過不同省區市、往返行程超過兩萬公里。心之所系,行之所至。“我最牽掛的還是困難群眾,他們吃得怎么樣、住得怎么樣,能不能過好新年、過好春節。”

情牽人民,春暖中國。讓我們循著總書記關切的目光,體會“人民至上”的初心和溫度,感受廣大群眾對人民領袖的真摯情感。

【鏡頭一:2013年 甘肅】

隴原大地,天寒地凍。2013年2月2日至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酒泉、定西、臨夏、蘭州等地,深入鄉村、企業、社區,就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西部大開發、改進工作作風等調研考察。

踏著飛揚的黃土,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海拔2400多米的定西市渭源縣元古堆村。在老黨員馬崗家中,總書記坐在炕上嘮家常,看到屋里的水缸,還特意舀起一瓢嘗嘗水質……

【回訪】

image.png

2023年農歷小年將至,元古堆村廣場人頭攢動,舞臺上的“土味春晚”排練正酣,村民們的歡笑聲不絕于耳。

十年前,習近平總書記看到的元古堆村,只有一條出門兩腳泥、特產運不出的爛泥溝。群眾吃水困難,全村貧困發生率57%,人均可支配收入1400多元。

“水瓢上還有些許陳漬,總書記沒有猶豫就把水喝了下去。”那一年,馬崗的孫子、放假回家的大學生馬海龍把總書記在他家嘮家常的一幕幕,刻進了心里,“總書記是真的關心我們能不能喝上安全水,他心里裝著我們普通老百姓。”

如今,清冽的洮河水在元古堆村通達入戶,馬海龍家的扁擔、水桶都“下了崗”。村組道路全部硬化,小學、衛生室、敬老院等一應俱全。

昔日“爛泥溝”,今朝“桃花源”。在黨支部帶動下,元古堆村一路向上,成了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中藥材種植加工、養殖業等傳統產業蓬勃發展,文化旅游、電商等新業態初具雛形,發展之路越走越寬。2022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萬元。

“2013年以來新發展黨員多是‘80后’,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在村里年輕人中成了風尚。”村黨支部書記董建新說。

馬海龍畢業后考取特崗教師,分配至渭源縣第二中學,后來又光榮入黨。

每次回家過年,馬海龍都會在村口駐足停留。那里,寫著習近平總書記當年給鄉親們的寄語:“咱們一塊兒努力,把日子越過越紅火”。

【鏡頭二:2013年 北京】

2013年2月8日,除夕前一天,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京地鐵施工現場、派出所、環衛站、出租客運公司,看望慰問堅守崗位的一線勞動者,向節日期間堅守工作崗位的各條戰線勞動者致以節日的問候。

北京地鐵8號線施工工地上,總書記走進鋼筋工范勇的臨時小家,關切地詢問:“來這多久了?”“工作穩定嗎?”“收入怎么樣?”“家里生活條件怎么樣?”總書記叮囑范勇一家人:“來一趟不容易,看看北京的景點,好好團聚一下。”

看到范勇6歲的女兒,總書記送給她一個粉色的書包,還俯下身子,掬著她的臉頰,大朋友小朋友相視而笑。

【回訪】

image.png

新建的兩層小樓窗明幾凈,女兒的書本擺放得整整齊齊……提前回到河南老家過年的范勇不禁感嘆:“只要努力奮斗,農民工也能創造幸福的人生!”

“農民工是改革開放以來涌現出的一支新型勞動大軍,是建設國家的重要力量,全社會一定要關心農民工、關愛農民工。”回想起十年前總書記這番親切的話語,范勇仍激動得有些說不上話來。

總書記的勉勵,一直激勵著范勇。2014年,他升任施工隊長,帶領著一支幾十人的隊伍,參與了京沈高鐵、武漢地鐵、徐州地鐵等項目建設。走南闖北的拼搏,不僅開拓了他的眼界,也讓收入翻了番。

范勇的女兒小婧婧今年16歲了,她告訴記者,當年習爺爺送給她的書包,她一直不舍得用,但是書包中的兩套童書,看了不知多少遍。“每次翻看,都會回憶起習爺爺那和藹可親的笑容。”

今年春節過后,范勇將重返工作崗位,為北京的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繼續貢獻力量。

“我為爸爸參與城市建設感到驕傲,希望自己也能成為一個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小婧婧說。

【鏡頭三:2014年 內蒙古】

隆冬時節,內蒙古大草原,一片銀裝素裹。2014年1月26日至28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興安盟、錫林郭勒盟、呼和浩特市等地,深入林場、牧場、企業、牧戶、社區調研考察,給各族干部群眾送去黨中央的關心和關懷。

在呼和浩特市兒童福利院里,習近平總書記鼓勵聾啞女孩王雅妮好好學習,學業有成。王雅妮向習近平總書記彎了彎大拇指,用啞語表示“謝謝”。總書記笑容可掬地伸出手跟著學:“伸大拇指是‘好’,彎一彎是‘謝謝’。”溫情與關愛盈滿斗室。

【回訪】

image.png

冬日的陽光透過紅彤彤的窗花灑進屋內。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王雅妮正認真整理教學筆記,書桌上擺著9年前她和習近平總書記用手語交流的照片。

“沒想到習近平總書記會來到我們身邊,他親切地跟我握手,還翻看了我放在書架上的手語書和相冊。”回憶起那溫暖的場面,王雅妮笑得露出兩顆虎牙。

“當一名老師,幫助像我一樣的聾啞孩子”一直是王雅妮的夢想。在習爺爺的鼓勵下,她更加努力學習,從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學校畢業后,又前往美容學校進修。

“我學到的越多,教給學生們的就越多。”由于學生都是聾啞人,王雅妮想盡辦法,用文字、圖案和動作演示,幫助學生們理解知識。

“對兒童特別是孤兒和殘疾兒童,全社會都要有仁愛之心、關愛之情。習近平總書記身體力行,對我們所有人都是一種鞭策和鼓舞。”呼和浩特市兒童福利院院長米紅瑞提起了當年總書記看望過的孩子。

習近平總書記親手遞上毛絨玩具大黃鴨的腦癱女孩蓮蓮,如今依靠智能移動機器人可以自由“行走”;為總書記表演迎春節目的男孩孟天雨已考入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總書記點贊的“模擬家庭”傳承了下來,給更多的孤殘兒童帶來“家”的溫暖。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我們將努力營造更溫馨、更舒適的生活環境,讓孩子們在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中健康成長!”米紅瑞說。

【鏡頭四:2015年 陜西】

立春后的三秦大地,陽光明媚,暖意融融。2015年2月13日至1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延安、銅川、西安等地,深入鄉村、學校、社區、科研院所、革命根據地紀念場館調研考察,并在延安主持召開陜甘寧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座談會,給廣大干部群眾送去黨中央的親切關懷。

2月13日一大早,習近平總書記從北京乘飛機一到延安,就轉乘汽車前往延川縣文安驛鎮梁家河村看望村民,并給鄉親們送上他自己出錢采辦的年貨。

聽說總書記來了,村民們十分激動,紛紛趕到村委會小廣場,圍攏到總書記身邊,爭著向總書記問好。習近平總書記同他們一一握手、親切交談,并同大家合影留念。

【回訪】

image.png

梁家河村村民張衛龐的家打掃得亮亮堂堂,年貨也早已置備妥當。客廳最顯眼的位置,擺放著習近平總書記同他的合影。

“近平給鄉親們帶來了自己出錢采辦的年貨,米、面、油、肉,還有春聯和年畫……”回想起8年前“老朋友”的見面,74歲的張衛龐仍難抑激動。

“我永遠不會忘記梁家河,永遠不會忘記父老鄉親,永遠不會忘記老區人民。”在習近平總書記親切關懷下,梁家河的鄉親們從蘋果樹上“摘下”小康生活,吃上了“旅游飯”。

“2016年種蘋果賣了幾十萬元,現在年紀大了干不動了,果園承包出去了,每年啥都不干就能收入8萬元,這幾年走出村子到過不少地方旅游。”令張衛龐欣慰的是,孫子們也陸續走出學校、走向社會,有人在延安大學當了老師,有人當了消防員。

梁家河村黨支部書記鞏保雄說,現在我們村90%的家庭開上了小汽車,養老和醫療都有了保障,村集體收入達到了370余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

對于村子未來的發展,鞏保雄信心滿滿:“下一步,我們將繼續聚焦政策導向和資源優勢,把村子建設得越來越美麗,把產業發展得越來越壯大,讓群眾的日子越來越紅火!”

【鏡頭五:2016年 江西】

冬日的贛鄱大地,寒冷中孕育著濃濃春意。

2016年2月1日至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吉安、井岡山、南昌等地,深入鄉村、企業、學校、社區、革命根據地紀念場館調研考察,就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進行指導,給廣大干部群眾送去黨中央的新春祝福和親切關懷。

雪花飛舞,習近平總書記2月2日一大早前往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向革命烈士敬獻花籃,在開國元勛、烈士照片墻和烈士英名錄前認真聽取講解,并不時詢問有關情況。

【回訪】

image.png

巍巍井岡,峰巒疊嶂,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內莊嚴肅穆。

回憶起2016年為習近平總書記介紹革命先輩和烈士事跡的經歷,當時在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擔任講解員的章婧記憶猶新。

“總書記看得很細致,十分認真。他對很多革命先輩事跡如數家珍,并不時地對講解內容進行補充。”章婧說,“總書記聽我介紹井岡山斗爭時期犧牲的烈士共有4.8萬多名,其中知道名字的只有15744位,他凝視著墻上的烈士名錄,久久不語,讓我難以忘懷。”

章婧難忘,一位佩戴勛章的老兵緊緊握住她的手,請她“一定要繼續講述下去,讓我們的后人知道這些故事!”;一個小姑娘參觀結束后執意把自己最心愛的玩具娃娃留在烈士的照片前;留言本上,參觀者寫下一句句發自肺腑的真摯話語:“真希望那些逝去的先驅能看到現在祖國的強大,人民的幸福!”……

“井岡山通過紅色宣講、紅色培訓、紅色演繹等方式,組建井岡山精神宣講團,讓‘紅色故事天天講,紅色薪火代代傳’。”井岡山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艷華說,不少年輕人志愿加入到講述歷史故事、傳播紅色文化的隊伍當中。

“總書記說,井岡山是革命的山、戰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榮的山。”章婧說,“牢記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我們將繼續建設好井岡山這座沒有圍墻的紅色博物館,讓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永放光芒。”

【鏡頭六:2017年 河北】

2017年1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河北省張家口市,看望慰問基層干部群眾,考察脫貧攻堅工作和北京冬奧會籌辦工作,向全國各族人民致以美好的新春祝福,祝偉大祖國更加繁榮昌盛,祝各族人民更加幸福安康。

在張北縣德勝村村民徐海成家,總書記和一家人詳細算起脫貧奔小康的收支賬。小賬本、大情懷。總書記鼓勵徐海成說,黨和政府一定會持續關心像他這樣的家庭,讓鄉親們過上越來越好的日子。

【回訪】

image.png

藍天的映襯下,一排排黛瓦白墻的小樓顯得分外氣派。徐海成家的客廳,高高掛起了喜氣洋洋的紅燈籠。

“總書記坐在我家的沙發上,一筆一筆給大家算收支賬,找脫貧致富路,鼓勵我們要做大做強馬鈴薯產業。”提起總書記來家做客,徐海成興奮不已。

就在當年,德勝村建起280個大棚,發展馬鈴薯原種繁育。在村黨支部帶動下,徐海成承包了6個大棚,還與別人在鄰近村合建了22個。第二年又拿下5個,當年純利潤達到10萬元,從貧困戶變成了種植大戶。

2021年,徐海成一家喜遷150平方米的新居,全家收入超過20萬元。“如果總書記再到德勝村看看,再到我家坐坐,我會給他念念新賬本,曬曬成績單。”

“要把扶貧開發、現代農業發展、美麗鄉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實現農民富、農業強、農村美。”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叮囑,一步步化作德勝村的奮斗和進步。

德勝村黨支部書記葉潤兵介紹,村集體收入實現由“空白村”到“百萬元村”的跨越,2022年村集體經濟達到220多萬元。“光伏、微型薯、民宿項目越來越紅火。”

【鏡頭七:2018年 四川】

2018年2月10日至1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成都市等地,深入村鎮、企業、社區,考察脫貧攻堅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在汶川考察災后恢復重建發展情況,給各族干部群眾送去黨中央的親切關懷。

習近平總書記先后走進村民吉好也求、節列俄阿木兩戶貧困家庭看望。得知吉好也求10歲的女兒吉好有果喜歡唱歌,習近平總書記問她:“要不要唱一首啊?”小姑娘爽快地回答:“要!”話音剛落就唱起在學校學的《國旗國旗真美麗》。

“國旗國旗真美麗,金星金星照大地,我愿變朵小紅云,飛上藍天親親您。”純真的歌聲打動了在場的人們。習近平總書記帶頭鼓掌,稱贊她唱得好,發音很準。

【回訪】

image.png

在涼山州三河村易地搬遷安置點,村民吉好也求家傳出了清脆悅耳的童音。這是他的女兒吉好有果在練唱。

“習爺爺的鼓勵讓我的心里暖暖的,我一直在堅持唱歌。”這個女孩兒笑容燦爛,充滿自信。

就在習爺爺來到涼山州后的那個初夏,吉好有果和同學應邀來到北京,在電視上再次演唱《國旗國旗真美麗》。如今,在西昌市讀書的她不僅成績優秀,還加入學校的合唱團。“我已經學會了很多首新歌,我要把美好的生活與夢想唱給老師和同學們聽。”

“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記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家庭。”在習近平總書記關懷下,歡樂與美好綻放在吉好有果青春的臉龐上,照耀大涼山曾經貧瘠的角落。

2019年春節前,吉好也求一家搬進新居,家里有了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還開起小賣部。通過養牛、養雞、養蜂、打工及經營小賣部,一家人2022年人均純收入突破了2萬元。而在習近平總書記到來前,這個數字還不到2000元。

日子越過越好,吉好也求對未來有了更多期待:“我的五個娃娃都在學校讀書,我希望他們能夠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好好報答黨和國家對我們的關心。”

【鏡頭八:2019年 北京】

2019年2月1日,臨近春節,北京城內年味漸濃。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調研,他來到前門東區,沿草廠四條胡同步行察看街巷風貌。

走進設在草廠四條44號院的“小院議事廳”,這里正在召開胡同院落提升改造懇談會。

總書記饒有興味加入討論。他對大家說:“北京的傳統文化特色在哪里?就是胡同。如果北京的胡同都消失了,都變成高樓大廈了,還怎么記得住鄉愁?我們搞現代化建設,既要把這個文化底蘊保留下來,又要讓胡同居民過上現代生活,要把二者結合好。”

【回訪】

image.png

大紅燈籠高掛,福字春聯輝映。草廠四條40號院內,75歲的朱茂錦老人正和家人一起包餃子,滿屋歡笑傳遍胡同。

4年前,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朱茂錦家,一起包餃子、聊家常。

朱茂錦還記得,總書記連包了4個餃子,笑著說:“你們看,越包越好。我們的生活也是這樣,越過越好!”

“越過越好”,真誠的祝福見證著胡同片區群眾的生活變遷。

曾經,由于私搭亂建、管理滯后,草廠四條一度臟亂破舊。2016年,胡同整體升級整治工作啟動后,架空線入地、天空敞亮了,種花草修路燈、環境靚麗了,民生設施齊備、生活便利了。

特別令居民們欣慰的是,現代生活引入,老北京風味卻沒丟。傳統技藝修復、傳統材料換新……作為歷史文化保護區,草廠社區的改造保留了原有的歷史風貌。

登上景山俯瞰,成百上千條胡同縱橫交錯,古韻與新貌相融共生,古都文脈流淌其間。望著在胡同里貼春聯的孩童,朱茂錦不禁又想起總書記所說:“老北京的一個顯著特色就是胡同,要注意保留胡同特色,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鏡頭九:2020年 云南】

2020年1月19日至21日,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赴云南考察調研,深入騰沖、昆明等地看望慰問基層干部群眾。19日下午,他首先來到騰沖市清水鄉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

村寨廣場上,身著民族服飾的佤族男女老少,敲起鼓,跳起舞,歡迎最尊貴的客人。

按當地風俗,總書記敲響佤族祝福木鼓——

“一聲鼓響,風調雨順;二聲鼓響,國泰民安;三聲鼓響,四海升平!”隨著渾厚的鼓聲和長者的祝福,廣場上掌聲、歡呼聲匯成一片。

【回訪】

image.png

“司莫拉”,佤語意為“幸福的地方”。佤族村民李發順至今覺得,自己最幸福的時候,就是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他家做客那天。

“我腿腳不便,迎上去時,總書記還遠遠招呼我慢一點,我心里一下好溫暖。”李發順回憶道,一起制作佤族新年傳統食物大米粑粑時,看著粑粑上印有福、喜等字樣,總書記還笑著說:“摁了個福字,再來一個喜字,有福有喜。”

總書記鼓勵李發順準備考研的大女兒說:“好!真是有想法,這完全是可以做到的。有志者事竟成!”讀高三的兒子李連斌想考武警警官學院,總書記也祝他成功。

兩年多過去,所愿皆有所得。“女兒考上了研究生,兒子也成了一名武警戰士。總書記給我們送來福和喜,我告訴孩子們一定要好好工作、學習,報答黨和國家的培養。”李發順笑得合不攏嘴。

2017年脫貧以前,這個有著500多年歷史的佤族村一度遍是茅草屋、臭水溝。而今,青山環抱,屋舍儼然,各類專業合作社欣欣向榮。2022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620元。

“鄉親們脫貧只是邁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習近平總書記留下的這句話,村里人熟記在心。

【鏡頭十:2021年 貴州】

2021年2月3日至5日,牛年春節即將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貴州考察調研,在畢節、貴陽等地,探訪苗寨化屋村,走進惠民超市,來到基層社區,給各族干部群眾送來新年的美好祝福和黨中央的關懷慰問。

立春時節,烏蒙山腹地細雨綿綿,青山如黛。沿著蜿蜒曲折的山路,越過一道道山梁、繞過一道道彎,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深山大江邊的苗家小村,走進扶貧車間,精美的苗族傳統服飾吸引了總書記的目光。“苗繡既是傳統的也是時尚的,你們一針一線繡出來,何其精彩!”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大家,一定要把苗繡發揚光大,這既是產業也是文化,發展好了既能弘揚民族文化、傳統文化,同時也能為產業扶貧、為鄉村振興作出貢獻。

【回訪】

image.png

化屋村“非遺工坊”生產車間里,身著“歪梳苗”傳統服飾的繡娘們飛針走線,以繡花針為“筆”,在染布上“描繪”出精美圖案。

非遺傳承人彭藝正在自己的蠟染刺繡工作室里忙碌著。

“總書記欣賞苗繡時專注的眼神,他對苗繡的關心關愛,喚醒了大家的民族文化記憶。”回憶起兩年前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時的情景,彭藝依然激動不已。

牢記總書記囑托,彭藝積極謀求非遺技藝創新發展。工作室展架上,樸拙的茶杯嵌繞刺繡后,讓人眼前一亮;看似普通的手工繡片,點綴銀飾紋樣后,格外精致……“這些是近年來我們探索將苗繡與陶器制作、銀飾制作等融合發展的成果。融合創新激活了傳統民族手工技藝,賦予非遺更旺盛的生命力。”彭藝說。

如今,彭藝的工作室經營得紅紅火火,工作室不僅是非遺技藝傳承發展的社區空間,也是易地扶貧搬遷婦女的就業平臺。去年工作室有近80萬元的營業額,輻射帶動了當地30多位繡娘、染娘就業。

目前,一項項有力措施正在貴州扎實推進:成立苗繡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制定苗繡產業化、時尚化、國際化、品牌化發展目標,積極培養本土民族文化傳承人,大力扶持特色民族手工藝企業……古老苗繡煥發嶄新活力。

【鏡頭十一:2022年 山西】

雪落三晉,玉琢銀裝,預示著又一個豐年。

2022年1月26日至27日,習近平總書記赴山西考察調研,來到臨汾、晉中等地,深入農村、企業、文物保護單位等,給基層干部群眾送去黨中央的關懷和慰問。

穿山嶺,過汾河,沿著蜿蜒的道路,習近平總書記一行驅車來到汾西縣僧念鎮段村。這個村子屬于原呂梁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通過種植、養殖、林果、光伏產業等多元發展,2019年12月整村脫貧。

村文化廣場上,鄉親們打起威風鑼鼓、扭起秧歌,一曲《風攪雪》把氣氛推向高潮。

“威風鑼鼓,好威風!”習近平總書記的熱情點贊,引來一片歡呼聲。

習近平總書記對鄉親們說,建設現代化國家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要繼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扎實推進鄉村振興,讓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中越走越有奔頭。

【回訪】

image.png

山西省汾西縣僧念鎮段村,蔡文明家的院子里,小羊羔咩咩歡叫,倍添節日喜慶。

“總書記很記掛咱農民,來的時候問得非常細,看到案板上的油糕,能直接說出名字來,真沒想到總書記對農村生活這么熟悉。”蔡文明一邊算著賬,一邊咧嘴樂,“不到一個月,我已經賣掉34頭羊,收入超過5萬元,可以過個熱熱鬧鬧的新年了!院子里還添了洗澡間,污水管網已經接通,就差開春后安裝電熱水器了。”

一年來,段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進鄉村振興,重點打造“一心一街一基地六大產業”,即黨群服務中心,商貿一條街,紅色教研基地,養羊、養牛、雙孢菇、花卉、蔬菜、庭院經濟六大產業,老百姓的生活蒸蒸日上。

提起新年愿望,蔡文明充滿信心:“希望繼續擴大養羊規模,把羊養好!就像總書記說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一年比一年過得好!”

“愿借天風吹得遠,家家門巷盡成春。”大江南北、關山內外,回眸時皆是直抵人心的溫暖,放眼處盡顯翻天覆地的改變。春暖大地,這片氣象萬千的神州熱土上,說不完的小康故事,道不盡的幸福年景。

策劃:霍小光

統籌:張曉松、鞠鵬、王絢、董峻

文字記者:吳晶、周瑋、史競男、王思北、王鵬、徐壯、向清凱、張欽、王博、張驍、魏婧宇、李浩、賴星、秦婧、吳光于、張漫子、趙彩琳、駱飛、李紫薇

攝影記者:蘭紅光、鞠鵬、李學仁、謝環馳

視頻記者:向清凱、范培珅、王博、馬希平、王修楠、張驍、達日罕、吳鴻波、郭杰文、岳文婷、鄒尚伯、尹恒、薛晨、馬曉冬、王安浩維、劉勤兵、徐偉

視覺 | 編輯:張舒寧、楊文榮、吳晶晶、張愛芳、郝曉靜、王秋韻、唐興、張惠慧、包昱涵、古一平、袁睿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

文章編輯:劉鳴捷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情牽人民 春暖中國——習近平總書記春節同群眾在一起
2023-1-22 8:02:17    來源:新華社

“我的心同大家、同全國各族人民的心始終是連在一起的!”癸卯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采取視頻連線方式看望慰問全國6個地方基層干部群眾。親切關懷與深情厚望傳遞到四面八方,溫暖著各族兒女。

黨的十八大以來,每年農歷新年前夕,習近平總書記總會同人民群眾在一起,聊家常、問冷暖、送祝福。

冒著零下30多攝氏度嚴寒,翻過海拔3000多米山梁,走過不同省區市、往返行程超過兩萬公里。心之所系,行之所至。“我最牽掛的還是困難群眾,他們吃得怎么樣、住得怎么樣,能不能過好新年、過好春節。”

情牽人民,春暖中國。讓我們循著總書記關切的目光,體會“人民至上”的初心和溫度,感受廣大群眾對人民領袖的真摯情感。

【鏡頭一:2013年 甘肅】

隴原大地,天寒地凍。2013年2月2日至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酒泉、定西、臨夏、蘭州等地,深入鄉村、企業、社區,就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西部大開發、改進工作作風等調研考察。

踏著飛揚的黃土,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海拔2400多米的定西市渭源縣元古堆村。在老黨員馬崗家中,總書記坐在炕上嘮家常,看到屋里的水缸,還特意舀起一瓢嘗嘗水質……

【回訪】

image.png

2023年農歷小年將至,元古堆村廣場人頭攢動,舞臺上的“土味春晚”排練正酣,村民們的歡笑聲不絕于耳。

十年前,習近平總書記看到的元古堆村,只有一條出門兩腳泥、特產運不出的爛泥溝。群眾吃水困難,全村貧困發生率57%,人均可支配收入1400多元。

“水瓢上還有些許陳漬,總書記沒有猶豫就把水喝了下去。”那一年,馬崗的孫子、放假回家的大學生馬海龍把總書記在他家嘮家常的一幕幕,刻進了心里,“總書記是真的關心我們能不能喝上安全水,他心里裝著我們普通老百姓。”

如今,清冽的洮河水在元古堆村通達入戶,馬海龍家的扁擔、水桶都“下了崗”。村組道路全部硬化,小學、衛生室、敬老院等一應俱全。

昔日“爛泥溝”,今朝“桃花源”。在黨支部帶動下,元古堆村一路向上,成了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中藥材種植加工、養殖業等傳統產業蓬勃發展,文化旅游、電商等新業態初具雛形,發展之路越走越寬。2022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萬元。

“2013年以來新發展黨員多是‘80后’,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在村里年輕人中成了風尚。”村黨支部書記董建新說。

馬海龍畢業后考取特崗教師,分配至渭源縣第二中學,后來又光榮入黨。

每次回家過年,馬海龍都會在村口駐足停留。那里,寫著習近平總書記當年給鄉親們的寄語:“咱們一塊兒努力,把日子越過越紅火”。

【鏡頭二:2013年 北京】

2013年2月8日,除夕前一天,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京地鐵施工現場、派出所、環衛站、出租客運公司,看望慰問堅守崗位的一線勞動者,向節日期間堅守工作崗位的各條戰線勞動者致以節日的問候。

北京地鐵8號線施工工地上,總書記走進鋼筋工范勇的臨時小家,關切地詢問:“來這多久了?”“工作穩定嗎?”“收入怎么樣?”“家里生活條件怎么樣?”總書記叮囑范勇一家人:“來一趟不容易,看看北京的景點,好好團聚一下。”

看到范勇6歲的女兒,總書記送給她一個粉色的書包,還俯下身子,掬著她的臉頰,大朋友小朋友相視而笑。

【回訪】

image.png

新建的兩層小樓窗明幾凈,女兒的書本擺放得整整齊齊……提前回到河南老家過年的范勇不禁感嘆:“只要努力奮斗,農民工也能創造幸福的人生!”

“農民工是改革開放以來涌現出的一支新型勞動大軍,是建設國家的重要力量,全社會一定要關心農民工、關愛農民工。”回想起十年前總書記這番親切的話語,范勇仍激動得有些說不上話來。

總書記的勉勵,一直激勵著范勇。2014年,他升任施工隊長,帶領著一支幾十人的隊伍,參與了京沈高鐵、武漢地鐵、徐州地鐵等項目建設。走南闖北的拼搏,不僅開拓了他的眼界,也讓收入翻了番。

范勇的女兒小婧婧今年16歲了,她告訴記者,當年習爺爺送給她的書包,她一直不舍得用,但是書包中的兩套童書,看了不知多少遍。“每次翻看,都會回憶起習爺爺那和藹可親的笑容。”

今年春節過后,范勇將重返工作崗位,為北京的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繼續貢獻力量。

“我為爸爸參與城市建設感到驕傲,希望自己也能成為一個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小婧婧說。

【鏡頭三:2014年 內蒙古】

隆冬時節,內蒙古大草原,一片銀裝素裹。2014年1月26日至28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興安盟、錫林郭勒盟、呼和浩特市等地,深入林場、牧場、企業、牧戶、社區調研考察,給各族干部群眾送去黨中央的關心和關懷。

在呼和浩特市兒童福利院里,習近平總書記鼓勵聾啞女孩王雅妮好好學習,學業有成。王雅妮向習近平總書記彎了彎大拇指,用啞語表示“謝謝”。總書記笑容可掬地伸出手跟著學:“伸大拇指是‘好’,彎一彎是‘謝謝’。”溫情與關愛盈滿斗室。

【回訪】

image.png

冬日的陽光透過紅彤彤的窗花灑進屋內。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王雅妮正認真整理教學筆記,書桌上擺著9年前她和習近平總書記用手語交流的照片。

“沒想到習近平總書記會來到我們身邊,他親切地跟我握手,還翻看了我放在書架上的手語書和相冊。”回憶起那溫暖的場面,王雅妮笑得露出兩顆虎牙。

“當一名老師,幫助像我一樣的聾啞孩子”一直是王雅妮的夢想。在習爺爺的鼓勵下,她更加努力學習,從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學校畢業后,又前往美容學校進修。

“我學到的越多,教給學生們的就越多。”由于學生都是聾啞人,王雅妮想盡辦法,用文字、圖案和動作演示,幫助學生們理解知識。

“對兒童特別是孤兒和殘疾兒童,全社會都要有仁愛之心、關愛之情。習近平總書記身體力行,對我們所有人都是一種鞭策和鼓舞。”呼和浩特市兒童福利院院長米紅瑞提起了當年總書記看望過的孩子。

習近平總書記親手遞上毛絨玩具大黃鴨的腦癱女孩蓮蓮,如今依靠智能移動機器人可以自由“行走”;為總書記表演迎春節目的男孩孟天雨已考入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總書記點贊的“模擬家庭”傳承了下來,給更多的孤殘兒童帶來“家”的溫暖。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我們將努力營造更溫馨、更舒適的生活環境,讓孩子們在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中健康成長!”米紅瑞說。

【鏡頭四:2015年 陜西】

立春后的三秦大地,陽光明媚,暖意融融。2015年2月13日至1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延安、銅川、西安等地,深入鄉村、學校、社區、科研院所、革命根據地紀念場館調研考察,并在延安主持召開陜甘寧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座談會,給廣大干部群眾送去黨中央的親切關懷。

2月13日一大早,習近平總書記從北京乘飛機一到延安,就轉乘汽車前往延川縣文安驛鎮梁家河村看望村民,并給鄉親們送上他自己出錢采辦的年貨。

聽說總書記來了,村民們十分激動,紛紛趕到村委會小廣場,圍攏到總書記身邊,爭著向總書記問好。習近平總書記同他們一一握手、親切交談,并同大家合影留念。

【回訪】

image.png

梁家河村村民張衛龐的家打掃得亮亮堂堂,年貨也早已置備妥當。客廳最顯眼的位置,擺放著習近平總書記同他的合影。

“近平給鄉親們帶來了自己出錢采辦的年貨,米、面、油、肉,還有春聯和年畫……”回想起8年前“老朋友”的見面,74歲的張衛龐仍難抑激動。

“我永遠不會忘記梁家河,永遠不會忘記父老鄉親,永遠不會忘記老區人民。”在習近平總書記親切關懷下,梁家河的鄉親們從蘋果樹上“摘下”小康生活,吃上了“旅游飯”。

“2016年種蘋果賣了幾十萬元,現在年紀大了干不動了,果園承包出去了,每年啥都不干就能收入8萬元,這幾年走出村子到過不少地方旅游。”令張衛龐欣慰的是,孫子們也陸續走出學校、走向社會,有人在延安大學當了老師,有人當了消防員。

梁家河村黨支部書記鞏保雄說,現在我們村90%的家庭開上了小汽車,養老和醫療都有了保障,村集體收入達到了370余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

對于村子未來的發展,鞏保雄信心滿滿:“下一步,我們將繼續聚焦政策導向和資源優勢,把村子建設得越來越美麗,把產業發展得越來越壯大,讓群眾的日子越來越紅火!”

【鏡頭五:2016年 江西】

冬日的贛鄱大地,寒冷中孕育著濃濃春意。

2016年2月1日至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吉安、井岡山、南昌等地,深入鄉村、企業、學校、社區、革命根據地紀念場館調研考察,就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進行指導,給廣大干部群眾送去黨中央的新春祝福和親切關懷。

雪花飛舞,習近平總書記2月2日一大早前往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向革命烈士敬獻花籃,在開國元勛、烈士照片墻和烈士英名錄前認真聽取講解,并不時詢問有關情況。

【回訪】

image.png

巍巍井岡,峰巒疊嶂,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內莊嚴肅穆。

回憶起2016年為習近平總書記介紹革命先輩和烈士事跡的經歷,當時在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擔任講解員的章婧記憶猶新。

“總書記看得很細致,十分認真。他對很多革命先輩事跡如數家珍,并不時地對講解內容進行補充。”章婧說,“總書記聽我介紹井岡山斗爭時期犧牲的烈士共有4.8萬多名,其中知道名字的只有15744位,他凝視著墻上的烈士名錄,久久不語,讓我難以忘懷。”

章婧難忘,一位佩戴勛章的老兵緊緊握住她的手,請她“一定要繼續講述下去,讓我們的后人知道這些故事!”;一個小姑娘參觀結束后執意把自己最心愛的玩具娃娃留在烈士的照片前;留言本上,參觀者寫下一句句發自肺腑的真摯話語:“真希望那些逝去的先驅能看到現在祖國的強大,人民的幸福!”……

“井岡山通過紅色宣講、紅色培訓、紅色演繹等方式,組建井岡山精神宣講團,讓‘紅色故事天天講,紅色薪火代代傳’。”井岡山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艷華說,不少年輕人志愿加入到講述歷史故事、傳播紅色文化的隊伍當中。

“總書記說,井岡山是革命的山、戰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榮的山。”章婧說,“牢記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我們將繼續建設好井岡山這座沒有圍墻的紅色博物館,讓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永放光芒。”

【鏡頭六:2017年 河北】

2017年1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河北省張家口市,看望慰問基層干部群眾,考察脫貧攻堅工作和北京冬奧會籌辦工作,向全國各族人民致以美好的新春祝福,祝偉大祖國更加繁榮昌盛,祝各族人民更加幸福安康。

在張北縣德勝村村民徐海成家,總書記和一家人詳細算起脫貧奔小康的收支賬。小賬本、大情懷。總書記鼓勵徐海成說,黨和政府一定會持續關心像他這樣的家庭,讓鄉親們過上越來越好的日子。

【回訪】

image.png

藍天的映襯下,一排排黛瓦白墻的小樓顯得分外氣派。徐海成家的客廳,高高掛起了喜氣洋洋的紅燈籠。

“總書記坐在我家的沙發上,一筆一筆給大家算收支賬,找脫貧致富路,鼓勵我們要做大做強馬鈴薯產業。”提起總書記來家做客,徐海成興奮不已。

就在當年,德勝村建起280個大棚,發展馬鈴薯原種繁育。在村黨支部帶動下,徐海成承包了6個大棚,還與別人在鄰近村合建了22個。第二年又拿下5個,當年純利潤達到10萬元,從貧困戶變成了種植大戶。

2021年,徐海成一家喜遷150平方米的新居,全家收入超過20萬元。“如果總書記再到德勝村看看,再到我家坐坐,我會給他念念新賬本,曬曬成績單。”

“要把扶貧開發、現代農業發展、美麗鄉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實現農民富、農業強、農村美。”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叮囑,一步步化作德勝村的奮斗和進步。

德勝村黨支部書記葉潤兵介紹,村集體收入實現由“空白村”到“百萬元村”的跨越,2022年村集體經濟達到220多萬元。“光伏、微型薯、民宿項目越來越紅火。”

【鏡頭七:2018年 四川】

2018年2月10日至1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成都市等地,深入村鎮、企業、社區,考察脫貧攻堅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在汶川考察災后恢復重建發展情況,給各族干部群眾送去黨中央的親切關懷。

習近平總書記先后走進村民吉好也求、節列俄阿木兩戶貧困家庭看望。得知吉好也求10歲的女兒吉好有果喜歡唱歌,習近平總書記問她:“要不要唱一首啊?”小姑娘爽快地回答:“要!”話音剛落就唱起在學校學的《國旗國旗真美麗》。

“國旗國旗真美麗,金星金星照大地,我愿變朵小紅云,飛上藍天親親您。”純真的歌聲打動了在場的人們。習近平總書記帶頭鼓掌,稱贊她唱得好,發音很準。

【回訪】

image.png

在涼山州三河村易地搬遷安置點,村民吉好也求家傳出了清脆悅耳的童音。這是他的女兒吉好有果在練唱。

“習爺爺的鼓勵讓我的心里暖暖的,我一直在堅持唱歌。”這個女孩兒笑容燦爛,充滿自信。

就在習爺爺來到涼山州后的那個初夏,吉好有果和同學應邀來到北京,在電視上再次演唱《國旗國旗真美麗》。如今,在西昌市讀書的她不僅成績優秀,還加入學校的合唱團。“我已經學會了很多首新歌,我要把美好的生活與夢想唱給老師和同學們聽。”

“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記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家庭。”在習近平總書記關懷下,歡樂與美好綻放在吉好有果青春的臉龐上,照耀大涼山曾經貧瘠的角落。

2019年春節前,吉好也求一家搬進新居,家里有了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還開起小賣部。通過養牛、養雞、養蜂、打工及經營小賣部,一家人2022年人均純收入突破了2萬元。而在習近平總書記到來前,這個數字還不到2000元。

日子越過越好,吉好也求對未來有了更多期待:“我的五個娃娃都在學校讀書,我希望他們能夠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好好報答黨和國家對我們的關心。”

【鏡頭八:2019年 北京】

2019年2月1日,臨近春節,北京城內年味漸濃。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調研,他來到前門東區,沿草廠四條胡同步行察看街巷風貌。

走進設在草廠四條44號院的“小院議事廳”,這里正在召開胡同院落提升改造懇談會。

總書記饒有興味加入討論。他對大家說:“北京的傳統文化特色在哪里?就是胡同。如果北京的胡同都消失了,都變成高樓大廈了,還怎么記得住鄉愁?我們搞現代化建設,既要把這個文化底蘊保留下來,又要讓胡同居民過上現代生活,要把二者結合好。”

【回訪】

image.png

大紅燈籠高掛,福字春聯輝映。草廠四條40號院內,75歲的朱茂錦老人正和家人一起包餃子,滿屋歡笑傳遍胡同。

4年前,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朱茂錦家,一起包餃子、聊家常。

朱茂錦還記得,總書記連包了4個餃子,笑著說:“你們看,越包越好。我們的生活也是這樣,越過越好!”

“越過越好”,真誠的祝福見證著胡同片區群眾的生活變遷。

曾經,由于私搭亂建、管理滯后,草廠四條一度臟亂破舊。2016年,胡同整體升級整治工作啟動后,架空線入地、天空敞亮了,種花草修路燈、環境靚麗了,民生設施齊備、生活便利了。

特別令居民們欣慰的是,現代生活引入,老北京風味卻沒丟。傳統技藝修復、傳統材料換新……作為歷史文化保護區,草廠社區的改造保留了原有的歷史風貌。

登上景山俯瞰,成百上千條胡同縱橫交錯,古韻與新貌相融共生,古都文脈流淌其間。望著在胡同里貼春聯的孩童,朱茂錦不禁又想起總書記所說:“老北京的一個顯著特色就是胡同,要注意保留胡同特色,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鏡頭九:2020年 云南】

2020年1月19日至21日,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赴云南考察調研,深入騰沖、昆明等地看望慰問基層干部群眾。19日下午,他首先來到騰沖市清水鄉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

村寨廣場上,身著民族服飾的佤族男女老少,敲起鼓,跳起舞,歡迎最尊貴的客人。

按當地風俗,總書記敲響佤族祝福木鼓——

“一聲鼓響,風調雨順;二聲鼓響,國泰民安;三聲鼓響,四海升平!”隨著渾厚的鼓聲和長者的祝福,廣場上掌聲、歡呼聲匯成一片。

【回訪】

image.png

“司莫拉”,佤語意為“幸福的地方”。佤族村民李發順至今覺得,自己最幸福的時候,就是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他家做客那天。

“我腿腳不便,迎上去時,總書記還遠遠招呼我慢一點,我心里一下好溫暖。”李發順回憶道,一起制作佤族新年傳統食物大米粑粑時,看著粑粑上印有福、喜等字樣,總書記還笑著說:“摁了個福字,再來一個喜字,有福有喜。”

總書記鼓勵李發順準備考研的大女兒說:“好!真是有想法,這完全是可以做到的。有志者事竟成!”讀高三的兒子李連斌想考武警警官學院,總書記也祝他成功。

兩年多過去,所愿皆有所得。“女兒考上了研究生,兒子也成了一名武警戰士。總書記給我們送來福和喜,我告訴孩子們一定要好好工作、學習,報答黨和國家的培養。”李發順笑得合不攏嘴。

2017年脫貧以前,這個有著500多年歷史的佤族村一度遍是茅草屋、臭水溝。而今,青山環抱,屋舍儼然,各類專業合作社欣欣向榮。2022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620元。

“鄉親們脫貧只是邁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習近平總書記留下的這句話,村里人熟記在心。

【鏡頭十:2021年 貴州】

2021年2月3日至5日,牛年春節即將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貴州考察調研,在畢節、貴陽等地,探訪苗寨化屋村,走進惠民超市,來到基層社區,給各族干部群眾送來新年的美好祝福和黨中央的關懷慰問。

立春時節,烏蒙山腹地細雨綿綿,青山如黛。沿著蜿蜒曲折的山路,越過一道道山梁、繞過一道道彎,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深山大江邊的苗家小村,走進扶貧車間,精美的苗族傳統服飾吸引了總書記的目光。“苗繡既是傳統的也是時尚的,你們一針一線繡出來,何其精彩!”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大家,一定要把苗繡發揚光大,這既是產業也是文化,發展好了既能弘揚民族文化、傳統文化,同時也能為產業扶貧、為鄉村振興作出貢獻。

【回訪】

image.png

化屋村“非遺工坊”生產車間里,身著“歪梳苗”傳統服飾的繡娘們飛針走線,以繡花針為“筆”,在染布上“描繪”出精美圖案。

非遺傳承人彭藝正在自己的蠟染刺繡工作室里忙碌著。

“總書記欣賞苗繡時專注的眼神,他對苗繡的關心關愛,喚醒了大家的民族文化記憶。”回憶起兩年前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時的情景,彭藝依然激動不已。

牢記總書記囑托,彭藝積極謀求非遺技藝創新發展。工作室展架上,樸拙的茶杯嵌繞刺繡后,讓人眼前一亮;看似普通的手工繡片,點綴銀飾紋樣后,格外精致……“這些是近年來我們探索將苗繡與陶器制作、銀飾制作等融合發展的成果。融合創新激活了傳統民族手工技藝,賦予非遺更旺盛的生命力。”彭藝說。

如今,彭藝的工作室經營得紅紅火火,工作室不僅是非遺技藝傳承發展的社區空間,也是易地扶貧搬遷婦女的就業平臺。去年工作室有近80萬元的營業額,輻射帶動了當地30多位繡娘、染娘就業。

目前,一項項有力措施正在貴州扎實推進:成立苗繡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制定苗繡產業化、時尚化、國際化、品牌化發展目標,積極培養本土民族文化傳承人,大力扶持特色民族手工藝企業……古老苗繡煥發嶄新活力。

【鏡頭十一:2022年 山西】

雪落三晉,玉琢銀裝,預示著又一個豐年。

2022年1月26日至27日,習近平總書記赴山西考察調研,來到臨汾、晉中等地,深入農村、企業、文物保護單位等,給基層干部群眾送去黨中央的關懷和慰問。

穿山嶺,過汾河,沿著蜿蜒的道路,習近平總書記一行驅車來到汾西縣僧念鎮段村。這個村子屬于原呂梁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通過種植、養殖、林果、光伏產業等多元發展,2019年12月整村脫貧。

村文化廣場上,鄉親們打起威風鑼鼓、扭起秧歌,一曲《風攪雪》把氣氛推向高潮。

“威風鑼鼓,好威風!”習近平總書記的熱情點贊,引來一片歡呼聲。

習近平總書記對鄉親們說,建設現代化國家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要繼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扎實推進鄉村振興,讓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中越走越有奔頭。

【回訪】

image.png

山西省汾西縣僧念鎮段村,蔡文明家的院子里,小羊羔咩咩歡叫,倍添節日喜慶。

“總書記很記掛咱農民,來的時候問得非常細,看到案板上的油糕,能直接說出名字來,真沒想到總書記對農村生活這么熟悉。”蔡文明一邊算著賬,一邊咧嘴樂,“不到一個月,我已經賣掉34頭羊,收入超過5萬元,可以過個熱熱鬧鬧的新年了!院子里還添了洗澡間,污水管網已經接通,就差開春后安裝電熱水器了。”

一年來,段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進鄉村振興,重點打造“一心一街一基地六大產業”,即黨群服務中心,商貿一條街,紅色教研基地,養羊、養牛、雙孢菇、花卉、蔬菜、庭院經濟六大產業,老百姓的生活蒸蒸日上。

提起新年愿望,蔡文明充滿信心:“希望繼續擴大養羊規模,把羊養好!就像總書記說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一年比一年過得好!”

“愿借天風吹得遠,家家門巷盡成春。”大江南北、關山內外,回眸時皆是直抵人心的溫暖,放眼處盡顯翻天覆地的改變。春暖大地,這片氣象萬千的神州熱土上,說不完的小康故事,道不盡的幸福年景。

策劃:霍小光

統籌:張曉松、鞠鵬、王絢、董峻

文字記者:吳晶、周瑋、史競男、王思北、王鵬、徐壯、向清凱、張欽、王博、張驍、魏婧宇、李浩、賴星、秦婧、吳光于、張漫子、趙彩琳、駱飛、李紫薇

攝影記者:蘭紅光、鞠鵬、李學仁、謝環馳

視頻記者:向清凱、范培珅、王博、馬希平、王修楠、張驍、達日罕、吳鴻波、郭杰文、岳文婷、鄒尚伯、尹恒、薛晨、馬曉冬、王安浩維、劉勤兵、徐偉

視覺 | 編輯:張舒寧、楊文榮、吳晶晶、張愛芳、郝曉靜、王秋韻、唐興、張惠慧、包昱涵、古一平、袁睿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

文章編輯:劉鳴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