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 亚洲 网友自拍,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久久区,国产 抽搐在线观看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瞭望·治國理政紀事丨精心守護好文化遺產
更新時間:2023-1-15 8:47:29    來源:新華網

  ◆ 2022年5月2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要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要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傳播更多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價值符號和文化產品。

  ◆ 《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等相繼印發,為新時代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提供政策指引。

  ◆ 隨著國家文化公園的高質量建設,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標識日益清晰。如今,人們徜徉在國家文化公園,感受著文明偉大、歷史震撼,體會靜水深流、海納百川。

  ◆ 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21年7月,長城被世界遺產委員會評為世界遺產保護管理示范案例……這些“高光時刻”,是新時代中國推進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長足進展的生動例證。

  ◆ 古老中國的面貌,在一次次考古發掘中被描摹得越來越清晰,考古工作實證中華文明、傳播中華文化作用不斷彰顯。

  ◆ 一把稻殼,揭示沉沒水下許久的秘密:科學家通過對船中出水瓷瓶中的稻殼進行碳十四測年和古植物DNA研究,判斷稻殼放入瓷瓶的大致年代,驗證出長江口二號古船的“年齡”。

  ◆ 將“中國”二字刻于“心中”的何尊,體現古人超前環保意識的長信宮燈,承載“愿政通人和,祈江山永固”寓意的金甌永固杯……2022年1月26日至5月4日,故宮博物院文華殿展廳里,人們在“何以中國”展中探尋古老文明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力量。

  泱泱中華,歷史悠久,文明博大。

  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僅屬于我們這一代人,也屬于子孫萬代。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

  2022年5月2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要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要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傳播更多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價值符號和文化產品。

  2017年7月,鼓浪嶼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申遺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利用,要總結成功經驗,借鑒國際理念,健全長效機制,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精心守護好,讓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新的歷史方位,從留住文化根脈、守住民族之魂的戰略高度關心和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全面部署。廣大文物工作者守正創新、開拓進取,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

  截至2021年底,我國共有國有可移動文物1.08億件(套),不可移動文物76.7萬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058處,備案博物館6183家;共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余項,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57項;各級代表性傳承人9萬余名,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062名;國家珍貴古籍名錄13026部,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203家;世界遺產56項,位列世界第二。截至2022年11月底,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43項,位列世界第一……

  跨越時空,璀璨的文明之光激發億萬中華兒女內心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照亮民族復興之路。

  【守護:保護優先 筑牢底線】

  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為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深厚滋養。

  2022年,全國文物工作會議召開,確立了“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說:“這宣示了文物工作新方位新使命新擔當。”

  十年來,我國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工作,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這是不斷完備的頂層設計——

  《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等相繼印發,為新時代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提供政策指引;

  《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等文件,確立了加強新時代革命文物工作的任務書和路線圖;

  《關于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的指導意見》《黃河文物保護利用規劃》等文件出臺,為相關文物保護提供具體指導……

  架構更加清晰、責任更加明確的制度建設,為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工作保駕護航。

  這是更加清晰的文物家底——

  完成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和長城、石窟寺等專項調查;

  測量歷代長城總長度21196.18公里,摸清2155處石窟寺、3831處摩崖造像分布和保存狀況;

  建立26416處全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錄,公布第一批1658通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錄;

  建成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數據庫,加強博物館藏品征集管理;

  實施國有館藏珍貴文物保護修復項目,“十三五”期間完成6.2萬件/套國有館藏珍貴文物修復保護……

  對豐厚家底全面摸排,有效提升全國文物基礎數據的全面性、準確性。

  這是日益牢固的安全屏障——

  已發現的僅有的兩枚八大山人朱耷印章實物、海昏侯劉賀墓首批文保修復的精美漆木器、疑似越王勾踐后人墓出土的有銘文兵器……2022年11月16日,“贛地寶藏2022——新時代江西文物成果暨江西省打擊文物犯罪成果展”在江西省博物館開展,成為我國不斷筑牢文物安全保護屏障的生動縮影。

  近年來,國家文物局會同公安部持續開展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嚴查嚴辦明十三陵、清東陵、殷墟遺址、錢镠墓等重大文物案件,2020年專項行動以來,偵破案件4200余起,抓獲犯罪嫌疑人9700余名,追繳涉案文物9.3萬件;多個國家文物進出境審核管理機構嚴守文物“國門”,避免珍貴文物流失……

  一系列舉措,不斷提升文物安全整體水平。

  這是搶救復活的重大工程——

  從石家莊市主城區出發北行,越過碧波蕩漾的滹沱河,便可望見巍然矗立的正定古城南城門。

  登樓遠眺,古街古樓、古寺古塔、古城古韻盡收眼底,古城中軸線、古建輪廓線、城市天際線一覽無余。得益于近年來實施的古城風貌恢復提升工程,一大批“國保”文物古跡從民居中凸顯出來,實現“有尊嚴地復活”。

  從正定古城、山西南部早期建筑,到莫高窟、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再到延安革命舊址群,一大批重大文物保護工程相繼竣工。十年來,我國通過搶救保護在地震、臺風、洪災等重大自然災害中受損文物,啟動實施并扎實推進文物建筑預防性保護試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狀況得到有效改善。

  這是喚醒記憶的文化公園——

  江蘇,大運河沿線河道最長、流經城市最多、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點段最多的省份,也是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重點建設區。

  第四屆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運河城市文旅精品展、運河非遺展、運河數字文旅產業展等在江蘇蘇州開展。其中,來自大運河沿線 8 省(市)的 51 項非遺項目亮相運河非遺展(2022 年 9 月 23 日攝) 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供圖

  “大運河孕育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以刀為筆、以玉為紙的玉雕,是揚州運河文化的精髓之一……”在揚州市梅嶺中學“運河思政”的融合課堂,不同學科老師以“延續文化血脈”為主題,以因運河而興的揚州玉文化為線索,輪流授課。

  2022年,壯游大運河研學(一期)項目通過了江蘇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管理中心素質學分認定,成為面向基礎教育開放的非學歷教育課程;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數字云平臺上線并推出“大運少年”模塊,初步建立運河文化教育知識圖譜……奔騰千年的運河之水,正以全新的方式滋養中華兒女。

  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十四五”時期文化建設作出戰略部署,明確提出建設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等國家文化公園;2022年1月,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印發通知,部署啟動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隨著國家文化公園的高質量建設,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標識日益清晰。如今,人們徜徉在國家文化公園,感受著文明偉大、歷史震撼,體會靜水深流、海納百川。

  這是全人類的共同遺產——

  2021年7月25日傍晚,福建福州。隨著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現場落錘聲響,“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正式成為中國第56處世界遺產。

  福建泉州開元寺東西塔(2021年7月8日攝) 宋為偉攝/本刊

  “泉州系列遺產的保護以歷史文化價值傳承為目標,堅決貫徹最小干預、研究先行的保護原則,引導鼓勵考古、建筑、文物保護、結構材料等多學科聯合參與,實施了一批文物保護項目,落實了防雷、防火、防盜多種防護體系,建立了臺風、洪災等自然災害預警應急工作機制,妥善保護了古跡、遺址的突出普遍價值和真實性。”李群說。

  諸多務實舉措卓有成效。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21年7月,長城被世界遺產委員會評為世界遺產保護管理示范案例……這些“高光時刻”,是新時代中國推進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長足進展的生動例證。

  在內蒙古博物院“玉·見文明——紅山 · 良渚文化文物精品展”展出的展品(2022 年 8 月 28 日攝) 李志鵬攝 / 本刊

  凝聚各方力量和智慧,新時代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活力不斷迸發,內涵日漸豐富,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賡續:傳承已知 探索未知】

  江流萬里,綿延不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對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作出了專門部署,我國考古工作取得重大進展,科技創新賦能文物事業,文物人才建設工程深入實施,追索工作亮點頻現。

  ——挖掘闡釋文化遺產豐富內涵,共享傳承中華文明優秀傳統,中國考古延伸歷史軸線,增強歷史自信。

  十年來,我國推進考古發掘項目8800多項,二里頭、石峁、良渚、三星堆等遺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新疆、西藏等地邊疆考古取得重要進展。水下考古穩步推進,組織實施南海、東海、黃渤海及內水重點區域水下文化遺產調查,西沙海域深海考古突破2500米,“南海Ⅰ號”沉船考古發掘文物超過18.2萬件/套,“致遠艦”“經遠艦”“定遠艦”等水下考古陸續開展。55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成開放,確定“十四五”時期重點大遺址150處。科技考古、涉外考古、公眾考古快速發展。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進一步撥開早期中國文明的迷霧,“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以翔實的考古資料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歷史。古老中國的面貌,在一次次考古發掘中被描摹得越來越清晰,考古工作實證中華文明、傳播中華文化作用不斷彰顯。

  ——以先進技術、新銳力量,去研究古老歲月,展現悠遠文明。

  2022年11月21日,采用世界首創的“弧形梁非接觸文物整體遷移技術”,我國迄今水下考古發現的體量最大的木質沉船——長江口二號古船在長江口水域成功實施整體打撈。

  一把稻殼,揭示沉沒水下許久的秘密:科學家通過對船中出水瓷瓶中的稻殼進行碳十四測年和古植物DNA研究,判斷稻殼放入瓷瓶的大致年代,驗證出長江口二號古船的“年齡”。

  十年來,我國考古事業跨學科、跨領域合作不斷深化,古代壁畫保護、陶質彩繪文物保護、飽水漆木器保護、館藏文物保存環境監控等方面的技術解決方案已進入國際第一梯隊;

  考古現場無損提取、遺跡遺痕快速鑒別技術取得突破,碳十四測年、DNA分析、同位素分析等實驗室考古技術日臻成熟;

  智能展柜、考古方艙、文物保護移動實驗室等一批專有裝備讓國際同行刮目相看……科技創新正成為支持文物事業發展的不竭動力。

  ——中華文脈薪火相傳,文物人才持續聚集,考古事業不斷賡續。

  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云翱曾分享過一個數據:2003年前后,報考南京大學考古學專業的學生只有十幾個人,到了2021年,這一數字增長到上百人。

  十年來,我國推進實施新時代文物人才建設工程,加強文物人才教育培養工作,文物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日臻完善,人才結構不斷優化,規模數量大幅擴大,素質能力明顯提升。

  2022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三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的《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2022年)》在交叉學科門類中增設“文物”專業學位類別,為文物保護高層次人才培養提供學科專業支撐。同年,全國考古人才振興計劃成為國家級人才項目,考古學博士研究生指標增加57%。

  2021年10月,文物行業首個職業技能標準《文物修復師國家職業技能標準》頒布,為文物修復人才隊伍建設提供保障,人才隊伍建設成果顯著,文物事業發展根基更加堅實。

  放眼神州大地,一代又一代考古工作者躬身田野、接續奮斗,以扎實的考古資料,在鑄就民族血脈的基石上深深鐫刻文化自信,令悠久的傳承不再是泛黃的記憶,使古老文明重新煥發絢麗風采。

  ——國寶歸來,見證國家發展、民族振興,書寫文物保護工作嶄新篇章。

  “‘馬首’歸園!”2020年12月,馬首銅像歸藏它闊別160年的老家:圓明園。

  意大利返還796件/套文物藝術品,曾伯克父青銅組器被跨海追索回國,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從日本回歸故土,中國與美國、瑞士、羅馬尼亞、阿根廷等國簽署防止盜竊、盜掘和非法進出境文物雙邊協定或諒解備忘錄……十年來,1800余件/套流失文物回歸祖國。

  越來越多的“國家寶藏”踏上歸途,海外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取得突破性進展。

  【弘揚:創新創造 積蓄力量】

  2022年春日,紫禁城內海棠盛放。

  將“中國”二字刻于“心中”的何尊,體現古人超前環保意識的長信宮燈,承載“愿政通人和,祈江山永固”寓意的金甌永固杯……2022年1月26日至5月4日,故宮博物院文華殿展廳里,人們在“何以中國”展中探尋古老文明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力量。

  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要結合新的實際發揚光大。

  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備案博物館總數已達6183家,全國5605家博物館實現免費開放。近年來,博物館陳列展覽數量保持在每年2萬個以上,博物館參觀人數從2012年的5.6億人次增長到2019年的12億多人次;2022年,各地博物館推出2000多個云展覽項目和云教育活動,云展覽、云教育、云直播等線上傳播方式,讓數億觀眾足不出戶、共享博物館發展成果……

  重溫歷史積淀的智慧,人們心懷對中華文明的驕傲,積蓄起向著民族復興奮進的巨大力量。

  如今,文化遺產正在以更鮮活的方式走進人們的精神生活。

  “誓要拿下‘綠馬’”“等了20多天終于到了”……2022年夏天,甘肅省博物館文創產品——銅奔馬毛絨玩具“馬踏飛燕”一炮而紅,一周內銷量約2萬件,線上線下店鋪都被買空。

  甘肅省博物館文創中心市場總監王海柔說,“馬踏飛燕”的設計團隊在保留文物原型自身特點的同時大膽創意,對銅奔馬正面昂首嘶鳴的形象做了卡通化、丑萌化的幽默處理,符合年輕人的審美趣味,拉近了文物與大眾的距離。

  別具匠心的考古盲盒,讓人舍不得品嘗的文創雪糕,制作精良的《故宮日歷》……各類市場主體與博物館合作的深度與廣度逐步增強,由最初的展陳設計施工擴展至博物館規劃運營、教育研學、媒體傳播、文創開發、營銷推廣等各領域,為滿足公眾多元化、高品質文化需求奠定基礎。

  湖南博物院院長段曉明認為,博物館文創產品走紅的背后,反映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公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也反映出博物館資源的有序開放,令文物資源成為許多行業創新創造的靈感源泉,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

  2022年除夕之夜,《只此青綠》濃縮千里江山,還原北宋名畫,一舞驚艷神州;在熱播電視劇《夢華錄》中,非遺茶百戲大放異彩,被無數觀眾贊為“比咖啡拉花還絕”;取材自中國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的國產動畫《大魚海棠》《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取得票房、口碑雙豐收……賡續五千多年的中華文脈匯入新時代澎湃向前的洪流,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形成破圈之勢。

  “我愿出一袋黃金,只求看一眼希瓦。”在這個中亞古老諺語中,烏茲別克斯坦西南部的希瓦古城的魅力盡顯無遺。作為烏茲別克斯坦第一處世界文化遺產,城里保存著數十處重點保護歷史文化遺跡,部分已年久失修。

  2014年,烏中決定合作開展希瓦古城保護修復工作,對古城內的阿米爾·圖拉經學院和哈桑·穆拉德庫什別吉清真寺及周圍環境展開重點修復和整治。中方專家秉持國際文化遺產保護原則和理念,盡最大可能在修復中保留文物原狀和歷史信息,并盡量使用當地傳統工藝和材料。

  時光如水,希瓦古城的歷史風貌重新煥發生機,傳承著綿亙千年的中烏絲路文明交流佳話。

  今日之中國,不僅是中國之中國,而且是亞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十年來,我國文物進出境展覽達500余項,赴沙特等24個國家實施44項聯合考古項目,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深入推進、階段性成果豐碩。

  新時代的中國,古老文脈在賡續傳承中弘揚光大,中華文明在時代發展中彰顯強大生命力,激發中華兒女極大的文化自信,照亮民族偉大復興壯麗征程。

  刊于《瞭望》2023年第3期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施雨岑 王鵬 徐壯

  文化遺產融媒|文案策劃 唐朵朵;視覺設計 喻千桓

文章編輯:施筱雯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瞭望·治國理政紀事丨精心守護好文化遺產
2023-1-15 8:47:29    來源:新華網

  ◆ 2022年5月2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要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要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傳播更多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價值符號和文化產品。

  ◆ 《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等相繼印發,為新時代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提供政策指引。

  ◆ 隨著國家文化公園的高質量建設,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標識日益清晰。如今,人們徜徉在國家文化公園,感受著文明偉大、歷史震撼,體會靜水深流、海納百川。

  ◆ 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21年7月,長城被世界遺產委員會評為世界遺產保護管理示范案例……這些“高光時刻”,是新時代中國推進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長足進展的生動例證。

  ◆ 古老中國的面貌,在一次次考古發掘中被描摹得越來越清晰,考古工作實證中華文明、傳播中華文化作用不斷彰顯。

  ◆ 一把稻殼,揭示沉沒水下許久的秘密:科學家通過對船中出水瓷瓶中的稻殼進行碳十四測年和古植物DNA研究,判斷稻殼放入瓷瓶的大致年代,驗證出長江口二號古船的“年齡”。

  ◆ 將“中國”二字刻于“心中”的何尊,體現古人超前環保意識的長信宮燈,承載“愿政通人和,祈江山永固”寓意的金甌永固杯……2022年1月26日至5月4日,故宮博物院文華殿展廳里,人們在“何以中國”展中探尋古老文明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力量。

  泱泱中華,歷史悠久,文明博大。

  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僅屬于我們這一代人,也屬于子孫萬代。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

  2022年5月2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要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要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傳播更多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價值符號和文化產品。

  2017年7月,鼓浪嶼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申遺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利用,要總結成功經驗,借鑒國際理念,健全長效機制,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精心守護好,讓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新的歷史方位,從留住文化根脈、守住民族之魂的戰略高度關心和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全面部署。廣大文物工作者守正創新、開拓進取,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

  截至2021年底,我國共有國有可移動文物1.08億件(套),不可移動文物76.7萬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058處,備案博物館6183家;共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余項,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57項;各級代表性傳承人9萬余名,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062名;國家珍貴古籍名錄13026部,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203家;世界遺產56項,位列世界第二。截至2022年11月底,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43項,位列世界第一……

  跨越時空,璀璨的文明之光激發億萬中華兒女內心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照亮民族復興之路。

  【守護:保護優先 筑牢底線】

  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為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深厚滋養。

  2022年,全國文物工作會議召開,確立了“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說:“這宣示了文物工作新方位新使命新擔當。”

  十年來,我國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工作,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這是不斷完備的頂層設計——

  《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等相繼印發,為新時代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提供政策指引;

  《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等文件,確立了加強新時代革命文物工作的任務書和路線圖;

  《關于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的指導意見》《黃河文物保護利用規劃》等文件出臺,為相關文物保護提供具體指導……

  架構更加清晰、責任更加明確的制度建設,為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工作保駕護航。

  這是更加清晰的文物家底——

  完成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和長城、石窟寺等專項調查;

  測量歷代長城總長度21196.18公里,摸清2155處石窟寺、3831處摩崖造像分布和保存狀況;

  建立26416處全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錄,公布第一批1658通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錄;

  建成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數據庫,加強博物館藏品征集管理;

  實施國有館藏珍貴文物保護修復項目,“十三五”期間完成6.2萬件/套國有館藏珍貴文物修復保護……

  對豐厚家底全面摸排,有效提升全國文物基礎數據的全面性、準確性。

  這是日益牢固的安全屏障——

  已發現的僅有的兩枚八大山人朱耷印章實物、海昏侯劉賀墓首批文保修復的精美漆木器、疑似越王勾踐后人墓出土的有銘文兵器……2022年11月16日,“贛地寶藏2022——新時代江西文物成果暨江西省打擊文物犯罪成果展”在江西省博物館開展,成為我國不斷筑牢文物安全保護屏障的生動縮影。

  近年來,國家文物局會同公安部持續開展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嚴查嚴辦明十三陵、清東陵、殷墟遺址、錢镠墓等重大文物案件,2020年專項行動以來,偵破案件4200余起,抓獲犯罪嫌疑人9700余名,追繳涉案文物9.3萬件;多個國家文物進出境審核管理機構嚴守文物“國門”,避免珍貴文物流失……

  一系列舉措,不斷提升文物安全整體水平。

  這是搶救復活的重大工程——

  從石家莊市主城區出發北行,越過碧波蕩漾的滹沱河,便可望見巍然矗立的正定古城南城門。

  登樓遠眺,古街古樓、古寺古塔、古城古韻盡收眼底,古城中軸線、古建輪廓線、城市天際線一覽無余。得益于近年來實施的古城風貌恢復提升工程,一大批“國保”文物古跡從民居中凸顯出來,實現“有尊嚴地復活”。

  從正定古城、山西南部早期建筑,到莫高窟、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再到延安革命舊址群,一大批重大文物保護工程相繼竣工。十年來,我國通過搶救保護在地震、臺風、洪災等重大自然災害中受損文物,啟動實施并扎實推進文物建筑預防性保護試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狀況得到有效改善。

  這是喚醒記憶的文化公園——

  江蘇,大運河沿線河道最長、流經城市最多、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點段最多的省份,也是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重點建設區。

  第四屆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運河城市文旅精品展、運河非遺展、運河數字文旅產業展等在江蘇蘇州開展。其中,來自大運河沿線 8 省(市)的 51 項非遺項目亮相運河非遺展(2022 年 9 月 23 日攝) 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供圖

  “大運河孕育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以刀為筆、以玉為紙的玉雕,是揚州運河文化的精髓之一……”在揚州市梅嶺中學“運河思政”的融合課堂,不同學科老師以“延續文化血脈”為主題,以因運河而興的揚州玉文化為線索,輪流授課。

  2022年,壯游大運河研學(一期)項目通過了江蘇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管理中心素質學分認定,成為面向基礎教育開放的非學歷教育課程;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數字云平臺上線并推出“大運少年”模塊,初步建立運河文化教育知識圖譜……奔騰千年的運河之水,正以全新的方式滋養中華兒女。

  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十四五”時期文化建設作出戰略部署,明確提出建設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等國家文化公園;2022年1月,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印發通知,部署啟動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隨著國家文化公園的高質量建設,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標識日益清晰。如今,人們徜徉在國家文化公園,感受著文明偉大、歷史震撼,體會靜水深流、海納百川。

  這是全人類的共同遺產——

  2021年7月25日傍晚,福建福州。隨著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現場落錘聲響,“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正式成為中國第56處世界遺產。

  福建泉州開元寺東西塔(2021年7月8日攝) 宋為偉攝/本刊

  “泉州系列遺產的保護以歷史文化價值傳承為目標,堅決貫徹最小干預、研究先行的保護原則,引導鼓勵考古、建筑、文物保護、結構材料等多學科聯合參與,實施了一批文物保護項目,落實了防雷、防火、防盜多種防護體系,建立了臺風、洪災等自然災害預警應急工作機制,妥善保護了古跡、遺址的突出普遍價值和真實性。”李群說。

  諸多務實舉措卓有成效。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21年7月,長城被世界遺產委員會評為世界遺產保護管理示范案例……這些“高光時刻”,是新時代中國推進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長足進展的生動例證。

  在內蒙古博物院“玉·見文明——紅山 · 良渚文化文物精品展”展出的展品(2022 年 8 月 28 日攝) 李志鵬攝 / 本刊

  凝聚各方力量和智慧,新時代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活力不斷迸發,內涵日漸豐富,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賡續:傳承已知 探索未知】

  江流萬里,綿延不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對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作出了專門部署,我國考古工作取得重大進展,科技創新賦能文物事業,文物人才建設工程深入實施,追索工作亮點頻現。

  ——挖掘闡釋文化遺產豐富內涵,共享傳承中華文明優秀傳統,中國考古延伸歷史軸線,增強歷史自信。

  十年來,我國推進考古發掘項目8800多項,二里頭、石峁、良渚、三星堆等遺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新疆、西藏等地邊疆考古取得重要進展。水下考古穩步推進,組織實施南海、東海、黃渤海及內水重點區域水下文化遺產調查,西沙海域深海考古突破2500米,“南海Ⅰ號”沉船考古發掘文物超過18.2萬件/套,“致遠艦”“經遠艦”“定遠艦”等水下考古陸續開展。55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成開放,確定“十四五”時期重點大遺址150處。科技考古、涉外考古、公眾考古快速發展。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進一步撥開早期中國文明的迷霧,“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以翔實的考古資料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歷史。古老中國的面貌,在一次次考古發掘中被描摹得越來越清晰,考古工作實證中華文明、傳播中華文化作用不斷彰顯。

  ——以先進技術、新銳力量,去研究古老歲月,展現悠遠文明。

  2022年11月21日,采用世界首創的“弧形梁非接觸文物整體遷移技術”,我國迄今水下考古發現的體量最大的木質沉船——長江口二號古船在長江口水域成功實施整體打撈。

  一把稻殼,揭示沉沒水下許久的秘密:科學家通過對船中出水瓷瓶中的稻殼進行碳十四測年和古植物DNA研究,判斷稻殼放入瓷瓶的大致年代,驗證出長江口二號古船的“年齡”。

  十年來,我國考古事業跨學科、跨領域合作不斷深化,古代壁畫保護、陶質彩繪文物保護、飽水漆木器保護、館藏文物保存環境監控等方面的技術解決方案已進入國際第一梯隊;

  考古現場無損提取、遺跡遺痕快速鑒別技術取得突破,碳十四測年、DNA分析、同位素分析等實驗室考古技術日臻成熟;

  智能展柜、考古方艙、文物保護移動實驗室等一批專有裝備讓國際同行刮目相看……科技創新正成為支持文物事業發展的不竭動力。

  ——中華文脈薪火相傳,文物人才持續聚集,考古事業不斷賡續。

  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云翱曾分享過一個數據:2003年前后,報考南京大學考古學專業的學生只有十幾個人,到了2021年,這一數字增長到上百人。

  十年來,我國推進實施新時代文物人才建設工程,加強文物人才教育培養工作,文物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日臻完善,人才結構不斷優化,規模數量大幅擴大,素質能力明顯提升。

  2022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三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的《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2022年)》在交叉學科門類中增設“文物”專業學位類別,為文物保護高層次人才培養提供學科專業支撐。同年,全國考古人才振興計劃成為國家級人才項目,考古學博士研究生指標增加57%。

  2021年10月,文物行業首個職業技能標準《文物修復師國家職業技能標準》頒布,為文物修復人才隊伍建設提供保障,人才隊伍建設成果顯著,文物事業發展根基更加堅實。

  放眼神州大地,一代又一代考古工作者躬身田野、接續奮斗,以扎實的考古資料,在鑄就民族血脈的基石上深深鐫刻文化自信,令悠久的傳承不再是泛黃的記憶,使古老文明重新煥發絢麗風采。

  ——國寶歸來,見證國家發展、民族振興,書寫文物保護工作嶄新篇章。

  “‘馬首’歸園!”2020年12月,馬首銅像歸藏它闊別160年的老家:圓明園。

  意大利返還796件/套文物藝術品,曾伯克父青銅組器被跨海追索回國,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從日本回歸故土,中國與美國、瑞士、羅馬尼亞、阿根廷等國簽署防止盜竊、盜掘和非法進出境文物雙邊協定或諒解備忘錄……十年來,1800余件/套流失文物回歸祖國。

  越來越多的“國家寶藏”踏上歸途,海外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取得突破性進展。

  【弘揚:創新創造 積蓄力量】

  2022年春日,紫禁城內海棠盛放。

  將“中國”二字刻于“心中”的何尊,體現古人超前環保意識的長信宮燈,承載“愿政通人和,祈江山永固”寓意的金甌永固杯……2022年1月26日至5月4日,故宮博物院文華殿展廳里,人們在“何以中國”展中探尋古老文明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力量。

  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要結合新的實際發揚光大。

  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備案博物館總數已達6183家,全國5605家博物館實現免費開放。近年來,博物館陳列展覽數量保持在每年2萬個以上,博物館參觀人數從2012年的5.6億人次增長到2019年的12億多人次;2022年,各地博物館推出2000多個云展覽項目和云教育活動,云展覽、云教育、云直播等線上傳播方式,讓數億觀眾足不出戶、共享博物館發展成果……

  重溫歷史積淀的智慧,人們心懷對中華文明的驕傲,積蓄起向著民族復興奮進的巨大力量。

  如今,文化遺產正在以更鮮活的方式走進人們的精神生活。

  “誓要拿下‘綠馬’”“等了20多天終于到了”……2022年夏天,甘肅省博物館文創產品——銅奔馬毛絨玩具“馬踏飛燕”一炮而紅,一周內銷量約2萬件,線上線下店鋪都被買空。

  甘肅省博物館文創中心市場總監王海柔說,“馬踏飛燕”的設計團隊在保留文物原型自身特點的同時大膽創意,對銅奔馬正面昂首嘶鳴的形象做了卡通化、丑萌化的幽默處理,符合年輕人的審美趣味,拉近了文物與大眾的距離。

  別具匠心的考古盲盒,讓人舍不得品嘗的文創雪糕,制作精良的《故宮日歷》……各類市場主體與博物館合作的深度與廣度逐步增強,由最初的展陳設計施工擴展至博物館規劃運營、教育研學、媒體傳播、文創開發、營銷推廣等各領域,為滿足公眾多元化、高品質文化需求奠定基礎。

  湖南博物院院長段曉明認為,博物館文創產品走紅的背后,反映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公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也反映出博物館資源的有序開放,令文物資源成為許多行業創新創造的靈感源泉,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

  2022年除夕之夜,《只此青綠》濃縮千里江山,還原北宋名畫,一舞驚艷神州;在熱播電視劇《夢華錄》中,非遺茶百戲大放異彩,被無數觀眾贊為“比咖啡拉花還絕”;取材自中國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的國產動畫《大魚海棠》《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取得票房、口碑雙豐收……賡續五千多年的中華文脈匯入新時代澎湃向前的洪流,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形成破圈之勢。

  “我愿出一袋黃金,只求看一眼希瓦。”在這個中亞古老諺語中,烏茲別克斯坦西南部的希瓦古城的魅力盡顯無遺。作為烏茲別克斯坦第一處世界文化遺產,城里保存著數十處重點保護歷史文化遺跡,部分已年久失修。

  2014年,烏中決定合作開展希瓦古城保護修復工作,對古城內的阿米爾·圖拉經學院和哈桑·穆拉德庫什別吉清真寺及周圍環境展開重點修復和整治。中方專家秉持國際文化遺產保護原則和理念,盡最大可能在修復中保留文物原狀和歷史信息,并盡量使用當地傳統工藝和材料。

  時光如水,希瓦古城的歷史風貌重新煥發生機,傳承著綿亙千年的中烏絲路文明交流佳話。

  今日之中國,不僅是中國之中國,而且是亞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十年來,我國文物進出境展覽達500余項,赴沙特等24個國家實施44項聯合考古項目,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深入推進、階段性成果豐碩。

  新時代的中國,古老文脈在賡續傳承中弘揚光大,中華文明在時代發展中彰顯強大生命力,激發中華兒女極大的文化自信,照亮民族偉大復興壯麗征程。

  刊于《瞭望》2023年第3期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施雨岑 王鵬 徐壯

  文化遺產融媒|文案策劃 唐朵朵;視覺設計 喻千桓

文章編輯:施筱雯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