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 亚洲 网友自拍,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久久区,国产 抽搐在线观看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副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時政新聞眼丨廣東考察第二天,習近平重點聚焦這個村
更新時間:2023-4-12 22:29:52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一個合作社,打通了荔枝產業的上下游產業鏈;一條高速路,讓荔枝搭上了遠銷各地的順風車;一座小村莊,通過荔枝特色產業走上了致富幸福路。這是廣東茂名市柏橋村的鄉村振興故事。

4月11日下午,廣東考察第二天,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茂名市柏橋村。這是總書記今年國內考察的第一個村,也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他在廣東考察的第三個村。



△獨家視頻丨習近平在茂名市考察調研

△4月11日考察點示意圖

01

柏橋村:“荔枝之鄉”的時代變遷

柏橋村面積約5.2平方公里,下轄18個自然村,隸屬茂名市高州市根子鎮,位于廣東省西南部,地處我國荔枝主要分布的北緯18-29度之間。

荔枝樹喜高溫高濕。廣東是我國分布荔枝最多的省,全省有80多個縣市出產荔枝。柏橋村群山環抱,氣候適宜,荔枝是這里的特色產業。

△俯瞰柏橋村。(總臺央視記者范凱拍攝)

在柏橋村,荔枝種植面積達6800畝,占到村子面積的87%以上。柏橋村也成為了省級“一村一品”荔枝生產專業村,孵化出了國家級農業專業合作社1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國家荔枝“一館一圃一址”也落戶該村。

△柏橋村荔枝種植園。(總臺記者梁啟鵬拍攝)

鮮果加工、電商帶貨、鄉村旅游……各類產業不斷發展,推動當地村民增收致富。得益于2017年建成通車的包茂高速公路,正處沿線的柏橋村搭上了產業發展的順風車,這里的荔枝可直達內蒙古包頭。2022年,村民人均收入約5.1萬元。

△位于當地的中國荔枝博覽館。(總臺央視記者楊波拍攝)

02

從一顆荔枝看農村特色產業廣闊前景

在柏橋村,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荔枝種植園、龍眼荔枝專業合作社,了解當地發展荔枝等特色種植業、推進鄉村振興等情況。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也是實際工作的切入點。在去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總書記特別強調,各地推動產業振興,要把“土特產”這3個字琢磨透。

△正在生長期的荔枝。(總臺央視記者李輝拍攝)

“土”講的是基于一方水土,開發鄉土資源。柏橋村地處荔枝種植黃金地帶,有著2000多年的荔枝種植歷史。發展荔枝產業,實現了本土資源利用最大化。

“特”講的是突出地域特點,體現當地風情。要跳出本地看本地,打造為廣大消費者所認可、能形成競爭優勢的特色。總書記這幾年考察過的蘋果村、木耳鄉、黃花鎮,就是鮮活的實例。

△荔枝成熟后,正在采摘荔枝的柏橋村果農。(高州市融媒體中心提供)

“產”講的是真正建成產業、形成集群。要延長農產品產業鏈,發展農產品加工、保鮮儲藏、運輸銷售等,形成一定規模,把農產品增值收益留在農村、留給農民。

此次總書記來到柏橋村,就是重點從這幾個方面“解剖麻雀”,展開考察調研。

在考察中,總書記對鄉親們靠發展荔枝特色產業推動鄉村振興表示肯定。他指出,這里是“荔枝之鄉”,發展荔枝種植有特色有優勢,是促進共同富裕、推動鄉村振興的有效舉措,農村特色產業前景廣闊。

△新鮮荔枝裝箱銷往各地。(高州市融媒體中心提供)

03

從專業合作社看動力與活力

農村專業合作社,是發展特色種植業的龍頭,也是觀察鄉村產業振興的窗口。在柏橋村,總書記考察了這里的龍眼荔枝專業合作社。

柏橋龍眼荔枝專業合作社目前有主要社員59人,帶動農戶2000多戶,發展業態包括種植、加工、銷售和服務,其中種植示范基地2個,年加工荔枝1300噸、龍眼900噸。

△柏橋龍眼荔枝專業合作社。(總臺央視記者趙化拍攝)

作為農村改革發展的重要產物,總書記一直關注著農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2020年7月在吉林考察時,他專門來到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書記說,合作社的路子怎么走,我們一直在探索。要鼓勵全國各地因地制宜發展合作社,探索更多專業合作社發展的路子來。

△柏橋龍眼荔枝專業合作社內。(總臺央視記者范凱拍攝)

前不久在江蘇代表團參加審議時,總書記指出,要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發展農村適度規模經營,為農業農村發展增動力、添活力。

如同荔枝之于廣東柏橋村、玉米之于吉林梨樹縣……當越來越多鄉村振興的故事不斷涌現,將繪就社會主義現代化最美的鄉村畫卷。

△合作社生產的龍眼干(左)和荔枝干(右)。(總臺央視記者范凱拍攝)

04

從三個村子看“久久為功”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他強調,廣東要提高發展平衡性和協調性,要下功夫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問題,力度更大一些,措施更精準一些,久久為功。

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4次赴廣東考察,先后看了位于佛山、清遠、茂名的3個村。透過這3個村,可以看到中國農村的時代變遷,可以看到“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也可以看到總書記所強調的“久久為功”。

△位于柏橋村的廣東高州荔枝龍眼國際采購交易中心。(總臺央視記者范凱拍攝)

2012年12月,總書記赴廣東考察,曾來到佛山市順德區黃龍村。這也是黨的十八大后總書記到地方考察調研的第一個村莊。

黃龍村曾是順德區20個“經濟發展較慢村”之一。黃龍村之行,總書記考察基層黨建,慰問困難群眾。他看望了村里的貧困戶張錫堯一家,并向張錫堯的女兒張儉娜贈送工具書和學習用具。如今,張錫堯一家早已脫貧,黃龍村也實現蝶變。

△廣東順德黃龍村。(圖/視覺中國)

2018年10月,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期間來到清遠市連江口鎮連樟村,詳細了解基層黨建、脫貧攻堅、村民服務情況,走訪貧困戶陸奕和家。這次考察的一個重要背景,是黨的十九大強調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并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在連樟村,總書記對村民們說,要一代接著一代干,既要加快脫貧致富,又要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走向現代化。

△廣東清遠連樟村村民正在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溫室大棚內勞作。(圖/視覺中國)

柏橋村,是總書記在廣東考察的第三個村子。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總書記再赴廣東看農村,傳遞了鮮明信號。

05

重農強農 信號鮮明

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總書記多次強調,“決不能松勁歇腳,更不能換頻道”。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大會閉幕后,總書記第一次外出考察去了陜西延安、河南安陽看鄉村振興,一路思考在新征程上如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柏橋村荔枝種植園。(總臺央視記者郭鴻拍攝)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

去年底,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說,“這次會議我來講講,就是表明黨中央加強‘三農’工作的鮮明態度,發出重農強農的強烈信號。”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柏橋村果農。(總臺央視記者段德文拍攝)

讀懂總書記重農強農的鮮明信號,重點要把握幾個關鍵詞。

一是糧食安全。只有把牢糧食安全主動權,才能把穩強國復興主動權。糧食安全,此乃國之大者。總書記發出警示:“一旦農業出問題,飯碗被人拿住,看別人臉色吃飯,還談什么現代化建設?”保糧食安全,尤為關鍵的是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

二是增加農民收入。這是產業振興的目的所在,是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總書記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讓農民挑上“金扁擔”。他一直強調要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不能忘了農民這一頭”。

△柏橋農創園。(總臺央視記者范一鳴拍攝)

三是雙輪驅動。總書記指出,建設農業強國,利器在科技,關鍵靠改革。抓好“三農”工作,就要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

四是既要塑形,更要鑄魂。推進農村現代化,不僅物質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實現鄉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備的全面提升,“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

柏橋村之行,承載著總書記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視和關切,也傳遞著建設農業強國的決心和信心。


文章編輯:劉鳴捷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時政新聞眼丨廣東考察第二天,習近平重點聚焦這個村
2023-4-12 22:29:52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一個合作社,打通了荔枝產業的上下游產業鏈;一條高速路,讓荔枝搭上了遠銷各地的順風車;一座小村莊,通過荔枝特色產業走上了致富幸福路。這是廣東茂名市柏橋村的鄉村振興故事。

4月11日下午,廣東考察第二天,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茂名市柏橋村。這是總書記今年國內考察的第一個村,也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他在廣東考察的第三個村。



△獨家視頻丨習近平在茂名市考察調研

△4月11日考察點示意圖

01

柏橋村:“荔枝之鄉”的時代變遷

柏橋村面積約5.2平方公里,下轄18個自然村,隸屬茂名市高州市根子鎮,位于廣東省西南部,地處我國荔枝主要分布的北緯18-29度之間。

荔枝樹喜高溫高濕。廣東是我國分布荔枝最多的省,全省有80多個縣市出產荔枝。柏橋村群山環抱,氣候適宜,荔枝是這里的特色產業。

△俯瞰柏橋村。(總臺央視記者范凱拍攝)

在柏橋村,荔枝種植面積達6800畝,占到村子面積的87%以上。柏橋村也成為了省級“一村一品”荔枝生產專業村,孵化出了國家級農業專業合作社1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國家荔枝“一館一圃一址”也落戶該村。

△柏橋村荔枝種植園。(總臺記者梁啟鵬拍攝)

鮮果加工、電商帶貨、鄉村旅游……各類產業不斷發展,推動當地村民增收致富。得益于2017年建成通車的包茂高速公路,正處沿線的柏橋村搭上了產業發展的順風車,這里的荔枝可直達內蒙古包頭。2022年,村民人均收入約5.1萬元。

△位于當地的中國荔枝博覽館。(總臺央視記者楊波拍攝)

02

從一顆荔枝看農村特色產業廣闊前景

在柏橋村,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荔枝種植園、龍眼荔枝專業合作社,了解當地發展荔枝等特色種植業、推進鄉村振興等情況。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也是實際工作的切入點。在去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總書記特別強調,各地推動產業振興,要把“土特產”這3個字琢磨透。

△正在生長期的荔枝。(總臺央視記者李輝拍攝)

“土”講的是基于一方水土,開發鄉土資源。柏橋村地處荔枝種植黃金地帶,有著2000多年的荔枝種植歷史。發展荔枝產業,實現了本土資源利用最大化。

“特”講的是突出地域特點,體現當地風情。要跳出本地看本地,打造為廣大消費者所認可、能形成競爭優勢的特色。總書記這幾年考察過的蘋果村、木耳鄉、黃花鎮,就是鮮活的實例。

△荔枝成熟后,正在采摘荔枝的柏橋村果農。(高州市融媒體中心提供)

“產”講的是真正建成產業、形成集群。要延長農產品產業鏈,發展農產品加工、保鮮儲藏、運輸銷售等,形成一定規模,把農產品增值收益留在農村、留給農民。

此次總書記來到柏橋村,就是重點從這幾個方面“解剖麻雀”,展開考察調研。

在考察中,總書記對鄉親們靠發展荔枝特色產業推動鄉村振興表示肯定。他指出,這里是“荔枝之鄉”,發展荔枝種植有特色有優勢,是促進共同富裕、推動鄉村振興的有效舉措,農村特色產業前景廣闊。

△新鮮荔枝裝箱銷往各地。(高州市融媒體中心提供)

03

從專業合作社看動力與活力

農村專業合作社,是發展特色種植業的龍頭,也是觀察鄉村產業振興的窗口。在柏橋村,總書記考察了這里的龍眼荔枝專業合作社。

柏橋龍眼荔枝專業合作社目前有主要社員59人,帶動農戶2000多戶,發展業態包括種植、加工、銷售和服務,其中種植示范基地2個,年加工荔枝1300噸、龍眼900噸。

△柏橋龍眼荔枝專業合作社。(總臺央視記者趙化拍攝)

作為農村改革發展的重要產物,總書記一直關注著農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2020年7月在吉林考察時,他專門來到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書記說,合作社的路子怎么走,我們一直在探索。要鼓勵全國各地因地制宜發展合作社,探索更多專業合作社發展的路子來。

△柏橋龍眼荔枝專業合作社內。(總臺央視記者范凱拍攝)

前不久在江蘇代表團參加審議時,總書記指出,要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發展農村適度規模經營,為農業農村發展增動力、添活力。

如同荔枝之于廣東柏橋村、玉米之于吉林梨樹縣……當越來越多鄉村振興的故事不斷涌現,將繪就社會主義現代化最美的鄉村畫卷。

△合作社生產的龍眼干(左)和荔枝干(右)。(總臺央視記者范凱拍攝)

04

從三個村子看“久久為功”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他強調,廣東要提高發展平衡性和協調性,要下功夫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問題,力度更大一些,措施更精準一些,久久為功。

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4次赴廣東考察,先后看了位于佛山、清遠、茂名的3個村。透過這3個村,可以看到中國農村的時代變遷,可以看到“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也可以看到總書記所強調的“久久為功”。

△位于柏橋村的廣東高州荔枝龍眼國際采購交易中心。(總臺央視記者范凱拍攝)

2012年12月,總書記赴廣東考察,曾來到佛山市順德區黃龍村。這也是黨的十八大后總書記到地方考察調研的第一個村莊。

黃龍村曾是順德區20個“經濟發展較慢村”之一。黃龍村之行,總書記考察基層黨建,慰問困難群眾。他看望了村里的貧困戶張錫堯一家,并向張錫堯的女兒張儉娜贈送工具書和學習用具。如今,張錫堯一家早已脫貧,黃龍村也實現蝶變。

△廣東順德黃龍村。(圖/視覺中國)

2018年10月,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期間來到清遠市連江口鎮連樟村,詳細了解基層黨建、脫貧攻堅、村民服務情況,走訪貧困戶陸奕和家。這次考察的一個重要背景,是黨的十九大強調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并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在連樟村,總書記對村民們說,要一代接著一代干,既要加快脫貧致富,又要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走向現代化。

△廣東清遠連樟村村民正在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溫室大棚內勞作。(圖/視覺中國)

柏橋村,是總書記在廣東考察的第三個村子。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總書記再赴廣東看農村,傳遞了鮮明信號。

05

重農強農 信號鮮明

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總書記多次強調,“決不能松勁歇腳,更不能換頻道”。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大會閉幕后,總書記第一次外出考察去了陜西延安、河南安陽看鄉村振興,一路思考在新征程上如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柏橋村荔枝種植園。(總臺央視記者郭鴻拍攝)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

去年底,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說,“這次會議我來講講,就是表明黨中央加強‘三農’工作的鮮明態度,發出重農強農的強烈信號。”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柏橋村果農。(總臺央視記者段德文拍攝)

讀懂總書記重農強農的鮮明信號,重點要把握幾個關鍵詞。

一是糧食安全。只有把牢糧食安全主動權,才能把穩強國復興主動權。糧食安全,此乃國之大者。總書記發出警示:“一旦農業出問題,飯碗被人拿住,看別人臉色吃飯,還談什么現代化建設?”保糧食安全,尤為關鍵的是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

二是增加農民收入。這是產業振興的目的所在,是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總書記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讓農民挑上“金扁擔”。他一直強調要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不能忘了農民這一頭”。

△柏橋農創園。(總臺央視記者范一鳴拍攝)

三是雙輪驅動。總書記指出,建設農業強國,利器在科技,關鍵靠改革。抓好“三農”工作,就要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

四是既要塑形,更要鑄魂。推進農村現代化,不僅物質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實現鄉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備的全面提升,“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

柏橋村之行,承載著總書記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視和關切,也傳遞著建設農業強國的決心和信心。


文章編輯:劉鳴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