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 亚洲 网友自拍,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久久区,国产 抽搐在线观看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副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鐘華論: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上勇毅前行
更新時間:2023-3-25 7:25:17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3月24日電 題: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上勇毅前行

  鐘華論

  這是春天里的奮斗號角,這是新征程的進軍號令。

  “從現在起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全黨全國人民的中心任務。”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習近平主席的重要講話堅守人民立場、堅定歷史自信、彰顯使命擔當、指引前進方向,凝聚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磅礴力量。

  東風浩蕩征帆勁,大潮奔涌奮楫先。從春天再出發,14億多中國人民沿著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勇毅前行,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光明未來砥礪奮進!

  (一)

  四川涼山州昭覺縣“懸崖村”貧困戶易地搬遷,鞍鋼礦業曾經塵土飛揚的礦山蛻變為綠色生態園……全國兩會期間,一組衛星對比圖在海外社交媒體刷屏。驚嘆于過去10年中國的發展成就,海外網友紛紛留言:“這是真正的變化”“很令人欽佩”……

  斗轉星移,氣象萬千。從衛星視角瞰中國,中華大地上的滄桑巨變,生動詮釋著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機與活力。穿越歷史的時空,撫今追昔,更令人無限感慨。

  這是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2021年6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岳月偉 攝

  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那個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年代,為了找到救國救民的道路,實現民族復興,無數仁人志士苦苦求索、進行各種嘗試,但都以失敗告終。從太平天國的《資政新篇》,到洋務運動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從戊戌變法的“改良圖強”,到辛亥革命的“資產階級共和國”“振興實業”方案……

  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探索中國現代化道路的重任,歷史地落在了中國共產黨身上。山長水闊不辭其遠,風摧雨折不改其志。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所進行的一切奮斗,就是為了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1945年,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大上明確提出:“中國工人階級的任務,不但是為著建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而斗爭,而且是為著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而斗爭。”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黨提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激勵著廣大中華兒女矢志奮斗。改革開放后,根據新的實際和歷史經驗,我們黨制定了到21世紀中葉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戰略。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已有基礎上繼續前進,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黨員在上海中共一大紀念館里重溫入黨誓詞(2021年6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上下求索,正道滄桑。我們黨100多年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追求民族復興的歷史,也是一部不斷探索現代化道路的歷史。經過數代人不懈努力,我們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這個歷史進程,充滿了艱辛與探索,凝結著鮮血和汗水,見證了苦難與輝煌。

  中國式現代化為什么行?實踐是最有力的證明。曾經一窮二白的國家,如今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曾經連火柴、煤油都要進口的國家,如今已成為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目錄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制造業第一大國;曾經民不聊生、哀鴻遍野的國家,如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人民生活越來越幸福,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極大增強了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們為如何喚醒‘睡獅’、實現民族復興這個重大歷史課題所給出的答案,是選擇自己的道路、做自己的事情。”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僅用幾十年的時間就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贏得了徹底的精神主動、歷史主動、發展主動。

  “中國人能近代化嗎?”這是近百年前,學者們發出的痛切之問。回望歷史風云,極目中華大地,歷史的結論已然在人心深處寫下:中國式現代化走得通、行得穩,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

  (二)

  “只有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實現了。”2020年10月,廣東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面對孫中山先生《建國方略》中的規劃圖,習近平總書記駐足感慨。

  風雨百年路,奮斗鑄輝煌。中國共產黨牢記初心使命、肩負歷史重任,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經過長期不懈努力,讓無數先賢為之魂牽夢縈的現代化理想在中華大地上逐漸成為現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無比光明的前景。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也沒有辜負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歷史和實踐充分證明,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黨的性質宗旨、初心使命、信仰信念、政策主張,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而不是別的什么現代化。黨的二十大明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第一條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明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牢牢把握的五個重大原則,第一條也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為什么要強調黨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領導地位?這是因為,黨的領導直接關系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運、最終成敗。”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明中國式現代化最鮮明的特征和最突出的優勢。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不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是歷史和實踐的結論,更是我們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開辟中國式現代化新境界的根本保證。

  面對紛繁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只有毫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把黨的領導落實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中國式現代化才會前景光明、繁榮興盛。面對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宏偉目標,只有在黨的領導下把遠大理想和階段性目標統一起來,接續奮斗、艱苦奮斗、不懈奮斗,才能確保現代化建設錨定奮斗目標行穩致遠,扎扎實實把“規劃圖”變成“實景圖”。面對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只有在黨的領導下勇于改革創新,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著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才能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注入不竭動力和活力。面對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堅持黨的群眾路線,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才能充分激發全體人民的主人翁精神,匯聚起齊心協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力量。

  這是黨心所向、民心所向、眾望所歸。3月10日上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習近平同志再次全票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旗幟指引方向,核心凝聚力量。新征程上,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14億多中國人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中國式現代化事業必將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沿著正確方向開拓前進,不斷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

  (三)

  “天問”探火,“羲和”逐日,“天宮”遨游,“墨子”傳信,“悟空”探秘,“北斗”導航……一大批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展現著“中國式浪漫”的精彩與魅力,折射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厚文明底蘊。

  2022年11月30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拍攝的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與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太空合影的畫面。新華社記者 郭中正 攝

  樹高千尺有根,水流萬里有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為中華民族邁向現代化提供了豐厚的精神滋養。不忘本來,才能開創未來。實現現代化過程中,如何正確把握和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系,事關國家的前途命運。

  中國共產黨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實踐者,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毛澤東同志曾指出:“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借鑒《禮記·禮運》中關于古代小康社會的描述,提出建設“小康社會”發展目標,有力凝聚和激發了億萬人民的現代化建設熱情。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大力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

  “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習近平總書記這一問蘊含了對中華文明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在聯系最深刻、最準確、最鮮明的判斷。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的現代化,是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思想結晶、實踐典范,彰顯著中華文明中特有的禮樂文明、道德理想、價值取向,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精神基因、精神標識。

  觀眾在“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第五單元“堅定文化自信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展廳內參觀(2022年10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玉薇 攝

  中國式現代化5個方面的中國特色,每個方面都彰顯了中華文化的獨特氣質和思想內涵,澎湃著中華文明的蓬勃生命力。在“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實踐中,可以感知“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在“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不懈追求中,可以發現“國之稱富者,在乎豐民”的治理理念;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統籌兼顧中,可以體會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風范品格;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扎實行動中,可以感悟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發展理念;在“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堅定抉擇中,可以讀懂講信修睦、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

  “我們從哪里來?我們走向何方?中國到了今天,我無時無刻不提醒自己,要有這樣一種歷史感……”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堅定的文化自覺與自信,引領中國人民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上砥礪奮進。中國式現代化之根,立于5000多年中華文明的深厚土壤;中國式現代化之魂,融入14億多中國人民的精神血脈。“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中國式現代化具有深厚、廣泛的歷史基礎、文化基礎、群眾基礎,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注入了源源不竭的前進動力。

  游客在天津古文化街游玩時留影(2023年1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

  習近平總書記在為《復興文庫》所作的序言中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傳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站立在廣袤的神州大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我們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

  (四)

  從提出“把發展成果不斷轉化為生活品質”,到強調“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從要求“緊緊抓住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到宣示“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與代表委員們共商國是、共謀大計,貫穿著一條思想主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哲學家有言,人是萬物的尺度。從《共產黨宣言》中“解放全人類”的歷史宏愿,到《資本論》中關于共產主義是“一個更高級的、以每一個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的理想追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一貫主張。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一代代共產黨人勇往直前以赴之,艱苦奮斗以求之,殫精竭慮以成之。

  “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現代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斷,既是對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的繼承與發展,也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目的與價值旨歸。

  從人的維度來理解,中國式現代化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追求物質富足、精神富有,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中國式現代化堅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現代化方向的人民性,開辟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新境界。

  現代化是什么?對老百姓來說,現代化看得見、摸得著、可體驗,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激蕩在追夢之路上。曾幾何時,現代化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樸素憧憬。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現代化期盼日益精彩紛呈:更加殷實的日子,智能化的生活,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生態,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豐富充實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中國式現代化“致廣大”的壯美畫卷里,每個人都能找到“盡精微”的幸福坐標。

  天鵝在河南省三門峽黃河濕地嬉戲(2022年11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進現代化最堅實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一切為民者,則民向往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之所以走得通、行得穩,關鍵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持續促進人民的幸福安康,從而成為廣大人民的心之所向、行之所往,不斷集聚起澎湃不息的創造偉力。

  不負好春光,耕耘新希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熱潮激蕩神州大地。“新農人”扎根希望的田野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產業工人為發展高端制造業默默奉獻,科研工作者潛心攻關奮力破解“卡脖子”難題,醫務人員堅守崗位為人民健康保駕護航,文化工作者精心創作推出更多更好“精神食糧”,民營企業家抓住市場機遇譜寫新的創業史……點點星光,匯聚成炬,每個人都擔一份責、盡一份力,不斷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添磚加瓦、增光添彩,就將匯成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無窮力量!

  (五)

  “我們究竟需要什么樣的現代化?怎樣才能實現現代化?”3月15日,在以“現代化道路:政黨的責任”為主題的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系統闡釋破解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歷史之問的中國答案,為探索現代化道路、推動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注入信心與力量。

  縱覽歷史,各國探索現代化道路的歷程充滿艱辛。有人形象地把現代化比作一場“國際馬拉松賽”,自18世紀后期英國工業革命興起,西方國家率先開啟現代化進程,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或主動或被動地加入“比賽”。在對現代化道路的探索中,一些發展中國家不顧自身發展的國情和歷史方位,全盤照搬西方模式,結果發展過程極為艱難。歷史的教訓十分深刻:照搬沒有出路,模仿導致迷失。人類歷史上沒有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可以通過依賴外部力量、照搬外國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趨實現強大和振興。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既要遵循現代化一般規律,更要立足本國國情,具有本國特色。

  游客在海南省海口市日月廣場逛古風市集(2023年2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郭程 攝

  “‘什么是發展’‘什么是民主’‘什么是好的治理’,我發現,對于這些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問題,中國給出了不同的答案”,正如法國專家布魯諾·吉格所說,中國式現代化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等及其偉大實踐,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

  中國式現代化“新”在何處?實踐正在書寫答案:它摒棄了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兩極分化的現代化、物質主義膨脹的現代化、對外擴張掠奪的現代化老路,走出了一條以人民為中心、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追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平發展的新路。中國式現代化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既基于自身國情、又借鑒各國經驗,既傳承歷史文化、又融合現代文明,既造福中國人民、又促進世界共同發展,是我們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也是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必由之路。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曾預言:“如果中國能夠在社會和經濟的戰略選擇方面開辟出一條新路,那么就會證明自己有能力給全世界提供中國與世界都需要的禮物。”中國式現代化拓展了現代化的內涵、發展的道路、實現現代化的方式,徹底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現了現代化的另一幅圖景,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它雄辯地表明:現代化不是少數國家的“專利品”,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單選題”,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現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標準。它給世界各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帶來深刻啟示:只要堅守人民至上理念、秉持獨立自主原則、樹立守正創新意識、弘揚立己達人精神、保持奮發有為姿態,各國有權利也有能力基于自身國情自主探索各具特色的現代化之路,把國家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近日,一則重要消息從北京傳遍世界,為當前動蕩不安的世界注入了寶貴的正能量:在中國推動和支持下,沙特和伊朗在北京對話取得重要成果,沙伊同意恢復外交關系,開展各領域合作。這是對話的勝利、和平的勝利,得到國際社會普遍贊譽。

  在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期間,習近平主席同普京總統就烏克蘭危機進行了坦誠、深入的交流。中俄元首簽署聯合聲明,強調通過和談解決烏克蘭危機。中國真心誠意致力于勸和促談,推動停火止戰,體現了中國負責任的大國擔當,符合包括俄烏在內的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人民的利益和期待。

  從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到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再到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中國始終不渝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以實際行動和扎實成效告訴世人:中國實現現代化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長,是國際正義力量的壯大。

  共行天下大道,共創光明未來。新征程上,新時代中國與世界攜手同行現代化之路,必將為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事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六)

  “這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現代化,也是難度最大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刻思考發人深省。

  惟其艱巨,所以偉大;惟其艱巨,更顯榮光。在人類200多年的現代化進程中,實現工業化的國家不超過30個、人口不超過10億。14億多人口的中國實現現代化,將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使世界上實現現代化的人口翻一番多,徹底改寫現代化的世界版圖。大國之大,也有大國之重。光是解決14億多人的吃飯問題,就是一個不小的挑戰。還有就業、分配、教育、醫療、住房、養老、托幼等問題,哪一項解決起來都不容易,哪一項涉及的人群都是天文數字。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也是負重前行的艱辛探索。

  安徽省蒙城縣雙澗鎮農民為小麥噴灑防治病蟲害藥物(2023年2月27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胡衛國 攝)

  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我們要始終保持“積跬步至千里”的歷史耐心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戰略定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前途光明,任重道遠。越是亂云飛渡,越要有道不改、志不變的決心,不為各種風險所懼,不為逆風逆流所擾,錨定既定的戰略目標向前進,一張藍圖干到底。大道無垠,行者無疆。堅定不移走好自己的路,心無旁騖做好自己的事,我們就一定能不斷開創中國式現代化事業發展新境界。

  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我們要始終發揚“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斗爭精神。道有夷險,履之者知。康莊大道并不等于一馬平川,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不可能順風順水,必然會遇到各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挑戰、艱難險阻,必須勇于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一仗接著一仗打,一關接著一關闖。堅持底線思維,保持戰略清醒,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我們就一定能通過頑強斗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

  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我們要始終遵循“十個指頭彈鋼琴”的科學方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個領域,關系治黨治國治軍、內政外交國防等方方面面,必須按規律辦事、有章法實施,做到統籌兼顧、系統謀劃、整體推進。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穩中求進、循序漸進、持續推進,既不好高騖遠,也不因循守舊,正確處理好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戰略與策略、守正與創新、效率與公平、活力與秩序、自立自強與對外開放等一系列重大關系,扎扎實實、踏踏實實地搞現代化建設,方能不斷創造新時代中國發展的新奇跡。

  這是在海南省洋浦經濟開發區拍攝的洋浦國際集裝箱碼頭(2022年12月1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蒲曉旭 攝

  征途漫漫,惟有奮斗。現代化不會從天上掉下來,而是要通過發揚歷史主動精神干出來。今天,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接力棒,歷史地落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奔赴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學習、全面把握、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自信自強、守正創新,凝心聚力、埋頭苦干,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


文章編輯:施筱雯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鐘華論: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上勇毅前行
    2023-3-25 7:25:17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3月24日電 題: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上勇毅前行

      鐘華論

      這是春天里的奮斗號角,這是新征程的進軍號令。

      “從現在起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全黨全國人民的中心任務。”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習近平主席的重要講話堅守人民立場、堅定歷史自信、彰顯使命擔當、指引前進方向,凝聚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磅礴力量。

      東風浩蕩征帆勁,大潮奔涌奮楫先。從春天再出發,14億多中國人民沿著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勇毅前行,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光明未來砥礪奮進!

      (一)

      四川涼山州昭覺縣“懸崖村”貧困戶易地搬遷,鞍鋼礦業曾經塵土飛揚的礦山蛻變為綠色生態園……全國兩會期間,一組衛星對比圖在海外社交媒體刷屏。驚嘆于過去10年中國的發展成就,海外網友紛紛留言:“這是真正的變化”“很令人欽佩”……

      斗轉星移,氣象萬千。從衛星視角瞰中國,中華大地上的滄桑巨變,生動詮釋著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機與活力。穿越歷史的時空,撫今追昔,更令人無限感慨。

      這是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2021年6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岳月偉 攝

      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那個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年代,為了找到救國救民的道路,實現民族復興,無數仁人志士苦苦求索、進行各種嘗試,但都以失敗告終。從太平天國的《資政新篇》,到洋務運動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從戊戌變法的“改良圖強”,到辛亥革命的“資產階級共和國”“振興實業”方案……

      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探索中國現代化道路的重任,歷史地落在了中國共產黨身上。山長水闊不辭其遠,風摧雨折不改其志。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所進行的一切奮斗,就是為了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1945年,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大上明確提出:“中國工人階級的任務,不但是為著建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而斗爭,而且是為著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而斗爭。”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黨提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激勵著廣大中華兒女矢志奮斗。改革開放后,根據新的實際和歷史經驗,我們黨制定了到21世紀中葉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戰略。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已有基礎上繼續前進,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黨員在上海中共一大紀念館里重溫入黨誓詞(2021年6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上下求索,正道滄桑。我們黨100多年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追求民族復興的歷史,也是一部不斷探索現代化道路的歷史。經過數代人不懈努力,我們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這個歷史進程,充滿了艱辛與探索,凝結著鮮血和汗水,見證了苦難與輝煌。

      中國式現代化為什么行?實踐是最有力的證明。曾經一窮二白的國家,如今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曾經連火柴、煤油都要進口的國家,如今已成為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目錄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制造業第一大國;曾經民不聊生、哀鴻遍野的國家,如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人民生活越來越幸福,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極大增強了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們為如何喚醒‘睡獅’、實現民族復興這個重大歷史課題所給出的答案,是選擇自己的道路、做自己的事情。”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僅用幾十年的時間就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贏得了徹底的精神主動、歷史主動、發展主動。

      “中國人能近代化嗎?”這是近百年前,學者們發出的痛切之問。回望歷史風云,極目中華大地,歷史的結論已然在人心深處寫下:中國式現代化走得通、行得穩,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

      (二)

      “只有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實現了。”2020年10月,廣東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面對孫中山先生《建國方略》中的規劃圖,習近平總書記駐足感慨。

      風雨百年路,奮斗鑄輝煌。中國共產黨牢記初心使命、肩負歷史重任,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經過長期不懈努力,讓無數先賢為之魂牽夢縈的現代化理想在中華大地上逐漸成為現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無比光明的前景。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也沒有辜負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歷史和實踐充分證明,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黨的性質宗旨、初心使命、信仰信念、政策主張,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而不是別的什么現代化。黨的二十大明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第一條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明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牢牢把握的五個重大原則,第一條也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為什么要強調黨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領導地位?這是因為,黨的領導直接關系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運、最終成敗。”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明中國式現代化最鮮明的特征和最突出的優勢。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不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是歷史和實踐的結論,更是我們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開辟中國式現代化新境界的根本保證。

      面對紛繁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只有毫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把黨的領導落實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中國式現代化才會前景光明、繁榮興盛。面對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宏偉目標,只有在黨的領導下把遠大理想和階段性目標統一起來,接續奮斗、艱苦奮斗、不懈奮斗,才能確保現代化建設錨定奮斗目標行穩致遠,扎扎實實把“規劃圖”變成“實景圖”。面對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只有在黨的領導下勇于改革創新,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著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才能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注入不竭動力和活力。面對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堅持黨的群眾路線,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才能充分激發全體人民的主人翁精神,匯聚起齊心協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力量。

      這是黨心所向、民心所向、眾望所歸。3月10日上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習近平同志再次全票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旗幟指引方向,核心凝聚力量。新征程上,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14億多中國人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中國式現代化事業必將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沿著正確方向開拓前進,不斷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

      (三)

      “天問”探火,“羲和”逐日,“天宮”遨游,“墨子”傳信,“悟空”探秘,“北斗”導航……一大批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展現著“中國式浪漫”的精彩與魅力,折射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厚文明底蘊。

      2022年11月30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拍攝的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與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太空合影的畫面。新華社記者 郭中正 攝

      樹高千尺有根,水流萬里有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為中華民族邁向現代化提供了豐厚的精神滋養。不忘本來,才能開創未來。實現現代化過程中,如何正確把握和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系,事關國家的前途命運。

      中國共產黨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實踐者,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毛澤東同志曾指出:“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借鑒《禮記·禮運》中關于古代小康社會的描述,提出建設“小康社會”發展目標,有力凝聚和激發了億萬人民的現代化建設熱情。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大力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

      “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習近平總書記這一問蘊含了對中華文明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在聯系最深刻、最準確、最鮮明的判斷。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的現代化,是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思想結晶、實踐典范,彰顯著中華文明中特有的禮樂文明、道德理想、價值取向,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精神基因、精神標識。

      觀眾在“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第五單元“堅定文化自信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展廳內參觀(2022年10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玉薇 攝

      中國式現代化5個方面的中國特色,每個方面都彰顯了中華文化的獨特氣質和思想內涵,澎湃著中華文明的蓬勃生命力。在“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實踐中,可以感知“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在“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不懈追求中,可以發現“國之稱富者,在乎豐民”的治理理念;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統籌兼顧中,可以體會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風范品格;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扎實行動中,可以感悟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發展理念;在“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堅定抉擇中,可以讀懂講信修睦、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

      “我們從哪里來?我們走向何方?中國到了今天,我無時無刻不提醒自己,要有這樣一種歷史感……”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堅定的文化自覺與自信,引領中國人民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上砥礪奮進。中國式現代化之根,立于5000多年中華文明的深厚土壤;中國式現代化之魂,融入14億多中國人民的精神血脈。“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中國式現代化具有深厚、廣泛的歷史基礎、文化基礎、群眾基礎,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注入了源源不竭的前進動力。

      游客在天津古文化街游玩時留影(2023年1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

      習近平總書記在為《復興文庫》所作的序言中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傳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站立在廣袤的神州大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我們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

      (四)

      從提出“把發展成果不斷轉化為生活品質”,到強調“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從要求“緊緊抓住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到宣示“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與代表委員們共商國是、共謀大計,貫穿著一條思想主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哲學家有言,人是萬物的尺度。從《共產黨宣言》中“解放全人類”的歷史宏愿,到《資本論》中關于共產主義是“一個更高級的、以每一個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的理想追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一貫主張。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一代代共產黨人勇往直前以赴之,艱苦奮斗以求之,殫精竭慮以成之。

      “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現代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斷,既是對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的繼承與發展,也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目的與價值旨歸。

      從人的維度來理解,中國式現代化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追求物質富足、精神富有,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中國式現代化堅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現代化方向的人民性,開辟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新境界。

      現代化是什么?對老百姓來說,現代化看得見、摸得著、可體驗,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激蕩在追夢之路上。曾幾何時,現代化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樸素憧憬。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現代化期盼日益精彩紛呈:更加殷實的日子,智能化的生活,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生態,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豐富充實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中國式現代化“致廣大”的壯美畫卷里,每個人都能找到“盡精微”的幸福坐標。

      天鵝在河南省三門峽黃河濕地嬉戲(2022年11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進現代化最堅實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一切為民者,則民向往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之所以走得通、行得穩,關鍵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持續促進人民的幸福安康,從而成為廣大人民的心之所向、行之所往,不斷集聚起澎湃不息的創造偉力。

      不負好春光,耕耘新希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熱潮激蕩神州大地。“新農人”扎根希望的田野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產業工人為發展高端制造業默默奉獻,科研工作者潛心攻關奮力破解“卡脖子”難題,醫務人員堅守崗位為人民健康保駕護航,文化工作者精心創作推出更多更好“精神食糧”,民營企業家抓住市場機遇譜寫新的創業史……點點星光,匯聚成炬,每個人都擔一份責、盡一份力,不斷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添磚加瓦、增光添彩,就將匯成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無窮力量!

      (五)

      “我們究竟需要什么樣的現代化?怎樣才能實現現代化?”3月15日,在以“現代化道路:政黨的責任”為主題的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系統闡釋破解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歷史之問的中國答案,為探索現代化道路、推動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注入信心與力量。

      縱覽歷史,各國探索現代化道路的歷程充滿艱辛。有人形象地把現代化比作一場“國際馬拉松賽”,自18世紀后期英國工業革命興起,西方國家率先開啟現代化進程,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或主動或被動地加入“比賽”。在對現代化道路的探索中,一些發展中國家不顧自身發展的國情和歷史方位,全盤照搬西方模式,結果發展過程極為艱難。歷史的教訓十分深刻:照搬沒有出路,模仿導致迷失。人類歷史上沒有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可以通過依賴外部力量、照搬外國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趨實現強大和振興。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既要遵循現代化一般規律,更要立足本國國情,具有本國特色。

      游客在海南省海口市日月廣場逛古風市集(2023年2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郭程 攝

      “‘什么是發展’‘什么是民主’‘什么是好的治理’,我發現,對于這些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問題,中國給出了不同的答案”,正如法國專家布魯諾·吉格所說,中國式現代化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等及其偉大實踐,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

      中國式現代化“新”在何處?實踐正在書寫答案:它摒棄了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兩極分化的現代化、物質主義膨脹的現代化、對外擴張掠奪的現代化老路,走出了一條以人民為中心、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追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平發展的新路。中國式現代化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既基于自身國情、又借鑒各國經驗,既傳承歷史文化、又融合現代文明,既造福中國人民、又促進世界共同發展,是我們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也是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必由之路。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曾預言:“如果中國能夠在社會和經濟的戰略選擇方面開辟出一條新路,那么就會證明自己有能力給全世界提供中國與世界都需要的禮物。”中國式現代化拓展了現代化的內涵、發展的道路、實現現代化的方式,徹底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現了現代化的另一幅圖景,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它雄辯地表明:現代化不是少數國家的“專利品”,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單選題”,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現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標準。它給世界各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帶來深刻啟示:只要堅守人民至上理念、秉持獨立自主原則、樹立守正創新意識、弘揚立己達人精神、保持奮發有為姿態,各國有權利也有能力基于自身國情自主探索各具特色的現代化之路,把國家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近日,一則重要消息從北京傳遍世界,為當前動蕩不安的世界注入了寶貴的正能量:在中國推動和支持下,沙特和伊朗在北京對話取得重要成果,沙伊同意恢復外交關系,開展各領域合作。這是對話的勝利、和平的勝利,得到國際社會普遍贊譽。

      在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期間,習近平主席同普京總統就烏克蘭危機進行了坦誠、深入的交流。中俄元首簽署聯合聲明,強調通過和談解決烏克蘭危機。中國真心誠意致力于勸和促談,推動停火止戰,體現了中國負責任的大國擔當,符合包括俄烏在內的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人民的利益和期待。

      從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到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再到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中國始終不渝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以實際行動和扎實成效告訴世人:中國實現現代化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長,是國際正義力量的壯大。

      共行天下大道,共創光明未來。新征程上,新時代中國與世界攜手同行現代化之路,必將為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事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六)

      “這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現代化,也是難度最大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刻思考發人深省。

      惟其艱巨,所以偉大;惟其艱巨,更顯榮光。在人類200多年的現代化進程中,實現工業化的國家不超過30個、人口不超過10億。14億多人口的中國實現現代化,將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使世界上實現現代化的人口翻一番多,徹底改寫現代化的世界版圖。大國之大,也有大國之重。光是解決14億多人的吃飯問題,就是一個不小的挑戰。還有就業、分配、教育、醫療、住房、養老、托幼等問題,哪一項解決起來都不容易,哪一項涉及的人群都是天文數字。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也是負重前行的艱辛探索。

      安徽省蒙城縣雙澗鎮農民為小麥噴灑防治病蟲害藥物(2023年2月27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胡衛國 攝)

      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我們要始終保持“積跬步至千里”的歷史耐心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戰略定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前途光明,任重道遠。越是亂云飛渡,越要有道不改、志不變的決心,不為各種風險所懼,不為逆風逆流所擾,錨定既定的戰略目標向前進,一張藍圖干到底。大道無垠,行者無疆。堅定不移走好自己的路,心無旁騖做好自己的事,我們就一定能不斷開創中國式現代化事業發展新境界。

      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我們要始終發揚“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斗爭精神。道有夷險,履之者知。康莊大道并不等于一馬平川,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不可能順風順水,必然會遇到各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挑戰、艱難險阻,必須勇于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一仗接著一仗打,一關接著一關闖。堅持底線思維,保持戰略清醒,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我們就一定能通過頑強斗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

      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我們要始終遵循“十個指頭彈鋼琴”的科學方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個領域,關系治黨治國治軍、內政外交國防等方方面面,必須按規律辦事、有章法實施,做到統籌兼顧、系統謀劃、整體推進。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穩中求進、循序漸進、持續推進,既不好高騖遠,也不因循守舊,正確處理好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戰略與策略、守正與創新、效率與公平、活力與秩序、自立自強與對外開放等一系列重大關系,扎扎實實、踏踏實實地搞現代化建設,方能不斷創造新時代中國發展的新奇跡。

      這是在海南省洋浦經濟開發區拍攝的洋浦國際集裝箱碼頭(2022年12月1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蒲曉旭 攝

      征途漫漫,惟有奮斗。現代化不會從天上掉下來,而是要通過發揚歷史主動精神干出來。今天,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接力棒,歷史地落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奔赴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學習、全面把握、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自信自強、守正創新,凝心聚力、埋頭苦干,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


    文章編輯:施筱雯 
     
    相關信息:
    微視頻|大道同行
    時政微視頻丨命運與共
    時政特稿·行大道丨共建世界文明百花園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第一集思想力量
    習近平的天下情懷
    二十大報告學習筆記丨人類命運共同體篇
    外國人心目中的習近平 | 解答世界之問的大國領袖
    天下一家
    擘畫發展藍圖 深化務實合作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