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 亚洲 网友自拍,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久久区,国产 抽搐在线观看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副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時政特稿丨書寫新時代的雷鋒故事
更新時間:2023-2-24 20:29:39    來源:新華社

雷鋒,一個名字,一種精神,一座豐碑,在幾代中國人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1958年,中國大力發展鋼鐵工業,鞍山鋼鐵廠從全國抽調上千名技術人員。遠在湖南長沙團山湖農場的雷正興決定報名前往。

填表的時候,金字旁的“鋒”字讓他覺得自己有了鋼鐵般的力量,他正式改名為雷鋒。

1963年3月5日,毛澤東“向雷鋒同志學習”題詞發表。隨后,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也相繼題詞,發出學習雷鋒的偉大號召。

“雷鋒是時代楷模”“雷鋒精神是永恒的”,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弘揚雷鋒精神發表重要講話。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今天,雷鋒精神給我們怎樣的啟迪?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工廠里、文藝隊、汽車班、出差路上,經常能看到雷鋒埋頭鉆研、幫助戰友、服務人民的身影。

“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

從1961年開始,雷鋒經常應邀去外地作報告,于是就留下這樣的贊譽。

一次在沈陽站換車,雷鋒用自己的津貼費為一位丟了車票和錢的中年婦女買了一張去吉林的火車票。這位婦女含著眼淚問:“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個單位的?”雷鋒回答:“我叫解放軍,就住在中國。”

在日記里,他這樣寫道——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

△2018年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撫順市參觀雷鋒紀念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永恒體現的不是物理時間存在的長短,雷鋒去世時22歲,把有限的人生變成了永恒。”

新時代與雷鋒所處的年代情況不同、挑戰不同,但戰勝挑戰、贏得勝利所需要的進取銳氣沒有變,所展現的雷鋒精神沒有變。

脫貧攻堅一線,幾十萬“雷鋒式”扶貧干部迎難而上,書寫了人類歷史上最成功的脫貧故事;

抗擊疫情戰場,病房里、社區內、小村口、網絡上,“雷鋒”無處不在,愛心匯聚成河,平凡而偉大的雷鋒精神更顯彌足珍貴;

北京冬奧期間,近2萬名賽會志愿者、約20萬人次的城市志愿者,用“雷鋒式奉獻”參與冬奧、服務冬奧,讓“一起向未來”的交響更加響亮。

……

超越時空,雷鋒精神成為照亮我們砥礪奮進的精神火炬。

遼寧省鞍山市,一座城,兩代雷鋒。

△1977年,郭明義(后排左三)報名參軍,成為一名解放軍戰士。

1977年1月,時任遼寧省軍區鞍山軍分區副政委的老紅軍余新元,親手把郭明義送上了運兵的專列;1960年1月,余新元還曾把另一個小伙送上軍列,他就是雷鋒。

當兵5年,郭明義種過菜、喂過豬、做過飯,干的全是臟活苦活。但是他從不抱怨,而且把每件事情都能做好,在部隊里多次受到嘉獎。

“退伍走時,連長拍著我的肩膀說,明義,你在部隊是學雷鋒標兵,回到自己的崗位上,一定要把雷鋒精神堅持下去。”郭明義回憶道。

退伍以后,他長期參與社會公益事業。面對很多需要幫助的人,郭明義發起成立愛心志愿者團隊,發動更多的人參加社會公益活動。

2014年3月,“郭明義愛心團隊”收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在信中,總書記希望大家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向上向善,從“贈人玫瑰、手有余香”中感受善的力量,以實際行動書寫新時代的雷鋒故事,為實現中國夢有一分熱發一分光。

△2020年2月21日,“郭明義愛心團隊”小分隊隊員將水果和雞蛋等捐贈物資送到馳援武漢的遼寧醫療隊手中。

如今,橙色的、紅色的馬甲,是志愿服務的“標識”。在中華大地,志愿者的形象與雷鋒精神一脈相承。截至2022年底,我國注冊志愿者已超過2.3億人。志愿服務已經成為新時代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升社會文明程度不可忽視的新興力量。

他們走進社區、走進鄉村、走進基層,為他人送溫暖、為社會作貢獻,充分彰顯了理想信念、愛心善意、責任擔當。

2019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向中國志愿服務聯合會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致賀信時說:“希望廣大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志愿服務工作者立足新時代、展現新作為,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繼續以實際行動書寫新時代的雷鋒故事。”

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

“雷鋒、郭明義、羅陽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愛的胸懷、忘我的精神、進取的銳氣,正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最好寫照,他們都是我們‘民族的脊梁’。”

△撫順雷鋒紀念館展出的雷鋒的日記本

從農業社的記工員、縣鄉政府的通信員,到農場的拖拉機手、工廠的推土機手,再到人民軍隊的汽車兵……雷鋒幼孤少貧,一路走來,并不容易。

對待困難,他說:“這些困難……‘紙老虎’而已。問題是我們見虎而逃呢,還是‘遇虎而打’?”對待堅持,他說:“釘子有兩個長處,一個是擠勁,一個是鉆勁。我們在學習上,也要提倡這種釘子精神,善于擠,善于鉆。”

“學習雷鋒精神,就要把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質追求融入日常的工作生活,在自己崗位上做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在撫順雷鋒紀念館參觀時,習近平總書記說,雷鋒是一個時代的楷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不斷闖關奪隘,也需要更多的時代楷模。

△2022年3月3日,江西省吉安市新干縣實驗小學的少先隊員將心里話貼在“雷鋒叔叔,我想對您說...”的倡議海報上。

今天,我們正大力推進的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

在撫順雷鋒紀念館參觀時,習近平總書記說,雷鋒精神“是五千多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革命文化的結合”。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雷鋒精神,將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增添精神力量。

我們正大力推進的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探索性事業,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

同困難作斗爭,是物質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對壘。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穩,一個民族才能在歷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頭。

2021年9月,黨中央批準了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雷鋒精神被納入其中。雷鋒精神、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這些精神凝聚起堅不可摧的中國力量。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撫順雷鋒紀念館所說:“如果13億多中國人、8900多萬黨員、400多萬黨組織都能學習雷鋒精神,都能在自己的崗位上做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我們的凝聚力、戰斗力將無比強大,我們將無往而不勝。”

文章編輯:趙銀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時政特稿丨書寫新時代的雷鋒故事
    2023-2-24 20:29:39    來源:新華社

    雷鋒,一個名字,一種精神,一座豐碑,在幾代中國人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1958年,中國大力發展鋼鐵工業,鞍山鋼鐵廠從全國抽調上千名技術人員。遠在湖南長沙團山湖農場的雷正興決定報名前往。

    填表的時候,金字旁的“鋒”字讓他覺得自己有了鋼鐵般的力量,他正式改名為雷鋒。

    1963年3月5日,毛澤東“向雷鋒同志學習”題詞發表。隨后,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也相繼題詞,發出學習雷鋒的偉大號召。

    “雷鋒是時代楷模”“雷鋒精神是永恒的”,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弘揚雷鋒精神發表重要講話。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今天,雷鋒精神給我們怎樣的啟迪?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工廠里、文藝隊、汽車班、出差路上,經常能看到雷鋒埋頭鉆研、幫助戰友、服務人民的身影。

    “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

    從1961年開始,雷鋒經常應邀去外地作報告,于是就留下這樣的贊譽。

    一次在沈陽站換車,雷鋒用自己的津貼費為一位丟了車票和錢的中年婦女買了一張去吉林的火車票。這位婦女含著眼淚問:“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個單位的?”雷鋒回答:“我叫解放軍,就住在中國。”

    在日記里,他這樣寫道——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

    △2018年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撫順市參觀雷鋒紀念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永恒體現的不是物理時間存在的長短,雷鋒去世時22歲,把有限的人生變成了永恒。”

    新時代與雷鋒所處的年代情況不同、挑戰不同,但戰勝挑戰、贏得勝利所需要的進取銳氣沒有變,所展現的雷鋒精神沒有變。

    脫貧攻堅一線,幾十萬“雷鋒式”扶貧干部迎難而上,書寫了人類歷史上最成功的脫貧故事;

    抗擊疫情戰場,病房里、社區內、小村口、網絡上,“雷鋒”無處不在,愛心匯聚成河,平凡而偉大的雷鋒精神更顯彌足珍貴;

    北京冬奧期間,近2萬名賽會志愿者、約20萬人次的城市志愿者,用“雷鋒式奉獻”參與冬奧、服務冬奧,讓“一起向未來”的交響更加響亮。

    ……

    超越時空,雷鋒精神成為照亮我們砥礪奮進的精神火炬。

    遼寧省鞍山市,一座城,兩代雷鋒。

    △1977年,郭明義(后排左三)報名參軍,成為一名解放軍戰士。

    1977年1月,時任遼寧省軍區鞍山軍分區副政委的老紅軍余新元,親手把郭明義送上了運兵的專列;1960年1月,余新元還曾把另一個小伙送上軍列,他就是雷鋒。

    當兵5年,郭明義種過菜、喂過豬、做過飯,干的全是臟活苦活。但是他從不抱怨,而且把每件事情都能做好,在部隊里多次受到嘉獎。

    “退伍走時,連長拍著我的肩膀說,明義,你在部隊是學雷鋒標兵,回到自己的崗位上,一定要把雷鋒精神堅持下去。”郭明義回憶道。

    退伍以后,他長期參與社會公益事業。面對很多需要幫助的人,郭明義發起成立愛心志愿者團隊,發動更多的人參加社會公益活動。

    2014年3月,“郭明義愛心團隊”收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在信中,總書記希望大家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向上向善,從“贈人玫瑰、手有余香”中感受善的力量,以實際行動書寫新時代的雷鋒故事,為實現中國夢有一分熱發一分光。

    △2020年2月21日,“郭明義愛心團隊”小分隊隊員將水果和雞蛋等捐贈物資送到馳援武漢的遼寧醫療隊手中。

    如今,橙色的、紅色的馬甲,是志愿服務的“標識”。在中華大地,志愿者的形象與雷鋒精神一脈相承。截至2022年底,我國注冊志愿者已超過2.3億人。志愿服務已經成為新時代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升社會文明程度不可忽視的新興力量。

    他們走進社區、走進鄉村、走進基層,為他人送溫暖、為社會作貢獻,充分彰顯了理想信念、愛心善意、責任擔當。

    2019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向中國志愿服務聯合會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致賀信時說:“希望廣大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志愿服務工作者立足新時代、展現新作為,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繼續以實際行動書寫新時代的雷鋒故事。”

    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

    “雷鋒、郭明義、羅陽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愛的胸懷、忘我的精神、進取的銳氣,正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最好寫照,他們都是我們‘民族的脊梁’。”

    △撫順雷鋒紀念館展出的雷鋒的日記本

    從農業社的記工員、縣鄉政府的通信員,到農場的拖拉機手、工廠的推土機手,再到人民軍隊的汽車兵……雷鋒幼孤少貧,一路走來,并不容易。

    對待困難,他說:“這些困難……‘紙老虎’而已。問題是我們見虎而逃呢,還是‘遇虎而打’?”對待堅持,他說:“釘子有兩個長處,一個是擠勁,一個是鉆勁。我們在學習上,也要提倡這種釘子精神,善于擠,善于鉆。”

    “學習雷鋒精神,就要把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質追求融入日常的工作生活,在自己崗位上做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在撫順雷鋒紀念館參觀時,習近平總書記說,雷鋒是一個時代的楷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不斷闖關奪隘,也需要更多的時代楷模。

    △2022年3月3日,江西省吉安市新干縣實驗小學的少先隊員將心里話貼在“雷鋒叔叔,我想對您說...”的倡議海報上。

    今天,我們正大力推進的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

    在撫順雷鋒紀念館參觀時,習近平總書記說,雷鋒精神“是五千多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革命文化的結合”。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雷鋒精神,將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增添精神力量。

    我們正大力推進的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探索性事業,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

    同困難作斗爭,是物質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對壘。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穩,一個民族才能在歷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頭。

    2021年9月,黨中央批準了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雷鋒精神被納入其中。雷鋒精神、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這些精神凝聚起堅不可摧的中國力量。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撫順雷鋒紀念館所說:“如果13億多中國人、8900多萬黨員、400多萬黨組織都能學習雷鋒精神,都能在自己的崗位上做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我們的凝聚力、戰斗力將無比強大,我們將無往而不勝。”

    文章編輯:趙銀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