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 亚洲 网友自拍,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久久区,国产 抽搐在线观看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副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肩負使命,在鄉村振興一線實干
——開年走訪駐村第一書記
更新時間:2023-2-20 19:39:08    來源:大河網

  “張大哥,地里的麥子沒問題吧?”

  “好得很!”

  小麥返青拔節,進入春管的關鍵時期。四川廣漢市向陽鎮高壽村,田間地頭綠油油一片,這段時間,駐村第一書記申淼格外忙碌。

  被叫作“張大哥”的張運林是種糧大戶,往年這個時候,他都要為防治病蟲害發愁。今年不一樣了,申淼聯系的省農科院專家送來了新品種,高產還抗病蟲害。張運林一鼓作氣,把播種面積從400畝擴大到了600余畝。

  春天,是復蘇的季節,也是忙碌的季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接續推進鄉村振興中,要繼續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提高基層黨組織的政治素質和戰斗力。”完成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后,中央決定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任務重的村,繼續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

  這個春天,同申淼一樣,在農村地區,廣大駐村第一書記正在田間地頭、群眾身邊忙碌著,肩負著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使命。

  建強戰斗堡壘、發展富民產業、深化鄉村治理、解決群眾難題……廣大駐村第一書記奮躍而上、飛速奔跑,和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希望的田野上,寫下一個個春天的故事。

  產業振興,讓發展路子更寬、基礎更牢

  淅瀝春雨中,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下南鄉玉環村滿目蔥蘢,生機勃勃。駐村第一書記韋帥君跑上山,揮著草帽,沖著正在割牧草的村民喊:“好消息!好消息!后天有人來收牛!”

  “謝謝韋書記!我們加緊干,讓牛多上點膘,賣個好價錢!”村民們個個喜上眉梢,農活干得更起勁兒了。

  2020年,環江毛南族自治縣退出貧困縣序列。習近平總書記對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作出重要指示,希望鄉親們把脫貧作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點,再接再厲,繼續奮斗,讓日子越過越紅火。

  鞏固脫貧成果,接續推進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關鍵,也是韋帥君駐村后著力最多的工作。

  發展產業,首先要因地制宜。韋帥君走訪發現,村里有養牛的傳統。專家現場勘測論證,說適合搞養殖。明確方向,說干就干——利用粵桂協作和產業獎補資金激勵,動員132戶脫貧戶養牛;開辦養牛技術培訓班,邀請農業專家和龍頭企業技術員“傳經送寶”;發展養殖專業合作社,擴大養殖規模……

  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發展香牛養殖、優質稻種植等特色產業,玉環村村民人均純收入增加到14629元。看著鄉親們綻開的笑臉,韋帥君干勁十足:“我們還要向科技要產量要質量,繼續拓寬香牛銷路。”

  產業興則農村興。廣大駐村第一書記深入村寨,走村入戶了解農戶想法,向產業能手和致富能人尋思路、找方法,千方百計為村子蹚出發展路子。

  產業振興,要向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要效益,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效益,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

  “忙不過來啦!”剛送走一批參觀的客人,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菖蒲塘村駐村第一書記唐金生擦著汗,從一大早忙到下午1點,總算有時間歇歇腳。

  “從大年初三開始,每天都有八九個團隊來到村里搞團建、逛果園、打糍粑,還好有新改造好的農家院,能一次性接待100多人用餐。”唐金生說。去年,村集體組建菖蒲塘村農旅公司,對長坳片區的深坨苗寨重新開發利用,接待能力上了一個臺階。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菖蒲塘村考察調研,強調扶貧開發要同做好農業農村農民工作結合起來,同發展基本公共服務結合起來,同保護生態環境結合起來,向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整體素質要效益。近年來,菖蒲塘村村民鉚足了勁,將村子發展成了遠近聞名的水果之鄉,獼猴桃育苗和嫁接技術輸出到各地,農旅融合發展勢頭也越來越好。

  這個春天,唐金生和工作隊隊員們最關心的是返鄉創業園的招商引資。去年,菖蒲塘村成功申報州級返鄉創業園項目,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社局將連續3年支持,第一年200萬元資金已到位。如今第一批企業已經入園,村里的菖蒲塘品牌也已授權使用,每年村里可以獲得15萬元品牌授權費,還有梯級效益分紅。

  春節期間,菖蒲塘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樣品試制車間,一直沒有關機斷電。“菖蒲塘”牌獼猴桃汁、西柚汁的樣品不斷下線裝箱,發往多地。工作隊隊員和村干部集體出動,為推廣新產品四處“吆喝”。

  唐金生盤算:“傳統種植業已具規模,但也到了轉型升級與三產融合發展的關鍵時期。一直賣水果、賣苗木的菖蒲塘村,能否實現賣品牌、賣商品,今年是關鍵之年。”

  產業振興,落腳點是讓農民實現增收致富,要讓農民有活干、有錢賺。

  內蒙古喀喇沁旗的馬鞍山村,地處燕山山脈七老圖山系深處,“一把鋤頭二畝田,面朝黃土背朝天”曾是真實的生活寫照。

  2019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馬鞍山村考察時強調,要堅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林則林,把產業發展落到促進農民增收上來。

  “山葡萄種植過于分散,我們應該流轉土地,實行精細化、統一管理……”春節剛過,村黨群服務中心里,駐村第一書記烏曉亮和村干部坐在一起,討論新一年怎么干。

  烏曉亮2018年8月加入駐村工作隊,去年成為駐村第一書記。多年幫扶中,駐村工作隊逐漸確定了村子產業發展的方向——山葡萄產業和鄉村旅游。

  成立專業合作社和山葡萄酒釀造公司,帶動120多名村民務工,形成從種植到生產到銷售的完整產業鏈……接續奮斗,幾年光景,葡萄架上的“紫珠珠”變成了老百姓腰包中的“錢串串”。

  “山葡萄不愁銷路,我家這6畝地一年下來怎么也能有兩三萬元。”村民鄭林高興地說。

  山葡萄產業起來了,農旅融合發展有了基礎。村里就勢把山葡萄種植基地的田園風光、休閑體驗與自然風景融為一體,發展鄉村旅游。目前,全村已有16家農家樂,累計接待游客近40萬人。

  口袋越來越鼓,干勁越來越足。村民王子成2019年7月辦起了農家樂,生意火爆超出預期:“去年,我家接待了5000多名游客,純收入15萬元。”烏曉亮又從中協調,脫貧戶與農家樂聯手,村民自家種的蔬菜瓜果、養的雞鴨牛羊也有了銷路。

  “今年,我們計劃將村里閑置的48戶房屋改造成精品民宿,建設民族團結示范街,售賣豆包、豆腐、葡萄酒等特色產品,并搭建文化大舞臺,吸引更多游客前來。”談起下一步工作打算,烏曉亮信心滿滿。

  眼下正是早春時節,廣大駐村第一書記在田野鄉村思考著、忙碌著、奮斗著,牢牢牽住產業發展的“牛鼻子”,發展特色種養、生態旅游、民俗文化,做大做優做強具有鄉土特色的農產品,與鄉親們一起不斷繪就產業振興的美好畫卷。

  精細治理,讓鄉村更和美、更宜居

  污水溝成了清水塘、廣場安裝了健身器、中心村多了休閑亭……安徽黃山市休寧縣溪口鎮長豐村幾年間的變化,讓村民豎起了大拇指。走進村里,石凳參差錯落,磚瓦擺放有序,草木萌發生機。

  說起以前,村民直搖頭。村子偏,藏在大山;人口少,卻經常鬧矛盾。駐村第一書記程德進來到村子工作后,這里開始發生改變。

  “長豐申請上了省級美麗鄉村中心村建設項目,這可不容易,村里咋沒動靜?”2021年6月,程德進進村了解情況后連夜開會,一問才知,對于“美麗鄉村”建設,村民壓根兒沒概念。

  “一說環境要改,紛紛叫好,聽說要動自家的地,門一關,不搭理。”程德進回憶。村中原有個曬谷場,時間一長,搭旱廁、碼柴火、養家禽,臭味刺鼻。七八分地,涉及10多戶村民,要是不啃下這塊“硬骨頭”,治理別的地方就甭提。

  程德進和村兩委干部決定將曬谷場改造成小公園,既改善鄉村環境,村民們也有了拉家常的地方。他和工作隊一道,白天商討對策,晚上入戶談心,意見終于達成一致。

  拆掉柴火棚,旱廁改水廁,雜樹遷移走,撒上花草籽。曬谷場化身小公園。在美麗鄉村中心村建設評比中,長豐村拿到了第一名的好成績。“以前朋友要來,我們擺手勸退,現在都吆喝大伙兒來家里做客呢!”村民王銀花說。

  讓鄉村更美、人更舒適,離不開精細化、科學化的管理治理。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廣大駐村第一書記立足實際,從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科學規劃布局、深化環境治理、妥善化解矛盾,下一番“繡花”功夫精細化治理,一個個村莊美起來,鄉親們生活更舒心,獲得感滿滿。

  “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云南大理市喜洲鎮寺里村就在洱海邊,大部分土地都在環保紅線里,規劃和發展都要小心翼翼。

  “不碰紅線,就要千方百計用好現有資源。”駐村第一書記朱家陽同村兩委干部商量決定,用好村里閑置的部分老宅,統一規劃修繕,吸引游客入住。

  資金哪里來?朱家陽和村干部一邊往外跑招商引資,一邊發動黨員干部入戶動員村民參與。村民楊利昆爽快答應,拿出了自家老宅:“村里統一修統一管,省心省力還有錢賺,何樂不為?”

  很快,老宅修繕一新,游客紛至沓來。如今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旅游大有前景,朱家陽和村民一樣,新的一年充滿干勁。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黨員干部。”在農村,黨員干部就是左鄰右舍,實現鄉村高水平發展、高質量治理,離不開黨員帶頭。

  浙江杭州市余杭區良渚街道新港村,毗鄰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屬于遺址保護區,村內散落著多處遺址點,同樣面臨著嚴格的文物前置審批要求,許多村民要建房卻犯了難。

  村民金大伯住房窄小破舊,向村里申請異地新建房屋,便因為區域可能存在文物遺址“卡了殼”。新建審批有難度,村民需求很迫切,怎么辦?

  “無論在隔壁村非保護區集中安置點建房,還是原址重建,村里一定幫忙做好材料申請和審批代辦服務!”駐村第一書記王冠軍拿出服務方案。此前,王冠軍帶上遺址管委會和街道業務人員,還叫上村里的老黨員,已經來了好幾趟。金大伯被王冠軍的真誠打動,選擇了原址重建。

  為順利化解建房矛盾,王冠軍組織村里黨員摸排收集村民需求,提前做好方案設計。“只有了解群眾需求和痛點到底在哪里,工作才事半功倍。”王冠軍說。

  “小孩上學難,老人看病難,需進一步解決”“要豐富文化生活,舉辦更多文娛活動”……拿著黨員們收集到的訴求,王冠軍有了思路。

  新港村與良渚文化村未來社區毗鄰,王冠軍謀劃推進“村社聯動雙強雙富”項目,與良渚文化村在黨建共治、交通共聯、產業共富、民生共享、文化共生等5個領域開展雙向合作,帶動鄉村農文旅產業發展和村民增收致富不說,更迅速補齊新港公共服務配套的不足。

  如今的新港村,新落成的住房與環境相得益彰。茶余飯后,隔壁未來社區的老年食堂、村民活動中心、文體設施里,時常看到新港村村民。

  “鄉村治理宜疏不宜堵,及時化解矛盾、回應訴求,才能讓村民過得舒心、安心。”王冠軍說。

  排憂解難,成為群眾貼心人、暖心人

  “人民”二字重千鈞。駐村第一書記來到村里,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就是要增進群眾感情,學好做群眾工作。

  把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當做頭等大事,做好一件件民生實事,廣大駐村第一書記靠實干贏得了村民的認可,也在處理一件件棘手事中得到歷練成長。

  剛過完年,山東濟南市歷城區柳埠街道清水圈村駐村第一書記吳元雷便出發來到了淄博,這已經是他第七次出門取經了,目的只有一個:解決村民獼猴桃種植難題。

  “盡量剪梢留芽,一般強壯的母枝可留12至15個飽滿芽。”在淄博市源泉鎮獼猴桃基地,王志廣教授向吳元雷傳經送寶,吳元雷邊記錄邊錄音。

  清水圈村是個小山村,水田少、山地多,適合種果樹。但前些年種植的獼猴桃果子小、口味酸、銷量低,村民把愁悶寫在臉上。

  “大家伙兒的辛勤付出決不能白費!”吳元雷一步步學到了真技術,“用大棚架培植”“鐵絲拉緊拉實,越牢越好”……在他的努力下,村黨支部領辦了專業合作社,引進新品種,獼猴桃產業越做越大,村民臉上樂開了花。

  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廣大駐村第一書記帶著一顆火熱的心,用心用情用力為群眾排憂解難,成為群眾身邊的貼心人、暖心人。

  58歲的鄭衛平是湖北咸寧市通城縣塘湖鎮望湖村駐村第一書記,快要退休了,每天想的卻是如何“找工作”。

  原來,鄭衛平春節期間入戶走訪時了解到,村里賦閑在家的務工人員有20多人。“沒工作就沒法養家”,鄭衛平聯系縣人社局等部門,想方設法解決村民就業難題,多家公司負責人來到村里商談,現場提供就業崗位。

  “我和妻子現在都在縣城陶瓷廠上班,一個月工資3000多元,包吃包住,還能就近照顧老人和孩子。”村民黃三兵激動地說。

  籌資建設安全飲水工程,家家戶戶用上自來水;聯系通信公司新建通信塔,實現光纖入戶、家家通網;籌資把水泥路修到了村民家門口……駐村幾年間,鄭衛平帶著鄉親們補足基礎設施短板,生活越來越便利。

  “怎么找到工作突破口?群眾的需求,就是工作的方向。”這是申淼的駐村心得。

  擔任高壽村駐村第一書記這兩年,申淼最大的收獲,是練就了一身群眾工作本領。

  “申書記,這條溝村里每年都清淤,但效果不好,一下大雨就堵塞。”一次走訪中收集到的一條意見,讓他忙碌了兩個多月。經多方籌措募集資金,村民投工投勞,一條標準化溝渠修建完成,農忙用水也不用發愁了。

  “辦實事,就要辦到群眾心坎上。”申淼帶領駐村工作隊爭取到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硬化田間道路;逐一入戶走訪脫貧戶,幫助他們就業創業;爭取到農業產業園科技服務中心項目,打造集特色農產品展示、日間照料、為民便捷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服務中心……高壽村的鄉村振興路,正越走越寬。

  選派干部到村任第一書記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給黨和國家事業培養一批熟悉基層、對群眾有深厚感情的優秀年輕干部。

  廣大駐村第一書記把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作為工作落腳點,努力當好黨和群眾的連心橋,讓黨群關系更緊密、更融洽;自己也在千頭萬緒的工作中,接地氣、經風雨、長才干,有了沉甸甸的收獲。

  引才聚力,建強黨支部、留下好隊伍

  農村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關鍵靠支部。

  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黨全國的首要政治任務。推進學習進支部、到個人、全覆蓋,組織干部及時學、全面學——在鄉村振興一線,廣大農村基層黨組織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讓黨的二十大精神在一線落地生根,凝聚起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強大力量。

  暖陽下,寧夏固原市涇源縣大灣鄉楊嶺村的村民廣場上,坐得滿滿當當。在駐村第一書記雷先鋒的組織下,黨員養殖戶正向村民們講授春季養牛常見疾病的防治知識。

  在楊嶺村,這樣的場景大家并不陌生。“村黨支部每月都指定黨員主持‘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既教育黨員,也能強化支部建設。”雷先鋒說。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雷先鋒和村兩委班子組織的“農民夜校”“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讓黨員模范農戶站了出來,成為帶領村民學習技術、發展產業的領頭羊。同時,按照“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楊嶺村成立產業聯合黨支部,養殖、苗木、旅游等特色產業搞得有聲有色。

  給錢給物,不如建個好支部。支部強了,干部有威信了,干事就不再難了。

  從制度設計上來說,派駐第一書記到村任職,就是要將政治過硬、能力突出、作風優良的干部派下去,以力量下沉的方式,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強組織保障。

  廣大駐村第一書記不辱使命,想方設法克服困難,抓班子、帶隊伍,建設堅強戰斗堡壘,提升干部能力水平。

  “山路彎彎入林間,白云朵朵水潺潺……”走進海南五指山市水滿鄉毛納村,遠遠傳來悅耳的童聲合唱。剛過去的春節假期,長桌宴、竹竿舞、童聲合唱團……風情獨特的毛納村讓游客們流連忘返。

  為了這樣熱鬧的場景,全村緊張籌備了好幾個月。毛納村駐村第一書記高力說:“各村小組長都動了起來,發動群眾骨干一起干。村干部王振珠年富力強,讓他來挑擔子,正好鍛煉一下組織管理水平。”

  要把大家組織起來沒那么容易。高力及時找王振珠談心,啟發工作思路。工作有條不紊,歌舞隊組建起來了,還吸納了不少周邊村村民,整個水滿鄉都成了表演舞臺。“有的村民,光跳舞一項,一個月就能掙1000多元咧!”王振珠很有成就感。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但不少農村地區人才外流,存在“空心化”問題,必須吸引人才返鄉干事創業,為鄉村振興儲備一支干部人才隊伍。

  駐村第一書記們一方面發展壯大鄉村,吸引人才回流;同時也加大“引”的力度,想方設法匯聚多方人才和力量。

  “吸引更多能人返鄉,為村里留下一支帶不走的工作隊。”陜西綏德縣張家砭鎮郝家橋村駐村第一書記常晉乾,一進村就給自己定下了任務。駐村這兩年,一到冬歇,常晉乾便頻繁與在外的村民聯系,嘮家常、聊變化、謀出路,“電話費總要比平時多出不少”。

  村民郝長宏就是被常晉乾“嘮”回來的。郝家橋村游客越來越多,卻連個吃飯的地方都沒有。去年年初,常晉乾想到了村里常年在外的能人郝長宏。

  常晉乾一再堅持,郝長宏決定先回村看看,見著一撥撥旅游團,郝長宏定了心。常晉乾和村干部又忙前忙后,組織人手拉貨拉料、平整路面,還幫著設計裝修風格,農家樂很快開了起來。“小常和村干部們拿真心換真心,我咋能不好好干?”郝長宏說。

  能人一個個回來,郝家橋村發展勢頭越來越好。村頭建起了游客服務中心、蔬菜大棚上了水肥一體化設備,荒蕪的山間田地種下了滿坡巴杏……

  “班子強了,人氣足了,發展就暢,郝家橋的光景一定一天比一天好!”常晉乾信心滿滿。

  人勤春來早,奮進正當時。春光正好,廣大駐村第一書記以只爭朝夕的勁頭,奮戰在鄉村振興一線,團結帶領群眾一起,把鄉村變成干事創業的熱土,共同用勞動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本報記者孟祥夫、趙成、吳儲岐、沈童睿、李林蔚、張文、楊文明、周亞軍、游儀、范昊天、宋豪新、孫超、張云河、竇皓、張棖、原韜雄)

文章編輯:趙銀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肩負使命,在鄉村振興一線實干
    ——開年走訪駐村第一書記
    2023-2-20 19:39:08    來源:大河網

      “張大哥,地里的麥子沒問題吧?”

      “好得很!”

      小麥返青拔節,進入春管的關鍵時期。四川廣漢市向陽鎮高壽村,田間地頭綠油油一片,這段時間,駐村第一書記申淼格外忙碌。

      被叫作“張大哥”的張運林是種糧大戶,往年這個時候,他都要為防治病蟲害發愁。今年不一樣了,申淼聯系的省農科院專家送來了新品種,高產還抗病蟲害。張運林一鼓作氣,把播種面積從400畝擴大到了600余畝。

      春天,是復蘇的季節,也是忙碌的季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接續推進鄉村振興中,要繼續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提高基層黨組織的政治素質和戰斗力。”完成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后,中央決定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任務重的村,繼續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

      這個春天,同申淼一樣,在農村地區,廣大駐村第一書記正在田間地頭、群眾身邊忙碌著,肩負著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使命。

      建強戰斗堡壘、發展富民產業、深化鄉村治理、解決群眾難題……廣大駐村第一書記奮躍而上、飛速奔跑,和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希望的田野上,寫下一個個春天的故事。

      產業振興,讓發展路子更寬、基礎更牢

      淅瀝春雨中,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下南鄉玉環村滿目蔥蘢,生機勃勃。駐村第一書記韋帥君跑上山,揮著草帽,沖著正在割牧草的村民喊:“好消息!好消息!后天有人來收牛!”

      “謝謝韋書記!我們加緊干,讓牛多上點膘,賣個好價錢!”村民們個個喜上眉梢,農活干得更起勁兒了。

      2020年,環江毛南族自治縣退出貧困縣序列。習近平總書記對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作出重要指示,希望鄉親們把脫貧作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點,再接再厲,繼續奮斗,讓日子越過越紅火。

      鞏固脫貧成果,接續推進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關鍵,也是韋帥君駐村后著力最多的工作。

      發展產業,首先要因地制宜。韋帥君走訪發現,村里有養牛的傳統。專家現場勘測論證,說適合搞養殖。明確方向,說干就干——利用粵桂協作和產業獎補資金激勵,動員132戶脫貧戶養牛;開辦養牛技術培訓班,邀請農業專家和龍頭企業技術員“傳經送寶”;發展養殖專業合作社,擴大養殖規模……

      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發展香牛養殖、優質稻種植等特色產業,玉環村村民人均純收入增加到14629元。看著鄉親們綻開的笑臉,韋帥君干勁十足:“我們還要向科技要產量要質量,繼續拓寬香牛銷路。”

      產業興則農村興。廣大駐村第一書記深入村寨,走村入戶了解農戶想法,向產業能手和致富能人尋思路、找方法,千方百計為村子蹚出發展路子。

      產業振興,要向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要效益,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效益,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

      “忙不過來啦!”剛送走一批參觀的客人,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菖蒲塘村駐村第一書記唐金生擦著汗,從一大早忙到下午1點,總算有時間歇歇腳。

      “從大年初三開始,每天都有八九個團隊來到村里搞團建、逛果園、打糍粑,還好有新改造好的農家院,能一次性接待100多人用餐。”唐金生說。去年,村集體組建菖蒲塘村農旅公司,對長坳片區的深坨苗寨重新開發利用,接待能力上了一個臺階。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菖蒲塘村考察調研,強調扶貧開發要同做好農業農村農民工作結合起來,同發展基本公共服務結合起來,同保護生態環境結合起來,向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整體素質要效益。近年來,菖蒲塘村村民鉚足了勁,將村子發展成了遠近聞名的水果之鄉,獼猴桃育苗和嫁接技術輸出到各地,農旅融合發展勢頭也越來越好。

      這個春天,唐金生和工作隊隊員們最關心的是返鄉創業園的招商引資。去年,菖蒲塘村成功申報州級返鄉創業園項目,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社局將連續3年支持,第一年200萬元資金已到位。如今第一批企業已經入園,村里的菖蒲塘品牌也已授權使用,每年村里可以獲得15萬元品牌授權費,還有梯級效益分紅。

      春節期間,菖蒲塘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樣品試制車間,一直沒有關機斷電。“菖蒲塘”牌獼猴桃汁、西柚汁的樣品不斷下線裝箱,發往多地。工作隊隊員和村干部集體出動,為推廣新產品四處“吆喝”。

      唐金生盤算:“傳統種植業已具規模,但也到了轉型升級與三產融合發展的關鍵時期。一直賣水果、賣苗木的菖蒲塘村,能否實現賣品牌、賣商品,今年是關鍵之年。”

      產業振興,落腳點是讓農民實現增收致富,要讓農民有活干、有錢賺。

      內蒙古喀喇沁旗的馬鞍山村,地處燕山山脈七老圖山系深處,“一把鋤頭二畝田,面朝黃土背朝天”曾是真實的生活寫照。

      2019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馬鞍山村考察時強調,要堅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林則林,把產業發展落到促進農民增收上來。

      “山葡萄種植過于分散,我們應該流轉土地,實行精細化、統一管理……”春節剛過,村黨群服務中心里,駐村第一書記烏曉亮和村干部坐在一起,討論新一年怎么干。

      烏曉亮2018年8月加入駐村工作隊,去年成為駐村第一書記。多年幫扶中,駐村工作隊逐漸確定了村子產業發展的方向——山葡萄產業和鄉村旅游。

      成立專業合作社和山葡萄酒釀造公司,帶動120多名村民務工,形成從種植到生產到銷售的完整產業鏈……接續奮斗,幾年光景,葡萄架上的“紫珠珠”變成了老百姓腰包中的“錢串串”。

      “山葡萄不愁銷路,我家這6畝地一年下來怎么也能有兩三萬元。”村民鄭林高興地說。

      山葡萄產業起來了,農旅融合發展有了基礎。村里就勢把山葡萄種植基地的田園風光、休閑體驗與自然風景融為一體,發展鄉村旅游。目前,全村已有16家農家樂,累計接待游客近40萬人。

      口袋越來越鼓,干勁越來越足。村民王子成2019年7月辦起了農家樂,生意火爆超出預期:“去年,我家接待了5000多名游客,純收入15萬元。”烏曉亮又從中協調,脫貧戶與農家樂聯手,村民自家種的蔬菜瓜果、養的雞鴨牛羊也有了銷路。

      “今年,我們計劃將村里閑置的48戶房屋改造成精品民宿,建設民族團結示范街,售賣豆包、豆腐、葡萄酒等特色產品,并搭建文化大舞臺,吸引更多游客前來。”談起下一步工作打算,烏曉亮信心滿滿。

      眼下正是早春時節,廣大駐村第一書記在田野鄉村思考著、忙碌著、奮斗著,牢牢牽住產業發展的“牛鼻子”,發展特色種養、生態旅游、民俗文化,做大做優做強具有鄉土特色的農產品,與鄉親們一起不斷繪就產業振興的美好畫卷。

      精細治理,讓鄉村更和美、更宜居

      污水溝成了清水塘、廣場安裝了健身器、中心村多了休閑亭……安徽黃山市休寧縣溪口鎮長豐村幾年間的變化,讓村民豎起了大拇指。走進村里,石凳參差錯落,磚瓦擺放有序,草木萌發生機。

      說起以前,村民直搖頭。村子偏,藏在大山;人口少,卻經常鬧矛盾。駐村第一書記程德進來到村子工作后,這里開始發生改變。

      “長豐申請上了省級美麗鄉村中心村建設項目,這可不容易,村里咋沒動靜?”2021年6月,程德進進村了解情況后連夜開會,一問才知,對于“美麗鄉村”建設,村民壓根兒沒概念。

      “一說環境要改,紛紛叫好,聽說要動自家的地,門一關,不搭理。”程德進回憶。村中原有個曬谷場,時間一長,搭旱廁、碼柴火、養家禽,臭味刺鼻。七八分地,涉及10多戶村民,要是不啃下這塊“硬骨頭”,治理別的地方就甭提。

      程德進和村兩委干部決定將曬谷場改造成小公園,既改善鄉村環境,村民們也有了拉家常的地方。他和工作隊一道,白天商討對策,晚上入戶談心,意見終于達成一致。

      拆掉柴火棚,旱廁改水廁,雜樹遷移走,撒上花草籽。曬谷場化身小公園。在美麗鄉村中心村建設評比中,長豐村拿到了第一名的好成績。“以前朋友要來,我們擺手勸退,現在都吆喝大伙兒來家里做客呢!”村民王銀花說。

      讓鄉村更美、人更舒適,離不開精細化、科學化的管理治理。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廣大駐村第一書記立足實際,從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科學規劃布局、深化環境治理、妥善化解矛盾,下一番“繡花”功夫精細化治理,一個個村莊美起來,鄉親們生活更舒心,獲得感滿滿。

      “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云南大理市喜洲鎮寺里村就在洱海邊,大部分土地都在環保紅線里,規劃和發展都要小心翼翼。

      “不碰紅線,就要千方百計用好現有資源。”駐村第一書記朱家陽同村兩委干部商量決定,用好村里閑置的部分老宅,統一規劃修繕,吸引游客入住。

      資金哪里來?朱家陽和村干部一邊往外跑招商引資,一邊發動黨員干部入戶動員村民參與。村民楊利昆爽快答應,拿出了自家老宅:“村里統一修統一管,省心省力還有錢賺,何樂不為?”

      很快,老宅修繕一新,游客紛至沓來。如今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旅游大有前景,朱家陽和村民一樣,新的一年充滿干勁。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黨員干部。”在農村,黨員干部就是左鄰右舍,實現鄉村高水平發展、高質量治理,離不開黨員帶頭。

      浙江杭州市余杭區良渚街道新港村,毗鄰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屬于遺址保護區,村內散落著多處遺址點,同樣面臨著嚴格的文物前置審批要求,許多村民要建房卻犯了難。

      村民金大伯住房窄小破舊,向村里申請異地新建房屋,便因為區域可能存在文物遺址“卡了殼”。新建審批有難度,村民需求很迫切,怎么辦?

      “無論在隔壁村非保護區集中安置點建房,還是原址重建,村里一定幫忙做好材料申請和審批代辦服務!”駐村第一書記王冠軍拿出服務方案。此前,王冠軍帶上遺址管委會和街道業務人員,還叫上村里的老黨員,已經來了好幾趟。金大伯被王冠軍的真誠打動,選擇了原址重建。

      為順利化解建房矛盾,王冠軍組織村里黨員摸排收集村民需求,提前做好方案設計。“只有了解群眾需求和痛點到底在哪里,工作才事半功倍。”王冠軍說。

      “小孩上學難,老人看病難,需進一步解決”“要豐富文化生活,舉辦更多文娛活動”……拿著黨員們收集到的訴求,王冠軍有了思路。

      新港村與良渚文化村未來社區毗鄰,王冠軍謀劃推進“村社聯動雙強雙富”項目,與良渚文化村在黨建共治、交通共聯、產業共富、民生共享、文化共生等5個領域開展雙向合作,帶動鄉村農文旅產業發展和村民增收致富不說,更迅速補齊新港公共服務配套的不足。

      如今的新港村,新落成的住房與環境相得益彰。茶余飯后,隔壁未來社區的老年食堂、村民活動中心、文體設施里,時常看到新港村村民。

      “鄉村治理宜疏不宜堵,及時化解矛盾、回應訴求,才能讓村民過得舒心、安心。”王冠軍說。

      排憂解難,成為群眾貼心人、暖心人

      “人民”二字重千鈞。駐村第一書記來到村里,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就是要增進群眾感情,學好做群眾工作。

      把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當做頭等大事,做好一件件民生實事,廣大駐村第一書記靠實干贏得了村民的認可,也在處理一件件棘手事中得到歷練成長。

      剛過完年,山東濟南市歷城區柳埠街道清水圈村駐村第一書記吳元雷便出發來到了淄博,這已經是他第七次出門取經了,目的只有一個:解決村民獼猴桃種植難題。

      “盡量剪梢留芽,一般強壯的母枝可留12至15個飽滿芽。”在淄博市源泉鎮獼猴桃基地,王志廣教授向吳元雷傳經送寶,吳元雷邊記錄邊錄音。

      清水圈村是個小山村,水田少、山地多,適合種果樹。但前些年種植的獼猴桃果子小、口味酸、銷量低,村民把愁悶寫在臉上。

      “大家伙兒的辛勤付出決不能白費!”吳元雷一步步學到了真技術,“用大棚架培植”“鐵絲拉緊拉實,越牢越好”……在他的努力下,村黨支部領辦了專業合作社,引進新品種,獼猴桃產業越做越大,村民臉上樂開了花。

      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廣大駐村第一書記帶著一顆火熱的心,用心用情用力為群眾排憂解難,成為群眾身邊的貼心人、暖心人。

      58歲的鄭衛平是湖北咸寧市通城縣塘湖鎮望湖村駐村第一書記,快要退休了,每天想的卻是如何“找工作”。

      原來,鄭衛平春節期間入戶走訪時了解到,村里賦閑在家的務工人員有20多人。“沒工作就沒法養家”,鄭衛平聯系縣人社局等部門,想方設法解決村民就業難題,多家公司負責人來到村里商談,現場提供就業崗位。

      “我和妻子現在都在縣城陶瓷廠上班,一個月工資3000多元,包吃包住,還能就近照顧老人和孩子。”村民黃三兵激動地說。

      籌資建設安全飲水工程,家家戶戶用上自來水;聯系通信公司新建通信塔,實現光纖入戶、家家通網;籌資把水泥路修到了村民家門口……駐村幾年間,鄭衛平帶著鄉親們補足基礎設施短板,生活越來越便利。

      “怎么找到工作突破口?群眾的需求,就是工作的方向。”這是申淼的駐村心得。

      擔任高壽村駐村第一書記這兩年,申淼最大的收獲,是練就了一身群眾工作本領。

      “申書記,這條溝村里每年都清淤,但效果不好,一下大雨就堵塞。”一次走訪中收集到的一條意見,讓他忙碌了兩個多月。經多方籌措募集資金,村民投工投勞,一條標準化溝渠修建完成,農忙用水也不用發愁了。

      “辦實事,就要辦到群眾心坎上。”申淼帶領駐村工作隊爭取到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硬化田間道路;逐一入戶走訪脫貧戶,幫助他們就業創業;爭取到農業產業園科技服務中心項目,打造集特色農產品展示、日間照料、為民便捷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服務中心……高壽村的鄉村振興路,正越走越寬。

      選派干部到村任第一書記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給黨和國家事業培養一批熟悉基層、對群眾有深厚感情的優秀年輕干部。

      廣大駐村第一書記把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作為工作落腳點,努力當好黨和群眾的連心橋,讓黨群關系更緊密、更融洽;自己也在千頭萬緒的工作中,接地氣、經風雨、長才干,有了沉甸甸的收獲。

      引才聚力,建強黨支部、留下好隊伍

      農村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關鍵靠支部。

      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黨全國的首要政治任務。推進學習進支部、到個人、全覆蓋,組織干部及時學、全面學——在鄉村振興一線,廣大農村基層黨組織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讓黨的二十大精神在一線落地生根,凝聚起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強大力量。

      暖陽下,寧夏固原市涇源縣大灣鄉楊嶺村的村民廣場上,坐得滿滿當當。在駐村第一書記雷先鋒的組織下,黨員養殖戶正向村民們講授春季養牛常見疾病的防治知識。

      在楊嶺村,這樣的場景大家并不陌生。“村黨支部每月都指定黨員主持‘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既教育黨員,也能強化支部建設。”雷先鋒說。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雷先鋒和村兩委班子組織的“農民夜校”“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讓黨員模范農戶站了出來,成為帶領村民學習技術、發展產業的領頭羊。同時,按照“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楊嶺村成立產業聯合黨支部,養殖、苗木、旅游等特色產業搞得有聲有色。

      給錢給物,不如建個好支部。支部強了,干部有威信了,干事就不再難了。

      從制度設計上來說,派駐第一書記到村任職,就是要將政治過硬、能力突出、作風優良的干部派下去,以力量下沉的方式,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強組織保障。

      廣大駐村第一書記不辱使命,想方設法克服困難,抓班子、帶隊伍,建設堅強戰斗堡壘,提升干部能力水平。

      “山路彎彎入林間,白云朵朵水潺潺……”走進海南五指山市水滿鄉毛納村,遠遠傳來悅耳的童聲合唱。剛過去的春節假期,長桌宴、竹竿舞、童聲合唱團……風情獨特的毛納村讓游客們流連忘返。

      為了這樣熱鬧的場景,全村緊張籌備了好幾個月。毛納村駐村第一書記高力說:“各村小組長都動了起來,發動群眾骨干一起干。村干部王振珠年富力強,讓他來挑擔子,正好鍛煉一下組織管理水平。”

      要把大家組織起來沒那么容易。高力及時找王振珠談心,啟發工作思路。工作有條不紊,歌舞隊組建起來了,還吸納了不少周邊村村民,整個水滿鄉都成了表演舞臺。“有的村民,光跳舞一項,一個月就能掙1000多元咧!”王振珠很有成就感。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但不少農村地區人才外流,存在“空心化”問題,必須吸引人才返鄉干事創業,為鄉村振興儲備一支干部人才隊伍。

      駐村第一書記們一方面發展壯大鄉村,吸引人才回流;同時也加大“引”的力度,想方設法匯聚多方人才和力量。

      “吸引更多能人返鄉,為村里留下一支帶不走的工作隊。”陜西綏德縣張家砭鎮郝家橋村駐村第一書記常晉乾,一進村就給自己定下了任務。駐村這兩年,一到冬歇,常晉乾便頻繁與在外的村民聯系,嘮家常、聊變化、謀出路,“電話費總要比平時多出不少”。

      村民郝長宏就是被常晉乾“嘮”回來的。郝家橋村游客越來越多,卻連個吃飯的地方都沒有。去年年初,常晉乾想到了村里常年在外的能人郝長宏。

      常晉乾一再堅持,郝長宏決定先回村看看,見著一撥撥旅游團,郝長宏定了心。常晉乾和村干部又忙前忙后,組織人手拉貨拉料、平整路面,還幫著設計裝修風格,農家樂很快開了起來。“小常和村干部們拿真心換真心,我咋能不好好干?”郝長宏說。

      能人一個個回來,郝家橋村發展勢頭越來越好。村頭建起了游客服務中心、蔬菜大棚上了水肥一體化設備,荒蕪的山間田地種下了滿坡巴杏……

      “班子強了,人氣足了,發展就暢,郝家橋的光景一定一天比一天好!”常晉乾信心滿滿。

      人勤春來早,奮進正當時。春光正好,廣大駐村第一書記以只爭朝夕的勁頭,奮戰在鄉村振興一線,團結帶領群眾一起,把鄉村變成干事創業的熱土,共同用勞動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本報記者孟祥夫、趙成、吳儲岐、沈童睿、李林蔚、張文、楊文明、周亞軍、游儀、范昊天、宋豪新、孫超、張云河、竇皓、張棖、原韜雄)

    文章編輯:趙銀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