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 亚洲 网友自拍,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久久区,国产 抽搐在线观看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副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瞭望·治國理政紀事丨下好區域協調發展“一盤棋”
更新時間:2023-2-13 8:43:08    來源:新華社

◆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這為我國在新征程上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指明方向、擘畫藍圖。

◆ 立足于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通過區域重大戰略,將不同區域板塊和橫跨東中西、連接南北方、溝通國內外的重要軸帶相結合,推動區域發展格局不斷優化,區域發展協同性不斷增強。

◆ 中部和西部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的比重由2012年的21.3%、19.6%提高到2021年的22%、21.1%。

◆ 黑龍江、河南、山東、安徽、吉林5個產糧大省2021年產量超過全國40%,有效維護了國家糧食安全。

◆ 10年來,我國城鎮化率由53.1%上升到64.7%;2014年以來,全國有1.3億農業轉移人口成為城鎮居民;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由2.88∶1降至2.5∶1;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城市群建設蹄疾步穩,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不斷建立健全……

◆ 出臺建立長江、黃河全流域橫向補償機制的實施方案,制定洞庭湖、鄱陽湖、太湖流域生態保護補償的指導意見,到2021年底共建立13個跨省份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 區域協調發展同共建“一帶一路”深度融合,自貿區、自貿港等開放平臺的區域布局進一步優化。在與世界的互聯互通中,區域協調發展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強支撐。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安蓓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區自然資源稟賦差別大。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我國邁向現代化進程中必須要解決好的重大課題。

2018年4月2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明確提出,推動好一個龐大集合體的發展,一定要處理好自身發展和協同發展的關系,首先要解決思想認識問題,然后再從體制機制和政策舉措方面下功夫,做好區域協調發展“一盤棋”這篇大文章。

2019年8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指出:“新形勢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總的思路是: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調整完善區域政策體系,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增強創新發展動力,加快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系統,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增強其他地區在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邊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統攬全局,不斷豐富完善區域協調發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推動我國加快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引領區域協調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這為我國在新征程上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指明方向、擘畫藍圖。

如今,960萬平方公里廣袤大地上,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日益增強,長江、黃河兩條母親河走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東西部發展差距持續縮小,重要功能區關鍵作用更加凸顯。

河北雄安新區啟動區(2022 年 9 月 8 日攝) 楊世堯攝 / 本刊

【謀劃區域協調發展新思路】

“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促進中部地區加快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香港、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把高質量發展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作出部署安排。

謀篇布局,區域重大戰略漸次出臺。黨的十八大以來,聚焦我國區域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攬全局,提出了一系列關于區域經濟發展和空間治理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謀劃、部署、推動了一系列區域重大戰略——

京津冀協同發展邁出堅實步伐,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取得突破,雄安新區進入大規模建設階段,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成效顯著;

長江經濟帶發展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生態環境系統保護修復成效顯著,發生轉折性變化,實現了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持續推進,硬聯通、軟聯通不斷加強,對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發揮重要作用;

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進程加快,政策協同、產業合作、設施共建、服務共享、分工合理的一體化格局逐步形成;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扎實起步,污染防治、生態保護修復、深度節水控水等領域重大工程深入實施……

中華大地上,以區域重大戰略為引領,全方位、多層次、多形式的區域聯動格局逐步形成,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向更加均衡、更高層次邁進。

“立足于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通過區域重大戰略,將不同區域板塊和橫跨東中西、連接南北方、溝通國內外的重要軸帶相結合,推動區域發展格局不斷優化,區域發展協同性不斷增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部長侯永志說。

優勢互補,以區域發展服務全局。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對區域協調發展提出了新要求。不能簡單要求各地區在經濟發展上達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據各地區的條件,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

從全局謀劃區域,以區域服務全局。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思路更加清晰,布局更加完善——

尊重客觀規律,產業和人口向優勢區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為主要形態的增長動力源,進而帶動經濟總體效率提升;

發揮比較優勢,經濟發展條件好的地區承載更多產業和人口,發揮價值創造作用,生態功能強的地區要得到有效保護,創造更多生態產品,增強邊疆地區發展能力,使之有一定的人口和經濟支撐,以促進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

完善空間治理,按照主體功能定位劃分政策單元,對重點開發地區、生態脆弱地區、能源資源地區等制定差異化政策,分類精準施策。

機制有效,確保區域協調發展走深走實。圍繞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中央層面成立領導小組統籌指導,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綱領性文件為戰略實施提供根本遵循,中央財政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在相關部門設立領導小組辦公室承擔日常工作,各地政府成立相應機構推動落實。

10年多來,我國區域發展格局發生深刻變化,取得歷史性成就——

區域發展相對差距持續縮小,協調性逐步增強。中部和西部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的比重由2012年的21.3%、19.6%提高到2021年的22%、21.1%。

動力源地區引擎作用不斷增強。2021年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內地9市地區生產總值總量超過全國的40%,發揮了全國經濟壓艙石、高質量發展動力源、改革試驗田的重要作用。

重要功能區關鍵作用更加明顯。黑龍江、河南、山東、安徽、吉林5個產糧大省2021年產量超過全國40%,有效維護了國家糧食安全;在重點地區建成了一批能源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基地;青藏高原“中華水塔”保護工作扎實推進,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立,長江、黃河干流水質總體優良。

特殊類型地區實現振興發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不斷提高;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更加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逐步接近,東部、東北、中部與西部地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分別從2013年的1.7、1.29、1.1下降至2021年的1.63、1.11、1.07……

“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必須尊重客觀規律”“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必須統籌發展和安全”——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司司長肖渭明說,這是10年多來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實踐得出的四點重要啟示。

重慶果園港(2022 年 5 月 24 日攝)王全超攝 / 本刊

【把握區域協調發展辯證法】

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這是區域協調發展的辯證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區域協調發展的辯證法,深入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為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區域重大戰略加速落地,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系統加快構建。

2022年11月23日,中國中鐵產業集群疏解落地雄安新區揭牌暨啟動儀式舉行,這是雄安新區迎來的首個央企產業集群入駐。11月25日,雄安宣武醫院(新區投資部分)項目主體結構全面封頂。

京畿重地,瀕臨渤海,攜攬“三北”,是北方地區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然而,京津兩極過于“肥胖”,周邊中小城市過于“瘦弱”,特別是河北與京津兩市發展水平差距較大,城鎮體系結構失衡。

規劃建設雄安新區,正是著眼深入推進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大戰略,建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載地的關鍵之舉。

如今的雄安新區,塔吊林立、熱火朝天,已進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建設同步推進的階段。中國星網、中國中化、中國華能3家央企總部全部進場施工,中國礦產資源集團已完成總部選址,首批疏解的在京部委所屬4所高校、2所醫院選址全面落位,中科院雄安創新研究院等一批市場化疏解項目開工建設……雄安新區這座未來之城加快建設,各項疏解工作穩妥有序推進。

新區設立以來,已謀劃推進重點項目共計240個,預計總投資8000多億元,累計完成投資超4900億元,有力支撐了當前經濟增長,也為高質量發展奠定扎實基礎。

牢牢把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牛鼻子”,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邁向更高水平;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戰略導向,持續深化生態環境系統保護修復,努力將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積極穩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促進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打造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再上新臺階,力爭在若干重點領域取得新突破;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從根本上提升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質量……

聚焦實現戰略目標和提升引領帶動能力,推動區域重大戰略取得新的突破性進展,為區域協調發展打造強勁引擎。

——主要區域板塊協調發展的政策體系更加完善,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關于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綱領性文件先后印發,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推動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開創中部地區崛起新局面、鼓勵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區域協調發展走深走實,匯聚成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宏闊圖景。

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基礎設施網絡、加快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塑造發展新優勢……在邁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突破中,結構更優、活力更足的中西部地區正釋放出強勁增長潛力。

糧食安全“壓艙石”地位更加鞏固,重點領域改革走向深入,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創新驅動內生動力不斷激發,經濟開放水平逐步提升,綠色發展、協調發展加快推進,在基礎設施、能源石化、新動能培育等領域部署了一批重點項目,經濟發展后勁持續增強……東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積極進展。

發揮創新要素集聚優勢,率先實現產業升級,更高層次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率先建立全方位開放型經濟體系……東部地區在率先實現高質量發展上持續邁出新步伐。

——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在城鄉融合發展中不斷拓展發展新空間。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更加注重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更加注重環境宜居和歷史文脈傳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

10年來,我國城鎮化率由53.1%上升到64.7%;2014年以來,全國有1.3億農業轉移人口成為城鎮居民;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由2.88∶1降至2.5∶1;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城市群建設蹄疾步穩,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不斷建立健全……

縣城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支撐。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寫入黨的二十大報告,這是引導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城鎮化、完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空間布局、擴大內需、保障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舉措。

在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進程中,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力持續釋放,發展的協同性、整體性不斷增強,發展的內部縱深愈發開闊。

在山東省惠民縣胡集鎮惠臺葡萄專業合作社,村民在采摘葡萄(2022 年 9 月 24 日攝) 郭緒雷攝 / 本刊

【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質量邁進】

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質量邁進,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進一步增強區域發展的協調性、聯動性、整體性,為區域協調發展這盤大棋打通經絡,開創新局。

在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中,以改革創新打破地區分割和利益藩籬,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發源于安徽省黃山市的新安江,是浙江省最大的入境河流,也是皖浙乃至長三角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

2012年,皖浙兩省在新安江啟動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按照“誰受益誰補償、誰保護誰受償”原則,建立補償標準體系。兩省約定,年度水質達標,浙江對安徽進行補償,反之安徽對浙江進行補償。

建立流域上下游互訪協商機制、構建財政支持生態保護長效機制……10年間3輪改革試點,以體制機制建設為保障,皖浙兩省走出了一條“上游主動強化保護、下游支持上游發展”的互利共贏之路。

中央和地方之間、各省區市之間、中央各部門之間……在推動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打破地區分割和利益藩籬,協調發展是瓶頸,也是突破口。根本要靠深化改革。

2016年3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明確提出讓受益者付費、保護者得到合理補償,促進保護者和受益者良性互動,調動全社會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

出臺建立長江、黃河全流域橫向補償機制的實施方案,制定洞庭湖、鄱陽湖、太湖流域生態保護補償的指導意見,到2021年底共建立13個跨省份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有關部門和地方切實加大生態保護補償力度,符合我國國情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體系初步建立。

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啟動實施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完善能源消費雙控制度、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持續深化改革,從多方面入手破除障礙區域協調發展的頑瘴痼疾。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對外公布。健全市場一體化發展機制、深化區域合作機制、優化區域互助機制、健全區際利益補償機制、創新區域政策調控機制、健全區域發展保障機制……在持續深化改革中,統籌有力、競爭有序、綠色協調、共享共贏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加快形成。

在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中,以高水平開放塑造新優勢,高質量發展的活力更加充沛。

1月6日上午,2023年首趟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年貨班列x9574次列車從廣西欽州發出。

這個滿載速食面條、香蕉干、食用植物油、椰汁等東盟特色年貨的班列2天后到達重慶,再轉運到終端市場供廣大消費者采購。

位于我國西部地區腹地,北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南連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協同銜接長江經濟帶,西部陸海新通道為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提供助力,在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2022年,中歐班列全年開行1.6萬列、發送160萬標箱,同比分別增長9%、10%;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發送貨物75.6萬標箱,同比增長18.5%……區域協調發展同共建“一帶一路”深度融合,自貿區、自貿港等開放平臺的區域布局進一步優化。在與世界的互聯互通中,區域協調發展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強支撐。

“推進區域協調發展,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要以改革開放創新為側重點,著力在深化改革探索、創新體制機制、激發市場活力等方面下功夫,不斷探索積累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質量發展、高水平開放。”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占斌說。

區域協調發展,是一盤著眼全局、縱橫聯動東西南北、統籌聯通國內國外的發展大棋局。

要打好攻堅戰,突破利益藩籬、構建長效機制,激發內生動力、培育創新活力,在攻堅破障中為高質量發展打造強勁引擎;

要打好持久戰,既要做好頂層設計,一張藍圖干到底,又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堅持“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穩扎穩打、步步推進。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必將實現各區域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高質量發展提供澎湃動力。

刊于《瞭望》2023年第7期

《區域重大戰略知多少》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新華社、新華社5G富媒體實驗室

文章編輯:施筱雯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瞭望·治國理政紀事丨下好區域協調發展“一盤棋”
    2023-2-13 8:43:08    來源:新華社

    ◆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這為我國在新征程上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指明方向、擘畫藍圖。

    ◆ 立足于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通過區域重大戰略,將不同區域板塊和橫跨東中西、連接南北方、溝通國內外的重要軸帶相結合,推動區域發展格局不斷優化,區域發展協同性不斷增強。

    ◆ 中部和西部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的比重由2012年的21.3%、19.6%提高到2021年的22%、21.1%。

    ◆ 黑龍江、河南、山東、安徽、吉林5個產糧大省2021年產量超過全國40%,有效維護了國家糧食安全。

    ◆ 10年來,我國城鎮化率由53.1%上升到64.7%;2014年以來,全國有1.3億農業轉移人口成為城鎮居民;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由2.88∶1降至2.5∶1;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城市群建設蹄疾步穩,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不斷建立健全……

    ◆ 出臺建立長江、黃河全流域橫向補償機制的實施方案,制定洞庭湖、鄱陽湖、太湖流域生態保護補償的指導意見,到2021年底共建立13個跨省份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 區域協調發展同共建“一帶一路”深度融合,自貿區、自貿港等開放平臺的區域布局進一步優化。在與世界的互聯互通中,區域協調發展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強支撐。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安蓓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區自然資源稟賦差別大。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我國邁向現代化進程中必須要解決好的重大課題。

    2018年4月2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明確提出,推動好一個龐大集合體的發展,一定要處理好自身發展和協同發展的關系,首先要解決思想認識問題,然后再從體制機制和政策舉措方面下功夫,做好區域協調發展“一盤棋”這篇大文章。

    2019年8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指出:“新形勢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總的思路是: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調整完善區域政策體系,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增強創新發展動力,加快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系統,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增強其他地區在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邊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統攬全局,不斷豐富完善區域協調發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推動我國加快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引領區域協調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這為我國在新征程上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指明方向、擘畫藍圖。

    如今,960萬平方公里廣袤大地上,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日益增強,長江、黃河兩條母親河走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東西部發展差距持續縮小,重要功能區關鍵作用更加凸顯。

    河北雄安新區啟動區(2022 年 9 月 8 日攝) 楊世堯攝 / 本刊

    【謀劃區域協調發展新思路】

    “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促進中部地區加快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香港、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把高質量發展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作出部署安排。

    謀篇布局,區域重大戰略漸次出臺。黨的十八大以來,聚焦我國區域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攬全局,提出了一系列關于區域經濟發展和空間治理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謀劃、部署、推動了一系列區域重大戰略——

    京津冀協同發展邁出堅實步伐,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取得突破,雄安新區進入大規模建設階段,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成效顯著;

    長江經濟帶發展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生態環境系統保護修復成效顯著,發生轉折性變化,實現了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持續推進,硬聯通、軟聯通不斷加強,對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發揮重要作用;

    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進程加快,政策協同、產業合作、設施共建、服務共享、分工合理的一體化格局逐步形成;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扎實起步,污染防治、生態保護修復、深度節水控水等領域重大工程深入實施……

    中華大地上,以區域重大戰略為引領,全方位、多層次、多形式的區域聯動格局逐步形成,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向更加均衡、更高層次邁進。

    “立足于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通過區域重大戰略,將不同區域板塊和橫跨東中西、連接南北方、溝通國內外的重要軸帶相結合,推動區域發展格局不斷優化,區域發展協同性不斷增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部長侯永志說。

    優勢互補,以區域發展服務全局。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對區域協調發展提出了新要求。不能簡單要求各地區在經濟發展上達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據各地區的條件,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

    從全局謀劃區域,以區域服務全局。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思路更加清晰,布局更加完善——

    尊重客觀規律,產業和人口向優勢區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為主要形態的增長動力源,進而帶動經濟總體效率提升;

    發揮比較優勢,經濟發展條件好的地區承載更多產業和人口,發揮價值創造作用,生態功能強的地區要得到有效保護,創造更多生態產品,增強邊疆地區發展能力,使之有一定的人口和經濟支撐,以促進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

    完善空間治理,按照主體功能定位劃分政策單元,對重點開發地區、生態脆弱地區、能源資源地區等制定差異化政策,分類精準施策。

    機制有效,確保區域協調發展走深走實。圍繞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中央層面成立領導小組統籌指導,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綱領性文件為戰略實施提供根本遵循,中央財政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在相關部門設立領導小組辦公室承擔日常工作,各地政府成立相應機構推動落實。

    10年多來,我國區域發展格局發生深刻變化,取得歷史性成就——

    區域發展相對差距持續縮小,協調性逐步增強。中部和西部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的比重由2012年的21.3%、19.6%提高到2021年的22%、21.1%。

    動力源地區引擎作用不斷增強。2021年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內地9市地區生產總值總量超過全國的40%,發揮了全國經濟壓艙石、高質量發展動力源、改革試驗田的重要作用。

    重要功能區關鍵作用更加明顯。黑龍江、河南、山東、安徽、吉林5個產糧大省2021年產量超過全國40%,有效維護了國家糧食安全;在重點地區建成了一批能源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基地;青藏高原“中華水塔”保護工作扎實推進,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立,長江、黃河干流水質總體優良。

    特殊類型地區實現振興發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不斷提高;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更加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逐步接近,東部、東北、中部與西部地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分別從2013年的1.7、1.29、1.1下降至2021年的1.63、1.11、1.07……

    “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必須尊重客觀規律”“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必須統籌發展和安全”——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司司長肖渭明說,這是10年多來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實踐得出的四點重要啟示。

    重慶果園港(2022 年 5 月 24 日攝)王全超攝 / 本刊

    【把握區域協調發展辯證法】

    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這是區域協調發展的辯證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區域協調發展的辯證法,深入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為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區域重大戰略加速落地,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系統加快構建。

    2022年11月23日,中國中鐵產業集群疏解落地雄安新區揭牌暨啟動儀式舉行,這是雄安新區迎來的首個央企產業集群入駐。11月25日,雄安宣武醫院(新區投資部分)項目主體結構全面封頂。

    京畿重地,瀕臨渤海,攜攬“三北”,是北方地區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然而,京津兩極過于“肥胖”,周邊中小城市過于“瘦弱”,特別是河北與京津兩市發展水平差距較大,城鎮體系結構失衡。

    規劃建設雄安新區,正是著眼深入推進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大戰略,建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載地的關鍵之舉。

    如今的雄安新區,塔吊林立、熱火朝天,已進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建設同步推進的階段。中國星網、中國中化、中國華能3家央企總部全部進場施工,中國礦產資源集團已完成總部選址,首批疏解的在京部委所屬4所高校、2所醫院選址全面落位,中科院雄安創新研究院等一批市場化疏解項目開工建設……雄安新區這座未來之城加快建設,各項疏解工作穩妥有序推進。

    新區設立以來,已謀劃推進重點項目共計240個,預計總投資8000多億元,累計完成投資超4900億元,有力支撐了當前經濟增長,也為高質量發展奠定扎實基礎。

    牢牢把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牛鼻子”,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邁向更高水平;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戰略導向,持續深化生態環境系統保護修復,努力將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積極穩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促進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打造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再上新臺階,力爭在若干重點領域取得新突破;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從根本上提升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質量……

    聚焦實現戰略目標和提升引領帶動能力,推動區域重大戰略取得新的突破性進展,為區域協調發展打造強勁引擎。

    ——主要區域板塊協調發展的政策體系更加完善,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關于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綱領性文件先后印發,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推動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開創中部地區崛起新局面、鼓勵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區域協調發展走深走實,匯聚成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宏闊圖景。

    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基礎設施網絡、加快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塑造發展新優勢……在邁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突破中,結構更優、活力更足的中西部地區正釋放出強勁增長潛力。

    糧食安全“壓艙石”地位更加鞏固,重點領域改革走向深入,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創新驅動內生動力不斷激發,經濟開放水平逐步提升,綠色發展、協調發展加快推進,在基礎設施、能源石化、新動能培育等領域部署了一批重點項目,經濟發展后勁持續增強……東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積極進展。

    發揮創新要素集聚優勢,率先實現產業升級,更高層次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率先建立全方位開放型經濟體系……東部地區在率先實現高質量發展上持續邁出新步伐。

    ——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在城鄉融合發展中不斷拓展發展新空間。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更加注重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更加注重環境宜居和歷史文脈傳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

    10年來,我國城鎮化率由53.1%上升到64.7%;2014年以來,全國有1.3億農業轉移人口成為城鎮居民;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由2.88∶1降至2.5∶1;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城市群建設蹄疾步穩,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不斷建立健全……

    縣城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支撐。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寫入黨的二十大報告,這是引導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城鎮化、完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空間布局、擴大內需、保障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舉措。

    在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進程中,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力持續釋放,發展的協同性、整體性不斷增強,發展的內部縱深愈發開闊。

    在山東省惠民縣胡集鎮惠臺葡萄專業合作社,村民在采摘葡萄(2022 年 9 月 24 日攝) 郭緒雷攝 / 本刊

    【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質量邁進】

    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質量邁進,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進一步增強區域發展的協調性、聯動性、整體性,為區域協調發展這盤大棋打通經絡,開創新局。

    在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中,以改革創新打破地區分割和利益藩籬,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發源于安徽省黃山市的新安江,是浙江省最大的入境河流,也是皖浙乃至長三角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

    2012年,皖浙兩省在新安江啟動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按照“誰受益誰補償、誰保護誰受償”原則,建立補償標準體系。兩省約定,年度水質達標,浙江對安徽進行補償,反之安徽對浙江進行補償。

    建立流域上下游互訪協商機制、構建財政支持生態保護長效機制……10年間3輪改革試點,以體制機制建設為保障,皖浙兩省走出了一條“上游主動強化保護、下游支持上游發展”的互利共贏之路。

    中央和地方之間、各省區市之間、中央各部門之間……在推動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打破地區分割和利益藩籬,協調發展是瓶頸,也是突破口。根本要靠深化改革。

    2016年3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明確提出讓受益者付費、保護者得到合理補償,促進保護者和受益者良性互動,調動全社會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

    出臺建立長江、黃河全流域橫向補償機制的實施方案,制定洞庭湖、鄱陽湖、太湖流域生態保護補償的指導意見,到2021年底共建立13個跨省份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有關部門和地方切實加大生態保護補償力度,符合我國國情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體系初步建立。

    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啟動實施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完善能源消費雙控制度、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持續深化改革,從多方面入手破除障礙區域協調發展的頑瘴痼疾。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對外公布。健全市場一體化發展機制、深化區域合作機制、優化區域互助機制、健全區際利益補償機制、創新區域政策調控機制、健全區域發展保障機制……在持續深化改革中,統籌有力、競爭有序、綠色協調、共享共贏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加快形成。

    在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中,以高水平開放塑造新優勢,高質量發展的活力更加充沛。

    1月6日上午,2023年首趟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年貨班列x9574次列車從廣西欽州發出。

    這個滿載速食面條、香蕉干、食用植物油、椰汁等東盟特色年貨的班列2天后到達重慶,再轉運到終端市場供廣大消費者采購。

    位于我國西部地區腹地,北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南連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協同銜接長江經濟帶,西部陸海新通道為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提供助力,在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2022年,中歐班列全年開行1.6萬列、發送160萬標箱,同比分別增長9%、10%;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發送貨物75.6萬標箱,同比增長18.5%……區域協調發展同共建“一帶一路”深度融合,自貿區、自貿港等開放平臺的區域布局進一步優化。在與世界的互聯互通中,區域協調發展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強支撐。

    “推進區域協調發展,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要以改革開放創新為側重點,著力在深化改革探索、創新體制機制、激發市場活力等方面下功夫,不斷探索積累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質量發展、高水平開放。”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占斌說。

    區域協調發展,是一盤著眼全局、縱橫聯動東西南北、統籌聯通國內國外的發展大棋局。

    要打好攻堅戰,突破利益藩籬、構建長效機制,激發內生動力、培育創新活力,在攻堅破障中為高質量發展打造強勁引擎;

    要打好持久戰,既要做好頂層設計,一張藍圖干到底,又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堅持“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穩扎穩打、步步推進。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必將實現各區域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高質量發展提供澎湃動力。

    刊于《瞭望》2023年第7期

    《區域重大戰略知多少》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新華社、新華社5G富媒體實驗室

    文章編輯:施筱雯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