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 亚洲 网友自拍,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久久区,国产 抽搐在线观看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副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瞭望·治國理政紀事丨讓一泓清水入黃河
更新時間:2022-11-26 16:57:18    來源:瞭望


     ◆ 2017年6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山西考察時強調:“一定要高度重視汾河的生態環境保護,讓這條山西的母親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

◆ 2021年4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出臺實施,提出以河道生態整治和河道外兩岸造林綠化為重點,建設汾河等河流生態廊道。同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要求在汾渭平原區等重點區域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

◆ 按照“兩山七河一流域”生態保護布局,山西全面推進以汾河為重點的“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汾河生態發生滄桑巨變。

◆ 截至2022年6月30日,萬家寨引黃工程已累計向汾河生態補水20.6億立方米,相當于144個西湖的水量。

◆ 經過不懈努力,汾河流域自2020年6月全面消除劣Ⅴ類水質之后,2021年21個國考斷面全部提升到Ⅳ類及以上水質,今年上半年Ⅲ類及以上水質斷面比例達52.4%。

◆ 山西系統梳理汾河流域防洪短板,啟動實施汾河流域防洪能力提升工程,重點對汾河干流,流域面積200平方公里以上流經市、縣、鄉鎮政府所在地的支流,以及去年秋汛洪災水毀嚴重的支流共67條河流進行綜合整治。

◆ 為提升汾河休閑功能,太原市修建了籃球場、足球場、沙灘排球場等各類健身場地60余處,體育健身步道18公里,總面積約8.5萬平方米,平均每天有超過3萬人參與健身。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趙東輝 晏國政 魏飚 馬曉媛

“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2000多年前的優美詩句,描繪出汾河的壯麗風光。

汾河,又稱汾水,是黃河第二大支流。她縱貫山西南北,全長716公里,流域面積近4萬平方公里,被稱為三晉“母親河”。汾河自古以來就是重要航道,留下“泛舟之役”“萬木下汾河”等經典場景。由于流域內過度開發,汾河生態曾遭受很大破壞,水質受到嚴重污染,一些河段甚至出現斷流。

2017年6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山西考察時強調:“一定要高度重視汾河的生態環境保護,讓這條山西的母親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

2020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察看汾河流域生態修復和城市環境建設情況時強調,要切實保護好、治理好汾河,再現古晉陽汾河晚渡的美景,讓一泓清水入黃河。

2021年4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出臺實施,提出以河道生態整治和河道外兩岸造林綠化為重點,建設汾河等河流生態廊道。同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要求在汾渭平原區等重點區域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

2017年1月通過的《山西省汾河流域生態修復與保護條例》,首次從法律層面保障汾河流域生態修復與保護。2022年1月,《山西省汾河保護條例》出臺,在規劃與管控、水資源管理、水污染防治、生態保護和修復等方面進一步作出明確規定。

2018年以來,山西省委、省政府陸續出臺實施《以汾河為重點的“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總體方案》《關于堅決打贏汾河流域治理攻堅戰的決定》《關于加快實施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的決定》等一系列方案措施,為汾河保護與治理打下堅實的制度基礎。

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山西省打響汾河生態保護與修復治理攻堅戰,進一步健全政策法規體系,堅持治山、治水、治氣、治城一體推進,控污、增濕、清淤、綠岸、調水綜合施治,努力使汾河逐步實現“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的目標,成為滋養沿線群眾的幸福河。

02:12
視頻《攝影師眼里的汾河之變》

【“一泓清水”見證生態巨變】

初冬時節,汾河兩岸樹木林立,清澈的河水沿著寬闊的河道源源不斷注入黃河。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一場保護母親河的戰役在山西打響。按照“兩山七河一流域”生態保護布局,山西全面推進以汾河為重點的“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汾河生態發生滄桑巨變。

跨流域調水統籌兼顧。行走在林木成蔭、層巒疊嶂的汾河源頭,儼然一幅江南水鄉風光。汾水自管涔山流出,沿著蜿蜒河道至寧武縣頭馬營出水口,與奔涌而來的黃河水匯合,共同沿汾河河道流向下游,滋養著山西中南部地區。

治理汾河,首要任務是讓“水量豐起來”。山西堅持治標與治本兼顧、近期與遠期結合,采取有力措施,著力解決汾河水少、斷流等問題。

為解決汾河流域水資源短缺、空間分布不均問題,山西實施引黃濟汾、引沁濟汾等跨流域調水工程,建立汾河流域水資源統一調度機制。截至2022年6月30日,萬家寨引黃工程已累計向汾河生態補水20.6億立方米,相當于144個西湖的水量。

設立保護區涵養水源。秋末冬初,位于婁煩縣境內的山西汾河上游省級自然保護區,天空湛藍,林茂水清,多種水鳥翩躚起舞。在80后婁煩居民李成的記憶中,小時候家門口的河水是渾濁的,水流也不大。如今,汾河水嘩啦啦地流淌,水也變清了,沿線植被越來越茂密。

汾水長流,不僅靠開源節流,還要靠涵養水源。山西加強水源區保護,在汾河干流源頭和4個主要支流源頭設立保護區,加快流域重點泉域保護區和河源保護區內煤與非煤礦山企業有序退出。

同時,山西在沿線地區大力實施“關井壓采”,嚴格控制流域內地下水開采。2016-2020年,僅太原市就關閉了城市自來水管網覆蓋范圍內的自備水井407眼,壓縮地下水開采量7700多萬立方米。

精打細算全流域節水。在確保汾河生態基流的同時,汾河沿線堅持節水優先,明確水權,形成全流域節水新局面。

記者在汾河中游沿汾村莊走訪了解到,農業灌溉正在變“大水漫灌”為“精打細算”,管道輸水、滴灌等節水措施普遍應用,有條件的地方還利用再生水回用農業。

介休市羅王莊村的400多畝農田全部實現了中水灌溉。“光農業用水這塊,村里一年就能節約汾河用水18萬立方米。”村干部杜潤鎖說。

山西明確,汾河流域內用水單位用水量超過用水定額的,應當限期實施節水改造;工業企業采取循環用水、一水多用等措施,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汾河流域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加強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發展高效節水農業,增加節水品種,推行節水灌溉方式和先進灌溉技術,完善灌溉工程的配套設施和渠系防滲設施建設,提高農田灌溉用水效率。

“一斷面一方案”系統治污。針對汾河污染頑疾,山西持之以恒開展攻堅,努力讓汾河“水質好起來”。

山西堅持“一斷面一方案”,科學謀劃水污染治理重點工程,實施精準治理、科學治理、依規治理。太原市清徐縣南白石河是汾河的二級支流,也是一條季節性河流。過去,沿河村莊雨污合流,污水入河、淤泥堆積,南白石河成了一條“臭水溝”。去年以來,截污納管、清淤疏浚、污水治理等一批工程性治理項目相繼展開,南白石河的污染問題得到根本性解決。

為加強汾河沿線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改造,2021年山西新建污水管網1710公里,自2020年起開展城鎮排水管網雨污分流改造四年攻堅行動,目前已完成管網改造3093.8公里,最大程度減少雨天生活污水溢流直排。山西織密監測網絡,在汾河流域建設100余座地表水跨界斷面水質自動監測站,實現全流域跨縣界水質24小時在線監測全覆蓋。

經過不懈努力,汾河流域自2020年6月全面消除劣Ⅴ類水質之后,2021年21個國考斷面全部提升到Ⅳ類及以上水質,今年上半年Ⅲ類及以上水質斷面比例達52.4%。

如今,以汾河谷地為中心的地下水水位連續多年回升,汾河重現“流水嘩啦啦”,穩定實現“一泓清水入黃河”。

太原市民在汾河景區鍛煉身體(2020年5月12日攝) 詹彥攝 / 本刊

【推動治理法治化、科學化、制度化】

夏秋時節,山西省水利建筑工程局集團有限公司技術人員張宏偉,一直在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區建設工地忙碌著。他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過去汾河兩岸的壩體是水泥和石頭砌筑的,不僅割裂了生物之間的聯系,也不美觀。現在汾河兩岸建設的是緩坡綠植,貼近自然,更加注重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

汾水治,三晉安。汾河治理,一直是山西治水的重中之重。

進入新時代,山西把汾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作為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大舉措,持續發力推進理念升級、規劃升級、機制升級,汾河進入全流域、全方位、全系統治理的新階段。

——切實轉變治理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開展綜合治理。山西明確尊重自然、保護自然、自然恢復為主的理念,統籌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堤內外系統治理。汾河流域內,按照控污、增濕、清淤、綠岸、調水“五策并舉”的治水思路,同步推進礦山治理、造林綠化治理、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水資源與水生態保護恢復、土地綜合整治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六大工程。

2020年,山西啟動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區建設,目前已完成90%以上建設任務。“項目旨在修復河道水、陸生態空間,恢復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和穩定性,營造水利長廊、生態長廊、文旅長廊。項目建成后,河道岸線將恢復自然之美,最終實現‘風光美起來’。”山西汾河流域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祁文軍說。

——創新法治監管,促進汾河系統治理提質增效。沿汾河上中下游的忻州、太原、晉中、呂梁、臨汾、運城6個市探索開展汾河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試點,以“水生態環境質量只能變好不能變差”“污染者付費、保護者受獎”“用水總量不超限”為目標,實行水生態環境考核、獎懲。

在開展“清河行動”、河道采砂專項整治行動的基礎上,山西針對河道亂占、亂采、亂堆、亂建等“四亂”問題,實施汾河沿線“清廢行動”。針對汾河流域浪費水資源、破壞水環境的水事違法行為,水利部門與法院加強行政執法和司法保護工作協調聯動和有效銜接,全面加強汾河流域法治監管。

由于歷史原因,汾河介休段沿河一些工業企業廠房、煤場擠占河道。在清理過程中,水利部門聯合公安、檢察院等部門整治妨礙河道行洪突出問題。2022年5月20日前,3家企業涉及妨礙汾河河道行洪的生產廠房和煤場被徹底拆除。

山西省水利廳副廳長杜詠梅說,通過綜合施策,汾河生態保護與治理的法治化、科學化、制度化水平明顯提升,治汾工作更有保障,治理效能加速釋放。

【力保汾水安瀾惠民生】

今年盛夏,《瞭望》新聞周刊記者來到汾河新絳段干流堤防治理達標工程的施工現場調研,看到這里一派繁忙景象。

5月12日工程開工之后,施工人員晝夜不息,確保在7月份主汛期來臨前將堤防加固完成。看著汾河大堤一天天變高、變寬,新絳縣古交鎮王村村民姚國朋心里無比踏實。“去年下大雨,汾河發大水,把地都淹了。現在看著這堤修得牢靠,就不用提心吊膽了。”

歷史上,汾河水患多發。自明弘治十四年有記載以來的500余年間,汾河流域共發生洪水240多次。去年10月,山西發生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強秋汛,汾河中下游多地受災嚴重。

加強流域綜合治理,補齊防災基礎設施短板,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是中央的明確要求。山西系統梳理汾河流域防洪短板,啟動實施汾河流域防洪能力提升工程,重點對汾河干流,流域面積200平方公里以上流經市、縣、鄉鎮政府所在地的支流,以及去年秋汛洪災水毀嚴重的支流共67條河流進行綜合整治。

筑堤固壩、疏浚河道,戰酷暑、防疫情,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整治工程在汾河沿線鋪展開來。經過各方共同努力,汾河流域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已開工72項。至7月初,烏馬河清徐段、象峪河清徐段和榆次段等8項水毀嚴重項目以及汾河干流新絳、稷山、河津三段的重點建設內容已全部完工。

治水保安瀾,興水潤民生。隨著系列治水興水措施見效,汾河正在由“害”變“利”,“水瓶頸”漸成“水支撐”,不斷惠及沿岸群眾。

水利興,則農業興。靠著汾河水,流域旱地變水田,糧食增產、農業增效有了更多保障。晉中市平遙縣南良莊村,過去只能用“發黑還不時有味兒”的汾河水澆地,莊稼產量不高,地力也受影響。汾河水質改善后,玉米產量增加了,村里的酥梨產業也逐漸發展起來,如今種植面積已達2000畝。

有了“水支撐”,汾河沿岸城鎮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步伐明顯加快。臨汾市啟動百里汾河生態經濟帶建設,通過實施河道生態治理修復、道路交通建設、產業園區建設、文化旅游景區開發和城鎮化建設等工程,推動一批城鎮群迅速崛起,產業轉型升級步入快車道。

汾河變美更聚集了人氣,為廣大農村群眾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在汾河源頭忻州市寧武縣,持續多年的生態修復措施扭轉了當地脆弱的生態局面,越來越多的沿汾農民吃上“旅游飯”,開民宿、辦餐館、賣山珍,收入從“只夠糊口”變成“能在城里買房”。

汾河治理給生產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實踐注腳。如今,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汾河的生態環境,已成為沿岸干部群眾的廣泛共識和自覺行動。

【黃土地上“繡”出水鄉美景】

最愛汾河夏秋時,一川錦繡入目來。漫步汾河太原城區段,遠眺青山如黛,近觀碧波粼粼,岸邊植被覆蓋,游人悠然自得。到了夜間,造型多樣的跨河橋梁亮起燈帶,與沿岸燈飾交相輝映,絢爛無比。

太原自古就有“錦繡太原城,三面環山,一水中分”的美譽,如今錦繡太原的美景正在變為現實。

近年來,山西沿汾各地堅持治河與置景并重,在黃土高原上“繡”出一幅江南水鄉美景。“風光美起來”的汾河,不斷增強沿汾城市吸引力、影響力,為沿河群眾增添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綜合治理,打造城市綠色長廊。持續治理汾河干流,太原久久為功,目前已完成全長43公里的汾河太原城區段生態修復治理工程,并在兩岸植綠造景,建成一道縱貫城市南北的“綠色長廊”。

對于發源于東西兩山的九條汾河支流,太原實施綜合治理,統籌完成河道治理、雨污分流、道路建設等工程,讓臭水溝變成景觀帶。“現在的汾河,已經成為太原人的‘會客廳’。”年過六旬的攝影愛好者胡文晉說,外地來了客人,都要到汾河公園走一走。

環境提升,助力全民休閑健身。為提升汾河休閑功能,太原市修建了籃球場、足球場、沙灘排球場等各類健身場地60余處,體育健身步道18公里,總面積約8.5萬平方米,平均每天有超過3萬人參與健身。

治理完成的太原汾河景區,成為備受市民歡迎的休閑健身場地。每到周末,汾河景區的籃球場、足球場、網球場里,健身愛好者跳躍追逐,揮灑汗水;岸邊的健身步道上,人們或健步如飛,或閑庭信步;露天泳池里,水花翻飛,白浪迭起;兒童游樂場中,孩子們滑滑梯、玩沙子、蕩秋千,盡情嬉戲……

去年5月,貫穿汾河景區全境的自行車道正式開放,在太原市民中掀起一股騎行熱潮。色彩明艷的紅藍車道上,一輛輛自行車穿梭而過,成為城市一道美麗風景線。

“在這里能夠心無旁騖地騎行,不用擔心有機動車橫穿馬路,遠離了汽車喇叭的噪音。很高興城市里有這樣一個地方。”太原清控創新基地企業員工張百信對記者說。

挖掘歷史三晉文脈浸潤人心。汾河之變,既是生態和經濟之變,也蘊含著歷史文化傳承。在沿汾各地精心打造下,汾河正成為一條延續三晉文脈的人文長廊。

如今,流連汾河邊,可觀賞晉侯鳥尊雕塑領略先秦技藝,可在臺邰治水壁畫中一睹先賢風采,可在雁丘旁體悟元好問發出的“情為何物”之嘆,還能在山西歷史文化名人長廊里遍覽三晉歷史上的璀璨群星。

太原市汾河景區管理委員會宣傳接待科科長郭凡介紹說,太原在綜合治理的同時深入挖掘汾河傳統文化,厚植城市底蘊。選取過去連接汾河兩岸的渡口區域,打造“汾河晚渡”景點,讓“山銜落日千林紫,渡口歸來簇如蟻”的古晉陽勝景以嶄新面貌重現于世。

作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臨汾市在百里汾河生態經濟帶建設中著力打造以洪洞廣勝寺、大槐樹和襄汾丁村、堯都堯廟等景區為龍頭的文化旅游走廊,讓根祖文化、丁陶文化、堯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浸潤人心。

“汾河流水嘩啦啦,陽春三月看杏花。”一條大河,承載著黃土地上的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山西省委書記林武表示,山西將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扎實推進汾河流域生態保護和修復治理,確保行洪安全,守護好良好生態環境這個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刊于《瞭望》2022年第48期

文章編輯:楊銘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瞭望·治國理政紀事丨讓一泓清水入黃河
    2022-11-26 16:57:18    來源:瞭望


         ◆ 2017年6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山西考察時強調:“一定要高度重視汾河的生態環境保護,讓這條山西的母親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

    ◆ 2021年4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出臺實施,提出以河道生態整治和河道外兩岸造林綠化為重點,建設汾河等河流生態廊道。同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要求在汾渭平原區等重點區域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

    ◆ 按照“兩山七河一流域”生態保護布局,山西全面推進以汾河為重點的“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汾河生態發生滄桑巨變。

    ◆ 截至2022年6月30日,萬家寨引黃工程已累計向汾河生態補水20.6億立方米,相當于144個西湖的水量。

    ◆ 經過不懈努力,汾河流域自2020年6月全面消除劣Ⅴ類水質之后,2021年21個國考斷面全部提升到Ⅳ類及以上水質,今年上半年Ⅲ類及以上水質斷面比例達52.4%。

    ◆ 山西系統梳理汾河流域防洪短板,啟動實施汾河流域防洪能力提升工程,重點對汾河干流,流域面積200平方公里以上流經市、縣、鄉鎮政府所在地的支流,以及去年秋汛洪災水毀嚴重的支流共67條河流進行綜合整治。

    ◆ 為提升汾河休閑功能,太原市修建了籃球場、足球場、沙灘排球場等各類健身場地60余處,體育健身步道18公里,總面積約8.5萬平方米,平均每天有超過3萬人參與健身。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趙東輝 晏國政 魏飚 馬曉媛

    “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2000多年前的優美詩句,描繪出汾河的壯麗風光。

    汾河,又稱汾水,是黃河第二大支流。她縱貫山西南北,全長716公里,流域面積近4萬平方公里,被稱為三晉“母親河”。汾河自古以來就是重要航道,留下“泛舟之役”“萬木下汾河”等經典場景。由于流域內過度開發,汾河生態曾遭受很大破壞,水質受到嚴重污染,一些河段甚至出現斷流。

    2017年6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山西考察時強調:“一定要高度重視汾河的生態環境保護,讓這條山西的母親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

    2020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察看汾河流域生態修復和城市環境建設情況時強調,要切實保護好、治理好汾河,再現古晉陽汾河晚渡的美景,讓一泓清水入黃河。

    2021年4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出臺實施,提出以河道生態整治和河道外兩岸造林綠化為重點,建設汾河等河流生態廊道。同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要求在汾渭平原區等重點區域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

    2017年1月通過的《山西省汾河流域生態修復與保護條例》,首次從法律層面保障汾河流域生態修復與保護。2022年1月,《山西省汾河保護條例》出臺,在規劃與管控、水資源管理、水污染防治、生態保護和修復等方面進一步作出明確規定。

    2018年以來,山西省委、省政府陸續出臺實施《以汾河為重點的“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總體方案》《關于堅決打贏汾河流域治理攻堅戰的決定》《關于加快實施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的決定》等一系列方案措施,為汾河保護與治理打下堅實的制度基礎。

    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山西省打響汾河生態保護與修復治理攻堅戰,進一步健全政策法規體系,堅持治山、治水、治氣、治城一體推進,控污、增濕、清淤、綠岸、調水綜合施治,努力使汾河逐步實現“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的目標,成為滋養沿線群眾的幸福河。

    02:12
    視頻《攝影師眼里的汾河之變》

    【“一泓清水”見證生態巨變】

    初冬時節,汾河兩岸樹木林立,清澈的河水沿著寬闊的河道源源不斷注入黃河。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一場保護母親河的戰役在山西打響。按照“兩山七河一流域”生態保護布局,山西全面推進以汾河為重點的“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汾河生態發生滄桑巨變。

    跨流域調水統籌兼顧。行走在林木成蔭、層巒疊嶂的汾河源頭,儼然一幅江南水鄉風光。汾水自管涔山流出,沿著蜿蜒河道至寧武縣頭馬營出水口,與奔涌而來的黃河水匯合,共同沿汾河河道流向下游,滋養著山西中南部地區。

    治理汾河,首要任務是讓“水量豐起來”。山西堅持治標與治本兼顧、近期與遠期結合,采取有力措施,著力解決汾河水少、斷流等問題。

    為解決汾河流域水資源短缺、空間分布不均問題,山西實施引黃濟汾、引沁濟汾等跨流域調水工程,建立汾河流域水資源統一調度機制。截至2022年6月30日,萬家寨引黃工程已累計向汾河生態補水20.6億立方米,相當于144個西湖的水量。

    設立保護區涵養水源。秋末冬初,位于婁煩縣境內的山西汾河上游省級自然保護區,天空湛藍,林茂水清,多種水鳥翩躚起舞。在80后婁煩居民李成的記憶中,小時候家門口的河水是渾濁的,水流也不大。如今,汾河水嘩啦啦地流淌,水也變清了,沿線植被越來越茂密。

    汾水長流,不僅靠開源節流,還要靠涵養水源。山西加強水源區保護,在汾河干流源頭和4個主要支流源頭設立保護區,加快流域重點泉域保護區和河源保護區內煤與非煤礦山企業有序退出。

    同時,山西在沿線地區大力實施“關井壓采”,嚴格控制流域內地下水開采。2016-2020年,僅太原市就關閉了城市自來水管網覆蓋范圍內的自備水井407眼,壓縮地下水開采量7700多萬立方米。

    精打細算全流域節水。在確保汾河生態基流的同時,汾河沿線堅持節水優先,明確水權,形成全流域節水新局面。

    記者在汾河中游沿汾村莊走訪了解到,農業灌溉正在變“大水漫灌”為“精打細算”,管道輸水、滴灌等節水措施普遍應用,有條件的地方還利用再生水回用農業。

    介休市羅王莊村的400多畝農田全部實現了中水灌溉。“光農業用水這塊,村里一年就能節約汾河用水18萬立方米。”村干部杜潤鎖說。

    山西明確,汾河流域內用水單位用水量超過用水定額的,應當限期實施節水改造;工業企業采取循環用水、一水多用等措施,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汾河流域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加強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發展高效節水農業,增加節水品種,推行節水灌溉方式和先進灌溉技術,完善灌溉工程的配套設施和渠系防滲設施建設,提高農田灌溉用水效率。

    “一斷面一方案”系統治污。針對汾河污染頑疾,山西持之以恒開展攻堅,努力讓汾河“水質好起來”。

    山西堅持“一斷面一方案”,科學謀劃水污染治理重點工程,實施精準治理、科學治理、依規治理。太原市清徐縣南白石河是汾河的二級支流,也是一條季節性河流。過去,沿河村莊雨污合流,污水入河、淤泥堆積,南白石河成了一條“臭水溝”。去年以來,截污納管、清淤疏浚、污水治理等一批工程性治理項目相繼展開,南白石河的污染問題得到根本性解決。

    為加強汾河沿線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改造,2021年山西新建污水管網1710公里,自2020年起開展城鎮排水管網雨污分流改造四年攻堅行動,目前已完成管網改造3093.8公里,最大程度減少雨天生活污水溢流直排。山西織密監測網絡,在汾河流域建設100余座地表水跨界斷面水質自動監測站,實現全流域跨縣界水質24小時在線監測全覆蓋。

    經過不懈努力,汾河流域自2020年6月全面消除劣Ⅴ類水質之后,2021年21個國考斷面全部提升到Ⅳ類及以上水質,今年上半年Ⅲ類及以上水質斷面比例達52.4%。

    如今,以汾河谷地為中心的地下水水位連續多年回升,汾河重現“流水嘩啦啦”,穩定實現“一泓清水入黃河”。

    太原市民在汾河景區鍛煉身體(2020年5月12日攝) 詹彥攝 / 本刊

    【推動治理法治化、科學化、制度化】

    夏秋時節,山西省水利建筑工程局集團有限公司技術人員張宏偉,一直在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區建設工地忙碌著。他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過去汾河兩岸的壩體是水泥和石頭砌筑的,不僅割裂了生物之間的聯系,也不美觀。現在汾河兩岸建設的是緩坡綠植,貼近自然,更加注重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

    汾水治,三晉安。汾河治理,一直是山西治水的重中之重。

    進入新時代,山西把汾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作為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大舉措,持續發力推進理念升級、規劃升級、機制升級,汾河進入全流域、全方位、全系統治理的新階段。

    ——切實轉變治理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開展綜合治理。山西明確尊重自然、保護自然、自然恢復為主的理念,統籌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堤內外系統治理。汾河流域內,按照控污、增濕、清淤、綠岸、調水“五策并舉”的治水思路,同步推進礦山治理、造林綠化治理、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水資源與水生態保護恢復、土地綜合整治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六大工程。

    2020年,山西啟動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區建設,目前已完成90%以上建設任務。“項目旨在修復河道水、陸生態空間,恢復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和穩定性,營造水利長廊、生態長廊、文旅長廊。項目建成后,河道岸線將恢復自然之美,最終實現‘風光美起來’。”山西汾河流域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祁文軍說。

    ——創新法治監管,促進汾河系統治理提質增效。沿汾河上中下游的忻州、太原、晉中、呂梁、臨汾、運城6個市探索開展汾河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試點,以“水生態環境質量只能變好不能變差”“污染者付費、保護者受獎”“用水總量不超限”為目標,實行水生態環境考核、獎懲。

    在開展“清河行動”、河道采砂專項整治行動的基礎上,山西針對河道亂占、亂采、亂堆、亂建等“四亂”問題,實施汾河沿線“清廢行動”。針對汾河流域浪費水資源、破壞水環境的水事違法行為,水利部門與法院加強行政執法和司法保護工作協調聯動和有效銜接,全面加強汾河流域法治監管。

    由于歷史原因,汾河介休段沿河一些工業企業廠房、煤場擠占河道。在清理過程中,水利部門聯合公安、檢察院等部門整治妨礙河道行洪突出問題。2022年5月20日前,3家企業涉及妨礙汾河河道行洪的生產廠房和煤場被徹底拆除。

    山西省水利廳副廳長杜詠梅說,通過綜合施策,汾河生態保護與治理的法治化、科學化、制度化水平明顯提升,治汾工作更有保障,治理效能加速釋放。

    【力保汾水安瀾惠民生】

    今年盛夏,《瞭望》新聞周刊記者來到汾河新絳段干流堤防治理達標工程的施工現場調研,看到這里一派繁忙景象。

    5月12日工程開工之后,施工人員晝夜不息,確保在7月份主汛期來臨前將堤防加固完成。看著汾河大堤一天天變高、變寬,新絳縣古交鎮王村村民姚國朋心里無比踏實。“去年下大雨,汾河發大水,把地都淹了。現在看著這堤修得牢靠,就不用提心吊膽了。”

    歷史上,汾河水患多發。自明弘治十四年有記載以來的500余年間,汾河流域共發生洪水240多次。去年10月,山西發生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強秋汛,汾河中下游多地受災嚴重。

    加強流域綜合治理,補齊防災基礎設施短板,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是中央的明確要求。山西系統梳理汾河流域防洪短板,啟動實施汾河流域防洪能力提升工程,重點對汾河干流,流域面積200平方公里以上流經市、縣、鄉鎮政府所在地的支流,以及去年秋汛洪災水毀嚴重的支流共67條河流進行綜合整治。

    筑堤固壩、疏浚河道,戰酷暑、防疫情,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整治工程在汾河沿線鋪展開來。經過各方共同努力,汾河流域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已開工72項。至7月初,烏馬河清徐段、象峪河清徐段和榆次段等8項水毀嚴重項目以及汾河干流新絳、稷山、河津三段的重點建設內容已全部完工。

    治水保安瀾,興水潤民生。隨著系列治水興水措施見效,汾河正在由“害”變“利”,“水瓶頸”漸成“水支撐”,不斷惠及沿岸群眾。

    水利興,則農業興。靠著汾河水,流域旱地變水田,糧食增產、農業增效有了更多保障。晉中市平遙縣南良莊村,過去只能用“發黑還不時有味兒”的汾河水澆地,莊稼產量不高,地力也受影響。汾河水質改善后,玉米產量增加了,村里的酥梨產業也逐漸發展起來,如今種植面積已達2000畝。

    有了“水支撐”,汾河沿岸城鎮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步伐明顯加快。臨汾市啟動百里汾河生態經濟帶建設,通過實施河道生態治理修復、道路交通建設、產業園區建設、文化旅游景區開發和城鎮化建設等工程,推動一批城鎮群迅速崛起,產業轉型升級步入快車道。

    汾河變美更聚集了人氣,為廣大農村群眾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在汾河源頭忻州市寧武縣,持續多年的生態修復措施扭轉了當地脆弱的生態局面,越來越多的沿汾農民吃上“旅游飯”,開民宿、辦餐館、賣山珍,收入從“只夠糊口”變成“能在城里買房”。

    汾河治理給生產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實踐注腳。如今,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汾河的生態環境,已成為沿岸干部群眾的廣泛共識和自覺行動。

    【黃土地上“繡”出水鄉美景】

    最愛汾河夏秋時,一川錦繡入目來。漫步汾河太原城區段,遠眺青山如黛,近觀碧波粼粼,岸邊植被覆蓋,游人悠然自得。到了夜間,造型多樣的跨河橋梁亮起燈帶,與沿岸燈飾交相輝映,絢爛無比。

    太原自古就有“錦繡太原城,三面環山,一水中分”的美譽,如今錦繡太原的美景正在變為現實。

    近年來,山西沿汾各地堅持治河與置景并重,在黃土高原上“繡”出一幅江南水鄉美景。“風光美起來”的汾河,不斷增強沿汾城市吸引力、影響力,為沿河群眾增添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綜合治理,打造城市綠色長廊。持續治理汾河干流,太原久久為功,目前已完成全長43公里的汾河太原城區段生態修復治理工程,并在兩岸植綠造景,建成一道縱貫城市南北的“綠色長廊”。

    對于發源于東西兩山的九條汾河支流,太原實施綜合治理,統籌完成河道治理、雨污分流、道路建設等工程,讓臭水溝變成景觀帶。“現在的汾河,已經成為太原人的‘會客廳’。”年過六旬的攝影愛好者胡文晉說,外地來了客人,都要到汾河公園走一走。

    環境提升,助力全民休閑健身。為提升汾河休閑功能,太原市修建了籃球場、足球場、沙灘排球場等各類健身場地60余處,體育健身步道18公里,總面積約8.5萬平方米,平均每天有超過3萬人參與健身。

    治理完成的太原汾河景區,成為備受市民歡迎的休閑健身場地。每到周末,汾河景區的籃球場、足球場、網球場里,健身愛好者跳躍追逐,揮灑汗水;岸邊的健身步道上,人們或健步如飛,或閑庭信步;露天泳池里,水花翻飛,白浪迭起;兒童游樂場中,孩子們滑滑梯、玩沙子、蕩秋千,盡情嬉戲……

    去年5月,貫穿汾河景區全境的自行車道正式開放,在太原市民中掀起一股騎行熱潮。色彩明艷的紅藍車道上,一輛輛自行車穿梭而過,成為城市一道美麗風景線。

    “在這里能夠心無旁騖地騎行,不用擔心有機動車橫穿馬路,遠離了汽車喇叭的噪音。很高興城市里有這樣一個地方。”太原清控創新基地企業員工張百信對記者說。

    挖掘歷史三晉文脈浸潤人心。汾河之變,既是生態和經濟之變,也蘊含著歷史文化傳承。在沿汾各地精心打造下,汾河正成為一條延續三晉文脈的人文長廊。

    如今,流連汾河邊,可觀賞晉侯鳥尊雕塑領略先秦技藝,可在臺邰治水壁畫中一睹先賢風采,可在雁丘旁體悟元好問發出的“情為何物”之嘆,還能在山西歷史文化名人長廊里遍覽三晉歷史上的璀璨群星。

    太原市汾河景區管理委員會宣傳接待科科長郭凡介紹說,太原在綜合治理的同時深入挖掘汾河傳統文化,厚植城市底蘊。選取過去連接汾河兩岸的渡口區域,打造“汾河晚渡”景點,讓“山銜落日千林紫,渡口歸來簇如蟻”的古晉陽勝景以嶄新面貌重現于世。

    作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臨汾市在百里汾河生態經濟帶建設中著力打造以洪洞廣勝寺、大槐樹和襄汾丁村、堯都堯廟等景區為龍頭的文化旅游走廊,讓根祖文化、丁陶文化、堯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浸潤人心。

    “汾河流水嘩啦啦,陽春三月看杏花。”一條大河,承載著黃土地上的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山西省委書記林武表示,山西將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扎實推進汾河流域生態保護和修復治理,確保行洪安全,守護好良好生態環境這個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刊于《瞭望》2022年第48期

    文章編輯:楊銘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