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 亚洲 网友自拍,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久久区,国产 抽搐在线观看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副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走進“中國空間站建造母港”文昌航天發射場——航天圓夢正當時
更新時間:2022-11-24 14:09:33    來源:解放軍報
2022年10月,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與夢天實驗艙組合體等待垂直轉運。屠海超攝

  “5、4、3、2、1!點火!”

  2022年10月31日,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托舉夢天實驗艙一飛沖天。3天后,夢天實驗艙順利轉位,中國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在軌組裝完成。中華民族流傳千年的“天宮”夢想,從神話一步步變成現實。

  建造空間站、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是實現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的重要目標,是建設科技強國、航天強國的重要引領性工程。從天和核心艙飛向蒼穹那一刻起,不到2年時間,文昌發射場順利將空間站3個艙段與4艘天舟飛船送入太空,為中國空間站的建造作出重要貢獻。文昌航天發射場,因此被稱為“中國空間站建造母港”。

  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實施在即,值此之際,讓我們跟隨記者的腳步,一同探尋文昌航天人建造“太空家園”的幕后故事。

  “一定要讓中國空間站早日建成”

  海水拍打著礁石,卷起浪花朵朵。

  海南島東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坐落于此。2021年4月,廖國瑞和同事們迎來一個重要的歷史時刻——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將從這里發射升空。

  發射前,身為01指揮員的廖國瑞異常忙碌。這次發射任務,他需要統籌調動20多個分系統共計200多個崗位,精準發出近千條指令,容不得半點疏忽失誤。

  作為空間站首個發射艙段,天和核心艙將作為空間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成為航天員在“太空家園”工作和生活頻率最高的地方。這次任務,是廖國瑞作為01指揮員的“首秀”,也是中國載人航天“三步走”戰略第三步的“首秀”。

  1992年9月21日,黨中央確立中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發展戰略。

  ——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

  ——第二步,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空間飛行器交會對接技術,發射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第三步,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為了完成這個遠大目標,一代代中華兒女仰望星空,將個人夢想融進祖國的航天事業。如今,這“三步走”發展戰略的關鍵一環,牽系于廖國瑞和同事們手中。

  此次任務是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的第二次發射,發射的又是空間站核心艙。任務特殊,意義重大。文昌航天人感到巨大的壓力。

  夜色中,一間間辦公室和機房被通明的燈火點亮。那段時間,發射場的工作人員連續奮戰、堅守崗位。“沒有人叫苦叫累,大家都懷著一個共同信念:一定要讓中國空間站早日建成!”廖國瑞說。

  歷史將銘記這一天。

  2021年4月29日,椰林掩映中,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靜靜矗立于發射塔架,等待著那個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來。

  在廖國瑞清晰的口令聲中,火箭托載著空間站天和核心艙飛向太空,中國空間站在軌組裝建造從此正式拉開大幕。

  2021年5月29日,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在文昌發射場點火升空。不久,中國航天員進入天和核心艙,首次進駐中國人自己的“太空家園”。

  在這片美麗的海濱,在文昌航天人的合力托舉下,中國人的“天宮”夢想一步步變成現實——

  2022年7月24日,問天實驗艙一飛沖天,中國空間站建設邁出重要一步;10月31日,夢天實驗艙成功發射;11月3日,夢天實驗艙在軌完成與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組合體的組裝,形成“T”字基本構型。

  在一代代航天人的接續奮斗、砥礪前行中,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全面實現“三步走”戰略的歷史時刻,如今已近在眼前。

  質量就是生命,質量就是勝算

  在文昌發射場,從總裝測試廠房到發射塔架,有一段直線距離約3公里的轉運軌道。軌道一側,“嚴肅認真、周到細致、穩妥可靠、萬無一失”16個紅色大字格外鮮艷。火箭垂直轉運時,每當行進到“穩”字旁邊,發射場的工作人員都會為其拍下一張“合影”,寓意著“發射任務穩了!”

  短短16個字,見證了一枚枚火箭飛向太空、筑夢“天宮”的腳步,也蘊含著文昌航天人圓滿完成空間站建造任務的制勝密碼。

  2022年,是控制系統指揮員尹景波印象深刻的一年。

  8月盛夏,驕陽似火。文昌發射場的航天人剛剛完成問天實驗艙任務,就馬不停蹄地投入到夢天實驗艙任務準備中。

  “問天實驗艙任務完成得十分出色,實現了‘零窗口’發射,為我們積累了經驗、打下了基礎。因此,夢天實驗艙發射任務也提出‘零窗口’發射目標——火箭發射時間和預定點火時間偏差不超過1秒。”尹景波回憶。

  為了確保“零窗口”點火,從火箭到場第一天起,尹景波帶領團隊反復細化射前流程,將相關程序精確到分鐘,發射前10分鐘工作甚至精確到秒。“我們要確保發射前每一項操作都精細,每一個節點都精準。”尹景波說。

  10月31日15時37分,尹景波分秒不差準時按下點火按鈕。在震徹大地的轟鳴中,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托舉夢天實驗艙順利升空。

  整個空間站建造過程,文昌發射場一直貫徹著嚴格的質量標準。

  2021年5月19日深夜,原定幾個小時后發射的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因長征七號火箭某系統參數異常,不得不延遲發射。

  為了趕上第二天的發射窗口,文昌航天人一邊排查故障,一邊進行加注。經過一個日夜的連續奮戰,他們終于鎖定火箭的故障位置。然而,那時已經來不及處理故障,發射再度推遲。

  兩度推遲發射,意味著已經加注的低溫推進劑必須兩次泄回。為此,文昌航天人不眠不休,堅守崗位70多個小時,最終成功完成低溫推進劑泄回。5月29日,他們奪得了天舟二號發射任務的勝利。

  “航天事業技術復雜、系統龐大,每一次任務都不是以往任務的簡單重復。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失誤,任何一項工作出現紕漏,任何一個零部件出現故障,都可能導致整個任務的失敗。”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副主任毛萬標感慨:“因此,每次任務準備階段,我們都會采取最嚴的標準,堅決做到不帶隱患發射、不帶問題上天。”

  質量就是生命,質量就是勝算。對于文昌發射場所有人來說,“精心準備、精心組織、精心實施”的口號不僅懸掛在發射場的顯著位置,更深深烙進每個人心中。

  2004年,文昌航天發射場所在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率先引進ISO9001標準,全面推行質量管理體系認證;2009年,中心在質量管理體系基礎上,構建質量、環境和職業健康安全一體化管理體系;2021年,中心大力推進新時代裝備質量管理體系試點工作……

  通過這一系列舉措,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實現了建設進度提速、建設過程規范、裝備質量受控和無重大質量事故等成果,也為空間站階段一次次發射任務勝利,提供了強勁支撐。

  “不能只滿足于成功,要實現又快又好的高質量成功”

  “各號注意,30分鐘準備!”

  2022年7月24日,隨著01指揮員廖國瑞一聲令下,發射場氮氣氣源庫操作手黃騰達迅速把設備切換為遠程控制模式。他撤離工作崗位后,余下的工作即刻交由數公里外的工作人員接手。

  這是問天實驗艙任務中的尋常一幕,也是文昌發射場近年來科技創新的縮影。

  在這座高度信息化、自動化的年輕發射場里,科技創新成果不僅使燃料加注更加安全,也讓“天宮”建造之路愈發行穩致遠。

  2021年9月20日,在歡呼聲中,長征七號遙四運載火箭搭載天舟三號貨運飛船發射升空。

  天舟三號任務圓滿成功,驗證了文昌發射場測試發射模式的穩定可靠。然而,面臨越來越高的航天發射密度,現有的測試發射模式還能經受住考驗嗎?

  “我們達成共識:不能只滿足于成功,要實現又快又好的高質量成功。”天舟貨運飛船發射任務01指揮員王宇亮說。

  面對未知的挑戰,創新突破,迫在眉睫。天舟三號升空不久,文昌航天人馬上投入到新一輪研究中。

  “我們一次次開展專項討論,分析了20多項耦合性因素,識別了30多個風險,進行了20多次桌面推演和綜合演練。”王宇亮介紹。憑著這股拼勁,他們將長征七號遙五運載火箭的測試發射周期縮短了四分之一,射前加注流程減少了四分之一。天舟四號任務中,測試發射周期較天舟三號大大縮減,僅耗時27天。

  在浩瀚太空完成交會對接就像“穿針引線”,但凡時間有一絲誤差,都可能讓對接的兩個航天器失之交臂,不得不耗費很大代價調整軌道。這要求運載火箭做到“零窗口”發射。

  “空間站建造歷次發射任務,我們都瞄準‘窄窗口’,力爭‘零窗口’。雖然已經圓滿完成多次重大發射任務,但對我們而言,這仍是一項艱巨的考驗。”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總工程師鐘文安說。

  為了確保萬無一失,他們不斷增強科技創新水平,提升航天測試發射能力。發射場測試發射流程持續迭代優化,形成了新一代運載火箭扁平化組織指揮體系架構,測試發射的信息化、集約化不斷提高,設備設施的穩定性、適應性不斷增強。

  2022年,在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天舟五號3次航天發射任務中,文昌發射場接連實現“零窗口”發射。

  “上午下單發貨,中午就簽收。”11月12日,天舟五號貨運飛船出征。從發射到成功對接空間站組合體,天舟五號僅用2小時,創造了人類航天器最快交會對接紀錄。

  發射場建成以來,一項項科研成果見證著文昌航天人追尋科技創新的腳步:

  攻克低溫推進劑大流量加注、煤油液氮降溫等關鍵技術;解決中大型液體火箭并行測試發射、設施設備適應“高溫高濕高鹽霧”環境等現實難題……

  近年來,文昌發射場一年發射火箭從3到4枚提升至6到8枚,發射火箭型號從2型拓展到6型,縮短了火箭測試發射周期。目前,發射場形成了新一代大推力運載火箭高密度發射能力,實現了我國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從10噸到25噸、地球同步軌道運載能力從5.5噸到14噸的巨大飛躍,大幅提升了我國進入太空的能力。

  讓個人夢想與祖國的事業緊密相連

  時間撥回2020年5月5日。

  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順利完成首飛。

  船箭分離那一瞬間,測試發射指揮大廳內,作為01指揮員的胡旭東心中激動不已。

  2003年,胡旭東從東南大學畢業,主動申請到航天發射一線工作。昔日在西昌發射場,他憑借“排故能手”的稱號聲名遠揚。

  來到文昌發射場,胡旭東先后擔任長征五號遙一、長征五號遙二、長征五號B遙一運載火箭及嫦娥五號等多項“國字號”任務的01指揮員。多年輾轉于重大航天發射任務一線,他一步步成長為發射場上一顆耀眼的“明星”。

  與胡旭東相似,廖國瑞和王宇亮的航天生涯也與“01”這個身份緊密相連。

  空間站任務階段,廖國瑞負責筑建“天宮”。他先后擔任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發射任務的01指揮員,為中國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的組裝搭建作出重要貢獻。

  王宇亮則負責為“天宮”送貨,擔任天舟貨運飛船發射任務的“專用”01指揮員。他帶領團隊確保了從天舟二號到天舟五號歷次發射任務成功,按時、精準地將物資投送到太空。

  “能在短時間內成長進步,離不開組織的培養,更離不開建造空間站這一時代賦予的舞臺。”廖國瑞感慨。

  文昌發射場承擔了探月工程、行星探測、空間站建設等“國字號”航天工程的重大任務,也為許許多多獻身于航天事業的青年航天人提供了施展才干、實現夢想的寬廣舞臺。

  在矢志航天的追夢之旅中,這里涌現出一批又一批正當青春的年輕面孔——

  作為發射場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女性分系統指揮員,95后土家族女孩周承鈺被媒體稱贊“大姐不大,本事不小”,眾多網友親切地稱她為“火箭少女”;

  耗時7年,歷經數十個崗位歷練,控制系統指揮員劉巾杰成為發射場第一個女性“金手指”,在問天實驗艙發射任務中驚艷亮相……

  這是一個年輕有為的團隊。翻開資料,一個個令人驚嘆的數字躍然紙上:平均年齡33.1歲,其中博士學歷占比3.4%,碩士學歷占比32.6%。

  “我們能圓滿完成空間站建造的歷史重任,一個重要法寶就是相信青年科技人才、重用青年科技人才,在重大航天發射任務一線培養鍛煉青年人才,為他們的成長搭臺鋪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人力資源部主任趙新介紹。

  近年來,在人才強國戰略指引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建成航天發射場可靠性技術重點實驗室,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與知名高校開展科研協同創新攻關。他們組建了以“車著明創新團隊”為代表的11支科技創新團隊和15個技能革新攻關班組,與22家國內一流大學、科研院所簽訂了聯合人才培養協議。

  發射場一線崗位上,出現了越來越多名牌大學畢業生的身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伴隨著一枚枚長征火箭點火升空,許許多多青年科技人才毅然投身于這片航天事業的沃土,讓個人夢想與祖國的事業緊密相連,讓青春在浩瀚太空綻放出絢麗之花。

  文昌的海天之間,一群年輕的航天人在這座同樣年輕的發射場上,燃燒自己的青春歲月,在一項項重大航天發射任務中茁壯成長。

  接過前人的火炬,在建設航天強國的偉大征程上,一代代中國航天人接力前行,奔向更遙遠的太空。

文章編輯:陳天昊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走進“中國空間站建造母港”文昌航天發射場——航天圓夢正當時
    2022-11-24 14:09:33    來源:解放軍報
    2022年10月,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與夢天實驗艙組合體等待垂直轉運。屠海超攝

      “5、4、3、2、1!點火!”

      2022年10月31日,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托舉夢天實驗艙一飛沖天。3天后,夢天實驗艙順利轉位,中國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在軌組裝完成。中華民族流傳千年的“天宮”夢想,從神話一步步變成現實。

      建造空間站、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是實現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的重要目標,是建設科技強國、航天強國的重要引領性工程。從天和核心艙飛向蒼穹那一刻起,不到2年時間,文昌發射場順利將空間站3個艙段與4艘天舟飛船送入太空,為中國空間站的建造作出重要貢獻。文昌航天發射場,因此被稱為“中國空間站建造母港”。

      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實施在即,值此之際,讓我們跟隨記者的腳步,一同探尋文昌航天人建造“太空家園”的幕后故事。

      “一定要讓中國空間站早日建成”

      海水拍打著礁石,卷起浪花朵朵。

      海南島東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坐落于此。2021年4月,廖國瑞和同事們迎來一個重要的歷史時刻——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將從這里發射升空。

      發射前,身為01指揮員的廖國瑞異常忙碌。這次發射任務,他需要統籌調動20多個分系統共計200多個崗位,精準發出近千條指令,容不得半點疏忽失誤。

      作為空間站首個發射艙段,天和核心艙將作為空間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成為航天員在“太空家園”工作和生活頻率最高的地方。這次任務,是廖國瑞作為01指揮員的“首秀”,也是中國載人航天“三步走”戰略第三步的“首秀”。

      1992年9月21日,黨中央確立中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發展戰略。

      ——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

      ——第二步,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空間飛行器交會對接技術,發射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第三步,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為了完成這個遠大目標,一代代中華兒女仰望星空,將個人夢想融進祖國的航天事業。如今,這“三步走”發展戰略的關鍵一環,牽系于廖國瑞和同事們手中。

      此次任務是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的第二次發射,發射的又是空間站核心艙。任務特殊,意義重大。文昌航天人感到巨大的壓力。

      夜色中,一間間辦公室和機房被通明的燈火點亮。那段時間,發射場的工作人員連續奮戰、堅守崗位。“沒有人叫苦叫累,大家都懷著一個共同信念:一定要讓中國空間站早日建成!”廖國瑞說。

      歷史將銘記這一天。

      2021年4月29日,椰林掩映中,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靜靜矗立于發射塔架,等待著那個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來。

      在廖國瑞清晰的口令聲中,火箭托載著空間站天和核心艙飛向太空,中國空間站在軌組裝建造從此正式拉開大幕。

      2021年5月29日,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在文昌發射場點火升空。不久,中國航天員進入天和核心艙,首次進駐中國人自己的“太空家園”。

      在這片美麗的海濱,在文昌航天人的合力托舉下,中國人的“天宮”夢想一步步變成現實——

      2022年7月24日,問天實驗艙一飛沖天,中國空間站建設邁出重要一步;10月31日,夢天實驗艙成功發射;11月3日,夢天實驗艙在軌完成與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組合體的組裝,形成“T”字基本構型。

      在一代代航天人的接續奮斗、砥礪前行中,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全面實現“三步走”戰略的歷史時刻,如今已近在眼前。

      質量就是生命,質量就是勝算

      在文昌發射場,從總裝測試廠房到發射塔架,有一段直線距離約3公里的轉運軌道。軌道一側,“嚴肅認真、周到細致、穩妥可靠、萬無一失”16個紅色大字格外鮮艷。火箭垂直轉運時,每當行進到“穩”字旁邊,發射場的工作人員都會為其拍下一張“合影”,寓意著“發射任務穩了!”

      短短16個字,見證了一枚枚火箭飛向太空、筑夢“天宮”的腳步,也蘊含著文昌航天人圓滿完成空間站建造任務的制勝密碼。

      2022年,是控制系統指揮員尹景波印象深刻的一年。

      8月盛夏,驕陽似火。文昌發射場的航天人剛剛完成問天實驗艙任務,就馬不停蹄地投入到夢天實驗艙任務準備中。

      “問天實驗艙任務完成得十分出色,實現了‘零窗口’發射,為我們積累了經驗、打下了基礎。因此,夢天實驗艙發射任務也提出‘零窗口’發射目標——火箭發射時間和預定點火時間偏差不超過1秒。”尹景波回憶。

      為了確保“零窗口”點火,從火箭到場第一天起,尹景波帶領團隊反復細化射前流程,將相關程序精確到分鐘,發射前10分鐘工作甚至精確到秒。“我們要確保發射前每一項操作都精細,每一個節點都精準。”尹景波說。

      10月31日15時37分,尹景波分秒不差準時按下點火按鈕。在震徹大地的轟鳴中,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托舉夢天實驗艙順利升空。

      整個空間站建造過程,文昌發射場一直貫徹著嚴格的質量標準。

      2021年5月19日深夜,原定幾個小時后發射的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因長征七號火箭某系統參數異常,不得不延遲發射。

      為了趕上第二天的發射窗口,文昌航天人一邊排查故障,一邊進行加注。經過一個日夜的連續奮戰,他們終于鎖定火箭的故障位置。然而,那時已經來不及處理故障,發射再度推遲。

      兩度推遲發射,意味著已經加注的低溫推進劑必須兩次泄回。為此,文昌航天人不眠不休,堅守崗位70多個小時,最終成功完成低溫推進劑泄回。5月29日,他們奪得了天舟二號發射任務的勝利。

      “航天事業技術復雜、系統龐大,每一次任務都不是以往任務的簡單重復。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失誤,任何一項工作出現紕漏,任何一個零部件出現故障,都可能導致整個任務的失敗。”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副主任毛萬標感慨:“因此,每次任務準備階段,我們都會采取最嚴的標準,堅決做到不帶隱患發射、不帶問題上天。”

      質量就是生命,質量就是勝算。對于文昌發射場所有人來說,“精心準備、精心組織、精心實施”的口號不僅懸掛在發射場的顯著位置,更深深烙進每個人心中。

      2004年,文昌航天發射場所在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率先引進ISO9001標準,全面推行質量管理體系認證;2009年,中心在質量管理體系基礎上,構建質量、環境和職業健康安全一體化管理體系;2021年,中心大力推進新時代裝備質量管理體系試點工作……

      通過這一系列舉措,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實現了建設進度提速、建設過程規范、裝備質量受控和無重大質量事故等成果,也為空間站階段一次次發射任務勝利,提供了強勁支撐。

      “不能只滿足于成功,要實現又快又好的高質量成功”

      “各號注意,30分鐘準備!”

      2022年7月24日,隨著01指揮員廖國瑞一聲令下,發射場氮氣氣源庫操作手黃騰達迅速把設備切換為遠程控制模式。他撤離工作崗位后,余下的工作即刻交由數公里外的工作人員接手。

      這是問天實驗艙任務中的尋常一幕,也是文昌發射場近年來科技創新的縮影。

      在這座高度信息化、自動化的年輕發射場里,科技創新成果不僅使燃料加注更加安全,也讓“天宮”建造之路愈發行穩致遠。

      2021年9月20日,在歡呼聲中,長征七號遙四運載火箭搭載天舟三號貨運飛船發射升空。

      天舟三號任務圓滿成功,驗證了文昌發射場測試發射模式的穩定可靠。然而,面臨越來越高的航天發射密度,現有的測試發射模式還能經受住考驗嗎?

      “我們達成共識:不能只滿足于成功,要實現又快又好的高質量成功。”天舟貨運飛船發射任務01指揮員王宇亮說。

      面對未知的挑戰,創新突破,迫在眉睫。天舟三號升空不久,文昌航天人馬上投入到新一輪研究中。

      “我們一次次開展專項討論,分析了20多項耦合性因素,識別了30多個風險,進行了20多次桌面推演和綜合演練。”王宇亮介紹。憑著這股拼勁,他們將長征七號遙五運載火箭的測試發射周期縮短了四分之一,射前加注流程減少了四分之一。天舟四號任務中,測試發射周期較天舟三號大大縮減,僅耗時27天。

      在浩瀚太空完成交會對接就像“穿針引線”,但凡時間有一絲誤差,都可能讓對接的兩個航天器失之交臂,不得不耗費很大代價調整軌道。這要求運載火箭做到“零窗口”發射。

      “空間站建造歷次發射任務,我們都瞄準‘窄窗口’,力爭‘零窗口’。雖然已經圓滿完成多次重大發射任務,但對我們而言,這仍是一項艱巨的考驗。”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總工程師鐘文安說。

      為了確保萬無一失,他們不斷增強科技創新水平,提升航天測試發射能力。發射場測試發射流程持續迭代優化,形成了新一代運載火箭扁平化組織指揮體系架構,測試發射的信息化、集約化不斷提高,設備設施的穩定性、適應性不斷增強。

      2022年,在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天舟五號3次航天發射任務中,文昌發射場接連實現“零窗口”發射。

      “上午下單發貨,中午就簽收。”11月12日,天舟五號貨運飛船出征。從發射到成功對接空間站組合體,天舟五號僅用2小時,創造了人類航天器最快交會對接紀錄。

      發射場建成以來,一項項科研成果見證著文昌航天人追尋科技創新的腳步:

      攻克低溫推進劑大流量加注、煤油液氮降溫等關鍵技術;解決中大型液體火箭并行測試發射、設施設備適應“高溫高濕高鹽霧”環境等現實難題……

      近年來,文昌發射場一年發射火箭從3到4枚提升至6到8枚,發射火箭型號從2型拓展到6型,縮短了火箭測試發射周期。目前,發射場形成了新一代大推力運載火箭高密度發射能力,實現了我國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從10噸到25噸、地球同步軌道運載能力從5.5噸到14噸的巨大飛躍,大幅提升了我國進入太空的能力。

      讓個人夢想與祖國的事業緊密相連

      時間撥回2020年5月5日。

      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順利完成首飛。

      船箭分離那一瞬間,測試發射指揮大廳內,作為01指揮員的胡旭東心中激動不已。

      2003年,胡旭東從東南大學畢業,主動申請到航天發射一線工作。昔日在西昌發射場,他憑借“排故能手”的稱號聲名遠揚。

      來到文昌發射場,胡旭東先后擔任長征五號遙一、長征五號遙二、長征五號B遙一運載火箭及嫦娥五號等多項“國字號”任務的01指揮員。多年輾轉于重大航天發射任務一線,他一步步成長為發射場上一顆耀眼的“明星”。

      與胡旭東相似,廖國瑞和王宇亮的航天生涯也與“01”這個身份緊密相連。

      空間站任務階段,廖國瑞負責筑建“天宮”。他先后擔任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發射任務的01指揮員,為中國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的組裝搭建作出重要貢獻。

      王宇亮則負責為“天宮”送貨,擔任天舟貨運飛船發射任務的“專用”01指揮員。他帶領團隊確保了從天舟二號到天舟五號歷次發射任務成功,按時、精準地將物資投送到太空。

      “能在短時間內成長進步,離不開組織的培養,更離不開建造空間站這一時代賦予的舞臺。”廖國瑞感慨。

      文昌發射場承擔了探月工程、行星探測、空間站建設等“國字號”航天工程的重大任務,也為許許多多獻身于航天事業的青年航天人提供了施展才干、實現夢想的寬廣舞臺。

      在矢志航天的追夢之旅中,這里涌現出一批又一批正當青春的年輕面孔——

      作為發射場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女性分系統指揮員,95后土家族女孩周承鈺被媒體稱贊“大姐不大,本事不小”,眾多網友親切地稱她為“火箭少女”;

      耗時7年,歷經數十個崗位歷練,控制系統指揮員劉巾杰成為發射場第一個女性“金手指”,在問天實驗艙發射任務中驚艷亮相……

      這是一個年輕有為的團隊。翻開資料,一個個令人驚嘆的數字躍然紙上:平均年齡33.1歲,其中博士學歷占比3.4%,碩士學歷占比32.6%。

      “我們能圓滿完成空間站建造的歷史重任,一個重要法寶就是相信青年科技人才、重用青年科技人才,在重大航天發射任務一線培養鍛煉青年人才,為他們的成長搭臺鋪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人力資源部主任趙新介紹。

      近年來,在人才強國戰略指引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建成航天發射場可靠性技術重點實驗室,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與知名高校開展科研協同創新攻關。他們組建了以“車著明創新團隊”為代表的11支科技創新團隊和15個技能革新攻關班組,與22家國內一流大學、科研院所簽訂了聯合人才培養協議。

      發射場一線崗位上,出現了越來越多名牌大學畢業生的身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伴隨著一枚枚長征火箭點火升空,許許多多青年科技人才毅然投身于這片航天事業的沃土,讓個人夢想與祖國的事業緊密相連,讓青春在浩瀚太空綻放出絢麗之花。

      文昌的海天之間,一群年輕的航天人在這座同樣年輕的發射場上,燃燒自己的青春歲月,在一項項重大航天發射任務中茁壯成長。

      接過前人的火炬,在建設航天強國的偉大征程上,一代代中國航天人接力前行,奔向更遙遠的太空。

    文章編輯:陳天昊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