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 亚洲 网友自拍,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久久区,国产 抽搐在线观看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副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新征程號角丨堅持三個“第一”,邁向創新型國家前列
更新時間:2022-11-6 11:21:21    來源:中國新聞網

△2022年10月31日,搭載空間站夢天實驗艙的長征五號B遙四運載火箭,在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準時點火發射。約8分鐘后,夢天實驗艙與火箭成功分離并準確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11月的第一個清晨,在數百公里外的太空,夢天實驗艙成功對接于天和核心艙前向端口,上演了一場浪漫的“太空之吻”。

大國航天,征途璀璨,不止浪漫。

不久前,“載人航天、探月探火”等取得重大成果被寫入黨的二十大報告。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指出,到2035年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

啟航新征程,從突出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出發,總書記強調——

“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10月12日,“天宮課堂”第三課在中國空間站問天實驗艙開講。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為廣大青少年帶來一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課。

在陳冬演示的毛細效應實驗中,因為沒有重力的束縛,細管中的液面不斷上升,速度比地面上同樣的演示快得多;在太空趣味飲水演示中,劉洋用2米長的吸管成功喝到了袋中的飲料……

一個個精彩的實驗顯示出太空環境的特別,讓同學們對太空微重力環境有了更直觀的感受。

“在空間站中是否會感受到顛簸?”

“在宇宙中看到的地球有幾種顏色?”

同學們對太空和航天充滿了好奇。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2020年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與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座談時說,“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使他們更多了解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

△2022年10月12日,南京市鑫園小學學生收看“天宮課堂”第三課。

“創造力和創新力是世界強國的基本素質,而創造力和創新力依賴于什么?就是人才。而人才來自哪里?就是教育。”二十大代表、教育部部長懷進鵬說,“你會從這種相互依賴關系感覺到科技支撐、人才支撐,核心是教育支撐。”

10年來,全國超過40%的兩院院士、近70%的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都集聚在高校;全部10項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中的6項、全部自然科學獎中的67%,全部11項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中的10項、全部技術發明獎中的72%,以及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都來自高校。高校是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

10年來,科技也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大到地震災害監測、農業勘測,小到共享單車停放,“北斗系統”都能時刻讓我們獲得第一手定位信息;受惠于5G技術,北京專家可通過智慧醫療系統對西藏拉薩的重癥患者進行遠程診療;智能機器人、自動果蔬清洗機等生活小家電進入尋常百姓家庭。

新征程上,拓展新領域、開辟新賽道、培育新動能、建立新優勢,都離不開強大的科技支撐。

黨的二十大報告用一整個篇章專門對“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人才支撐”作出部署,這在黨代會報告中還是首次。

“這是我們黨在當下審時度勢,根據國際國內形勢,特別是根據黨的中心任務和我們的發展主題而作出的重大決定。”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教授王向明表示。

“從國內而言,要如期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意味著我們對科技、人才、創新的需求,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緊迫;從國際環境來看,中國要想打破西方少數國家對我們的全方位遏制打壓,唯有做好我們自己的事情,而做好事情的根就在科學教育。”王向明說,“所謂‘九層之臺,起于累土’,我們只有把教育、科技發展好,把人才培養好,才能在將來任何情況下都立于不敗之地。”

“我們是幸運的,步入了新時代。”

10月16日,二十大首場“黨代表通道”上,王亞平代表第一個分享自己的感受:“要問航天事業帶給我的最深刻的感受,一個是時代的力量,另一個是傳承的力量。現在,第四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已經開始,歡迎更多有志青年加入我們。”

為滿足載人航天工程后續飛行任務需要,我國第四批預備航天員共選拔12至14名,包括航天駕駛員7至8名、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共5至6名,其中,載荷專家2名左右。航天駕駛員在陸海空三軍現役飛行員中選拔,航天飛行工程師在從事航空航天工程及相關領域專業的科研和工程技術人員中選拔,載荷專家在從事空間科學研究及應用相關領域的科研人員中選拔。

精心選才、求賢若渴、不拘一格,這是我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生動體現。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海外華人科學家選擇歸國。2021年,超過1400名華人科學家放棄了在美國學術單位或企業的工作回到中國,比前一年增加了22%。

我國各地把引賢納才之門打得更開,把人才發展土壤培植得更厚,為各類人才創新創造提供了廣闊天地——北京加快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支持高校創建22家高精尖創新中心;山東青島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人才引育留用機制,讓人才一心撲在研發一線;安徽合肥為高層次人才搭建平臺、提供政策、優化服務,營造拴心留人的好環境……

△張黎明研發的全自主配網帶電作業機器人,在第五屆世界智能大會上展出。

二十大代表張黎明是國網天津濱海供電公司配電搶修班班長。發生在他身上的“7億與63個”的故事廣為流傳。

利用工作中的經驗和技巧,張黎明攻克了1萬伏高壓下電動臂絕緣和電磁干擾的難題,創新了一套新的技術路線,研發了全自主配網帶電作業機器人,在全國20個省份推廣應用,產值達7億元。

目前,張黎明的創新陣地已成為培育創新人才的基地,帶領63個創新工作室、2000余名“電力創客”“藍領創客”取得了豐碩成果。在今年8月舉辦的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上,張黎明攜這些年的創新成果——高壓刀閘新型防護裝置、可摘取式低壓刀閘等參展,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工人的智慧。

“人才是第一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黨的二十大報告對“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進行了具體部署:

——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促進人才區域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著力形成人才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

——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

——加強人才國際交流,用好用活各類人才。

——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事業中來。

新征程上,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必將吸引更多人才,成就更多創新高地,讓更多的夢想落地生根。

△2022年11月3日,夢天實驗艙完成轉位,中國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組裝完成(示意動畫)。

11月3日,在遙遠的“天宮”,夢天實驗艙順利完成平面轉位90度,轉向永久停泊口,與空間站形成三艙T字基本構型。

從“天和”到“問天”再到“夢天”,從“一”字構型到L字構型再到T字構型,我國向著建成空間站的目標一步步邁進。

建造空間站、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是實現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的重要目標,是建設科技強國、航天強國的重要引領性工程。

中國空間站即將全面建設完成,進入到較大規模、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站應用階段,這也意味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將全面完成,從而實現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又一個跨越式發展。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科技創新發展迎來了新時代。

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創新指數達到264.6,比上年增長8%,創新環境、創新投入、創新產出和創新成效指數較上年均有所上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2年全球創新指數排名顯示,中國從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第11位。

△2022年8月15日,山東港口青島港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上,集裝箱自動裝卸運輸,一派繁忙。

“說到自主創新,我先向大家報告一個好消息。”10月22日,二十大“黨代表通道”上,山東省港口集團有限公司高級別專家張連鋼代表分享道:“不久前,我們研發成功了新一代碼頭智能管控系統,第九次打破了自動化碼頭裝卸效率的世界紀錄。”

2013年,張連鋼受命青島港自動化碼頭籌建項目組組長,當時碼頭自動化的核心技術一直被國外壟斷。“別人說,‘你們要自主研發,成功的概率就是個零’。這句話深深刺痛了我們,也極大地激發了我們的斗志。”

張連鋼帶領團隊開始自主攻關,召開了三千多次的專題分析會,寫下了幾十萬字的分析報告。

2017年5月,張連鋼和團隊僅用國外建設周期三分之一的時間建成了全球領先、亞洲首個真正意義上的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之后,通過二期改造建成全球首個“氫+5G”的綠色自動化碼頭。如今,正在推進的三期工程將進一步搶占全自主智慧碼頭建設的制高點。

過去10年,我國加快科技創新,科技自立自強邁出堅實步伐。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不斷加強,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我國邁進創新型國家行列,正在加快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

惟其艱巨,所以偉大;惟其艱巨,更顯榮光。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如果我們每一座城市、每一個高新技術開發區、每一家科技企業、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能圍繞國家確定的發展方向扎扎實實推進科技創新,那么我們就一定能夠實現既定目標!”

文章編輯:崔琳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新征程號角丨堅持三個“第一”,邁向創新型國家前列
    2022-11-6 11:21:21    來源:中國新聞網

    △2022年10月31日,搭載空間站夢天實驗艙的長征五號B遙四運載火箭,在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準時點火發射。約8分鐘后,夢天實驗艙與火箭成功分離并準確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11月的第一個清晨,在數百公里外的太空,夢天實驗艙成功對接于天和核心艙前向端口,上演了一場浪漫的“太空之吻”。

    大國航天,征途璀璨,不止浪漫。

    不久前,“載人航天、探月探火”等取得重大成果被寫入黨的二十大報告。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指出,到2035年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

    啟航新征程,從突出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出發,總書記強調——

    “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10月12日,“天宮課堂”第三課在中國空間站問天實驗艙開講。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為廣大青少年帶來一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課。

    在陳冬演示的毛細效應實驗中,因為沒有重力的束縛,細管中的液面不斷上升,速度比地面上同樣的演示快得多;在太空趣味飲水演示中,劉洋用2米長的吸管成功喝到了袋中的飲料……

    一個個精彩的實驗顯示出太空環境的特別,讓同學們對太空微重力環境有了更直觀的感受。

    “在空間站中是否會感受到顛簸?”

    “在宇宙中看到的地球有幾種顏色?”

    同學們對太空和航天充滿了好奇。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2020年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與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座談時說,“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使他們更多了解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

    △2022年10月12日,南京市鑫園小學學生收看“天宮課堂”第三課。

    “創造力和創新力是世界強國的基本素質,而創造力和創新力依賴于什么?就是人才。而人才來自哪里?就是教育。”二十大代表、教育部部長懷進鵬說,“你會從這種相互依賴關系感覺到科技支撐、人才支撐,核心是教育支撐。”

    10年來,全國超過40%的兩院院士、近70%的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都集聚在高校;全部10項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中的6項、全部自然科學獎中的67%,全部11項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中的10項、全部技術發明獎中的72%,以及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都來自高校。高校是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

    10年來,科技也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大到地震災害監測、農業勘測,小到共享單車停放,“北斗系統”都能時刻讓我們獲得第一手定位信息;受惠于5G技術,北京專家可通過智慧醫療系統對西藏拉薩的重癥患者進行遠程診療;智能機器人、自動果蔬清洗機等生活小家電進入尋常百姓家庭。

    新征程上,拓展新領域、開辟新賽道、培育新動能、建立新優勢,都離不開強大的科技支撐。

    黨的二十大報告用一整個篇章專門對“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人才支撐”作出部署,這在黨代會報告中還是首次。

    “這是我們黨在當下審時度勢,根據國際國內形勢,特別是根據黨的中心任務和我們的發展主題而作出的重大決定。”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教授王向明表示。

    “從國內而言,要如期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意味著我們對科技、人才、創新的需求,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緊迫;從國際環境來看,中國要想打破西方少數國家對我們的全方位遏制打壓,唯有做好我們自己的事情,而做好事情的根就在科學教育。”王向明說,“所謂‘九層之臺,起于累土’,我們只有把教育、科技發展好,把人才培養好,才能在將來任何情況下都立于不敗之地。”

    “我們是幸運的,步入了新時代。”

    10月16日,二十大首場“黨代表通道”上,王亞平代表第一個分享自己的感受:“要問航天事業帶給我的最深刻的感受,一個是時代的力量,另一個是傳承的力量。現在,第四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已經開始,歡迎更多有志青年加入我們。”

    為滿足載人航天工程后續飛行任務需要,我國第四批預備航天員共選拔12至14名,包括航天駕駛員7至8名、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共5至6名,其中,載荷專家2名左右。航天駕駛員在陸海空三軍現役飛行員中選拔,航天飛行工程師在從事航空航天工程及相關領域專業的科研和工程技術人員中選拔,載荷專家在從事空間科學研究及應用相關領域的科研人員中選拔。

    精心選才、求賢若渴、不拘一格,這是我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生動體現。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海外華人科學家選擇歸國。2021年,超過1400名華人科學家放棄了在美國學術單位或企業的工作回到中國,比前一年增加了22%。

    我國各地把引賢納才之門打得更開,把人才發展土壤培植得更厚,為各類人才創新創造提供了廣闊天地——北京加快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支持高校創建22家高精尖創新中心;山東青島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人才引育留用機制,讓人才一心撲在研發一線;安徽合肥為高層次人才搭建平臺、提供政策、優化服務,營造拴心留人的好環境……

    △張黎明研發的全自主配網帶電作業機器人,在第五屆世界智能大會上展出。

    二十大代表張黎明是國網天津濱海供電公司配電搶修班班長。發生在他身上的“7億與63個”的故事廣為流傳。

    利用工作中的經驗和技巧,張黎明攻克了1萬伏高壓下電動臂絕緣和電磁干擾的難題,創新了一套新的技術路線,研發了全自主配網帶電作業機器人,在全國20個省份推廣應用,產值達7億元。

    目前,張黎明的創新陣地已成為培育創新人才的基地,帶領63個創新工作室、2000余名“電力創客”“藍領創客”取得了豐碩成果。在今年8月舉辦的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上,張黎明攜這些年的創新成果——高壓刀閘新型防護裝置、可摘取式低壓刀閘等參展,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工人的智慧。

    “人才是第一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黨的二十大報告對“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進行了具體部署:

    ——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促進人才區域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著力形成人才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

    ——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

    ——加強人才國際交流,用好用活各類人才。

    ——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事業中來。

    新征程上,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必將吸引更多人才,成就更多創新高地,讓更多的夢想落地生根。

    △2022年11月3日,夢天實驗艙完成轉位,中國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組裝完成(示意動畫)。

    11月3日,在遙遠的“天宮”,夢天實驗艙順利完成平面轉位90度,轉向永久停泊口,與空間站形成三艙T字基本構型。

    從“天和”到“問天”再到“夢天”,從“一”字構型到L字構型再到T字構型,我國向著建成空間站的目標一步步邁進。

    建造空間站、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是實現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的重要目標,是建設科技強國、航天強國的重要引領性工程。

    中國空間站即將全面建設完成,進入到較大規模、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站應用階段,這也意味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將全面完成,從而實現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又一個跨越式發展。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科技創新發展迎來了新時代。

    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創新指數達到264.6,比上年增長8%,創新環境、創新投入、創新產出和創新成效指數較上年均有所上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2年全球創新指數排名顯示,中國從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第11位。

    △2022年8月15日,山東港口青島港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上,集裝箱自動裝卸運輸,一派繁忙。

    “說到自主創新,我先向大家報告一個好消息。”10月22日,二十大“黨代表通道”上,山東省港口集團有限公司高級別專家張連鋼代表分享道:“不久前,我們研發成功了新一代碼頭智能管控系統,第九次打破了自動化碼頭裝卸效率的世界紀錄。”

    2013年,張連鋼受命青島港自動化碼頭籌建項目組組長,當時碼頭自動化的核心技術一直被國外壟斷。“別人說,‘你們要自主研發,成功的概率就是個零’。這句話深深刺痛了我們,也極大地激發了我們的斗志。”

    張連鋼帶領團隊開始自主攻關,召開了三千多次的專題分析會,寫下了幾十萬字的分析報告。

    2017年5月,張連鋼和團隊僅用國外建設周期三分之一的時間建成了全球領先、亞洲首個真正意義上的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之后,通過二期改造建成全球首個“氫+5G”的綠色自動化碼頭。如今,正在推進的三期工程將進一步搶占全自主智慧碼頭建設的制高點。

    過去10年,我國加快科技創新,科技自立自強邁出堅實步伐。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不斷加強,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我國邁進創新型國家行列,正在加快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

    惟其艱巨,所以偉大;惟其艱巨,更顯榮光。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如果我們每一座城市、每一個高新技術開發區、每一家科技企業、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能圍繞國家確定的發展方向扎扎實實推進科技創新,那么我們就一定能夠實現既定目標!”

    文章編輯:崔琳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