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豐市司法局2023年法治政府建設年度報告
2023年,陸豐市司法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學習宣傳習近平法治思想,貫徹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對照法治建設“一規劃兩綱要”各項目標任務,充分發揮司法行政職能作用,為陸豐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推動法治政府建設取得積極成效。
一、主要舉措和成效
(一)強化思想引領,統籌推進法治政府建設
1、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學習習近平法治思想,及時傳達學習貫徹省、汕尾市委市政府和陸豐市委市政府會議精神,嚴格落實“第一議題”、“三會一課”、“兩學一做”等制度,堅持推進理論學習工作規范化、常態化開展。落實領導干部學法用法制度,把習近平法治思想、憲法法律學習列入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計劃,重點學習《行政處罰法》《重大行政決策程序暫行條例》《廣東省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規定》等法律法規,“12·4”國家憲法日、憲法宣傳周活動等重要節點組織開展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主題的法治宣傳活動。
2、切實履行法治建設職責。市司法局局長張東強同志切實貫徹落實黨政主要負責人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始終做到法治建設重要工作親自統籌部署、重大任務親自組織實施、重點問題親自協調督辦,統籌部署全局法治建設工作,貫徹落實黨組理論學習集體學法制度,定期聽取各部門法治政府建設工作匯報。制定印發《陸豐市創建全國法治政府示范縣分工方案》,系統謀劃整體推進我市法治政府示范創建活動。出臺《陸豐市2023年全面依法治市工作要點》,對我市2023年全面依法治市工作進行全面安排部署。組織召開了十四屆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員會第二次會議,聽取審議2023年全面依法治市工作情況并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計劃,推動出臺《關于規范鎮街綜合行政執法案件(線索)移送及協作的工作機制(試行)》。組織開展陸豐市道路交通安全和運輸執法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整治工作,有效發揮督察考評的“風向標”和“指揮棒”作用。
(二)堅持依法行政,提升法治政府建設水平
1、進一步推動政府職能依法履行。高效完成我市2022年度法治政府建設報告工作,嚴格落實“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組織實施2023年陸豐市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履職報告評議活動;深化法律顧問工作,今年以來共審核市政府及市政府部門法律事務352份,政府征地公告征求法律意見65份,共出具法律意見417份,審查陸豐市重大行政決策14份;開展我市規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廢止市政府及其部門規范性文件共56件,今年以來,我局共審核規范性文件14份,其中因規范性文件制定主體不適格退回1件,其余13份均已作出審核意見。
2、深入推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持續推行行政執法“三項制度”,自2019年起連續四年如期完成了縣、鎮兩級所有行政執法主體年度行政執法數據公開工作,組織2022年度的行政執法案卷評查工作,初步統計案卷合格率達百分之90以上;推動行政執法平臺全方位普及應用,完善“一體化行政執法平臺”建設,逐步調整增加了“一體化行政執法平臺”系統的應用功能;全面加強行政執法人員資格管理。截至目前,全市持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執法證人員共1466人,其中市直行政執法單位522人,鎮街944人。
3、深化行政復議體制改革。全面開展行政復議質量提升年活動,切實提高行政復議工作質效。全市共收到行政復議案件87宗,其中受理案件73宗,不予受理12宗,行政復議告知1宗,辦理行政應訴案件13宗。辦理汕尾行政復議案件4宗。
(三)優化法治環境,護航陸豐高質量發展
1、深化鎮街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推進鄉鎮街道綜合行政執法,按照“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原則,不斷優化調整由鄉鎮街道實施的行政執法事項,累計下放鎮街執法事項670項;成立鎮街綜合行政執法咨詢委員會,落實各職權下放部門“傳幫帶”,持續提升執法人員的業務素質和能力水平。
2、持續打造最安心的一流法治環境。加大知識產權執法力度,共立案查處商標侵權案件7宗。完善勞動力市場服務。今年以來全市城鎮新增就業人員20133人,失業人員再就業人數8133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612人,農村轉移勞動力4054人,協助企業解決用工6134人次,發放各類就業創業補貼1177.20萬元,惠及群眾5326人次。完善勞動力市場監管,共受理勞動人事案件150件,其中案外調解99件,仲裁裁決51件,涉案金額達1620.72萬元,積極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推動“無證明城市”創建向基層延伸,全市鎮街清理行政審批事項共計46個,取消證明材料事項約104個。高質量辦理公證業務,提升服務意識,提高辦證質量,認真嚴把公證質量關,杜絕錯假證,全市共辦理各類公證事項889件。
3、加快建設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著力加強三大平臺建設,完善市、鎮(街)、村居(社區)三級服務網絡,我市駐網律師每日在廣東12348法網為群眾開展法律服務不低于17人次,目前網上服務達到4100人次,為汕尾市各縣區第一。修訂完善村(社區)法律顧問工作制度,全市村(社區)法律顧問提供各類型法律服務183件次,服務對象3398人次。不斷加強法律援助制度建設,優化法律援助便民舉措,為困難群眾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務,全市辦理法律援助案件1426件。聯合陸豐人民法院、公安局制定了《陸豐市人民陪審員選任工作實施方案》,組織部署全市人民陪審員選任工作,目前正穩步推進中。全力推動涉外法律服務業創新發展,組建“陸豐市涉外法律服務律師團”,組織律師團成員對我市部分涉外企業開展法治體檢和風險防控法律培訓,全力打造一流法治營商環境。
(四)聚焦基層治理,營造和諧穩定社會環境
1、全力維護基層社會穩定。扎實推進基層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加強刑釋解矯人員銜接安置幫教工作,推進安置幫教工作規范化發展。全市人民調解組織開展矛盾糾紛排查12200多次,成功調解矛盾糾紛752宗。全市刑釋解矯安置幫教人員共1567人,其中,解除社區矯正人員444人。加強社區矯正對象管理,我市現有社區矯正對象859人,截至目前,沒有發現社區矯正對象影響社會安全穩定的事件。成立陸豐市“智慧矯正中心”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制定《陸豐市“智慧矯正中心”創建工作方案》,對“智慧矯正”建設進行總體規劃部署,目前該建設項目正穩步推進中。
2、深入推進基層法治建設。結合重要時間節點,組織開展主題普法宣傳活動,今年以來共出版法治宣傳欄36期,法律咨詢30場次,開展法治課及法治講座128場次;全市共培養“法律明白人”1005名,舉辦陸豐市村(社區)“法律明白人”法律法規政策培訓會共3場,覆蓋全市240名“法律明白人”,1個村(社區)獲評第九批“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累計創建12個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計劃于2023年年底完成3個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創建任務;深入推進“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工作,今年以來全市駐村(社區)法律顧問累計為基層組織和群眾義務提供法律咨詢3926人(次),開展法律知識講座和法律宣傳1370場(次)。
二、存在的不足和原因
(一)行政執法事項賦權承接不到位。目前陸豐市大部分鎮街難以承接涉及檢驗、檢疫、檢測和技術鑒定等專業性較強的事項。放權部門對鎮街的指導培訓不足,部分放權單位未能做到手把手教辦案,鎮街執法工作人員對下放事項的學習比較吃力,放權單位和鎮街自主的執法培訓方式比較單一,不能滿足鎮街執法需求。
(二)行政機關對行政復議應訴工作不重視,行政執法質量有待提升。要求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類行政復議案件逐漸增多,行政機關對人民群眾訴求及時響應的意識有待提升。在矛盾較為突出的房屋征補領域,有的未嚴格履行先補償后征收的法定程序,違法出具責令限期拆除通知書,致使矛盾糾紛進一步激化。仍存在未按復議機關、法院的要求規范遞交行政復議、行政應訴答復材料,超期答復,表述不嚴謹,書寫不規范,未針對性回應申請人訴求等問題;部分行政機關負責人應訴主動性不夠。
(三)法治觀念有待進一步增強。部分領導干部缺乏運用法律的思維和方法解決法律問題的慣性,自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指導開展工作的意識不夠強,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主動性不夠,依法行政的業務水平和素質仍需提高。在具體執法過程中對法律的理解和把握不夠,程序意識和證據意識不強,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要求的法治意識和法治能力尚有差距。
三、2024年推進法治政府建設的主要安排
(一)高標準推進法治建設。深入開展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創建,嚴格落實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規定,暢通行政復議渠道,提高工作效率,保證案件法定期限審結率達到100%。加強行政規范性文件制定和監督管理,及時為政府制定決策和作出行政行為把好法律關口,助力政府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
(二)高效率推進改革創新。加快推進“智慧社矯”創建工作進度,確保按時按質完成創建任務。全面規范公正文明執法,深化鎮街體制改革,配合動態調整鎮街綜合行政執法權,進一步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三)高質量提供法律服務。聚焦提升公共法律服務水平,深入實施村(社區)“法律明白人”工程,深入統籌開展法治民主示范村(社區)創建工作,全力推進涉外法律服務,進一步提升公證服務質量,加大法律援助工作力度,提升公共法律服務的效率和質量,不斷提高全市群眾在法治領域的幸福感、獲得感、滿意度。
(四)高要求守牢安全底線。織密扎牢司法行政安全穩定防線,全面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重要指示要求,加強人民調解工作業務指導,推進我市刑釋解矯人員安置幫教工作規范化發展;加強社區矯正對象的監管工作,推進社區矯正工作規范化建設,不斷提升社區矯正工作能力水平,進一步鞏固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陸豐新模式,為社會大局穩定貢獻司法行政力量。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陸豐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