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廣東服務業發展和改革的意見
廣東省人民政府于2005年1月4日公布了《關于加快我省服務業發展和改革的意見》,即粵府〔2005〕1號文。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21世紀頭二十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服務業發展的關鍵時期。黨的十六大提出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新技術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發展方針,為我省服務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為解決我省服務業發展中存在的總量不足、質量不高、比重偏低、結構失衡、創新乏力等問題,推進我省服務業的全面、快速、協調發展,充分發揮服務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的重要作用,特提出如下意見:
一、加快服務業發展的重大意義
(一)加快服務業發展,是我省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內容。
國民經濟現代化不僅包括農業和工業現代化,而且包括服務業的現代化。服務業的興旺發達,是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征。服務業以及基于此而展開的服務貿易日益成為各國經濟發展的重點和進行全面競爭的戰略制高點。國際經驗表明,在人均GDP為1000美元到3000美元階段,產業結構處于快速變動期,特別是服務業將處于加速發展的轉折點。我省經濟發展目前正處于這一階段,而且發展水平居全國前列,具備了推動服務業在全國率先實現全面發展所需的基礎條件。因此,加快服務業發展,搶占戰略制高點,對于優化我省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加快服務業發展,是我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我省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但伴隨著經濟快速增長和人口的不斷增加,能源、水、土地、礦產等資源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銳,生態環境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如果繼續走傳統工業化發展的道路,未來我省人均GDP翻兩番時,資源消耗將大幅增加,環境容量也將難以承受。要解決這些困難和問題,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路子,關鍵靠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改變。而加快服務業的發展,既是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方向,又是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推動力量,也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依托。
(三)加快服務業發展,是提高我省經濟整體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目前,我省經濟發展總體上處于工業化中期,珠三角地區已進入工業化中后期。隨著專業化分工的深化和專業服務外置化趨勢的發展,制造業競爭力越來越依賴于設計策劃、技術研發、物流等商務服務業的支撐。在產業升級的過程中,通過擴大加工規模提高產品附加價值的空間將越來越有限,而利用現代信息傳輸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服務改造傳統產業組織和生產經營方式所發揮的作用將越來越大。因此,我省在加快制造業發展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制造業與服務業日益融合的趨勢,把加強制造業與服務業的分工合作作為提高我省經濟整體競爭力的重要方面,大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使之與制造業一道成為未來一段時期我省經濟增長的兩個重要支撐。
二、我省服務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奮斗目標
(四)我省服務業發展的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抓住我國加入WTO、實施CEPA和推進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有利時機,按照產業結構高級化的發展規律,推動我省服務業全面發展。通過服務業體制創新和供給創新,擴大服務業發展空間;堅持生活服務業和生產服務業并舉,提升傳統服務業、拓展新興服務業,實現數量擴張和質量提高;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推進服務業的現代化和國際化,全面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和國民經濟整體素質。
(五)我省服務業發展的奮斗目標。
“十一五”期間,我省服務業發展全面提速,結構逐漸優化,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力爭“十一五”期末我省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45%;到2020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50%左右,基本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發展水平,服務業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服務業現代化、國際化水平居全國前列,形成立足廣東、服務全國、粵港澳東盟互動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三、我省服務業發展的主要任務
(六)壯大五個在全國具有比較優勢的服務業:交通運輸業、旅游業、房地產業、金融業、批發和零售業。
交通運輸業:以建設交通便捷省為目標,加強公路、鐵路、民航機場、內河航運的建設,進一步完善連結省內外的立體交通運輸網。運用信息網絡技術,提升交通運輸業的現代化水平,擴大運輸服務的能力和范圍。鼓勵運輸企業集團化、連鎖化,提高運輸規模效應。基于交通基礎設施的公共服務性質,逐步改革其投資補償機制,增加財政的建設投入,嚴格控制并努力減少收費站點的設立,降低運輸成本。加快物流標準的制定,發展多式聯運,推進交通收費方式現代化,提高運輸效率。規范運輸服務行為,提高運輸服務質量。
旅游業:以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為契機,推動旅游業的區域合作,重點提升粵港澳旅游合作層次,深化合作內容,加強三地旅游資源、資本和服務的互相開放和企業合作,將大珠三角旅游區培育為“一國兩制三地”的國際知名旅游區。積極利用外資、民資開發旅游資源,興辦旅行社、旅游飯店和旅游項目。鼓勵組建大型旅游集團,推進旅游業向連鎖經營、規模經營方向發展。完善旅游功能配套和基礎設施,加快通往旅游區(點)的道路建設。提高旅游信息化水平,加快旅游電子商務建設。繼續加大旅游扶貧力度。
房地產業:繼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落實住房貨幣分配政策,放開搞活房地產市場。嚴格執行城市規劃,有效控制土地需求。加強房地產一級市場調控,培育和完善二、三級市場,擴大房地產有效需求。積極發展經濟適用住房、廉租房和普通商品住宅,嚴格控制別墅等高檔房地產項目。發展房地產中介業務,規范轉讓、租賃、抵押行為。規范發展物業管理,促進物業管理的專業化、社會化。
金融業:加強與香港的金融合作,推進金融業的國際化,建設高效開放的金融服務和監管體系。在充分發揮香港國際金融中心作用的基礎上,逐步完善以廣州、深圳為重點,中等城市為依托的金融服務分工體系,提高資本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務品質。鼓勵和支持中小金融機構改革產權制度和管理體制,壯大規模。創造條件吸引更多海外金融機構在我省落戶或開設分支機構。積極探索建立中外合資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和投資性公司。推動有實力的金融機構到香港設立分支機構。不斷拓寬金融業務,推進金融服務創新,大力開發面向個人和企事業單位的理財服務、中介服務和電子銀行服務等業務。完善個人消費信貸體系,大力發展個人住房、汽車、教育等消費信貸。
批發和零售業:大力推行連鎖經營、倉儲超市、專業配送、代理制、電子商務、網上購物等組織形式和服務方式,促進以網絡商業為基礎的新型商業的發展。鼓勵以城市社區為中心,以超市、便利店為重點推進連鎖經營,大力發展專業店、專賣店、貨倉式大賣場等新型業態,走規模化和規范化發展的道路。加快連鎖企業向市、縣發展,鼓勵方便居民生活的連鎖企業向城鎮社區和農村居住區延伸。依托資源優勢和區域優勢,集中力量在主產地或主銷區、集散地扶持發展一批規模大、輻射廣、功能全的大型中高級批發市場。
(七)鼓勵發展三個生產服務業:商務服務業、物流業、會展業。
商務服務業:大力發展法律、會計、審計、信息、咨詢、租賃、廣告等中介商務服務業。加大開放力度,降低中介服務準入條件,采取獨資、合資、合作等形式,引進一批境外知名的中介機構,發展一批能承接國際業務的優秀中介機構,改變中介服務“小、散、弱”的局面,提升其整體服務能力。促進商務中介服務產品創新,進一步培育和發展有較大潛力的調查論證、形象設計、戰略策劃、資產評估、投資顧問、公證等專業服務。
物流業:加大物流市場開放力度,引入香港和國外物流企業,推動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企業的發展。采用現代物流管理技術和裝備,建立物流信息平臺。按照物流樞紐城市-物流園區-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布局模式,圍繞廣州、深圳二個中心城市,整合物流資源。推進制造商、批發商、零售商與運輸、倉儲、貨運代理等物流企業的聯合,為客戶提供采購、加工、包裝、儲運、配送及進出口代理等服務,提高流通效率。
會展業:發揮我省聯系溝通海內外的地緣區位優勢,加快發展以國際化、專業化、貿易型為主的會展業。以廣交會、高交會、中小企業博覽會為龍頭,帶動其他具有產業和區域特色的會展業的發展,培育新的全國性、國際化的會展品牌。加強與香港會展業的合作,引進先進的管理方式和經營理念。加強對全省會展業發展的規劃指導,整合展館資源,促進會展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八)推進三大新興服務業的快速成長:信息服務業、科技服務業、文化產業。
信息服務業:壯大基礎電信業企業,促進電信網、互聯網、廣電網三網融通,實現規模化經營。規范電信價格,促進有效競爭。拓展服務領域,鼓勵增值電信服務的發展,推進信息服務業、信息集成業的發展。推廣電子商務的應用和以網絡互聯協議為基礎的再售服務。建立和健全電子商務認證體系、網上支付體系及物流配送體系。大力開展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網絡銀行、網絡廣告、網上娛樂等服務。發展數字化的高清晰度電視,利用有線廣播電視,為用戶提供多媒體業務等增值服務。
科技服務業:按照服務專業化、功能社會化的發展方向,大力興辦各類科技服務機構,形成結構合理、門類齊全、功能完備、開放協作、高效運行的網絡化科技服務體系。加強區域性和行業性生產力促進機構建設,推動二者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形成網絡化的服務協作。依托各類科技園區,大力發展科技創業服務中心。支持科技信息機構、技術交易機構的公共科技信息平臺建設,建立科技資源信息共享制度。大力發展創業投資服務機構和中小企業融資、貸款擔保機構。促進農村科技服務機構的發展。鼓勵社會力量和個人興辦科技類民辦非企業單位,開展科技服務工作。
文化產業:按照建設與經濟強省相適應的文化大省的目標,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產業發展。著力培育面向市場的競爭主體,發展廣播、影視、音像、出版、報業、期刊、演藝、文化信息、文化娛樂、文藝培訓等集團。加大文化產業開放和招商引資力度,吸引社會資本進入文化領域。鼓勵社會力量投資辦教育,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公辦和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格局。區分教育的不同層次和類別,建立公平、合理的教育投入補償機制。大力發展體育產業和競技體育事業,積極探索體育面向社會、面向市場、良性循環的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促使有條件的體育機構逐步由事業型向經營型轉變,形成一批具有導向性、規模化的體育企業集團。鼓勵社會興辦群眾性體育組織和俱樂部,引導居民擴大體育健身消費。
(九)鞏固提升兩個生活服務業:居民服務業、餐飲旅館業。
居民服務業:重點完善社區服務設施,健全服務網絡,拓展服務領域,增強服務功能,開發就業崗位。引導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服務行業合理設置社區服務網點,提升服務水平,形成廣覆蓋、多層次的服務體系。建立新型社區管理機制,運用市場機制發展養老、托幼、文化、物業管理、環境衛生等服務業。加強社區服務信息網絡建設,架構社區服務資源與居民服務需求的橋梁。
餐飲旅館業:加大餐飲業連鎖經營模式和名牌產品的推廣力度。重點培育粵菜名廚、名品、名店,積極推行餐飲業評等定級,全面提升餐飲業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鼓勵名牌、老字號餐飲店實施連鎖經營,實現快速擴張,做大做強一批實力雄厚、競爭力強的餐飲龍頭企業,帶動中小餐飲企業的發展。加強中式快餐的發展和中餐工業化,促進家庭餐飲服務社會化。通過ISO9002達標和星級評定,全面提升飯店業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加強星級飯店評定工作,將更多社會住宿設施納入星級飯店的標準化、規范化管理。加強飯店業結構調整,推動飯店業的專業化、集約化經營和多樣化發展。加大名牌飯店的連鎖發展力度,整合現有分散落后的住宿旅店企業,提高住宿業的規模層次,促進住宿業的網絡化、集團化發展。
(十)促進服務業的區域協調發展。
按照服務業區域布局集中性與網絡性相結合的要求,鼓勵服務業以城市為中心進行輻射性的網絡布局,降低服務成本,形成規模經濟。打破區域分割和地區封鎖,促進服務業的網絡化、規模化。各地要根據本地經濟發展水平因地制宜地確定服務業發展目標,經濟較發達的大城市服務業發展目標定位應較高,經濟欠發達的中小城市和農村則可以相對低一些。各地在確定服務業發展目標時,既要考慮服務業比重,也要考慮人均服務產品占有量和服務密度等指標。
以廣州、深圳為我省服務業的發展中心。要充分發揮中心城市聚集能力和輻射能力強的優勢,在城市化進程中,推進服務業的現代化和國際化。重點發展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業、資本密集型服務業和新興服務業,把服務業培育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城市新興居民服務業,以擴大服務產品向泛珠三角地區和東盟國家輸出為主要目標,壯大服務業輸出能力。
以珠三角地區為我省服務業發展的重點區域。要依托該地區制造業發達、居民收入水平較高的優勢,實施產業服務業和生活服務業并舉的方針,在重點發展工業服務業,推動制造業的壯大和升級的同時,加快發展生活服務業,完善城市服務功能,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推進服務業的現代化,把服務業培育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
以粵東、粵西和粵北地區為我省服務業發展的重要增長點。要充分發揮這些地區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優勢,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重點發展工農業生產服務業、具有資源優勢的服務業、勞動密集型服務業,擴大服務業總量,把服務業培育成當地經濟的新增長點和吸納就業的重要產業。
充分發揮我省服務業在泛珠三角地區經濟交往中的橋梁作用。我省作為華南地區的經濟中心、中南地區的對外門戶和大西南地區的出海通道,要充分利用CEPA實施、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和建設中國棗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有利時機,增創“外聯香港澳門,溝通東中西部”的地緣新優勢,通過對內對外開放,促進內外聯系,在更深層次和更廣的范圍內開展服務業的區域分工和合作,拓展服務業的發展空間。進一步完善CEPA框架下港澳服務業進入我省投資的便利化措施,鼓勵港澳服務業參與我省物流、金融、會展、管理咨詢等領域的改革和發展。
四、提高服務業現代化和國際化水平
(十一)鼓勵服務業引進先進技術。
積極引進先進技術設備,改造傳統服務業,拓展新興服務業,提高服務產品的科技含量和質量水平。對服務業技術改造,按照《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技術改造投資推進企業技術進步的若干規定的通知》(粵府〔1999〕48號)給予相應的優惠。對服務企業進口高新技術設備,參照省外經貿廳等六部門《印發〈關于擴大高新技術及設備進口的意見〉的通知》(粵外經貿廳字〔2004〕25號)的規定給予相應優惠。鼓勵服務業大力推廣應用信息技術,推進服務業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
(十二)實施名牌服務戰略,推進服務品牌建設。
通過實施名牌服務戰略,在服務業中形成培育、發展、宣傳、保護名牌服務的氛圍。服務業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要廣泛開展包括名牌服務機構、名牌服務產品、優秀服務員等名牌服務創優活動,推動名牌服務戰略的實施。擴大《廣東省名牌帶動戰略實施方案》(粵府辦〔2003〕18號)的適用范圍,將名牌產品的范圍從農業產品、工業產品擴展到服務產品。
(十三)推進服務業標準化和規范化。
要根據服務產品生產與消費對標準化的客觀要求,大力推動商貿、餐飲、旅游等傳統服務業標準的實施,全面推進服務業標準化和規范化。對能夠進行標準化生產的服務行業,要積極引進、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對不能進行標準化生產的服務行業,要以顧客為中心,以提高顧客滿意度為原則,廣泛推行服務承諾、服務公約、服務規范等制度,提高服務質量。在一些尚無服務標準的新興服務行業,要以各類行業協會為主制定相應技術標準、管理標準和工作標準,率先推行標準化服務。
(十四)鼓勵服務業的連鎖經營,提高規模效益。
大力發展服務業連鎖經營,把連鎖經營模式從零售、餐飲業向其它有規模經濟效應的服務業推廣,促進服務業的集團化、網絡化、規模化。近期要加快汽車消費、醫藥銷售、裝飾裝修、旅游服務、娛樂健身、出版物銷售、租賃等行業的連鎖發展。落實《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務院體改辦國家經貿委關于促進連鎖經營發展若干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2〕49號)的精神,在推進服務業連鎖經營的過程中,充分調動政府和企業兩方面的積極性。
(十五)搶占服務業對外開放先機。
要充分利用我省毗鄰港澳的地緣優勢,認真落實CEPA有關開放18個服務行業的實施細則,加快服務業對外開放力度,并積極創造條件爭取將開放領域逐步擴大到其它服務行業。重視學習和借鑒國際先進的服務經營方式和經營理念,盡快提高我省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以適應在我國加入WTO后過渡期結束后新形勢的要求,為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做好準備。
(十六)擴大服務產品出口。
要繼續實施外向帶動戰略,在鞏固我省貨物出口大省地位的同時,擴大服務產品出口,努力建設服務出口大省。對我省具有比較優勢的旅游、交通運輸、國際勞務合作、對外工程和技術承包、民族文化、傳統醫療服務等領域的服務出口,各有關部門要研究制定相關扶持政策。
(十七)推動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
要順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積極走出國門,開展跨國經營,參與國際競爭。要鼓勵進出口業務量較大的企業直接在境外設立采購中心、分銷中心、物流中心;鼓勵企業在進出口業務量大的國家和地區設立金融服務中心;鼓勵龍頭旅游企業直接在境外設立旅游服務機構;鼓勵具有比較優勢的餐飲旅館、醫療保健、民間藝術、民族文化等服務業在境外設立連鎖經營機構。
五、深化服務業體制改革
(十八)加強服務業的分類管理。
要根據服務業中不同行業、不同業務和不同產品的屬性差異,正確界定公共服務與非公共服務、自然壟斷服務與非自然壟斷服務、營利性服務與非營利性服務,實行分類管理。
(十九)放寬服務業的市場準入。
各級管理部門要按照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對現行服務業管理的相關文件和規定進行清理,廢除或修改不利于服務業加快發展的政策與管理規定,研究制定我省服務業放寬市場準入的具體規范。
(二十)推進服務業的市場競爭。
要區分自然壟斷服務業和競爭性服務業。競爭性服務業要全面引入市場機制,打破壟斷。對傳統意義上的自然壟斷行業要進行業務拆分,區分自然壟斷業務和非自然壟斷業務,在非自然壟斷業務中積極引入市場機制,防止利用壟斷地位將非自然壟斷業務進行壟斷經營。對自然壟斷行業及業務,要遵循規模經濟與競爭機制兼顧的原則,加強政府的激勵性機制,不同程度地引進競爭機制,促使其加強管理、提高效率、改進服務、降低價格。要在增強競爭的同時加強監管,減少和避免無序競爭造成資源浪費或壟斷經營對消費者權益的損害。
(二十一)加大事業單位改革力度。
區分教育、醫療、文化、科技、體育、咨詢服務等行業中的營利性服務和非營利性服務。對營利性服務,要引導其向企業化發展,同時放寬市場準入條件,允許各種經濟成份平等進入,營造平等競爭環境。對非營利性服務,政府要保障投入,并按管辦分離原則,加強監督,促其提高服務效率和質量,維護公共利益。
(二十二)加快后勤服務的社會化。
按照高效、便利、安全的原則,推進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后勤服務由自我服務向社會化服務轉變,推進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內部的后勤服務機構向獨立法人企業改制。在將醫院、飯堂、學校、幼兒園等內部服務機構推向社會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后勤服務社會化的內容和范圍,探索將會議服務、公務交通、物業管理、環衛保潔等可以交由社會提供的服務,通過社會招標等方式實行服務外包。
六、營造有利于服務業發展的良好環境
(二十三)規范對服務業的管理。
加快服務業的地方立法和執法檢查工作,規范政府對服務業的管理,克服重前置審批、輕日常管理的現象。各有關部門要按照市場經濟原則,消除服務業與工業之間、不同所有制服務業之間在工商登記、土地使用、供水供電、稅費征收、資金融通、設備進口、人員出境等方面的政策差別;尤其對一些特許經營的服務行業的管理,要保持政策的一致性和連續性,不宜輕易采取“一刀切”的管理辦法。
(二十四)改善服務消費環境。
提倡健康、文明的消費方式,引導城鄉居民增加服務消費,營造有利于擴大服務消費的社會氛圍。建立健全個人資信評估體系和擔保、抵押制度,發展分期付款和租賃等靈活多樣的服務消費形式,積極擴大居民在住房、汽車、信息、保險、旅游、文化、教育、體育、休閑、娛樂等方面的消費。
(二十五)加大公共服務供給。
根據人口分布情況,保障基本公共服務的均衡供給。要重點加強農村、欠發達地區的教育、衛生、郵政、通訊、廣播、電視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對人口集聚量較大的城市新區和經濟功能區,要努力擴大城市公共服務的覆蓋范圍,完善城市功能。
(二十六)加快城市化步伐,擴大服務需求。
中心城市和大中城市的城區要逐步關閉或遷出污染大、占地多、附加值低、不適應城市功能定位的工業企業,退出的土地優先發展服務業。要加快戶籍管理制度改革,放開中小城市的戶籍管理,發展城市群、衛星城和中心鎮,鼓勵和引導農村居民“離土離鄉”,進入城鎮社區居住,提高中小城市人口的聚集程度,增加服務業的有效需求。
(二十七)加強服務業人才的教育培訓。
高等教育要加強服務業相關學科的建設,增設服務經濟和服務管理學科,以適應服務業發展新形勢的需要。職業教育要實施現代服務業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工程,建立學校與社會合作進行服務業人才培養的新機制,實行訂單式培養新模式。重點加強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
(二十八)統籌協調服務業發展。
成立省服務業發展領導小組,負責統籌協調全省服務業發展工作;設立省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鼓勵推動服務業加快發展。各市可參照設立相應的服務業發展協調機構和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
(二十九)支持組建和發展服務行業協會、學會和研究機構。
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等民間組織在維護市場秩序、加強行業自律、制定行業標準、溝通政企關系等方面的作用。充分發揮服務業研究機構在服務經濟、服務管理研究中的優勢,為政府決策提供服務。
(三十)做好服務業發展規劃的編制工作。
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根據本地區、本行業的實際情況,在“十一五”規劃編制過程中加強對服務業發展的規劃研究和制定工作,提出加快服務業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和政策措施。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陸豐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