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素梅:家長如何引導與陪伴孩子鍛煉
青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不僅關系到國家的命運,也關系到家庭的幸福,因此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體育鍛煉對促進下一代的體質健康和全面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應成為每個家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作為家長,在營造家庭體育氛圍、幫助孩子養成運動習慣的過程中,應如何對孩子進行科學有效的引導與陪伴呢?
認識體育的意義,注重孩子體育興趣和習慣的培養
目前只重孩子的文化教育而忽視體育教育的現象仍在不少家庭存在,孩子的學習固然重要,但從長遠發展來說,孩子還必須是健康的、陽光的、吃苦耐勞的、積極向上的。而體育在塑造孩子的健全人格方面無疑承擔著無法替代的重任。
什么是體育?在一定意義上說,體育是生命教育,不僅僅只是身體教育。它能夠使人的生存更有保障、生活更有質量、生命更有意義。掌握游泳、野外生存等技能,能更好地保全生命;體育增強體質、增進健康能夠確保生活的質量;體育有助于人更好地適應社會、融入社會,并有能力、有情懷服務社會。
從孩子自身發展的角度來看,體育具有育體、育智、育心綜合育人的功能,對孩子的發展具有全面促進作用。育體中的“體”是指身體,育智中的“智”是指大腦,育心中的“心”是指情志。
家長只有從根本上認識到體育的重要性,才能改變觀念,在家庭生活實踐中真正注重對孩子體育運動興趣和習慣的培養。
鍛煉要力求科學,遵循孩子的生長和發展規律
參加體育鍛煉一定要注重科學性,不科學的運動不僅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還可能發生運動損傷,甚至危及生命。不科學的運動是不夠完整的,如在運動前不做準備活動、運動后不進行拉伸放松;不科學的運動安全隱患也較為突出,容易在運動中出現傷害事故;不科學的運動還表現出對不同人群的不完全適宜,如低齡化、過早專項化等。
科學鍛煉一般要符合“四有”標準,即要有規律、有指向、有條件和有差異。有規律,是指遵循生長發育規律、動作與認知發展規律、動作技能學習“窗口期”分布規律,還要遵循素質發展敏感期分布規律等。只有符合規律的運動才能達到理想的鍛煉效果。
有指向,是指要達到精準鍛煉,要依據需求實施有明確指向的鍛煉。由于鍛煉者的目的不同,選擇鍛煉的內容和方式方法就應該具有針對性。如增強體質健康的鍛煉,就要根據正常體質和不良體質之不同實施有針對性的鍛煉。對于“軟、硬、笨、暈”的不良體質,又要區分具體是要提升哪方面體質的鍛煉,是“小胖墩”減脂、“小眼鏡”防近視、“小豆芽”增重還是“小糖人”降糖等。根據不同的鍛煉目的,采取有針對性的鍛煉手段才能精準有效。
有條件,是指體育鍛煉強體、增智、促心是有條件的,絕不是單獨強化體育就能發揮作用的,還受睡眠是否充足、膳食是否平衡等關鍵因素的影響。一個睡眠長期不達標的人參與鍛煉本身就存在較大風險;一個長期營養不良或不均衡的人參與鍛煉也應該有所調整。絕不能夸大體育的功效而忽略其他因素的影響。
有差異,是指個體之間鍛煉要有差異,不同的人由于有著不同的生長發育基礎、素質發展基礎、技能學習基礎以及年齡、性別的差異等,參與的體育鍛煉要有差異性,不能一刀切,不能照搬他人經驗。一個人在不同年齡段、不同發展期、不同時空下的鍛煉都要靈活把控。
高質量陪伴孩子鍛煉,注重教育與深度參與
孩子的科學鍛煉,需要家長的高質量陪伴,主要體現在育人為先、互動為重、科學為本。
過程中注重教育。家長在陪伴孩子參與體育鍛煉的過程中,絕非只是帶著孩子一起跑跑步、打打球等單一技能的練習那么簡單。高質量陪伴還要在鍛煉的過程中強化對孩子的教育和引導,包括培養吃苦耐勞、堅持不懈、拼搏進取等精神,包括緩解疏導孩子的不良情緒等。
深度參與注重互動。家長要達到高質量陪伴孩子的體育鍛煉,需要真正地深度參與,即和孩子一起運動,而不是只在一旁觀看或督促。一方面,家長自身的鍛煉也同樣促進健康,同時為兒女做了好的榜樣。另一方面,家長深度參與式的陪伴,對孩子也是一個激勵,會讓孩子參與鍛煉更積極、更能堅持,同時增進親子間的親密關系。
科學鍛煉合理安排。科學鍛煉除了要遵循“四有”標準外,家長在陪伴孩子鍛煉時,還要結合孩子的興趣愛好、運動需求等合理選擇鍛煉項目與方式;要根據孩子的生活作息、飲食狀況、運動習慣等精準把握鍛煉時間、場所等;要根據孩子的生長發育情況,理性判斷由誰來陪伴、如何陪伴才能達到科學有效的目標。
家長陪伴孩子進行科學鍛煉,既需要理念上的重視,還需要愛體育、懂體育、會體育,才能更好地激勵孩子熱愛體育、參與體育、受益于體育,真正促進孩子的健康全面發展。
?。ㄔd7月10日《中國教育報》。作者單位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陸豐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