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山旅游區
玄武山旅游區位于廣東省歷史文化名鎮碣石鎮北郊,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省級風景名勝區。區內文物古跡眾多:有歷史悠久的元山古寺、福星壘塔、古戲臺、巨型山門、精雕牌坊等古藝建筑;有“山不在高”、“三臺保障”、“麒麟石”、“起龍巖”、“龍門石”等奇巖異石和摩崖石刻;有“水德靈長”、“靈聲滿道”等中華名匾。其中元山寺為粵東最大、文物保存最完整的宗教廟宇之一,2001年6月25日,國務院頒文將元山寺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上報為省級標準旅游示范區。
元山寺,原名玄武廟,始建于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經過明清兩代衛城的建置而擴大,形成了富有明清特色宮廷格式的古建筑群落。整座建筑分山門、正殿、前殿、中殿、配殿、廳廡及僧舍共99間。“99”利用諧音“久久”,寓意為平安吉祥、永遠興旺。廟宇設計曲徑通幽,四通八達,布局工整,結構嚴謹,重斗疊拱,高脊飛檐,雕梁畫棟。建筑的外墻都鑲嵌著傳統瓷貼畫,每幅畫都取材于中國歷史經典故事,如“三國演義”、“西游記”、“東周列國”等,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元山寺正殿同時供奉玄天上帝神像和釋迦牟尼佛像,是一所釋道匯流的寺廟。該寺廟的獨特性,是有其歷史淵源的。據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信佛重教,因而明朝信佛信道之風極盛。清代則重佛抑道,乾隆年間,限制了天師職權。到了道光,又取消了道教正一真人的封號和天師進京朝覲的資格,因而引起了道教糾眾反叛清廷。清咸豐年間曾下諭毀除反叛朝廷之宮觀,結果不少宮觀遭受兵火焚毀。元山寺屬碣石衛管轄,雖然圣旨傳到,但它地處天涯海角,大可“瞞天過海”。于是元山寺正殿之上供奉上釋迦牟尼佛祖,以及達摩祖師、彌勒佛、觀音菩薩等諸神,由僧人主持誦經侍佛,聲稱“正祖宗支,釋宗正裔”,這樣才與當時朝廷的旨意相吻合。
元山寺正殿懸掛有歷代朝廷官員所題匾額40多幅,其中2幅被國家定為“中華名匾”:一是欽差大臣、兩廣總督林則徐到碣石督防,為元山寺所題匾額“水德靈長”;二是黑旗軍首領、碣石兩任總兵官劉永福題匾“靈聲滿道”。還有一幅是清朝同治穆宗皇帝欽賜的匾額“威宣嶺表”,為慈禧太后親書。
福星壘塔建于明萬歷六年(1578年),初為泥灰壘筑,清同治四年(1865年)改建為八角形三層樓閣式石塔。1969年遭毀,1981年復原重建。塔高18.8米,塔基周長24米,共用5340塊花崗巖石疊嵌而成,是一座精工巧琢的巨型石藝建筑。因塔建在碣石全城最高處,登塔遠眺,天高云淡,海天一色,古衛城風光盡收眼底,是陸豐八景之一的“碣臺觀海”。有古詩云:“憑高俯巨壑,瀲滟欲浮空。煙島朱欄外,神山翠靄中。蕩云封蜃穴,浴日晃鮫宮。舶賈帆檣遠,波平任好風。”因塔頂設有明燈,成為碣石衛巡衛海疆兵艦和碣石港漁船的導航標志,故有“佛燈引明”之稱。
古戲臺始建于明萬歷年間,清乾隆十五年重建,戲臺高1.5米,寬22米,造型古樸,氣勢雄偉,建筑藝術精湛,人物花鳥蟲魚等各種木雕石刻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戲臺正中懸掛的“臺閣文章”牌匾是清光緒乙未年探花李文田所題寫。該古戲臺是廣東省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廟宇戲臺。每逢寺廟盛會或傳統佳節,就請來陸豐和鄰縣的正字戲、潮劇戲、白字戲、西秦戲等戲班,在戲臺輪流演出,晝夜不停,有時一連演一個多月。那時碣石衛有官兵5000余人,加上官兵家眷和當地百姓,看戲的人很多,臺上鑼鼓鏗鏘,臺下人山人海,一片歌樂昇平的景象。
龍門石是一長條形、聳于山上如鯉魚跳龍門狀的風化石,經科學測定,該石有一億多年的歷史。明萬歷六年,世襲直隸金山衛指揮同知參將侯繼高主持修建元山寺時,在龍門石旁的巖石上題刻“起龍巖”三字。
旅游區歷來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堅持綠化建設,區內綠樹成蔭,碧草如茵,古榕蔥郁,修竹婆娑,百鳥爭鳴,四季如春,是粵東旅游的一顆璀璨明珠。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陸豐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