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 亚洲 网友自拍,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久久区,国产 抽搐在线观看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臺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聽,“中”的聲音
更新時間:2024/5/10 11:28:51    來源:河南日報客戶端

       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感受奮進的河南——

       聽,“中”的聲音

  □河南日報前方報道組

  越過黃河,越過平原,在祖國的心臟述說出彩故事。

  5月9日,國新辦“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十五場舉行,閃光燈聚焦河南。

  “在中部地區崛起中奮勇爭先,譜寫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絢麗篇章”,習近平總書記殷切期望言猶在耳。

  實干托起夢想,奮斗成就未來。億萬河南兒女用汗水澆筑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用智慧描繪中國式現代化的嶄新畫卷。

  “創新成為最鮮明標識”“把黃河裝進計算機”“一朝步入畫卷,一日夢回千年”……發布會上,問與答交織融合,史與實交相輝映,把新時代河南“中”的聲音匯聚放大、傳揚四海。

  越創新越堅定

  橫下一條心走好一條路

  時代車輪,滾滾向前;不進則退,慢進亦退。

  奮進中的河南,實現了由傳統農業大省向新興工業大省、傳統交通要道向現代化交通樞紐、傳統內陸省份向內陸開放高地的“三個轉變”,也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

  何以革故鼎新?何以行穩致遠?

  河南省委、省政府鏗鏘作答:堅定不移走好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華山一條路”。

  堅持前瞻30年想問題、作決策、抓發展,河南在全國率先成立省科技創新委員會,省委書記和省長擔任主任,系統謀劃推進創新體系建設和綜合配套改革,以中原科技城、中原醫學科學城、中原農谷為核心的科技創新大格局構建成型,“創新之翼”日益豐滿、壯志凌云。

  一個個不斷刷新的數字,標注著河南咬定“創新”不放松的躍遷刻度——

  中原科技城在全國348個同類科技城中的排名上升到第19位,前移了12個位次;

  13家國家重點實驗室、172家國家級創新平臺高效運行,省實驗室實現0到20的質變、相繼揭牌;

  企業與高校共建1503家研發中心,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立項76項,實施省重大科技專項78項。

  躍遷之道在創新;創新之要在人才。

  從“博士不好招”到“博士挑花眼”,河南出臺落地一攬子政策,全力營造“近悅遠來”的人才環境,中原大地上,“千里馬”競相奔騰,“金鳳凰”有枝可依。

  “三年來,我們累計引進頂尖人才28人、領軍人才369人、博士及博士后1.6萬人。”省長王凱介紹,目前全省人才總量超過1410萬人,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選擇河南、加盟河南、圓夢河南。

  創新一子落,發展滿盤活。

  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河南加快打通創新與應用的“任督二脈”,全面開啟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加速度”。

  看個體,河南新培育創新龍頭企業116家、“瞪羚”企業454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6萬家,家家有“獨門絕技”,戶戶有“看家手段”。

  看集群,河南以“五基”攻堅為重點,以“六新”突破為方向,加快壯大“7+28+N”先進制造業鏈群,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血脈活、筋骨壯、底氣足。

  王凱說,“河南將持續打造一流創新平臺、培育一流創新主體、構建一流創新生態,讓創新成為新時代河南更鮮明的標識。”

  越擔當越從容

  盈盈中國碗滿滿河南糧

  初夏時節穿行中原大地,最醒目的景致莫過于千里沃野、億畝糧田。這是農業大省豐產豐收的信心和底氣,也是河南兒女對國家民族的忠誠與擔當。

  “糧食生產這個優勢、這張王牌任何時候都不能丟。”“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方面有新擔當新作為。”習近平總書記情深寄語,厚望如山。

  這張王牌越來越亮,這份擔當越扛越牢。“河南用不足全國1/16的耕地生產了近1/10的糧食、1/4的小麥,糧食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1300億斤以上,每年調出原糧及制成品600億斤以上。”發布會上,王凱動情地說,“我內心最想表達的就是兩個字‘感恩’,感恩這片土地,感恩這里的人民。”

  堅持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貫通融合、四位一體,河南1億多畝農田已然變了模樣。

  自走式水肥一體機3小時就可以將半徑400米內的農田澆灌一遍,孢子信息自動捕捉培養系統實時在線監控病害,打開手機就能遠程遙控施肥……一個人管理2000多畝地,舞陽縣馬村鄉種糧大戶朱振興卻越來越輕松。依靠這片“超級農田”,2022年夏收,朱振興的小麥部分地塊畝產高達2010斤,實現“噸糧”。

  高產背后,大有文章。全省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7%,良種對糧食增產貢獻率超過45%,小麥、玉米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從2022年起,河南全面啟動建設1500萬畝高標準農田示范區,目前已高質高效建設378萬畝。

  “我算過一筆賬,1500萬畝示范區全部建成后,每畝可多打220斤糧、多收330元,1500萬畝就是33億斤、49億元。”王凱說,河南到2025年糧食產能新增100億斤、達到1400億斤是有把握的。

  行走中原,總書記念茲在茲的還有母親河。河南牢記使命、持續發力,與沿黃各省通力合作,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走深走實、見行見效。

  建設501公里標準化堤防、98處控導工程,把“黃河裝進計算機”,初步建成數字孿生黃河……“2021年我們戰勝新中國成立以來黃河最嚴重秋汛洪水,確保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黃河長治久安。”黃河萬里,險在河南,發布會上的通報,令人欣喜又心安。

  2021年,一份特別的黃河流域(豫魯段)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開啟了我國省際間黃河流域生態治理共擔共享的新篇章。最終,河南以出豫入魯水質保持在Ⅱ類以上,獲得山東生態補償金1.26億元。

  一河凈水出中原,千回百轉入大海。1200多公里沿黃生態廊道上,“萬類霜天競自由”。“歡迎大家沿著‘黃河古都’一號旅游公路走一走、看一看,親身感受黃河的壯美奇觀。”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孫守剛向媒體記者發出真摯邀約。

  越開放越自信

  絲路連四海賓朋八方來

  前不久,鄭州-盧森堡“空中絲綢之路”帶來一批特殊“乘客”——200多件(組)盧森堡文物在河南博物院精彩亮相。

  “我和文物都是‘直達’!”盧森堡國家考古、歷史與藝術博物館修復部主任穆里爾·普里厄說。一條航線,雙向奔赴,鄭盧“空中絲路”不僅大大縮短了從歐洲到中國的時間,也架起了中盧兩國文明互鑒、民心相通的橋梁。

  不沿邊、不靠海、不臨江,河南走向世界并不容易。

  2013年,鄭州航空港區獲國務院批準設立,河南向著蔚藍色的希望奮飛起航,邁入“云中漫步”的航空時代。近年來,以“空中絲路”為引領,河南大力發展空中、陸上、網上、海上四條“絲綢之路”,在服務共建“一帶一路”中形成了立體開放的嶄新格局。

  目前,世界500強企業中已有198家落戶河南,外資企業不斷提升投資能級,以實際行動投出對河南的“信任票”;河南企業也紛紛走向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拓展市場、搏擊風浪。

  越開放,越自信;越發展,越出彩。

  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河南再次成為全國熱門旅游目的地,全省共接待國內游客6168.1萬人次、旅游收入354.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8%、14.2%。“河南以現代元素點亮歷史文化,在歷史資源中融入現代元素。“歡迎大家到老家河南,學太極、練功夫,聽豫劇、品名茶,穿漢服、賞牡丹。”副省長張敏熱情推介。

  從洛陽漢服持續出圈,到開封“王婆”紅透全國;從胖東來超市變“景區”,到“金甲”武士列隊接站……既能迎來“潑天富貴”的流量,又能接住“真金白銀”的留量,河南當仁不讓,樂意當一個十足的“顯眼包”。

  如果說躋身頂流的文旅文創,體現了河南開放的熱情,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則印證著河南開放的深度。

  “營商環境好不好,企業用腳來投票。”浙商代表、鶴壁市寶瑞德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姜正金對這句話感觸頗深。“鶴壁為重點企業配備‘服務管家’、量身定做‘綜合服務包’,我們對在中原熱土上大展宏圖充滿信心。”他表示,公司正計劃將總部遷至河南,在深耕河南中不斷壯大。

  米字形高鐵網從“紙上藍圖”變成“陸地通途”,鄭州重要國際郵件樞紐口岸繼北、上、廣之后第四個開通;一體化政務服務能力連續兩年進入全國第一組別;常態化“萬人助萬企”活動累計幫助企業解決難題11萬余個……

  “我們正是通過硬環境的提升、軟環境的突破,努力打造形成讓企業‘留得住、發展好’的生命線。”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馬健說。

  越務實越踏實

  下久久真功換福祉綿長

  “我們的目標很宏偉,也很樸素,歸根到底就是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人民領袖情真意切、語重心長。

  這個宏偉而樸素的目標,對河南而言更加現實而具體。“再小的民生事項,乘以一億人,都是天大的事。”

  把群眾的“心上事”當作迫切的“上心事”,河南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壯”出實招、謀實策、下真功,托起群眾“穩穩的幸福”。

  這份踏實,來自就業的穩定擴大。

  “一技在手,行走天下。”2021年正式啟動的“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初心在此。

  今年“五一”勞動節前夕,平頂山平煤機煤礦機械裝備有限公司電焊工王泳輝獲得了象征榮耀的“省勞動模范”獎章。這位在15年間消耗焊絲18000公里的“老師傅”,用技術詮釋了“爐火純青”,是我省千萬技能人才中的佼佼者。

  3年來,河南共培訓1343萬人次,全省技能人才達到1817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550萬人,新增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均居全國前列,越來越多的勞動者端穩了“飯碗”。

  這份踏實,源于健康的有力保障。

  人口總量近1億,“看病難、看病貴”怎么破?

  河南用一組數據自信回應:創建12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組建醫共體172家,實現縣級全覆蓋;全面提升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能力,實現“鄉鄉有中醫館”“村村有中醫服務”……老百姓“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的愿景逐步變為現實。

  要“有”還要“優”、要“行”還要“省”、要“強”還要“精”。為了人民群眾的健康,河南積極整合省內資源,全方位重塑河南醫學科學創新體系。“我們將以科研為牽引,持續做優做強醫療衛生事業,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醫療資源的需求。”國際眼科科學院院士王寧利在省醫學科學院院長聘任儀式上說。

  這份踏實,出自教育的持續均衡。

  今年4月,中國工程院院士、土壤肥料學家周衛受聘擔任河南農業大學校長,成為河南高校又一位“院士校長”。近些年,一大批“塔尖人才”“科研明星”投身科教事業,讓河南的“人才天團”熠熠生輝、教育事業生機勃發。

  兩院院士、“雙一流”高校學者等密集加盟河南;全省高等院校168所、在校生305.5萬人,位居全國第一;全省義務教育鞏固率96.3%……千家萬戶期盼優質教育資源的心愿一步步實現。

  “我們努力讓河南的孩子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老人們在社區就能享受到更專業的康養照料、老百姓不出省就能享受到更優質的醫療服務。”王凱在發布會上表示。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

  踏上新征程,扭住創新“牛鼻子”,厚植發展“綠底色”,打造人才“強引擎”,從歷史深處走來的河南,正帶著一身光彩,闊步走在中國式現代化康莊大道上。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歸欣 宋敏 師喆 趙一帆 張笑聞 杜小偉)


文章編輯:趙銀岷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聽,“中”的聲音
2024/5/10 11:28:51    來源:河南日報客戶端

       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感受奮進的河南——

       聽,“中”的聲音

  □河南日報前方報道組

  越過黃河,越過平原,在祖國的心臟述說出彩故事。

  5月9日,國新辦“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十五場舉行,閃光燈聚焦河南。

  “在中部地區崛起中奮勇爭先,譜寫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絢麗篇章”,習近平總書記殷切期望言猶在耳。

  實干托起夢想,奮斗成就未來。億萬河南兒女用汗水澆筑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用智慧描繪中國式現代化的嶄新畫卷。

  “創新成為最鮮明標識”“把黃河裝進計算機”“一朝步入畫卷,一日夢回千年”……發布會上,問與答交織融合,史與實交相輝映,把新時代河南“中”的聲音匯聚放大、傳揚四海。

  越創新越堅定

  橫下一條心走好一條路

  時代車輪,滾滾向前;不進則退,慢進亦退。

  奮進中的河南,實現了由傳統農業大省向新興工業大省、傳統交通要道向現代化交通樞紐、傳統內陸省份向內陸開放高地的“三個轉變”,也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

  何以革故鼎新?何以行穩致遠?

  河南省委、省政府鏗鏘作答:堅定不移走好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華山一條路”。

  堅持前瞻30年想問題、作決策、抓發展,河南在全國率先成立省科技創新委員會,省委書記和省長擔任主任,系統謀劃推進創新體系建設和綜合配套改革,以中原科技城、中原醫學科學城、中原農谷為核心的科技創新大格局構建成型,“創新之翼”日益豐滿、壯志凌云。

  一個個不斷刷新的數字,標注著河南咬定“創新”不放松的躍遷刻度——

  中原科技城在全國348個同類科技城中的排名上升到第19位,前移了12個位次;

  13家國家重點實驗室、172家國家級創新平臺高效運行,省實驗室實現0到20的質變、相繼揭牌;

  企業與高校共建1503家研發中心,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立項76項,實施省重大科技專項78項。

  躍遷之道在創新;創新之要在人才。

  從“博士不好招”到“博士挑花眼”,河南出臺落地一攬子政策,全力營造“近悅遠來”的人才環境,中原大地上,“千里馬”競相奔騰,“金鳳凰”有枝可依。

  “三年來,我們累計引進頂尖人才28人、領軍人才369人、博士及博士后1.6萬人。”省長王凱介紹,目前全省人才總量超過1410萬人,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選擇河南、加盟河南、圓夢河南。

  創新一子落,發展滿盤活。

  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河南加快打通創新與應用的“任督二脈”,全面開啟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加速度”。

  看個體,河南新培育創新龍頭企業116家、“瞪羚”企業454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6萬家,家家有“獨門絕技”,戶戶有“看家手段”。

  看集群,河南以“五基”攻堅為重點,以“六新”突破為方向,加快壯大“7+28+N”先進制造業鏈群,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血脈活、筋骨壯、底氣足。

  王凱說,“河南將持續打造一流創新平臺、培育一流創新主體、構建一流創新生態,讓創新成為新時代河南更鮮明的標識。”

  越擔當越從容

  盈盈中國碗滿滿河南糧

  初夏時節穿行中原大地,最醒目的景致莫過于千里沃野、億畝糧田。這是農業大省豐產豐收的信心和底氣,也是河南兒女對國家民族的忠誠與擔當。

  “糧食生產這個優勢、這張王牌任何時候都不能丟。”“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方面有新擔當新作為。”習近平總書記情深寄語,厚望如山。

  這張王牌越來越亮,這份擔當越扛越牢。“河南用不足全國1/16的耕地生產了近1/10的糧食、1/4的小麥,糧食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1300億斤以上,每年調出原糧及制成品600億斤以上。”發布會上,王凱動情地說,“我內心最想表達的就是兩個字‘感恩’,感恩這片土地,感恩這里的人民。”

  堅持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貫通融合、四位一體,河南1億多畝農田已然變了模樣。

  自走式水肥一體機3小時就可以將半徑400米內的農田澆灌一遍,孢子信息自動捕捉培養系統實時在線監控病害,打開手機就能遠程遙控施肥……一個人管理2000多畝地,舞陽縣馬村鄉種糧大戶朱振興卻越來越輕松。依靠這片“超級農田”,2022年夏收,朱振興的小麥部分地塊畝產高達2010斤,實現“噸糧”。

  高產背后,大有文章。全省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7%,良種對糧食增產貢獻率超過45%,小麥、玉米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從2022年起,河南全面啟動建設1500萬畝高標準農田示范區,目前已高質高效建設378萬畝。

  “我算過一筆賬,1500萬畝示范區全部建成后,每畝可多打220斤糧、多收330元,1500萬畝就是33億斤、49億元。”王凱說,河南到2025年糧食產能新增100億斤、達到1400億斤是有把握的。

  行走中原,總書記念茲在茲的還有母親河。河南牢記使命、持續發力,與沿黃各省通力合作,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走深走實、見行見效。

  建設501公里標準化堤防、98處控導工程,把“黃河裝進計算機”,初步建成數字孿生黃河……“2021年我們戰勝新中國成立以來黃河最嚴重秋汛洪水,確保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黃河長治久安。”黃河萬里,險在河南,發布會上的通報,令人欣喜又心安。

  2021年,一份特別的黃河流域(豫魯段)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開啟了我國省際間黃河流域生態治理共擔共享的新篇章。最終,河南以出豫入魯水質保持在Ⅱ類以上,獲得山東生態補償金1.26億元。

  一河凈水出中原,千回百轉入大海。1200多公里沿黃生態廊道上,“萬類霜天競自由”。“歡迎大家沿著‘黃河古都’一號旅游公路走一走、看一看,親身感受黃河的壯美奇觀。”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孫守剛向媒體記者發出真摯邀約。

  越開放越自信

  絲路連四海賓朋八方來

  前不久,鄭州-盧森堡“空中絲綢之路”帶來一批特殊“乘客”——200多件(組)盧森堡文物在河南博物院精彩亮相。

  “我和文物都是‘直達’!”盧森堡國家考古、歷史與藝術博物館修復部主任穆里爾·普里厄說。一條航線,雙向奔赴,鄭盧“空中絲路”不僅大大縮短了從歐洲到中國的時間,也架起了中盧兩國文明互鑒、民心相通的橋梁。

  不沿邊、不靠海、不臨江,河南走向世界并不容易。

  2013年,鄭州航空港區獲國務院批準設立,河南向著蔚藍色的希望奮飛起航,邁入“云中漫步”的航空時代。近年來,以“空中絲路”為引領,河南大力發展空中、陸上、網上、海上四條“絲綢之路”,在服務共建“一帶一路”中形成了立體開放的嶄新格局。

  目前,世界500強企業中已有198家落戶河南,外資企業不斷提升投資能級,以實際行動投出對河南的“信任票”;河南企業也紛紛走向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拓展市場、搏擊風浪。

  越開放,越自信;越發展,越出彩。

  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河南再次成為全國熱門旅游目的地,全省共接待國內游客6168.1萬人次、旅游收入354.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8%、14.2%。“河南以現代元素點亮歷史文化,在歷史資源中融入現代元素。“歡迎大家到老家河南,學太極、練功夫,聽豫劇、品名茶,穿漢服、賞牡丹。”副省長張敏熱情推介。

  從洛陽漢服持續出圈,到開封“王婆”紅透全國;從胖東來超市變“景區”,到“金甲”武士列隊接站……既能迎來“潑天富貴”的流量,又能接住“真金白銀”的留量,河南當仁不讓,樂意當一個十足的“顯眼包”。

  如果說躋身頂流的文旅文創,體現了河南開放的熱情,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則印證著河南開放的深度。

  “營商環境好不好,企業用腳來投票。”浙商代表、鶴壁市寶瑞德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姜正金對這句話感觸頗深。“鶴壁為重點企業配備‘服務管家’、量身定做‘綜合服務包’,我們對在中原熱土上大展宏圖充滿信心。”他表示,公司正計劃將總部遷至河南,在深耕河南中不斷壯大。

  米字形高鐵網從“紙上藍圖”變成“陸地通途”,鄭州重要國際郵件樞紐口岸繼北、上、廣之后第四個開通;一體化政務服務能力連續兩年進入全國第一組別;常態化“萬人助萬企”活動累計幫助企業解決難題11萬余個……

  “我們正是通過硬環境的提升、軟環境的突破,努力打造形成讓企業‘留得住、發展好’的生命線。”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馬健說。

  越務實越踏實

  下久久真功換福祉綿長

  “我們的目標很宏偉,也很樸素,歸根到底就是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人民領袖情真意切、語重心長。

  這個宏偉而樸素的目標,對河南而言更加現實而具體。“再小的民生事項,乘以一億人,都是天大的事。”

  把群眾的“心上事”當作迫切的“上心事”,河南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壯”出實招、謀實策、下真功,托起群眾“穩穩的幸福”。

  這份踏實,來自就業的穩定擴大。

  “一技在手,行走天下。”2021年正式啟動的“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初心在此。

  今年“五一”勞動節前夕,平頂山平煤機煤礦機械裝備有限公司電焊工王泳輝獲得了象征榮耀的“省勞動模范”獎章。這位在15年間消耗焊絲18000公里的“老師傅”,用技術詮釋了“爐火純青”,是我省千萬技能人才中的佼佼者。

  3年來,河南共培訓1343萬人次,全省技能人才達到1817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550萬人,新增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均居全國前列,越來越多的勞動者端穩了“飯碗”。

  這份踏實,源于健康的有力保障。

  人口總量近1億,“看病難、看病貴”怎么破?

  河南用一組數據自信回應:創建12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組建醫共體172家,實現縣級全覆蓋;全面提升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能力,實現“鄉鄉有中醫館”“村村有中醫服務”……老百姓“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的愿景逐步變為現實。

  要“有”還要“優”、要“行”還要“省”、要“強”還要“精”。為了人民群眾的健康,河南積極整合省內資源,全方位重塑河南醫學科學創新體系。“我們將以科研為牽引,持續做優做強醫療衛生事業,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醫療資源的需求。”國際眼科科學院院士王寧利在省醫學科學院院長聘任儀式上說。

  這份踏實,出自教育的持續均衡。

  今年4月,中國工程院院士、土壤肥料學家周衛受聘擔任河南農業大學校長,成為河南高校又一位“院士校長”。近些年,一大批“塔尖人才”“科研明星”投身科教事業,讓河南的“人才天團”熠熠生輝、教育事業生機勃發。

  兩院院士、“雙一流”高校學者等密集加盟河南;全省高等院校168所、在校生305.5萬人,位居全國第一;全省義務教育鞏固率96.3%……千家萬戶期盼優質教育資源的心愿一步步實現。

  “我們努力讓河南的孩子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老人們在社區就能享受到更專業的康養照料、老百姓不出省就能享受到更優質的醫療服務。”王凱在發布會上表示。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

  踏上新征程,扭住創新“牛鼻子”,厚植發展“綠底色”,打造人才“強引擎”,從歷史深處走來的河南,正帶著一身光彩,闊步走在中國式現代化康莊大道上。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歸欣 宋敏 師喆 趙一帆 張笑聞 杜小偉)


文章編輯:趙銀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