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 亚洲 网友自拍,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久久区,国产 抽搐在线观看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央媒觀豫丨“鄉里中心”匯聚振興動能——河南洛陽市黨群服務中心功能創新實踐探訪
更新時間:2023-7-3 11:14:17    來源:農民日報

探討任何區域類型的鄉村振興,全面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毋庸置疑既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也是主要實現路徑。在城鄉互融加速且深刻變革的當下,鄉村治理之路如何走,才能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賦能,顯得尤為關鍵。

  洛陽市以鄉村居民和返鄉、入鄉人員為服務對象,以村黨群服務中心為主陣地,創新打造集政務服務、教育培訓、養老托育、文化體育、衛生保健、便民商務、產業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一站式”生活服務圈——鄉里中心。

  “洛陽那么大,周末去廟洼。”近年來,洛寧縣上戈鎮廟洼村的名片愈發閃亮。走進廟洼,山道在漫山遍野的果林中蜿蜒,細雨洗刷后山光照檻、云樹滿窗,一棟棟蘋果特色民宿坐落其中,景色美不勝收。在鄉里中心的洛寧面塑非遺藝術館內,面塑手藝人馮秀娟正在精心雕塑手中的面團,引來游人駐足觀看。

  正是這山、這綠、這趣,在短短幾年時間內將廟洼村從一個“躲”在豫西山區里的小村落,變成山野田園相映成趣、果林民宿錯落有致的生態村,朝著村美業興民富的目標奮楫前行。

  廟洼村的振興,只是河洛鄉村變革的縮影。對于鄉村振興這一時代考題,洛陽市緣何獨辟蹊徑從鄉村治理著墨落筆,鄉里中心如何成為洛陽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創新抓手?帶著這樣的問題,記者深入洛陽城鄉探尋答案。

  資源共享,落實服務圓民愿

  在宜陽縣錦屏鎮后莊村,鄉里中心傳來陣陣鏗鏘悠揚的戲曲聲,3位村民拿著話筒,正在器樂室里專注地練唱豫劇。“我們平常沒事兒就會來這里學唱戲,晚上去對面教室里練瑜伽學跳舞,定期還有比賽,這邊場地設備都有,比以前方便多了!”茹素琴神采奕奕地說。

  2022年以來,洛陽市委結合“五星”黨支部創建,分類分批推動村黨群服務中心實施“7+N”方案(“7”指7個基本服務設施、“N”指功能不斷拓展提升),由黨群服務中心向鄉里中心全面迭代升級。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求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從黨群服務中心到鄉里中心,出發點是什么,落腳點又在哪里?

  “鄉里中心既順應了鄉村振興深入推進的時代要求,也是深入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鄉村振興工作的具體舉措。”洛陽市副市長韓治群表示,洛陽通過建設融合“黨務、村務、便民、產業、鄉風”等功能和場景于一體的綜合服務體鄉里中心,使其成為凝聚黨心民心、激活民力民智、淳化鄉風民俗、構建和美鄉村的重要載體。

  2023年初,洛陽市委、市政府先后出臺相關文件、指明方向,但卻沒有劃下框框,留足了多元功能創新的空間。各區縣隨即因地制宜,融通創新,出臺更具體、更務實的政策建設鄉里中心。

  作為河洛文化的發祥地,洛陽千百年來形成了重感情、重情義、重親情的地域文化和鄉土特色,但“人情消費”也給不少群眾帶來了負擔。如何倡樹文明鄉風,打造充滿人情味、煙火氣但無負擔的鄉里中心呢?

  洛寧縣底張鄉中高村的廢舊教堂搖身一變,成為全鄉第一個鄉村大食堂。為了“人情減負”,村里的紅白事“一場事、一碗端”,幾乎所有的婚喪嫁娶都由紅白理事會在鄉村大食堂統一操辦,鄉親們一起吃大鍋菜,簡單又熱鬧,省錢又有面兒。

  如今,通過鄉里中心大食堂的相聚交心,久違的親情、鄉情、鄉風、鄉愁,再一次回歸鄉村。

  “鄉村能否振興,不僅要看產業有沒有發展、生活富不富裕,還要看農民的精氣神旺不旺、村里的人心齊不齊、鄉村的風氣好不好。”洛陽市委農辦主任,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趙紅藝表示,和美鄉村,宜居宜業,鄉里中心“塑形”當先,“鑄魂”為要。

  隨著農村人口向城市集聚,部分村莊“空心化”趨勢明顯,這既給農村養老帶來較大壓力,也造成大量房屋閑置。中高村轉化思路“變閑為寶”,將老院子改為助老服務站,為60歲以上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愛心餐飲服務,服務站納入鄉里中心的重要功能區統一管理。

  “自己交100元,村里補貼100元,這里隨便吃,吃得可好,吃完飯還能打打牌下下棋!”78歲的李群山剛拄著拐杖溜達回來,談起現在的生活,聲音顯得格外洪亮。標準化衛生室建在對面,身高、體重、血糖、血壓,老人們有需要就能隨時去查。

  “鄉里中心建設要從實際需求出發,因地制宜推動建設,以‘小切口’正村風、帶家風、美鄉風。”洛陽市政協副主席、洛寧縣委書記王淑霞表示,奉獻一份愛心則點燃一份希望,鄉村助老志愿服務有力增強了村集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空間集中、功能集聚是綱,鄉里中心建設的核心在于綱舉目張、因地制宜,瞄準農民群眾對幸福家園的美好愿景。作為革命烈士李翔梧的故鄉,中高村統籌兼顧、一體推進,將紅色教育基地納入鄉里中心,村“兩委”辦公集中上樓,將一樓建成李翔梧革命事跡展覽館,鄉里中心成為傳承紅色文化的重要載體。

  從革命展覽館到電商物流點,從便民超市到衛生室、照相館……如今的中高村鄉里中心,早已成為村里名副其實的“CBD”,成為群眾愿來想來的服務中心、文化中心、活動中心、交流中心。

  相較于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不足往往是鄉村的最大短板。鄉里中心要在以往基礎上升級換代,需要進行由表及里、形神兼備的全面升級,才能確保補齊短板、強化弱項。

  后莊村在棚戶區改造后整體搬進安置小區,建起了面積2400平方米、功能完備的鄉里中心。為盡可能提升公共服務職能,鄉里中心將更多的空間留給調解室、書法室、舞蹈室、家風家訓館等功能區域,而村“兩委”辦公用房面積占比由46%降至14.5%。

  “辦公最小化”并非簡單做減法,背后體現的則是“服務最大化”理念。為最大限度擴展公共服務功能,后莊村鄉里中心將開放式辦事區設在大廳中央,打掉橫亙在群眾和社區工作人員之間的柜臺,配備“肩并肩”受理工位,審批服務人員從“柜臺內”走到“柜臺外”,與群眾同坐“一條板凳”,讓群眾看著辦、坐著辦、商量著辦。

  從政務為主的黨群服務中心到“全天候、一站式”綜合服務場所,洛陽鄉里中心建設不搞花架子、拒絕造噱頭,堅持從滿足群眾公共服務需求的樸素價值出發,大門常開、服務常辦、活動常有,讓群眾能來、愿來、常來。

  多元共治,發展產業惠民生

  立夏前后,果農忙時。

  作為豫西蘋果核心產區,洛寧縣上戈鎮廟洼村全村315戶,220戶種植蘋果。蘋果產業是廟洼村建設鄉里中心的“N”,洛寧的鄉里中心也是產業的聚集中心。

  廟洼村的老辦公樓向鄉里中心全面轉型升級時,著重配建上戈蘋果網絡營銷中心。鄉里中心定期開展電商技能培訓,果農們熟練用起智能手機和直播設備,村干部也成了直播間里的常客。2022年11月,廟洼村蘋果網絡銷量達到11萬斤,一輛輛快遞貨車繞著山路開往全國,新模式讓上戈蘋果火速“出圈”。

  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和蘋果產業,廟洼村引入第三方運營公司,統籌兼顧村集體、投資方、運營方等多方需求,發展蘋果采摘基地和蘋果特色民宿,吸引大量游客前來觀光游玩。

  特色產業催生鄉村旅游,域外客流倒逼廟洼村鄉村治理水平不斷提檔升級。對廟洼村而言,鄉里中心對內是便民服務中心,對外是游客服務中心;既是本地群眾休閑、辦事、活動的場所,也是接待外來游客、展示鄉村風貌的場景空間。

  集特色化與標準化于一體的鄉里中心,既有效補強了村級黨群陣地功能,又壯大了村集體經濟規模,展現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的鄉村新風貌。

  多方主體參與,多元功能集聚,造就獨具鄉村特色、服務鄉里鄉親、展現鄉村風貌的鄉里中心。趙紅藝表示,鄉里中心順民意、聚民力、利民生、暖民心,凸顯農業農村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美學價值,讓農村變得更有奔頭。

  從實踐看,洛陽鄉里中心之所以能“一子落而滿盤活”,不僅是多項功能簡單的“物理疊加”,而是通過在空間層面和功能層面的聚合,進而生發出強勁的“化學反應”。

  香鹿山鎮坐落于宜陽縣城區北側,因背靠香鹿山而得名。從規模看,東韓村鄉里中心并不出眾,正因為此,其二樓專門為鄉賢設置的“聚賢堂”就更顯隆重。

  在東韓村謀求產業振興的道路上,鄉賢人才發揮著重要作用。康養民宿、辣椒種植園、果蔬保鮮庫、房車露營基地……“聚賢堂”屋內展板上,展示著村集體策劃的特色項目。村里主動謀劃,鄉賢積極領辦,鄉里中心既成為東韓村“走出去”的窗口,也成為鄉賢返鄉的第一站,實現了東韓村與返鄉鄉賢的“雙向奔赴”。

  “無論是發展產業還是做優服務,鄉賢能人都是我們鄉里中心的主力軍。”香鹿山鎮黨委副書記閆義強表示。以鄉情牽引鄉賢,以項目吸引鄉賢,以服務感動鄉賢,東韓村鄉賢返鄉創業的熱潮,已匯聚成發展鄉村產業的強勁力量。

  建好是基礎,用好是關鍵,群眾滿意才是目的。洛陽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韓海卿表示,從黨群服務中心邁向鄉里中心,符合鄉村未來發展趨勢,是把握規律主動擔當的順勢而為,宜陽縣創新探索出了一條符合鄉村發展實際的路子。

  志愿互助,凝聚鄉情聚民心

  不同于以往的熟人村莊,整體搬遷后的后莊村開始從傳統的血緣、親緣性村落,逐步向地緣、業緣型新型農村社區轉進。作為橫跨城鄉的新型基層社區,鄉村治理呈現動態化、多元化等多種特征,使得治理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大。

  后莊村鄉里中心內,幾本志愿者服務臺賬整齊擺放在登記臺上。“李曉亮,修水龍頭2個小時;徐四京,換燈泡1個小時……”從應急救援到科普宣傳,再到清潔家園,服務臺賬上清晰記錄著鄉里中心每一位志愿者的服務內容和時長。

  為了調動志愿者的積極性,吸引更多村民加入到服務隊伍中,后莊村鄉里中心設置了愛心儲蓄超市。每2小時志愿服務可以兌換1個積分,積分可以兌換牙刷、香皂、抽紙、洗發水等實用的生活用品。

  東家短,西家長,溫暖團結是家鄉。為了進一步實現鄉鄰互助服務,增進集體感情,鄉里中心還設置了服務性公益崗位,鼓勵老百姓發揮一技之長,為鄉里鄉親服務。以前的“辦公地”變成了老百姓的“自家地”,鄉里鄉親自然變得更加相愛相親。

  韓葵哲是一位聾啞人,也是后莊村鄉里中心服務性公益崗位的一員。鄉里中心建成以來,有著一手“頭頂功夫”的他就駐守在了愛心理發室。雖無言語,情誼萬分,這個沉默又忙碌的身影,用行動詮釋著“鄰里守望、心心相映”的樸素價值。

  在洛河北岸的東韓村,鄉賢人才不僅助力產業發展,更是親力親為投入到了鄉里中心的服務工作當中,作為“甘小棠”志愿服務隊的一員活躍在鄉里中心的各個角落。

  “我是‘警察’、我是‘醫生’……”走進東韓村鄉里中心,青橙園里的孩子們笑聲此起彼伏。今年62歲的高陸祥自學校退休后回到家鄉,成為東韓村的志愿者老師。在他的帶領下,托幼中心建立了“夢工坊”,在游戲中發掘孩子們的興趣、愛好,啟發他們的夢想,讓他們寫下心愿卡從小立志。

  志愿者服務隊根據“心愿卡”合理安排計劃,每季度舉行一次“圓夢”活動,讓夢想照進現實。托幼中心由過去的陳列式管理向沉浸式體驗轉變,也成為孩子們夢想啟航的地方。

  “鄉里中心持續去行政化、去辦公化,不斷提升服務水平和范圍。”韓治群表示,為農民而建、讓農民幸福,已成為鄉里中心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東風好作陽和使,逢草逢花報發生。鄉里中心,正在重塑洛陽鄉村的模樣。(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陳顯萍 王小川 見習記者 趙藝璇 )

文章編輯:李潤生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央媒觀豫丨“鄉里中心”匯聚振興動能——河南洛陽市黨群服務中心功能創新實踐探訪
2023-7-3 11:14:17    來源:農民日報

探討任何區域類型的鄉村振興,全面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毋庸置疑既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也是主要實現路徑。在城鄉互融加速且深刻變革的當下,鄉村治理之路如何走,才能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賦能,顯得尤為關鍵。

  洛陽市以鄉村居民和返鄉、入鄉人員為服務對象,以村黨群服務中心為主陣地,創新打造集政務服務、教育培訓、養老托育、文化體育、衛生保健、便民商務、產業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一站式”生活服務圈——鄉里中心。

  “洛陽那么大,周末去廟洼。”近年來,洛寧縣上戈鎮廟洼村的名片愈發閃亮。走進廟洼,山道在漫山遍野的果林中蜿蜒,細雨洗刷后山光照檻、云樹滿窗,一棟棟蘋果特色民宿坐落其中,景色美不勝收。在鄉里中心的洛寧面塑非遺藝術館內,面塑手藝人馮秀娟正在精心雕塑手中的面團,引來游人駐足觀看。

  正是這山、這綠、這趣,在短短幾年時間內將廟洼村從一個“躲”在豫西山區里的小村落,變成山野田園相映成趣、果林民宿錯落有致的生態村,朝著村美業興民富的目標奮楫前行。

  廟洼村的振興,只是河洛鄉村變革的縮影。對于鄉村振興這一時代考題,洛陽市緣何獨辟蹊徑從鄉村治理著墨落筆,鄉里中心如何成為洛陽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創新抓手?帶著這樣的問題,記者深入洛陽城鄉探尋答案。

  資源共享,落實服務圓民愿

  在宜陽縣錦屏鎮后莊村,鄉里中心傳來陣陣鏗鏘悠揚的戲曲聲,3位村民拿著話筒,正在器樂室里專注地練唱豫劇。“我們平常沒事兒就會來這里學唱戲,晚上去對面教室里練瑜伽學跳舞,定期還有比賽,這邊場地設備都有,比以前方便多了!”茹素琴神采奕奕地說。

  2022年以來,洛陽市委結合“五星”黨支部創建,分類分批推動村黨群服務中心實施“7+N”方案(“7”指7個基本服務設施、“N”指功能不斷拓展提升),由黨群服務中心向鄉里中心全面迭代升級。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求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從黨群服務中心到鄉里中心,出發點是什么,落腳點又在哪里?

  “鄉里中心既順應了鄉村振興深入推進的時代要求,也是深入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鄉村振興工作的具體舉措。”洛陽市副市長韓治群表示,洛陽通過建設融合“黨務、村務、便民、產業、鄉風”等功能和場景于一體的綜合服務體鄉里中心,使其成為凝聚黨心民心、激活民力民智、淳化鄉風民俗、構建和美鄉村的重要載體。

  2023年初,洛陽市委、市政府先后出臺相關文件、指明方向,但卻沒有劃下框框,留足了多元功能創新的空間。各區縣隨即因地制宜,融通創新,出臺更具體、更務實的政策建設鄉里中心。

  作為河洛文化的發祥地,洛陽千百年來形成了重感情、重情義、重親情的地域文化和鄉土特色,但“人情消費”也給不少群眾帶來了負擔。如何倡樹文明鄉風,打造充滿人情味、煙火氣但無負擔的鄉里中心呢?

  洛寧縣底張鄉中高村的廢舊教堂搖身一變,成為全鄉第一個鄉村大食堂。為了“人情減負”,村里的紅白事“一場事、一碗端”,幾乎所有的婚喪嫁娶都由紅白理事會在鄉村大食堂統一操辦,鄉親們一起吃大鍋菜,簡單又熱鬧,省錢又有面兒。

  如今,通過鄉里中心大食堂的相聚交心,久違的親情、鄉情、鄉風、鄉愁,再一次回歸鄉村。

  “鄉村能否振興,不僅要看產業有沒有發展、生活富不富裕,還要看農民的精氣神旺不旺、村里的人心齊不齊、鄉村的風氣好不好。”洛陽市委農辦主任,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趙紅藝表示,和美鄉村,宜居宜業,鄉里中心“塑形”當先,“鑄魂”為要。

  隨著農村人口向城市集聚,部分村莊“空心化”趨勢明顯,這既給農村養老帶來較大壓力,也造成大量房屋閑置。中高村轉化思路“變閑為寶”,將老院子改為助老服務站,為60歲以上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愛心餐飲服務,服務站納入鄉里中心的重要功能區統一管理。

  “自己交100元,村里補貼100元,這里隨便吃,吃得可好,吃完飯還能打打牌下下棋!”78歲的李群山剛拄著拐杖溜達回來,談起現在的生活,聲音顯得格外洪亮。標準化衛生室建在對面,身高、體重、血糖、血壓,老人們有需要就能隨時去查。

  “鄉里中心建設要從實際需求出發,因地制宜推動建設,以‘小切口’正村風、帶家風、美鄉風。”洛陽市政協副主席、洛寧縣委書記王淑霞表示,奉獻一份愛心則點燃一份希望,鄉村助老志愿服務有力增強了村集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空間集中、功能集聚是綱,鄉里中心建設的核心在于綱舉目張、因地制宜,瞄準農民群眾對幸福家園的美好愿景。作為革命烈士李翔梧的故鄉,中高村統籌兼顧、一體推進,將紅色教育基地納入鄉里中心,村“兩委”辦公集中上樓,將一樓建成李翔梧革命事跡展覽館,鄉里中心成為傳承紅色文化的重要載體。

  從革命展覽館到電商物流點,從便民超市到衛生室、照相館……如今的中高村鄉里中心,早已成為村里名副其實的“CBD”,成為群眾愿來想來的服務中心、文化中心、活動中心、交流中心。

  相較于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不足往往是鄉村的最大短板。鄉里中心要在以往基礎上升級換代,需要進行由表及里、形神兼備的全面升級,才能確保補齊短板、強化弱項。

  后莊村在棚戶區改造后整體搬進安置小區,建起了面積2400平方米、功能完備的鄉里中心。為盡可能提升公共服務職能,鄉里中心將更多的空間留給調解室、書法室、舞蹈室、家風家訓館等功能區域,而村“兩委”辦公用房面積占比由46%降至14.5%。

  “辦公最小化”并非簡單做減法,背后體現的則是“服務最大化”理念。為最大限度擴展公共服務功能,后莊村鄉里中心將開放式辦事區設在大廳中央,打掉橫亙在群眾和社區工作人員之間的柜臺,配備“肩并肩”受理工位,審批服務人員從“柜臺內”走到“柜臺外”,與群眾同坐“一條板凳”,讓群眾看著辦、坐著辦、商量著辦。

  從政務為主的黨群服務中心到“全天候、一站式”綜合服務場所,洛陽鄉里中心建設不搞花架子、拒絕造噱頭,堅持從滿足群眾公共服務需求的樸素價值出發,大門常開、服務常辦、活動常有,讓群眾能來、愿來、常來。

  多元共治,發展產業惠民生

  立夏前后,果農忙時。

  作為豫西蘋果核心產區,洛寧縣上戈鎮廟洼村全村315戶,220戶種植蘋果。蘋果產業是廟洼村建設鄉里中心的“N”,洛寧的鄉里中心也是產業的聚集中心。

  廟洼村的老辦公樓向鄉里中心全面轉型升級時,著重配建上戈蘋果網絡營銷中心。鄉里中心定期開展電商技能培訓,果農們熟練用起智能手機和直播設備,村干部也成了直播間里的常客。2022年11月,廟洼村蘋果網絡銷量達到11萬斤,一輛輛快遞貨車繞著山路開往全國,新模式讓上戈蘋果火速“出圈”。

  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和蘋果產業,廟洼村引入第三方運營公司,統籌兼顧村集體、投資方、運營方等多方需求,發展蘋果采摘基地和蘋果特色民宿,吸引大量游客前來觀光游玩。

  特色產業催生鄉村旅游,域外客流倒逼廟洼村鄉村治理水平不斷提檔升級。對廟洼村而言,鄉里中心對內是便民服務中心,對外是游客服務中心;既是本地群眾休閑、辦事、活動的場所,也是接待外來游客、展示鄉村風貌的場景空間。

  集特色化與標準化于一體的鄉里中心,既有效補強了村級黨群陣地功能,又壯大了村集體經濟規模,展現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的鄉村新風貌。

  多方主體參與,多元功能集聚,造就獨具鄉村特色、服務鄉里鄉親、展現鄉村風貌的鄉里中心。趙紅藝表示,鄉里中心順民意、聚民力、利民生、暖民心,凸顯農業農村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美學價值,讓農村變得更有奔頭。

  從實踐看,洛陽鄉里中心之所以能“一子落而滿盤活”,不僅是多項功能簡單的“物理疊加”,而是通過在空間層面和功能層面的聚合,進而生發出強勁的“化學反應”。

  香鹿山鎮坐落于宜陽縣城區北側,因背靠香鹿山而得名。從規模看,東韓村鄉里中心并不出眾,正因為此,其二樓專門為鄉賢設置的“聚賢堂”就更顯隆重。

  在東韓村謀求產業振興的道路上,鄉賢人才發揮著重要作用。康養民宿、辣椒種植園、果蔬保鮮庫、房車露營基地……“聚賢堂”屋內展板上,展示著村集體策劃的特色項目。村里主動謀劃,鄉賢積極領辦,鄉里中心既成為東韓村“走出去”的窗口,也成為鄉賢返鄉的第一站,實現了東韓村與返鄉鄉賢的“雙向奔赴”。

  “無論是發展產業還是做優服務,鄉賢能人都是我們鄉里中心的主力軍。”香鹿山鎮黨委副書記閆義強表示。以鄉情牽引鄉賢,以項目吸引鄉賢,以服務感動鄉賢,東韓村鄉賢返鄉創業的熱潮,已匯聚成發展鄉村產業的強勁力量。

  建好是基礎,用好是關鍵,群眾滿意才是目的。洛陽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韓海卿表示,從黨群服務中心邁向鄉里中心,符合鄉村未來發展趨勢,是把握規律主動擔當的順勢而為,宜陽縣創新探索出了一條符合鄉村發展實際的路子。

  志愿互助,凝聚鄉情聚民心

  不同于以往的熟人村莊,整體搬遷后的后莊村開始從傳統的血緣、親緣性村落,逐步向地緣、業緣型新型農村社區轉進。作為橫跨城鄉的新型基層社區,鄉村治理呈現動態化、多元化等多種特征,使得治理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大。

  后莊村鄉里中心內,幾本志愿者服務臺賬整齊擺放在登記臺上。“李曉亮,修水龍頭2個小時;徐四京,換燈泡1個小時……”從應急救援到科普宣傳,再到清潔家園,服務臺賬上清晰記錄著鄉里中心每一位志愿者的服務內容和時長。

  為了調動志愿者的積極性,吸引更多村民加入到服務隊伍中,后莊村鄉里中心設置了愛心儲蓄超市。每2小時志愿服務可以兌換1個積分,積分可以兌換牙刷、香皂、抽紙、洗發水等實用的生活用品。

  東家短,西家長,溫暖團結是家鄉。為了進一步實現鄉鄰互助服務,增進集體感情,鄉里中心還設置了服務性公益崗位,鼓勵老百姓發揮一技之長,為鄉里鄉親服務。以前的“辦公地”變成了老百姓的“自家地”,鄉里鄉親自然變得更加相愛相親。

  韓葵哲是一位聾啞人,也是后莊村鄉里中心服務性公益崗位的一員。鄉里中心建成以來,有著一手“頭頂功夫”的他就駐守在了愛心理發室。雖無言語,情誼萬分,這個沉默又忙碌的身影,用行動詮釋著“鄰里守望、心心相映”的樸素價值。

  在洛河北岸的東韓村,鄉賢人才不僅助力產業發展,更是親力親為投入到了鄉里中心的服務工作當中,作為“甘小棠”志愿服務隊的一員活躍在鄉里中心的各個角落。

  “我是‘警察’、我是‘醫生’……”走進東韓村鄉里中心,青橙園里的孩子們笑聲此起彼伏。今年62歲的高陸祥自學校退休后回到家鄉,成為東韓村的志愿者老師。在他的帶領下,托幼中心建立了“夢工坊”,在游戲中發掘孩子們的興趣、愛好,啟發他們的夢想,讓他們寫下心愿卡從小立志。

  志愿者服務隊根據“心愿卡”合理安排計劃,每季度舉行一次“圓夢”活動,讓夢想照進現實。托幼中心由過去的陳列式管理向沉浸式體驗轉變,也成為孩子們夢想啟航的地方。

  “鄉里中心持續去行政化、去辦公化,不斷提升服務水平和范圍。”韓治群表示,為農民而建、讓農民幸福,已成為鄉里中心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東風好作陽和使,逢草逢花報發生。鄉里中心,正在重塑洛陽鄉村的模樣。(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陳顯萍 王小川 見習記者 趙藝璇 )

文章編輯:李潤生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