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 亚洲 网友自拍,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久久区,国产 抽搐在线观看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行走河南·讀懂中國丨文明綿延 在茲尤盛——“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看河南”系列報道之一
更新時間:2023-6-16 11:09:09    來源:河南日報

  編者按丨嵩岳蒼蒼,河水泱泱,中原文化悠且長。在形成中華文明的過程中,中原地區作為華夏文明的主根主脈發揮著關鍵作用。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在中原腹地的河南都有著深刻而集中的體現。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河南優勢獨特,責無旁貸。本報今起推出“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看河南”系列報道,帶您一起摸清“家底”、鑒往知來,在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新征程中,找準屬于河南的前進坐標,自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魏劍 方舟 張體義

  “同是大河文明,同樣創造過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為什么其他古老文明中斷或消失了,中華文明卻數千年綿延至今?”6月,鄭州博物館舉辦的《大河文明展》期間,很多觀眾發出了這樣的靈魂之問。

  見出以知入,觀往以知來。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河南地處中原腹地,是華夏文明誕生和發展的中心區、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的關鍵地區,在中華文明史上占據核心地位。無論是口頭相傳的史前文明,還是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文明肇造,抑或是考古發掘確立的考古學文化年代序列,都佐證了中華文明在中原這片沃土上綿延五千多年、生生不息的壯闊歷史。

  一

  展出至6月17日的《大河文明展》,匯聚境內外18家文博單位收藏的203件(套)文物,向觀眾講述世界主要大河流域孕育出的璀璨輝煌的文明。這是國內首次將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的文明遺存帶到中原大地與黃河、長江流域的中華文明進行一次人類文明史對話。通過不同文明史的對話,引發人們對人類共同命運的深思。

  世界上產生的原生型文明眾多。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認為:在近6000年的人類歷史上,出現過23個文明形態,但是在全世界只有中國的文化體系是長期延續發展而從未中斷過的文化。

  “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政治文明的連續性決定了中國歷史的連續性。

  文脈貫通、斯文在茲。從甲骨卜辭到金器銘刻,從《尚書》《春秋》到由歷代史家編撰的文化巨庫《二十四史》,中國浩瀚的典籍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跡,更是中華文明連續性的最好見證。

  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戴龐海說,中華文明是四大古代文明唯一沒有斷裂的,地理環境、農業文明、政治哲學、儒道思想、民族性格等諸多因素造就了中華文明這種超級穩定的文明。

截屏2023-06-16 上午7.12.56.png

  賈湖遺址刻符龜甲。

  6月10日,“漢字中國——方正之間的中華文明”大展在成都開幕,這個大展是從一件8000余年前的賈湖刻符龜甲開始的。從舞陽賈湖遺址甲骨契刻符號,到鄭州二里崗、小雙橋遺址的商代早期刻辭和朱書文字實物,歷經幾千年的發展演變,中國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出現在商代晚期的殷墟甲骨文中。甲骨文的發現,說明中原地區是中國成熟文字的誕生地,也證明中華文明的記錄從甲骨文開始至現代漢字一脈相承,是見證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標識。在漢字發展演變中,東漢漯河人許慎的《說文解字》是世界上第一部編撰科學的字典。南北朝時期的河南人周興嗣編著的《千字文》是迄今完整保存的產生最早、使用最久、影響范圍最廣的啟蒙讀物。北宋時期畢昇在開封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術,使中國的印刷術進入了新時代。發明“五筆字型(王碼)”的河南人王永民被譽為“中國電腦時代的畢昇”。

  在中國書法史上,幾個重要轉折點均是在河南或由河南人完成的,甲骨文的創造,金文的始鑄,秦代小篆的規范,東漢隸書的成熟,魏碑體的形成,北宋文人“尚意”書風從開封影響到全國。

  鄭州大學文學院教授李運富說,漢字是中華文明的標志和載體,也是中華文脈的源頭。漢字起源于中原,河南是漢字的故鄉。漢字的恒久生命力、智慧創造力、文化傳承力、超常表現力、民族凝聚力、藝術鑒賞力和跨文化影響力匯聚為照亮中華文明的巨大火炬。不僅擔負著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的歷史使命,也是開啟現代文明和走向國際化大門的鑰匙。

截屏2023-06-16 上午7.14.40.png

  殷墟牛尊。

  二

  仰韶村遺址,烈日炎炎,考古發掘還在進行當中。深達十幾米的探方剖面上,考古工作者用白線標出了不同時期的地層。

  中原地區考古發現中,史前文明在這里的連續性表現得最為強烈。

  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會長孫英民說,河南的考古成果實證了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的各個重要時空節點。

  距今8000年前后,以賈湖遺址為代表的裴李崗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第一縷曙光,被學者稱為文化上最初的中國。

截屏2023-06-16 上午7.14.07.png

  仰韶文化彩陶。

  距今5800年前后,以靈寶西坡北陽平遺址群為代表的仰韶中期文化——廟底溝文化,正是中華文明起源階段的核心文化,被很多專家稱之為“文化上早期中國的雛形”。

  距今5300年前后,以鄭州鞏義雙槐樹遺址為代表的仰韶晚期文化,已基本可以認定為初步意義上的文明形態,出現了具有古國形態意義上的都邑氣象。

  距今4000年前后,中原各地陸續進入龍山時代晚期,出現了登封王城崗、禹州瓦店、新密新砦等集中分布的中原都邑性遺址。

  距今3800年前后,偃師二里頭遺址已基本可以確定為夏王朝晚期的都城遺址。從這一時期開始,中原地區形成了更為成熟的文明形態,作為王權國家成為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

  連續不斷層層疊疊的地層,見證了文明在中原區域連續發展逐漸成熟的過程,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河南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雖然在文化形態上各有其自身特色,但其文化形態和生產生活方式之間的承繼關系是清晰而明顯的。

  “對鄭州商城、洹北商城和安陽殷墟等長期的發掘和研究,基本厘清了商王朝的發展脈絡。”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劉海旺說,兩周時期分布在河南境內50多個方國所建的近180座城址已通過考古工作找到,東周王城、鄭韓故城、虢國墓地、應國墓地等重要城址和墓地的發現以及盟書、楚簡、銘文青銅器等大量珍貴文物的出土,推進了方國史、禮樂制度、政治制度等多方面的研究,揭示了青銅時代晚期的社會面貌。

  秦漢至明清考古研究領域更為拓寬,在都城制度、帝王陵寢制度、陶瓷考古等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對漢魏洛陽故城、隋唐洛陽城、北宋東京城等都城遺址60多年持續的考古發掘和研究,為古代都城形制布局、都城制度、城市規劃等演變發展提供了重要資料。

  6月14日,記者到靈寶鑄鼎原采訪,這里的一塊唐代石碑記載著黃帝鑄鼎的故事。

  鼎,在中國文化中,是一種特殊的存在。

  從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普通炊煮器物發展為重要禮器,進而成為國家政權的象征物,其延續時間之長、范圍之廣、影響之大,在中國歷史上尚無其他器物可以與之比肩,被稱為“中國文明的一種象征”。

截屏2023-06-16 上午7.15.38.png

  鄭州商城遺址。

  河南博物院展出的裴李崗時期乳釘紋紅陶鼎是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鼎。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的網格紋青銅鼎是我國有明確出土地點最早的青銅鼎。鄭州商城遺址出土的杜嶺方鼎是商代前期的王室重器。出于安陽的后母戊鼎是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也是中國青銅時代的象征。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鄭韓故城發掘出土的九鼎八簋是春秋戰國時期鄭國國力強大的標志。

  黃帝鑄鼎、大禹鑄九鼎、楚王“問鼎中原”等與鼎有關的故事發生在中原,一言九鼎、鼎鼎大名、鼎力相助、革故鼎新的成語流傳全國。

  鼎文化從中原發端,伴隨著中華文明的形成、發展,至今仍然是一種重要的文化符號。

  正在葉縣余莊遺址冒著酷暑發掘的賈一凡博士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在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國家發展的重要時期,中原文化的連續性發展從未中斷,建立了全國最完善的考古學文化發展序列。河南各個時期的重要考古發現,就是中華文明連續性特征的直接體現。一系列重大考古發現不僅實證了延續不斷的中華文明,也承載著中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三

  何以文明?何以中國?

  6月13日,開封州橋遺址的發掘仍在繼續。深埋于歷史風塵中的州橋與千年未動過的開封中軸線,終于抖落一身黃沙,露出本來面貌。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御街北起皇宮宣德門,經州橋出里城朱雀門,再經龍津橋而直達外城的南薰門,綿延5公里,寬約300米。這是一條舉世無雙、埋藏最深的中軸線,歷經五代、宋、金、元、明,千百年來,開封城中軸線的位置從未偏移。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今年以來,隋唐洛陽城的天街因為種草火了,天街就是隋唐洛陽城的中軸線,北起邙山,穿過宮城、皇城、洛水上的天津橋、外郭城的定鼎門,往南一直延伸到龍門伊闕,這就是隋煬帝心中的中軸線,從此都城的中軸線包含了天地之間的呼應和互動。站在閶闔門遺址前的銅駝大街上,北面邙山連綿起伏,南面萬安山若隱若現,這里正是漢魏洛陽城的“中軸線”。

  考古資料顯示,早在先秦時期,都城建設就有了“軸線”的概念。二里頭都邑多網格布局是進入王朝國家的最重要標志之一,宮城有明確的規劃,宮城內一號夯土基址群,二號夯土基址群分布有各自的軸線,推測整個都邑有中軸區域。漢魏洛陽城的中軸線歷經東漢、曹魏、西晉、北魏4個王朝的不斷發展演變,最終成為隋大興城、唐長安城、北宋東京城、明清北京城中軸線的重要源頭。

截屏2023-06-16 上午7.16.32.png

  洛陽曹魏大墓。

  高考過后,河南博物院空前爆棚。基本陳列“泱泱華夏擇中建都”給我們講述一個又一個與“中”有關的故事。幾個展廳連綴成一個時空隧道,帶領觀眾從遠古走到現在,從現在邁向未來。

  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這天,著名考古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鄭州大學中原歷史與文化研究院院長劉慶柱主持“商都講壇”第一講,他認為,在中國歷史上,“中”和“中和”的理念與文明起源、國家形成以及中華5000多年不斷裂的文明密碼相關,這一理念既是中國歷史文化的“基因”,也是中華文化的“根”與“魂”。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河南大學特聘教授、黃河文化研究院院長王巍說,研究過去的中國、理解過去的中國,是為了理解現在的中國和未來的中國。理解中華文明具有的連續性,才能從根本上明晰中華民族走自己道路的必然性,明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華民族走向富強的唯一道路。

文章編輯:陳婷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行走河南·讀懂中國丨文明綿延 在茲尤盛——“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看河南”系列報道之一
2023-6-16 11:09:09    來源:河南日報

  編者按丨嵩岳蒼蒼,河水泱泱,中原文化悠且長。在形成中華文明的過程中,中原地區作為華夏文明的主根主脈發揮著關鍵作用。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在中原腹地的河南都有著深刻而集中的體現。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河南優勢獨特,責無旁貸。本報今起推出“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看河南”系列報道,帶您一起摸清“家底”、鑒往知來,在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新征程中,找準屬于河南的前進坐標,自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魏劍 方舟 張體義

  “同是大河文明,同樣創造過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為什么其他古老文明中斷或消失了,中華文明卻數千年綿延至今?”6月,鄭州博物館舉辦的《大河文明展》期間,很多觀眾發出了這樣的靈魂之問。

  見出以知入,觀往以知來。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河南地處中原腹地,是華夏文明誕生和發展的中心區、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的關鍵地區,在中華文明史上占據核心地位。無論是口頭相傳的史前文明,還是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文明肇造,抑或是考古發掘確立的考古學文化年代序列,都佐證了中華文明在中原這片沃土上綿延五千多年、生生不息的壯闊歷史。

  一

  展出至6月17日的《大河文明展》,匯聚境內外18家文博單位收藏的203件(套)文物,向觀眾講述世界主要大河流域孕育出的璀璨輝煌的文明。這是國內首次將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的文明遺存帶到中原大地與黃河、長江流域的中華文明進行一次人類文明史對話。通過不同文明史的對話,引發人們對人類共同命運的深思。

  世界上產生的原生型文明眾多。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認為:在近6000年的人類歷史上,出現過23個文明形態,但是在全世界只有中國的文化體系是長期延續發展而從未中斷過的文化。

  “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政治文明的連續性決定了中國歷史的連續性。

  文脈貫通、斯文在茲。從甲骨卜辭到金器銘刻,從《尚書》《春秋》到由歷代史家編撰的文化巨庫《二十四史》,中國浩瀚的典籍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跡,更是中華文明連續性的最好見證。

  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戴龐海說,中華文明是四大古代文明唯一沒有斷裂的,地理環境、農業文明、政治哲學、儒道思想、民族性格等諸多因素造就了中華文明這種超級穩定的文明。

截屏2023-06-16 上午7.12.56.png

  賈湖遺址刻符龜甲。

  6月10日,“漢字中國——方正之間的中華文明”大展在成都開幕,這個大展是從一件8000余年前的賈湖刻符龜甲開始的。從舞陽賈湖遺址甲骨契刻符號,到鄭州二里崗、小雙橋遺址的商代早期刻辭和朱書文字實物,歷經幾千年的發展演變,中國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出現在商代晚期的殷墟甲骨文中。甲骨文的發現,說明中原地區是中國成熟文字的誕生地,也證明中華文明的記錄從甲骨文開始至現代漢字一脈相承,是見證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標識。在漢字發展演變中,東漢漯河人許慎的《說文解字》是世界上第一部編撰科學的字典。南北朝時期的河南人周興嗣編著的《千字文》是迄今完整保存的產生最早、使用最久、影響范圍最廣的啟蒙讀物。北宋時期畢昇在開封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術,使中國的印刷術進入了新時代。發明“五筆字型(王碼)”的河南人王永民被譽為“中國電腦時代的畢昇”。

  在中國書法史上,幾個重要轉折點均是在河南或由河南人完成的,甲骨文的創造,金文的始鑄,秦代小篆的規范,東漢隸書的成熟,魏碑體的形成,北宋文人“尚意”書風從開封影響到全國。

  鄭州大學文學院教授李運富說,漢字是中華文明的標志和載體,也是中華文脈的源頭。漢字起源于中原,河南是漢字的故鄉。漢字的恒久生命力、智慧創造力、文化傳承力、超常表現力、民族凝聚力、藝術鑒賞力和跨文化影響力匯聚為照亮中華文明的巨大火炬。不僅擔負著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的歷史使命,也是開啟現代文明和走向國際化大門的鑰匙。

截屏2023-06-16 上午7.14.40.png

  殷墟牛尊。

  二

  仰韶村遺址,烈日炎炎,考古發掘還在進行當中。深達十幾米的探方剖面上,考古工作者用白線標出了不同時期的地層。

  中原地區考古發現中,史前文明在這里的連續性表現得最為強烈。

  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會長孫英民說,河南的考古成果實證了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的各個重要時空節點。

  距今8000年前后,以賈湖遺址為代表的裴李崗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第一縷曙光,被學者稱為文化上最初的中國。

截屏2023-06-16 上午7.14.07.png

  仰韶文化彩陶。

  距今5800年前后,以靈寶西坡北陽平遺址群為代表的仰韶中期文化——廟底溝文化,正是中華文明起源階段的核心文化,被很多專家稱之為“文化上早期中國的雛形”。

  距今5300年前后,以鄭州鞏義雙槐樹遺址為代表的仰韶晚期文化,已基本可以認定為初步意義上的文明形態,出現了具有古國形態意義上的都邑氣象。

  距今4000年前后,中原各地陸續進入龍山時代晚期,出現了登封王城崗、禹州瓦店、新密新砦等集中分布的中原都邑性遺址。

  距今3800年前后,偃師二里頭遺址已基本可以確定為夏王朝晚期的都城遺址。從這一時期開始,中原地區形成了更為成熟的文明形態,作為王權國家成為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

  連續不斷層層疊疊的地層,見證了文明在中原區域連續發展逐漸成熟的過程,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河南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雖然在文化形態上各有其自身特色,但其文化形態和生產生活方式之間的承繼關系是清晰而明顯的。

  “對鄭州商城、洹北商城和安陽殷墟等長期的發掘和研究,基本厘清了商王朝的發展脈絡。”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劉海旺說,兩周時期分布在河南境內50多個方國所建的近180座城址已通過考古工作找到,東周王城、鄭韓故城、虢國墓地、應國墓地等重要城址和墓地的發現以及盟書、楚簡、銘文青銅器等大量珍貴文物的出土,推進了方國史、禮樂制度、政治制度等多方面的研究,揭示了青銅時代晚期的社會面貌。

  秦漢至明清考古研究領域更為拓寬,在都城制度、帝王陵寢制度、陶瓷考古等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對漢魏洛陽故城、隋唐洛陽城、北宋東京城等都城遺址60多年持續的考古發掘和研究,為古代都城形制布局、都城制度、城市規劃等演變發展提供了重要資料。

  6月14日,記者到靈寶鑄鼎原采訪,這里的一塊唐代石碑記載著黃帝鑄鼎的故事。

  鼎,在中國文化中,是一種特殊的存在。

  從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普通炊煮器物發展為重要禮器,進而成為國家政權的象征物,其延續時間之長、范圍之廣、影響之大,在中國歷史上尚無其他器物可以與之比肩,被稱為“中國文明的一種象征”。

截屏2023-06-16 上午7.15.38.png

  鄭州商城遺址。

  河南博物院展出的裴李崗時期乳釘紋紅陶鼎是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鼎。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的網格紋青銅鼎是我國有明確出土地點最早的青銅鼎。鄭州商城遺址出土的杜嶺方鼎是商代前期的王室重器。出于安陽的后母戊鼎是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也是中國青銅時代的象征。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鄭韓故城發掘出土的九鼎八簋是春秋戰國時期鄭國國力強大的標志。

  黃帝鑄鼎、大禹鑄九鼎、楚王“問鼎中原”等與鼎有關的故事發生在中原,一言九鼎、鼎鼎大名、鼎力相助、革故鼎新的成語流傳全國。

  鼎文化從中原發端,伴隨著中華文明的形成、發展,至今仍然是一種重要的文化符號。

  正在葉縣余莊遺址冒著酷暑發掘的賈一凡博士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在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國家發展的重要時期,中原文化的連續性發展從未中斷,建立了全國最完善的考古學文化發展序列。河南各個時期的重要考古發現,就是中華文明連續性特征的直接體現。一系列重大考古發現不僅實證了延續不斷的中華文明,也承載著中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三

  何以文明?何以中國?

  6月13日,開封州橋遺址的發掘仍在繼續。深埋于歷史風塵中的州橋與千年未動過的開封中軸線,終于抖落一身黃沙,露出本來面貌。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御街北起皇宮宣德門,經州橋出里城朱雀門,再經龍津橋而直達外城的南薰門,綿延5公里,寬約300米。這是一條舉世無雙、埋藏最深的中軸線,歷經五代、宋、金、元、明,千百年來,開封城中軸線的位置從未偏移。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今年以來,隋唐洛陽城的天街因為種草火了,天街就是隋唐洛陽城的中軸線,北起邙山,穿過宮城、皇城、洛水上的天津橋、外郭城的定鼎門,往南一直延伸到龍門伊闕,這就是隋煬帝心中的中軸線,從此都城的中軸線包含了天地之間的呼應和互動。站在閶闔門遺址前的銅駝大街上,北面邙山連綿起伏,南面萬安山若隱若現,這里正是漢魏洛陽城的“中軸線”。

  考古資料顯示,早在先秦時期,都城建設就有了“軸線”的概念。二里頭都邑多網格布局是進入王朝國家的最重要標志之一,宮城有明確的規劃,宮城內一號夯土基址群,二號夯土基址群分布有各自的軸線,推測整個都邑有中軸區域。漢魏洛陽城的中軸線歷經東漢、曹魏、西晉、北魏4個王朝的不斷發展演變,最終成為隋大興城、唐長安城、北宋東京城、明清北京城中軸線的重要源頭。

截屏2023-06-16 上午7.16.32.png

  洛陽曹魏大墓。

  高考過后,河南博物院空前爆棚。基本陳列“泱泱華夏擇中建都”給我們講述一個又一個與“中”有關的故事。幾個展廳連綴成一個時空隧道,帶領觀眾從遠古走到現在,從現在邁向未來。

  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這天,著名考古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鄭州大學中原歷史與文化研究院院長劉慶柱主持“商都講壇”第一講,他認為,在中國歷史上,“中”和“中和”的理念與文明起源、國家形成以及中華5000多年不斷裂的文明密碼相關,這一理念既是中國歷史文化的“基因”,也是中華文化的“根”與“魂”。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河南大學特聘教授、黃河文化研究院院長王巍說,研究過去的中國、理解過去的中國,是為了理解現在的中國和未來的中國。理解中華文明具有的連續性,才能從根本上明晰中華民族走自己道路的必然性,明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華民族走向富強的唯一道路。

文章編輯:陳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