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 亚洲 网友自拍,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久久区,国产 抽搐在线观看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全力以赴戰“三夏”丨科學調度 “龍口奪糧”
更新時間:2023-6-2 18:03:32    來源:大河網-河南日報

5月31日,周口市淮陽區曹河鄉程樓村黨員志愿者幫扶隊在幫助群眾搶收小麥,確保應收盡收。楊正華

6月1日,開封市祥符區半坡店鄉高莊村村民趁著晴好天氣,在搶收小麥。本報記者 史長來 攝

5月31日,洛陽市洛龍區龍門石窟街道西草店社區抓緊利用閑置廠房、廣場、學校操場等場地晾曬小麥。張俊望 攝

  禹州

  一刻不息搶收搶時

  □本報記者 王平 本報通訊員 劉艷紅

  5月31日一大早,一臺收割機就開進了禹州市方崗鎮楊南村村民羅乃振家的麥地里,一會兒工夫收割完后,馬上倒籽清倉,隨即搶收相鄰地塊。

  “今天地里能進車了,我們立即安排6臺收割機開割。鎮里通知幾天后可能還有雨,我們要跟老天搶時間,一點兒也不能耽擱啊!”楊南村黨支部書記羅小飛急切地說。

  “方崗鎮24個村的18954畝小麥開始陸續收割,從山崗村向平原村推進,我們全力以赴抓麥收,竭盡全力幫助鄉親們保住勞動果實。”該鎮農辦主任劉春陽介紹。

  搶收,與時間賽跑。為了搶時間,該鎮提前聯系收割機,先后引入95臺收割機,加上本地機械,能夠確保正常用機需求。“俺村從河北、陜西聯系了5臺機器,今天2組、3組的麥子就能割完,下雨前全村的麥子保證能收完。”徐門村黨支部書記趙松粉說。

  該鎮領導班子成員和包村干部分包到24個村的田間地塊,每天通過“微信群”發布天氣預報詳情,并根據山崗村、平原村小麥成熟的兩三天時間差,合理安排收割機集中搶收。

  各村還成立黨員志愿服務隊,為機手、留守家庭和困難群眾做好服務,確保收割機不誤事,每一戶群眾不落下。徐門村李勛昌、李彥召等8名志愿者分組緊跟著收割機,每戶群眾收完卸下,馬上開上三輪車把小麥送回去,攤開晾曬。“原先我可發愁俺家沒勞力、扛不動,沒想到干部們裝的裝、拉的拉,一會就‘麥罷’了!”徐門村二組村民任愛琴感激地說。

  燜面條、雞蛋湯、礦泉水……中午時分,徐門村三組組長徐小三跑到地頭,給收割機司機送來了午餐,“收了這塊地,都來吃點飯,吃完咱接著干!”

  臥龍區

  爭分奪秒忙收忙種

  □本報記者 孟向東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王娟 李梔子

  5月31日,南陽市臥龍區青華鎮嶺上村的麥田間,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搶收正在進行。

  69歲的趙士奎老人站在地頭,注視著收割機來來往往,機器發出隆隆的轟鳴聲,格外響亮。收割機駛過,“麥浪”逐漸消失,伴隨著收割機尾部吐出的碎末,秸稈鋪成一條條小路。滿倉后,麥粒從收割機里跳躍而出,堆起一座座小山。

  “早上8點開始收,幾個小時了還沒好好吃頓飯。”看著麥粒歸倉,趙士奎暫時忘記饑餓,他一心想把麥子早點兒收回家。

  道路兩旁近200畝的小麥都是趙士奎的弟弟流轉租種的,此刻弟弟正在家中給已搶收的小麥通風降溫。趙士奎主動要求到地頭幫忙照應。

  更辛苦的是兩名來自陜西的父子農機手。“爺兒倆從早上上了收割機,輪流干活,就沒下來過,午飯都是在農機上吃的。”趙士奎說。

  同為勞動者,趙士奎打心眼兒里心疼這些農機手,“但沒法兒呀,必須在下雨前把麥子搶收到家。”

  在麥田里等待的還有兩名村干部。“這塊地割得差不多了吧?還得多長時間能收完?”嶺上村黨支部副書記郭興讓扯著嗓子問農機手。

  “村里還有幾戶也想趕緊把麥收了,我過來問問時間趕得上不。”郭興讓說。協調農機、守護“三夏”已成為連日來基層干部的工作常態。

  在不遠處的蔡莊村,農機手焦聚猛駕駛150馬力的播種機。“這段時間墑情好,趁勢把玉米、花生種上,過幾天就能出苗了!”焦聚猛顧不上多說幾句話,跳上播種機旋耕土地、播種花生。

  據氣象分析,南陽市6月4日還將有一次大范圍降水天氣,農民在搶時搶收搶曬小麥,搶抓土壤墑情適宜的有利時機,搶時早播。

  濟源

  全力以赴奮戰“三夏”

  □本報記者 樊霞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趙珊珊

  “老陳,趁天氣不錯,趕緊搶收,減少損失。另外,收后一定要做好晾曬和烘干工作。”5月31日上午,在濟源軹城鎮東軹城村種植大戶陳利軍的麥田里,濟源農技中心主任潘進軍細細叮囑。

  “三夏”來臨,潘進軍和幾名農技專家一大早就深入田間地頭查看小麥情況。第一站就來到了東軹城村。

  據了解,今年濟源小麥收割面積32.7萬畝,部分早熟品種已進入收割期。

  “為全力備戰‘三夏’,降低因多雨天氣造成小麥不能及時收獲的風險,最大程度減少群眾麥收損失,我們從統籌協調、機具調度、應急保障、組織服務等多方面著手,搶前抓早,爭取主動。”濟源示范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記者了解到,根據當前的天氣情況,濟源農業部門積極組織技術人員奔赴田間地頭,提醒農民利用晴好天氣抓緊搶收。示范區成立“三夏”農機工作指揮部,具體組織、領導全市“三夏”農機會戰,調度各類農業機械。開通24小時農機服務熱線,隨時為農戶、機手提供各類信息咨詢服務,確保“三夏”農機生產有序進行。同時與各鎮辦密切對接,提前協調好場地,幫助農戶解決收獲后無法晾曬的問題。

  截至目前,濟源“三夏”農業生產所需約1.5萬臺(套)農業裝備包括拖拉機、收割機、播種機等已全部保養完畢,整裝待命。其中,履帶式收割機94臺,可實現濕地作業。此外,濟源農機部門正在積極聯系跨區域聯合收割機,全力保障小麥機收順利開展。

  淮濱

  跨區協調保證麥收

  □本報記者 胡巨成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劉宏冰

  6月1日上午11時,聽到遠遠傳來車輛轟鳴聲,早起就蹲在地頭的淮濱縣新里鎮新里村種糧大戶邢德亮,立馬挺直了腰板,伸著脖子往遠處看。

  當他看到6輛馱著聯合收割機的運輸車,在新里鎮農辦主任陳杰的帶領下,開到他身邊時,這位滿臉黢黑、年近六旬的中年漢子,忍不住興奮得像個孩子:“來了來了,收割機來了……”

  邢德亮是新里鎮有名的種糧大戶,今年他流轉的1500多畝田全部種上了優質弱筋麥。小滿過后,小麥黃熟,持續陰雨卻不期而至,邢德亮的心里也淅瀝瀝地“滴答”個不停。

  新里鎮全鎮種有小麥7萬多畝,其中6.7萬畝都是優質弱筋麥正處于收割期。根據天氣預報,6月4日豫南又將有一次降雨過程。全鎮干部分成幾個組,由鎮領導帶隊,到各個高速路口引導安置轉場的農機手。

  首批73臺跨區作業的收割機到達,縣農機技術服務隊全部檢修后,其中的6臺收割機,由黨員干部帶到了邢德亮的麥田里。

  這邊收割機剛下田,黨員干部率領的新里鎮綜合執法隊又變身“三夏”服務隊,把礦泉水、方便面等逐一送到了農機手的手中。

  從江西來的農機手李師傅感慨地說道:“就沖著這份真誠和熱情,也得幫著把邢大哥的1500多畝麥收完!”

文章編輯:劉鳴捷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全力以赴戰“三夏”丨科學調度 “龍口奪糧”
2023-6-2 18:03:32    來源:大河網-河南日報

5月31日,周口市淮陽區曹河鄉程樓村黨員志愿者幫扶隊在幫助群眾搶收小麥,確保應收盡收。楊正華

6月1日,開封市祥符區半坡店鄉高莊村村民趁著晴好天氣,在搶收小麥。本報記者 史長來 攝

5月31日,洛陽市洛龍區龍門石窟街道西草店社區抓緊利用閑置廠房、廣場、學校操場等場地晾曬小麥。張俊望 攝

  禹州

  一刻不息搶收搶時

  □本報記者 王平 本報通訊員 劉艷紅

  5月31日一大早,一臺收割機就開進了禹州市方崗鎮楊南村村民羅乃振家的麥地里,一會兒工夫收割完后,馬上倒籽清倉,隨即搶收相鄰地塊。

  “今天地里能進車了,我們立即安排6臺收割機開割。鎮里通知幾天后可能還有雨,我們要跟老天搶時間,一點兒也不能耽擱啊!”楊南村黨支部書記羅小飛急切地說。

  “方崗鎮24個村的18954畝小麥開始陸續收割,從山崗村向平原村推進,我們全力以赴抓麥收,竭盡全力幫助鄉親們保住勞動果實。”該鎮農辦主任劉春陽介紹。

  搶收,與時間賽跑。為了搶時間,該鎮提前聯系收割機,先后引入95臺收割機,加上本地機械,能夠確保正常用機需求。“俺村從河北、陜西聯系了5臺機器,今天2組、3組的麥子就能割完,下雨前全村的麥子保證能收完。”徐門村黨支部書記趙松粉說。

  該鎮領導班子成員和包村干部分包到24個村的田間地塊,每天通過“微信群”發布天氣預報詳情,并根據山崗村、平原村小麥成熟的兩三天時間差,合理安排收割機集中搶收。

  各村還成立黨員志愿服務隊,為機手、留守家庭和困難群眾做好服務,確保收割機不誤事,每一戶群眾不落下。徐門村李勛昌、李彥召等8名志愿者分組緊跟著收割機,每戶群眾收完卸下,馬上開上三輪車把小麥送回去,攤開晾曬。“原先我可發愁俺家沒勞力、扛不動,沒想到干部們裝的裝、拉的拉,一會就‘麥罷’了!”徐門村二組村民任愛琴感激地說。

  燜面條、雞蛋湯、礦泉水……中午時分,徐門村三組組長徐小三跑到地頭,給收割機司機送來了午餐,“收了這塊地,都來吃點飯,吃完咱接著干!”

  臥龍區

  爭分奪秒忙收忙種

  □本報記者 孟向東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王娟 李梔子

  5月31日,南陽市臥龍區青華鎮嶺上村的麥田間,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搶收正在進行。

  69歲的趙士奎老人站在地頭,注視著收割機來來往往,機器發出隆隆的轟鳴聲,格外響亮。收割機駛過,“麥浪”逐漸消失,伴隨著收割機尾部吐出的碎末,秸稈鋪成一條條小路。滿倉后,麥粒從收割機里跳躍而出,堆起一座座小山。

  “早上8點開始收,幾個小時了還沒好好吃頓飯。”看著麥粒歸倉,趙士奎暫時忘記饑餓,他一心想把麥子早點兒收回家。

  道路兩旁近200畝的小麥都是趙士奎的弟弟流轉租種的,此刻弟弟正在家中給已搶收的小麥通風降溫。趙士奎主動要求到地頭幫忙照應。

  更辛苦的是兩名來自陜西的父子農機手。“爺兒倆從早上上了收割機,輪流干活,就沒下來過,午飯都是在農機上吃的。”趙士奎說。

  同為勞動者,趙士奎打心眼兒里心疼這些農機手,“但沒法兒呀,必須在下雨前把麥子搶收到家。”

  在麥田里等待的還有兩名村干部。“這塊地割得差不多了吧?還得多長時間能收完?”嶺上村黨支部副書記郭興讓扯著嗓子問農機手。

  “村里還有幾戶也想趕緊把麥收了,我過來問問時間趕得上不。”郭興讓說。協調農機、守護“三夏”已成為連日來基層干部的工作常態。

  在不遠處的蔡莊村,農機手焦聚猛駕駛150馬力的播種機。“這段時間墑情好,趁勢把玉米、花生種上,過幾天就能出苗了!”焦聚猛顧不上多說幾句話,跳上播種機旋耕土地、播種花生。

  據氣象分析,南陽市6月4日還將有一次大范圍降水天氣,農民在搶時搶收搶曬小麥,搶抓土壤墑情適宜的有利時機,搶時早播。

  濟源

  全力以赴奮戰“三夏”

  □本報記者 樊霞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趙珊珊

  “老陳,趁天氣不錯,趕緊搶收,減少損失。另外,收后一定要做好晾曬和烘干工作。”5月31日上午,在濟源軹城鎮東軹城村種植大戶陳利軍的麥田里,濟源農技中心主任潘進軍細細叮囑。

  “三夏”來臨,潘進軍和幾名農技專家一大早就深入田間地頭查看小麥情況。第一站就來到了東軹城村。

  據了解,今年濟源小麥收割面積32.7萬畝,部分早熟品種已進入收割期。

  “為全力備戰‘三夏’,降低因多雨天氣造成小麥不能及時收獲的風險,最大程度減少群眾麥收損失,我們從統籌協調、機具調度、應急保障、組織服務等多方面著手,搶前抓早,爭取主動。”濟源示范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記者了解到,根據當前的天氣情況,濟源農業部門積極組織技術人員奔赴田間地頭,提醒農民利用晴好天氣抓緊搶收。示范區成立“三夏”農機工作指揮部,具體組織、領導全市“三夏”農機會戰,調度各類農業機械。開通24小時農機服務熱線,隨時為農戶、機手提供各類信息咨詢服務,確保“三夏”農機生產有序進行。同時與各鎮辦密切對接,提前協調好場地,幫助農戶解決收獲后無法晾曬的問題。

  截至目前,濟源“三夏”農業生產所需約1.5萬臺(套)農業裝備包括拖拉機、收割機、播種機等已全部保養完畢,整裝待命。其中,履帶式收割機94臺,可實現濕地作業。此外,濟源農機部門正在積極聯系跨區域聯合收割機,全力保障小麥機收順利開展。

  淮濱

  跨區協調保證麥收

  □本報記者 胡巨成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劉宏冰

  6月1日上午11時,聽到遠遠傳來車輛轟鳴聲,早起就蹲在地頭的淮濱縣新里鎮新里村種糧大戶邢德亮,立馬挺直了腰板,伸著脖子往遠處看。

  當他看到6輛馱著聯合收割機的運輸車,在新里鎮農辦主任陳杰的帶領下,開到他身邊時,這位滿臉黢黑、年近六旬的中年漢子,忍不住興奮得像個孩子:“來了來了,收割機來了……”

  邢德亮是新里鎮有名的種糧大戶,今年他流轉的1500多畝田全部種上了優質弱筋麥。小滿過后,小麥黃熟,持續陰雨卻不期而至,邢德亮的心里也淅瀝瀝地“滴答”個不停。

  新里鎮全鎮種有小麥7萬多畝,其中6.7萬畝都是優質弱筋麥正處于收割期。根據天氣預報,6月4日豫南又將有一次降雨過程。全鎮干部分成幾個組,由鎮領導帶隊,到各個高速路口引導安置轉場的農機手。

  首批73臺跨區作業的收割機到達,縣農機技術服務隊全部檢修后,其中的6臺收割機,由黨員干部帶到了邢德亮的麥田里。

  這邊收割機剛下田,黨員干部率領的新里鎮綜合執法隊又變身“三夏”服務隊,把礦泉水、方便面等逐一送到了農機手的手中。

  從江西來的農機手李師傅感慨地說道:“就沖著這份真誠和熱情,也得幫著把邢大哥的1500多畝麥收完!”

文章編輯:劉鳴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