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 亚洲 网友自拍,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久久区,国产 抽搐在线观看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來吧!——聚英才 謀創新 強河南
更新時間:2023-5-29 14:40:03    來源:河南日報客戶端

□河南日報報道組

  “昨天我輾轉反側,一晚上沒睡踏實。”河南中醫藥大學校長聘任儀式上,回家鄉任職的新任校長王耀獻,深感責任重大。

  “在這里我只需要操心專業上的事,這對科研人太難得了。”中山大學博士畢業后,申婷最終選擇到河南省科學院工作。

  “近幾年,我們送走的北大新生人數差不多,迎回來就業的人卻一年比一年多。”河南省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北大校友會成員司丕蕾說。

  “我想告訴更多上職校的孩子,有本事就有出路。”河南化工技師學院畢業的姜雨荷,去年拿到世界技能大賽特別賽冠軍,今年留校任教,成了母校最年輕的老師。

  ……

  這里是河南。有的人生長于斯,學成后留下建設家鄉;有的人離家半生,而后回來創業;有的人初來乍到,被河南人的熱情留住了腳步;還有的人在關注、在等待,想要遇見一個更鮮活、更友好的河南。

  以前所未有的積極主動引育人才、以前所未有的創業環境造就人才、以前所未有的政策創新激勵人才,河南,正努力成為一個近悅遠來的地方。

41f6d5ebf81a4878b720bd8ff1ee3608.jpg

  呼喚

  “歸來吧,歸來喲,浪跡天涯的游子。”在很多人眼中,這只是一句動聽的歌詞。

  但在今天的河南人看來,這是對天下英才最深情的呼喚、最長情的告白。

  中國工程院院士蔣劍春還記得2021年12月28日重建重振省科學院揭牌儀式舉行那天,省委書記樓陽生那句深情呼喚:“歸來吧!河南省科學院在向你招手,家鄉的父老鄉親在向你招手!”

  “我能感受到河南的決心和誠意,還是挺震撼的。”蔣劍春由衷地說。

  自古以來,河南就有“三顧茅廬”求賢若渴的佳話。今日之河南,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創新,都重視科技,都渴求人才。

  黨的二十大報告把教育、科技、人才作為有機整體,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把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擺在“十大戰略”之首,提出要打造國家創新高地和全國重要人才中心。

  知識經濟時代,沒有教育、科技、人才作基石,架不起高質量發展的柱梁,蓋不好現代化河南這座大廈。

  從“人才優先發展”到“人才引領發展”,再到“人才引領驅動”,人才有多重要不言自明,河南對人才有多迫切鮮明可感。

  可感知的,是心心念念和聲聲入耳。

  從登封一個小山村,一步步走進北京中醫藥大學,王耀獻花了半輩子時間。回到母校、回到家鄉任職,當然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考慮了8個月,他終被老家求才的真誠打動。

  河南的產業總體上仍處于價值鏈低端,這是無法忽略的事實。創新方為破題之道、成事之要。

  與此同時,人才是創新的核心要素,河南不缺人力,但缺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

  高校怎樣引進一流團隊,培養造就更多“潛人才”;頭部企業怎樣用好人才,站上研發轉化“C位”;一流大學、科研機構的研究院怎樣集聚力量,打造高層次人才“吸金石”;基層怎樣選育“苗苗”,讓更多年輕力量堪大用、擔重任……人才是裝在省領導心里的一道必須破解的題,樓陽生書記每走一處,囑咐一處。

  可感知的,是高位謀劃和統籌推進。

  總體部署清晰可見。以《關于加快建設全國重要人才中心的實施方案》為引領,實施“1+20”一攬子人才政策,全面推行“一站式”“一條龍”服務模式。

  引育人才層層遞進。積極推進頂尖人才突破行動、領軍人才集聚行動、青年人才倍增行動、潛力人才筑基行動、創新平臺賦能行動、人才創業扶持行動、人才生態優化行動、人才工作聚力行動“八大行動”。

  搭建校企合作橋梁、成立首家高校人才工作站、與地方政府戰略簽約……將滿“周歲”的河南人才集團日程滿滿。這是中部六省首個省級人才集團,在它成立前后,南陽、鶴壁、濮陽、安陽、新鄉等地的人才集團應運而生。新生的“城市獵頭”們,長處之一就是運用市場化手段精準識才、個性引才。

  可感知的,是進展突破和階段成效。

  “總的來看,經過2021年、2022年這兩次系統升級,我們的省級人才發展政策體系比較健全,政策的含金量、覆蓋范圍、支持力度和配套措施處于國內第一方陣。”5月28日,省委組織部人才工作處處長高志剛這番話,說得很有底氣。

  他和同事們正忙于第六屆中國·河南招才引智創新發展大會的籌備工作。過去5年,這個平臺累計邀約諾貝爾獎獲得者、海內外院士等嘉賓和高層次人才3200余人,簽約各類人才23.9萬人,引進頂尖人才團隊1312個,落地高質量人才合作項目超過2400個。

  以頂尖人才為引領、領軍人才為重點、青年人才為支撐、潛力人才為基礎,打造全國重要人才中心,河南給自己定下這樣一個目標。

ef92e657b5cb44919969bfc26852cd95.jpg

  和聲

  眼下最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自有答案。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互為支撐。教育、科技領域亟待破解的人才問題,比如基礎研究和高精尖人才不足,‘卡脖子’技術攻關人才不足,就是人才工作需要發力的重點。”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副教授、河南人才集團人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長林認為。

  從科技大國跨向科技強國如此,從人口大省邁進人才強省亦然。

  一張四通八達的“米”字形高速鐵路網,昭示著中部大省加速崛起的信心,也吸引了南來北往人才的目光。每一次雙向奔赴、相互成就背后,都是一群人的用心維護、一座城的用情服務。

  這里有“需要你干”和“我能干好”的相契。

  碳基復合材料,一種輕質高強的超高溫復合材料,在現代航空航天等領域應用廣泛。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省科學院首席科學家李賀軍帶領下,一家以這種材料為研究主體的省級重點實驗室,正在加快建設。

  選擇河南,是看上了河南新材料產業的實力和雄心。“速度,速度,一定要加快速度!”李賀軍經常對實驗室里的年輕人這樣說,河南正向中國新材料產業第一方陣進軍,我們必須跑步前進。

  這里有“引才育才”和“成才聚才”的映照。

微信圖片_202305290710382.jpg

  李偉華

       在南方從事腐蝕與控制研究多年,李偉華選擇回到家鄉,就任河南省科學院首席科學家。回來時除了丈夫和孩子,她還帶來了一支高層次青年人才團隊:

  “95后”成為主力,年齡最大的不過30歲出頭;中國科學院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全員博士畢業,個個名頭響亮;家在山東、貴州、江蘇,學在廣東、香港、美國,團隊中沒有河南人,卻選擇一起在河南奮斗。

  他們說:“沒什么比實現夢想更重要。”他們說:“在新型研發機構能放開手腳,不會變成‘圈里馬’。”

  他們還說:“這里給人一種‘一切皆有可能’的勇氣。”

  喚回一個人,鼓舞一批人。引入一個人,帶動一群人。

  讀懂河南人心中的家與國,才能理解義無反顧背后的赤誠和奉獻。

  知曉科研人的使命與責任,才能明白值得跋涉的,是平臺,是環境,是成長。

  北大畢業后回河南工作的司丕蕾,注意到一些新變化。

微信圖片_20230529071038.jpg

  司丕蕾

       比如,回來的人多了。作為北大河南校友會的成員,他每年都有兩件“大事”要干,一個是發動河南高考生北上讀書,再一個就是協助有意向的師弟師妹返豫就業。“拿我們醫療領域來說,博士畢業選擇回來的,每年能達到將近20人。”他說。

  再比如科研項目申報,“重點支持中青年人才”“優先支持40歲以下青年人才”,類似字眼反復出現。“青春之城、追夢之地,現在往外介紹河南,我經常用這倆詞。”他說。

  省科學院完成架梁立柱,與中原科技城、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融合推進,布局4批10家省實驗室,設立2批46家中試基地、產業研究院……一個又一個創新平臺落地拔節,讓想干事的人有事干、能干事的人干成事。

  旋律

  科技和人才,總是向發展勢頭好、文明程度高、創新最活躍的地方集聚。

  怎么把人才的創造力轉化成城市的競爭力,既考驗引才的誠意,更考驗治理的智慧。

微信圖片_202305290710381.jpg

  朱平平

       35歲的朱平平,作為高層次人才被引入鄭州大學,當上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組建干細胞微環境及靶向治療實驗室,得到學校在團隊建設、職稱評審、科研經費上的大力支持。

  21歲的鄧兆倫,全國第一屆職業技能大賽上就拿到了“全國技術能手”稱號。從河南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后,他被學校破格聘為專任教師,實現了從大專生到大學老師的逆襲。

  青年人才劉鵬飛,工作于中國船舶集團公司第七一三研究所,從省長王凱手中接過人才公寓的鑰匙,他立刻感覺踏實了不少,心安之處即吾鄉。

  引才為先,留用為本。

  不可否認,確有不少科研人員為現實所累。受困于“柴米油鹽”,非升即走;忙于發表論文,難以沉下心來搞研究;迫于應付“工分式”考核,難有高質量成果產出;限于學歷門檻,無法實現職位晉升……

  “太難了”“堅持不下去了”,有的人離開了冷板凳,甚至完全轉換了人生賽道。對他們來說,信任、幫助、支持是多么重要。

  改,向空白點改。

  政策的空白點就是改革創新的重難點。要從頂層設計上認識人才、尊重人才,堅決摒棄“騎著駿馬找良駒”,抑或是“拿著松樹當柴燒”。

  2022年9月1日,《河南省科學院發展促進條例》正式實施,其中諸多創新內容引發關注:打破“鐵飯碗”,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自主錄用人才,不再進行前置審批;全員崗位聘用,與國際接軌,有效篩選和保留優秀科研人才等。為一家科研單位“量身打造”立法保障,這在全國尚屬首例。

  改,向深水區改。

  沒有體制機制的創新,科技創新就走不通、走不遠、走不快。用好改革“金鑰匙”,才能更好“解鎖”創造力。

  “揭榜掛帥”,形成“企業界出題、科技界答題”新機制;科研經費“包干”,賦予科學家更大經費支配權;高層次人才職稱評聘,有了“綠色通道”;專業技術高級崗位配比,允許省屬本科高校、科研院所自主調控……當制度的藩籬被打破,體制障礙的堅冰一消融,創新創造力如春芽般破土萌發。

  改,向牽掛處改。

  “為事業想來,為生活不敢來”,曾經困住多少上有老下有小的人才。安居住房、配偶安置、子女入學、醫療保健,妥善解決好“關鍵小事”,才能辦好“發展大事”。

微信圖片_20230529071039.jpg

  苑景坤(左二)

       苑景坤和妻子李荔枝同為哈工大博士,兩年前夫妻倆已在深圳工作安家。一次與恩師的交談中,得知哈工大鄭州研究院即將開建,身為開封人的苑景坤心動了。

  2022年9月,入住跟單位直線距離200多米的公寓;12月,順利為女兒辦好了鄭東新區一所學校的就讀手續。“沒有后顧之憂,才能一往無前。”苑景坤感慨道。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河南要做的、要改的還有很多。

  從“回豫第一站”到“最后一公里”,打造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務體系,比文件更重要的是誠意,比誠意更重要的是行動。

dfa2dbe34000488783b915868c1f7e5c.jpg

  共鳴

  你有“程門立雪”的勤奮、“精忠報國”的志氣,我便有“渭水訪賢”的禮待、“千金市骨”的豪氣。

  中原大地上,愛才惜才的故事仍在動情演繹。

  2021年以來,河南引進“兩院”院士、海外發達國家院士等頂尖人才11名,領軍人才148名,海內外博士7560名,引才數量和層次均實現歷史性跨越;

  2021年,省農科院許為鋼研究員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實現院士增選連續6年零的突破;

  省科學院實現2010年以來海外引才零的突破;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蓬、張鎖江、徐紅星等頂尖人才紛紛加盟河南……

  一株植物單獨生長時,往往顯得矮小單調;眾多同類植物一起生長,則根深葉茂、生機盎然,這便是人們常說的“共生效應”。越來越多的突破,為人才“共生效應”寫下一個個生動注腳。

  突破的意義不言而喻。河南發展的后勁,就蘊藏在人才這一最活躍的要素里,蘊藏在深蹲一躍的創新潛力里。

  突破的意義,亦不能簡單用數字衡量。重視創新、重視人才,已經成為全省上下的廣泛共識和自覺行動。思想的“總開關”一經開啟,便能翻過一座座守舊的“大山”、穿越一個個定式的“峽谷”,激發出破舊立新的宏大力量——

  “扎根中原造世界上最好的服務器”,位于鄭州航空港區的超聚變數字技術有限公司大廳的屏幕上,一行大字格外醒目。正式落地河南500多天后,鄭州超聚變就躍居2022年中國大數據獨角獸企業榜單的第3名。

  和超聚變做出同一選擇的還有浪潮、海康威視、龍芯中科、京東科技、華潤數科,他們紛紛把研發中心放在鄭州。一風起,百浪涌。去年,河南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覆蓋率達到52%,研發投入超過1100億元,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千億元。

  茹振鋼團隊培育的新品種“百農矮抗58”,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增加產值300多億元;何季麟院士主持完成的高性能靶材項目,解決了核心技術“卡脖子”難題……在河南,科技研發有了“掛果”和“變現”的好去處。

  繼哈工大鄭州研究院后,未來,上海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一批知名高校、科研機構也將牽手河南,將引育1萬名以上博士后等青年科技人才。

  動力、活力、引力、潛力,當河南專注于把“第一資源”轉化為“第一動力”,一種由內而外的質變開始發生。

  在5月30日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即將到來之際,在河南省科技館,一場科學家精神主題展正在舉辦。錢學森、鄧稼先、宋家樹、屠呦呦……老一輩科學家的一幅幅手稿筆記,吸引了很多年輕的身影。讓青少年們駐足品味的,既有科學家們治學的專注嚴謹,更有回報祖國和家鄉的品格氣節。

  “希望孩子們努力學習,增長才干,為強國富民多做些工作。”在親筆信里,中國“氫彈之父”、著名核物理學家于敏這樣寫道。

  “親愛的母校,我向您保證:我將用自己的勞動維護您的榮譽,并為黨的事業貢獻自己的一切。”在決心書里,中國科學院院士俞鴻儒這樣寫道。

  策劃:劉雅鳴 孫德中

  執筆:柯楊 劉嬋 王文齊 馮軍福 師喆

Page_s.jpgPage_s (1).jpg

文章編輯:劉鳴捷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來吧!——聚英才 謀創新 強河南
2023-5-29 14:40:03    來源:河南日報客戶端

□河南日報報道組

  “昨天我輾轉反側,一晚上沒睡踏實。”河南中醫藥大學校長聘任儀式上,回家鄉任職的新任校長王耀獻,深感責任重大。

  “在這里我只需要操心專業上的事,這對科研人太難得了。”中山大學博士畢業后,申婷最終選擇到河南省科學院工作。

  “近幾年,我們送走的北大新生人數差不多,迎回來就業的人卻一年比一年多。”河南省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北大校友會成員司丕蕾說。

  “我想告訴更多上職校的孩子,有本事就有出路。”河南化工技師學院畢業的姜雨荷,去年拿到世界技能大賽特別賽冠軍,今年留校任教,成了母校最年輕的老師。

  ……

  這里是河南。有的人生長于斯,學成后留下建設家鄉;有的人離家半生,而后回來創業;有的人初來乍到,被河南人的熱情留住了腳步;還有的人在關注、在等待,想要遇見一個更鮮活、更友好的河南。

  以前所未有的積極主動引育人才、以前所未有的創業環境造就人才、以前所未有的政策創新激勵人才,河南,正努力成為一個近悅遠來的地方。

41f6d5ebf81a4878b720bd8ff1ee3608.jpg

  呼喚

  “歸來吧,歸來喲,浪跡天涯的游子。”在很多人眼中,這只是一句動聽的歌詞。

  但在今天的河南人看來,這是對天下英才最深情的呼喚、最長情的告白。

  中國工程院院士蔣劍春還記得2021年12月28日重建重振省科學院揭牌儀式舉行那天,省委書記樓陽生那句深情呼喚:“歸來吧!河南省科學院在向你招手,家鄉的父老鄉親在向你招手!”

  “我能感受到河南的決心和誠意,還是挺震撼的。”蔣劍春由衷地說。

  自古以來,河南就有“三顧茅廬”求賢若渴的佳話。今日之河南,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創新,都重視科技,都渴求人才。

  黨的二十大報告把教育、科技、人才作為有機整體,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把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擺在“十大戰略”之首,提出要打造國家創新高地和全國重要人才中心。

  知識經濟時代,沒有教育、科技、人才作基石,架不起高質量發展的柱梁,蓋不好現代化河南這座大廈。

  從“人才優先發展”到“人才引領發展”,再到“人才引領驅動”,人才有多重要不言自明,河南對人才有多迫切鮮明可感。

  可感知的,是心心念念和聲聲入耳。

  從登封一個小山村,一步步走進北京中醫藥大學,王耀獻花了半輩子時間。回到母校、回到家鄉任職,當然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考慮了8個月,他終被老家求才的真誠打動。

  河南的產業總體上仍處于價值鏈低端,這是無法忽略的事實。創新方為破題之道、成事之要。

  與此同時,人才是創新的核心要素,河南不缺人力,但缺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

  高校怎樣引進一流團隊,培養造就更多“潛人才”;頭部企業怎樣用好人才,站上研發轉化“C位”;一流大學、科研機構的研究院怎樣集聚力量,打造高層次人才“吸金石”;基層怎樣選育“苗苗”,讓更多年輕力量堪大用、擔重任……人才是裝在省領導心里的一道必須破解的題,樓陽生書記每走一處,囑咐一處。

  可感知的,是高位謀劃和統籌推進。

  總體部署清晰可見。以《關于加快建設全國重要人才中心的實施方案》為引領,實施“1+20”一攬子人才政策,全面推行“一站式”“一條龍”服務模式。

  引育人才層層遞進。積極推進頂尖人才突破行動、領軍人才集聚行動、青年人才倍增行動、潛力人才筑基行動、創新平臺賦能行動、人才創業扶持行動、人才生態優化行動、人才工作聚力行動“八大行動”。

  搭建校企合作橋梁、成立首家高校人才工作站、與地方政府戰略簽約……將滿“周歲”的河南人才集團日程滿滿。這是中部六省首個省級人才集團,在它成立前后,南陽、鶴壁、濮陽、安陽、新鄉等地的人才集團應運而生。新生的“城市獵頭”們,長處之一就是運用市場化手段精準識才、個性引才。

  可感知的,是進展突破和階段成效。

  “總的來看,經過2021年、2022年這兩次系統升級,我們的省級人才發展政策體系比較健全,政策的含金量、覆蓋范圍、支持力度和配套措施處于國內第一方陣。”5月28日,省委組織部人才工作處處長高志剛這番話,說得很有底氣。

  他和同事們正忙于第六屆中國·河南招才引智創新發展大會的籌備工作。過去5年,這個平臺累計邀約諾貝爾獎獲得者、海內外院士等嘉賓和高層次人才3200余人,簽約各類人才23.9萬人,引進頂尖人才團隊1312個,落地高質量人才合作項目超過2400個。

  以頂尖人才為引領、領軍人才為重點、青年人才為支撐、潛力人才為基礎,打造全國重要人才中心,河南給自己定下這樣一個目標。

ef92e657b5cb44919969bfc26852cd95.jpg

  和聲

  眼下最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自有答案。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互為支撐。教育、科技領域亟待破解的人才問題,比如基礎研究和高精尖人才不足,‘卡脖子’技術攻關人才不足,就是人才工作需要發力的重點。”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副教授、河南人才集團人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長林認為。

  從科技大國跨向科技強國如此,從人口大省邁進人才強省亦然。

  一張四通八達的“米”字形高速鐵路網,昭示著中部大省加速崛起的信心,也吸引了南來北往人才的目光。每一次雙向奔赴、相互成就背后,都是一群人的用心維護、一座城的用情服務。

  這里有“需要你干”和“我能干好”的相契。

  碳基復合材料,一種輕質高強的超高溫復合材料,在現代航空航天等領域應用廣泛。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省科學院首席科學家李賀軍帶領下,一家以這種材料為研究主體的省級重點實驗室,正在加快建設。

  選擇河南,是看上了河南新材料產業的實力和雄心。“速度,速度,一定要加快速度!”李賀軍經常對實驗室里的年輕人這樣說,河南正向中國新材料產業第一方陣進軍,我們必須跑步前進。

  這里有“引才育才”和“成才聚才”的映照。

微信圖片_202305290710382.jpg

  李偉華

       在南方從事腐蝕與控制研究多年,李偉華選擇回到家鄉,就任河南省科學院首席科學家。回來時除了丈夫和孩子,她還帶來了一支高層次青年人才團隊:

  “95后”成為主力,年齡最大的不過30歲出頭;中國科學院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全員博士畢業,個個名頭響亮;家在山東、貴州、江蘇,學在廣東、香港、美國,團隊中沒有河南人,卻選擇一起在河南奮斗。

  他們說:“沒什么比實現夢想更重要。”他們說:“在新型研發機構能放開手腳,不會變成‘圈里馬’。”

  他們還說:“這里給人一種‘一切皆有可能’的勇氣。”

  喚回一個人,鼓舞一批人。引入一個人,帶動一群人。

  讀懂河南人心中的家與國,才能理解義無反顧背后的赤誠和奉獻。

  知曉科研人的使命與責任,才能明白值得跋涉的,是平臺,是環境,是成長。

  北大畢業后回河南工作的司丕蕾,注意到一些新變化。

微信圖片_20230529071038.jpg

  司丕蕾

       比如,回來的人多了。作為北大河南校友會的成員,他每年都有兩件“大事”要干,一個是發動河南高考生北上讀書,再一個就是協助有意向的師弟師妹返豫就業。“拿我們醫療領域來說,博士畢業選擇回來的,每年能達到將近20人。”他說。

  再比如科研項目申報,“重點支持中青年人才”“優先支持40歲以下青年人才”,類似字眼反復出現。“青春之城、追夢之地,現在往外介紹河南,我經常用這倆詞。”他說。

  省科學院完成架梁立柱,與中原科技城、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融合推進,布局4批10家省實驗室,設立2批46家中試基地、產業研究院……一個又一個創新平臺落地拔節,讓想干事的人有事干、能干事的人干成事。

  旋律

  科技和人才,總是向發展勢頭好、文明程度高、創新最活躍的地方集聚。

  怎么把人才的創造力轉化成城市的競爭力,既考驗引才的誠意,更考驗治理的智慧。

微信圖片_202305290710381.jpg

  朱平平

       35歲的朱平平,作為高層次人才被引入鄭州大學,當上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組建干細胞微環境及靶向治療實驗室,得到學校在團隊建設、職稱評審、科研經費上的大力支持。

  21歲的鄧兆倫,全國第一屆職業技能大賽上就拿到了“全國技術能手”稱號。從河南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后,他被學校破格聘為專任教師,實現了從大專生到大學老師的逆襲。

  青年人才劉鵬飛,工作于中國船舶集團公司第七一三研究所,從省長王凱手中接過人才公寓的鑰匙,他立刻感覺踏實了不少,心安之處即吾鄉。

  引才為先,留用為本。

  不可否認,確有不少科研人員為現實所累。受困于“柴米油鹽”,非升即走;忙于發表論文,難以沉下心來搞研究;迫于應付“工分式”考核,難有高質量成果產出;限于學歷門檻,無法實現職位晉升……

  “太難了”“堅持不下去了”,有的人離開了冷板凳,甚至完全轉換了人生賽道。對他們來說,信任、幫助、支持是多么重要。

  改,向空白點改。

  政策的空白點就是改革創新的重難點。要從頂層設計上認識人才、尊重人才,堅決摒棄“騎著駿馬找良駒”,抑或是“拿著松樹當柴燒”。

  2022年9月1日,《河南省科學院發展促進條例》正式實施,其中諸多創新內容引發關注:打破“鐵飯碗”,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自主錄用人才,不再進行前置審批;全員崗位聘用,與國際接軌,有效篩選和保留優秀科研人才等。為一家科研單位“量身打造”立法保障,這在全國尚屬首例。

  改,向深水區改。

  沒有體制機制的創新,科技創新就走不通、走不遠、走不快。用好改革“金鑰匙”,才能更好“解鎖”創造力。

  “揭榜掛帥”,形成“企業界出題、科技界答題”新機制;科研經費“包干”,賦予科學家更大經費支配權;高層次人才職稱評聘,有了“綠色通道”;專業技術高級崗位配比,允許省屬本科高校、科研院所自主調控……當制度的藩籬被打破,體制障礙的堅冰一消融,創新創造力如春芽般破土萌發。

  改,向牽掛處改。

  “為事業想來,為生活不敢來”,曾經困住多少上有老下有小的人才。安居住房、配偶安置、子女入學、醫療保健,妥善解決好“關鍵小事”,才能辦好“發展大事”。

微信圖片_20230529071039.jpg

  苑景坤(左二)

       苑景坤和妻子李荔枝同為哈工大博士,兩年前夫妻倆已在深圳工作安家。一次與恩師的交談中,得知哈工大鄭州研究院即將開建,身為開封人的苑景坤心動了。

  2022年9月,入住跟單位直線距離200多米的公寓;12月,順利為女兒辦好了鄭東新區一所學校的就讀手續。“沒有后顧之憂,才能一往無前。”苑景坤感慨道。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河南要做的、要改的還有很多。

  從“回豫第一站”到“最后一公里”,打造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務體系,比文件更重要的是誠意,比誠意更重要的是行動。

dfa2dbe34000488783b915868c1f7e5c.jpg

  共鳴

  你有“程門立雪”的勤奮、“精忠報國”的志氣,我便有“渭水訪賢”的禮待、“千金市骨”的豪氣。

  中原大地上,愛才惜才的故事仍在動情演繹。

  2021年以來,河南引進“兩院”院士、海外發達國家院士等頂尖人才11名,領軍人才148名,海內外博士7560名,引才數量和層次均實現歷史性跨越;

  2021年,省農科院許為鋼研究員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實現院士增選連續6年零的突破;

  省科學院實現2010年以來海外引才零的突破;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蓬、張鎖江、徐紅星等頂尖人才紛紛加盟河南……

  一株植物單獨生長時,往往顯得矮小單調;眾多同類植物一起生長,則根深葉茂、生機盎然,這便是人們常說的“共生效應”。越來越多的突破,為人才“共生效應”寫下一個個生動注腳。

  突破的意義不言而喻。河南發展的后勁,就蘊藏在人才這一最活躍的要素里,蘊藏在深蹲一躍的創新潛力里。

  突破的意義,亦不能簡單用數字衡量。重視創新、重視人才,已經成為全省上下的廣泛共識和自覺行動。思想的“總開關”一經開啟,便能翻過一座座守舊的“大山”、穿越一個個定式的“峽谷”,激發出破舊立新的宏大力量——

  “扎根中原造世界上最好的服務器”,位于鄭州航空港區的超聚變數字技術有限公司大廳的屏幕上,一行大字格外醒目。正式落地河南500多天后,鄭州超聚變就躍居2022年中國大數據獨角獸企業榜單的第3名。

  和超聚變做出同一選擇的還有浪潮、海康威視、龍芯中科、京東科技、華潤數科,他們紛紛把研發中心放在鄭州。一風起,百浪涌。去年,河南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覆蓋率達到52%,研發投入超過1100億元,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千億元。

  茹振鋼團隊培育的新品種“百農矮抗58”,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增加產值300多億元;何季麟院士主持完成的高性能靶材項目,解決了核心技術“卡脖子”難題……在河南,科技研發有了“掛果”和“變現”的好去處。

  繼哈工大鄭州研究院后,未來,上海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一批知名高校、科研機構也將牽手河南,將引育1萬名以上博士后等青年科技人才。

  動力、活力、引力、潛力,當河南專注于把“第一資源”轉化為“第一動力”,一種由內而外的質變開始發生。

  在5月30日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即將到來之際,在河南省科技館,一場科學家精神主題展正在舉辦。錢學森、鄧稼先、宋家樹、屠呦呦……老一輩科學家的一幅幅手稿筆記,吸引了很多年輕的身影。讓青少年們駐足品味的,既有科學家們治學的專注嚴謹,更有回報祖國和家鄉的品格氣節。

  “希望孩子們努力學習,增長才干,為強國富民多做些工作。”在親筆信里,中國“氫彈之父”、著名核物理學家于敏這樣寫道。

  “親愛的母校,我向您保證:我將用自己的勞動維護您的榮譽,并為黨的事業貢獻自己的一切。”在決心書里,中國科學院院士俞鴻儒這樣寫道。

  策劃:劉雅鳴 孫德中

  執筆:柯楊 劉嬋 王文齊 馮軍福 師喆

Page_s.jpgPage_s (1).jpg

文章編輯:劉鳴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