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 亚洲 网友自拍,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久久区,国产 抽搐在线观看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鄉村振興看河南丨小小麥秸畫 畫出鄉村幸福路
更新時間:2023-5-9 12:54:41    來源:河南日報



大河網訊 (記者 宋向樂)5月8日,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趕赴許昌市,檢查鄉村振興促進“一法一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和《河南省鄉村振興促進條例》)貫徹執行情況。大河網記者跟隨檢查組來到許昌五女店鎮,當地發展花木種植、旅游養生為主的生態產業和現代農業,形成多元化發展模式,通過產業帶動鄉村振興的做法令記者印象深刻。

不僅能欣賞還能賣錢的麥秸畫

一根根麥秸稈看似毫不起眼,但在非遺傳承人面前,經過一雙巧手作畫,麥秸稈能神奇地變成一幅幅靈動的畫,這便是麥秸畫制作技藝。

楊麗在指導學員作畫

走進許昌市建安區五女店鎮老莊陳村的茶庵學堂,記者見到了非遺項目麥秸畫傳承人楊麗,她正在指導學員對作品進行染色。

楊麗告訴記者,制作一幅麥秸畫需要通過蒸、煮、刮、漂、染、貼等十幾種工序才能完成,麥秸畫的設計與繪畫大致相同,設計時需要考慮麥秸的自然紋路,利用它剪貼后呈現出的橫、平、豎、斜的光亮,來表現畫的色彩和品位,制作過程雖然繁瑣,但能體現藝術欣賞品位。

麥秸畫又叫麥稈畫、麥草畫,是以優質麥秸稈為原料的傳統制作技藝,和剪紙、布貼一樣是純手工剪貼藝術。記者看到,在楊麗的手中,采集回來的麥秸稈經過蒸、刮、貼以及剪、刻、繪等工序,便成了風格各異的精美畫作。其中《關公》這幅作品,榮獲了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河南省民間藝術大賽三等獎。

“咱的麥秸畫可不是只能看,還能幫著村民們賺錢,我們小幅的作品五一期間就賣出了40余幅。”楊麗告訴記者,今年五一期間,許昌的旅游出了圈,許多省內省外的游客來許昌看古城、坐水上公交、逛胖東來,而手工制作的麥秸畫也成了受游客青睞的暢銷品。

楊麗和小朋友們在一起(受訪者供圖)

為鼓勵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麥秸畫的傳承行列,楊麗將茶庵學堂作為非遺展廳免費對公眾開放,為更多喜歡麥秸畫的人提供展示和學習的平臺,使村民真正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在學習的同時一代一代地將傳統手藝傳承下去。據了解,當地已經有100余名村民跟著楊麗學習制作麥秸畫。

“我們現在已經開啟了電商平臺,剛剛就有江蘇徐州的客戶要訂購一幅1.5米長1.2米寬的巨幅《八駿圖》,預計能賣八九千塊錢。”楊麗說,雖然以前沒有做過這么大幅的作品,但有信心兩周之內完成該作品。楊麗話語中的喜悅,也讓人看到了老莊陳村通過產業帶動鄉村振興的干勁。

美學農場,不僅讓村里更美了,讓村民也變富了

除了麥秸畫,老莊陳村的樂佳生活美學農場也令人眼前一亮。

這里是一個占地600畝,以青少年營地教育、自然教育、文學教育為主要運作模式,以農旅文化為基礎,著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共榮共生的生態美學空間。農場的葫蘆展廳內,如意形狀的、天鵝造型的、水滴形狀的葫蘆讓人看得愛不釋手;更有孟母三遷、國色天香等葫蘆烙畫和葫蘆微景觀讓人贊嘆連連。

樂佳生活美學農場現場(受訪者供圖)

“葫蘆諧音福祿,寓意吉祥。平常有不少市民帶著孩子來這里游玩,跟葫蘆烙畫非遺傳承人劉培師傅學做葫蘆飾品,體驗挖野菜、捉蛐蛐等的樂趣,品嘗我們這里的特色燴菜。”樂佳生活美學農場負責人孫麗娜告訴記者。

“樂佳生活美學農場在俺村落戶后,不僅給俺村創造了一個美麗的休閑場所,還為俺村增收做了不少貢獻。”在農場做保潔工作的老莊陳村村民王秀英告訴記者,她共有7.6畝地,一年土地流轉費就有7000多元。每月還能在農場打工掙2000元。村里有七八名村民像她一樣經常在農場打工,忙時有40多人,每天工作8小時,每周三休息,活不累,收入也不錯,心情還好。

“目前,老莊陳社區通過招商引資,共引進許昌卓瑞農業公司、許昌鄉餑餑農業公司、河南樂佳公司、青云牧場、許昌博特橡膠公司等7家企業和一所實驗學校,這7家企業和學校每年共提供300多個就業崗位,每人每年務工增收一萬多元。光土地流轉金一項,社區集體經濟每年增加收入200多萬元。下一步,社區將繼續支持幫助社區企業發展,加大文化教育投入力度,深入推進人居環境整治活動,利用社區區位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成立老莊陳桃花源土地流轉合作社,繼續整合社區閑置土地、宅基地、荒片荒坑等,發展特色民宿、田園采摘、觀光、康養、文旅產業,帶動本社區及周邊社區(村)更多群眾實現務工增收,持續鞏固脫貧成果,建設美麗、富裕鄉村。”老莊陳社區支部書記陳軍固表示。

文章編輯:陳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鄉村振興看河南丨小小麥秸畫 畫出鄉村幸福路
    2023-5-9 12:54:41    來源:河南日報



    大河網訊 (記者 宋向樂)5月8日,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趕赴許昌市,檢查鄉村振興促進“一法一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和《河南省鄉村振興促進條例》)貫徹執行情況。大河網記者跟隨檢查組來到許昌五女店鎮,當地發展花木種植、旅游養生為主的生態產業和現代農業,形成多元化發展模式,通過產業帶動鄉村振興的做法令記者印象深刻。

    不僅能欣賞還能賣錢的麥秸畫

    一根根麥秸稈看似毫不起眼,但在非遺傳承人面前,經過一雙巧手作畫,麥秸稈能神奇地變成一幅幅靈動的畫,這便是麥秸畫制作技藝。

    楊麗在指導學員作畫

    走進許昌市建安區五女店鎮老莊陳村的茶庵學堂,記者見到了非遺項目麥秸畫傳承人楊麗,她正在指導學員對作品進行染色。

    楊麗告訴記者,制作一幅麥秸畫需要通過蒸、煮、刮、漂、染、貼等十幾種工序才能完成,麥秸畫的設計與繪畫大致相同,設計時需要考慮麥秸的自然紋路,利用它剪貼后呈現出的橫、平、豎、斜的光亮,來表現畫的色彩和品位,制作過程雖然繁瑣,但能體現藝術欣賞品位。

    麥秸畫又叫麥稈畫、麥草畫,是以優質麥秸稈為原料的傳統制作技藝,和剪紙、布貼一樣是純手工剪貼藝術。記者看到,在楊麗的手中,采集回來的麥秸稈經過蒸、刮、貼以及剪、刻、繪等工序,便成了風格各異的精美畫作。其中《關公》這幅作品,榮獲了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河南省民間藝術大賽三等獎。

    “咱的麥秸畫可不是只能看,還能幫著村民們賺錢,我們小幅的作品五一期間就賣出了40余幅。”楊麗告訴記者,今年五一期間,許昌的旅游出了圈,許多省內省外的游客來許昌看古城、坐水上公交、逛胖東來,而手工制作的麥秸畫也成了受游客青睞的暢銷品。

    楊麗和小朋友們在一起(受訪者供圖)

    為鼓勵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麥秸畫的傳承行列,楊麗將茶庵學堂作為非遺展廳免費對公眾開放,為更多喜歡麥秸畫的人提供展示和學習的平臺,使村民真正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在學習的同時一代一代地將傳統手藝傳承下去。據了解,當地已經有100余名村民跟著楊麗學習制作麥秸畫。

    “我們現在已經開啟了電商平臺,剛剛就有江蘇徐州的客戶要訂購一幅1.5米長1.2米寬的巨幅《八駿圖》,預計能賣八九千塊錢。”楊麗說,雖然以前沒有做過這么大幅的作品,但有信心兩周之內完成該作品。楊麗話語中的喜悅,也讓人看到了老莊陳村通過產業帶動鄉村振興的干勁。

    美學農場,不僅讓村里更美了,讓村民也變富了

    除了麥秸畫,老莊陳村的樂佳生活美學農場也令人眼前一亮。

    這里是一個占地600畝,以青少年營地教育、自然教育、文學教育為主要運作模式,以農旅文化為基礎,著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共榮共生的生態美學空間。農場的葫蘆展廳內,如意形狀的、天鵝造型的、水滴形狀的葫蘆讓人看得愛不釋手;更有孟母三遷、國色天香等葫蘆烙畫和葫蘆微景觀讓人贊嘆連連。

    樂佳生活美學農場現場(受訪者供圖)

    “葫蘆諧音福祿,寓意吉祥。平常有不少市民帶著孩子來這里游玩,跟葫蘆烙畫非遺傳承人劉培師傅學做葫蘆飾品,體驗挖野菜、捉蛐蛐等的樂趣,品嘗我們這里的特色燴菜。”樂佳生活美學農場負責人孫麗娜告訴記者。

    “樂佳生活美學農場在俺村落戶后,不僅給俺村創造了一個美麗的休閑場所,還為俺村增收做了不少貢獻。”在農場做保潔工作的老莊陳村村民王秀英告訴記者,她共有7.6畝地,一年土地流轉費就有7000多元。每月還能在農場打工掙2000元。村里有七八名村民像她一樣經常在農場打工,忙時有40多人,每天工作8小時,每周三休息,活不累,收入也不錯,心情還好。

    “目前,老莊陳社區通過招商引資,共引進許昌卓瑞農業公司、許昌鄉餑餑農業公司、河南樂佳公司、青云牧場、許昌博特橡膠公司等7家企業和一所實驗學校,這7家企業和學校每年共提供300多個就業崗位,每人每年務工增收一萬多元。光土地流轉金一項,社區集體經濟每年增加收入200多萬元。下一步,社區將繼續支持幫助社區企業發展,加大文化教育投入力度,深入推進人居環境整治活動,利用社區區位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成立老莊陳桃花源土地流轉合作社,繼續整合社區閑置土地、宅基地、荒片荒坑等,發展特色民宿、田園采摘、觀光、康養、文旅產業,帶動本社區及周邊社區(村)更多群眾實現務工增收,持續鞏固脫貧成果,建設美麗、富裕鄉村。”老莊陳社區支部書記陳軍固表示。

    文章編輯:陳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