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 亚洲 网友自拍,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久久区,国产 抽搐在线观看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你們的樣子,就是雷鋒的樣子 雷鋒精神發祥地遼寧撫順“百姓雷鋒”追訪記
更新時間:2023-3-1 17:34:47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新華深讀
躺在木板上28年的農民袁存泉寫小說、開網店、助學助殘、幫助村民打通外面的世界;干了20多年鉗工的刁克劍,硬是靠著一股鉆勁成為大國工匠、企業信息研發領頭人;外賣小哥盧旭東為打通救火通道呼號,送外賣不忘背著急救箱隨時幫助路人;1978年開始帶頭成立學雷鋒小組,年近90歲的姚恩亮在寒風中一筆筆書寫小區的宣傳板報,這個板報他已經寫了22年……
 
  借用一篇贊美英雄的名篇里的名句:“在撫順的每一天,我們都被一些東西感動著,我們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縱奔流著。”
 
  這些人是這座城市的普通百姓,做著力所能及的事幫助別人,他們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百姓雷鋒”。
 
  作為雷鋒精神發祥地,2006年,撫順開始評選“百姓雷鋒”,將樹立典型的目光投向普通人的道德生活,至今已連續開展了17屆“百姓雷鋒”評選活動,共評選出175位“百姓雷鋒”個人和55個“百姓雷鋒”優秀團隊。
 
  17年來,這些普通百姓登上舞臺,享受鮮花和掌聲;他們如同美麗的繁星點亮了這座城市;他們所形成的道德力量,不斷影響著這座城市的社會風尚。
 
  
雷鋒來自百姓
 
百姓可成雷鋒

 
  在新撫區一個外賣站點見到盧旭東時,已經是傍晚5點多,記者剛要和他打招呼,他卻急匆匆向前走——原來他是去幫助一位司機將車停到停車位。
 
  1976年出生的盧旭東是地地道道的撫順人,因兩次疏導交通為消防車爭取寶貴救援時間,獲得全國網友點贊,被親切地稱為“外賣俠”。
 
  盧旭東2018年開始做外賣騎手。一年到頭,除了大年三十和孩子生日,盧旭東每天早7點準時上崗,半夜卸下一身裝備疲憊回家。在有風有雨有烈日有暴雪的送餐途中,他書寫一個又一個令人暖心的故事,從疏導交通、勇斗劫匪到救助摔倒老人……
 
  記者注意到盧旭東胸前別著閃亮的黨員徽章。“無論春秋冬夏,我都會這么做。當有人給我豎大拇指的時候,我希望他們能看到這枚光榮的徽章。”說到這,皮膚黝黑、身材較瘦的盧旭東臉上洋溢著質樸的微笑。
 
  第十六屆“百姓雷鋒”頒獎詞送給盧旭東的是這樣一句話:“你既為生計跑單,更為生命搶單,你單薄的身影,因為愛而變得生動,走到哪里都是流動的風景。”
 
  第一屆“百姓雷鋒”稱號獲得者袁存泉一生堪稱傳奇,有人這樣贊美他:你身體不能站起,精神卻頑強屹立!
 
  從撫順市內,驅車來到袁存泉家所在的清原滿族自治縣南山城鎮黑瞎子溝村,整整3個小時車程。一路上,盤山道覆蓋著積雪,路滑難行。
 
  一進門,外屋一整貨架的蜂蜜映入眼簾,袁存泉躺在里屋炕上的長木板上。里屋是兩個放滿書的書柜。“我有個網店,外屋的蜂蜜、土特產都是本村村民放在我這里寄賣的;我的臥室就是書屋,大家隨時可以來看。”由于頸椎受損、高位截癱,袁存泉只能仰起頭跟記者對話,眼神清澈。
 
  1995年,袁存泉趕牛車上山撿柴,雪天路滑,牛受驚后他跌下車,被牛踩到頸椎后失去意識。“為了不讓家人操心,我開始叼著筆寫作,咬壞了200多根筆,寫下了200余萬字。后來,在殘聯的幫助下,我開了一家網店,幫村民賣山貨。”袁存泉說,隨著自身影響力擴大,他開始探索更多助人方式。
 
  “我和愛心團隊為一些殘疾人提供電腦或智能手機,讓他們做客服、開網店,或者培養他們養蜂、種地。”袁存泉說,他多動動腦子,或許就能多幫一個人。
 
  離開袁存泉家,記者驅車前往南山城鎮中堡村黃海燕家。與袁存泉家略顯冷清不同,黃海燕家人頭攢動,很是熱鬧。
 
  “我家人口多是吧?但其實這是好幾家人。”剛進屋,快人快語的黃海燕就開始介紹這個特殊的家庭。“現在家里除了我和我愛人,還固定住著4個人。這是小邵和他媽媽,孩子有智力殘疾,他媽媽是聾啞人;這是于普元,一只眼睛失明,今年72歲了,在我家住了20多年……”
 
  30多年來,黃海燕先后將11名殘疾人或孤寡老人接到家中同住、照顧,最多時同時有7個人在她家住。
 
  為了不給村里人添麻煩,黃海燕選擇到遠離村莊的地方建房居住。舉目四望,白雪之下,小山坳、水庫旁,陪伴她的,除了這些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人,只有鴨鳴和犬吠。
 
  用布滿老繭的手摸著臉上的皺紋,黃海燕大笑著自嘲:“海燕沒有心!傻!”可周圍的人卻說:“海燕有慈心!”
 
  如袁存泉、黃海燕一樣的普通農民,他們自己的生活也許不盡如人意,但他們卻靠自己的所作所為在山間溝壑,點亮希望、溫暖寒冬。
 
  所以,誰能成為“百姓雷鋒”?
 
  帶領村民種植木耳實現脫貧致富的侯清林也可以。為了規避風險,他自己先嘗試一年;成立合作社,瞞著家人拿錢為村里建冷棚……幾年來,合作社創造產值2250萬元,他所在的撫順縣后安鎮鄭家村北溝組每年人均增收2000元。
 
  干一行愛一行的撫順石化工建公司技術工人刁克劍可以。在機械維修崗位他一干就是20多年,無論做鉗工、當班長、做微電子開發,總能讓人眼前一亮。他研發的6項科技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
 
  從事特殊教育工作22年的新賓滿族自治縣特殊教育學校教師譚麗可以。癲癇患兒在操場發病,為了防止患兒咬到舌頭,她將自己手指墊在孩子牙間,被咬出深深的痕跡。
 
  記者在“百姓雷鋒”行業統計表上看到,175位“百姓雷鋒”來自工人、農民、個體經營者、社區干部、教育工作者等13個行業,其中工人的比例最高,占26%;從年齡上看,年輕人的比例在持續增加,目前已達到16%。
 
  一些雷鋒精神研究專家認為,撫順市評選“百姓雷鋒”最大意義就在于評選視角和價值取向的群眾性與多元性。“百姓可成雷鋒,雷鋒來自百姓”的理念,標志著撫順市常態化學雷鋒活動進入新階段。
 
“百姓雷鋒”像繁星
 
點亮了“雷鋒城”

 
  13歲的盧祉宏是撫順市實驗中學初一學生,剛過去的寒假對他來說具有特殊意義。他頂著寒風三次跟著第八屆“百姓雷鋒”愛心團隊到順城區河北鄉中心敬老院為老人服務。
 
  他在《跟著“百姓雷鋒”學雷鋒——一個中學生心目中的雷鋒精神》的作文中,描寫了一位年近90歲的“百姓雷鋒”姚恩亮。他寫道:“聽媽媽講,姚爺爺20多年來照顧三位孤寡老人,資助6名農村貧困學生成才,在社區辦黑板報《黨員之家》22年,用粉筆書寫了30多萬字。媽媽講完這段話,又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姚爺爺一直在學雷鋒,做雷鋒,好好向你姚爺爺學習。’”
 
  在順城區新華街道澤麟社區一棟老居民樓里,姚恩亮指著照片上的盧祉宏對記者說:“這個孩子的姥姥和媽媽在我們的影響下,加入了我們的愛心團隊,都被評為學雷鋒標兵。我們帶著孩子一起做公益,就是要把雷鋒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
 
  在撫順這座有溫度的城市,“百姓雷鋒”就像一枚枚原點,以自身行動向外輻射,感染和帶動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加入學雷鋒活動的隊伍中。
 
  在撫順市青少年宮一間十幾平方米的辦公室,記者見到了撫順市聚沙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幾名成員,他們來自不同工作崗位,有國企的部門領導,有教育、公安部門的工作人員,這些黨員干部因為一個石油工人聚到一起,共同扶危濟困、助人為樂。
 
  這個人是撫順石化公司石油二廠工人李德祿,他是第十六屆“百姓雷鋒”。“那些年,我經常組織大家參加志愿服務活動,越來越多的人靠近我、相信我、跟隨我。”2019年,他們注冊了聚沙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中心由最初的十幾人發展到現在的1589人。“我們的宗旨就是從點滴做起,聚沙成塔,力所能及幫助他人、服務社會。”
 
  服務中心成立后,結合成員行業崗位特點,設立了捐資助學、巾幗關愛、心理疏導、法律援助、應急救護等五項服務,每年組織約16000余人次參與活動,累計長期資助貧困學生312人,捐贈公益資金232萬元。
 
  聚沙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是全市愛心團隊的一個縮影。在清原滿族自治縣,有第十二屆“百姓雷鋒”崔廣財帶領的“清原義工愛心航班”;在新賓滿族自治縣,有第十六屆“百姓雷鋒”、輔警丁龍帶領的“暖陽陽”學雷鋒愛心公益團隊……
 
  截至目前,撫順已經擁有約1600支學雷鋒志愿服務隊,25萬余名學雷鋒志愿者。一個人影響一群人,一群人帶動一座城,奉獻之花開滿雷鋒之城。
 
禮贊“百姓雷鋒”
 
禮遇“百姓雷鋒”

 
  22歲的蘭郡澤心中分量最重的照片,是他獲得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時的合影照片。在位于新賓滿族自治縣南雜木鎮的蘭郡澤家中,他指著掛在墻上最顯著位置的照片說:“讓我最激動的是,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接見了我們,并同我們一起合影,這對我來說是莫大的榮耀和鼓勵!”
 
  2019年,一則視頻火爆網絡:5月2日清晨,南雜木鎮新城路南側一幢7層居民樓起火,驚醒的居民慌張地在窗口呼救。
 
  危急時刻,正在不遠處進行外墻施工的19歲小伙蘭郡澤立刻叫上父親,將自家吊車開過來。由于濃煙阻擋視線,蘭郡澤只能根據父親的手勢艱難地把吊籃靠準窗口,大約40分鐘后,蘭郡澤成功將該單元被困的14名居民救出。
 
  蘭郡澤的事跡被報道后,立即在全國引發關注,2020年他獲得第十四屆“百姓雷鋒”稱號。
 
  此后蘭郡澤家庭也獲得了一系列榮譽。蘭郡澤被評為“中國網事·感動2019”年度人物,被授予“第五屆全國119消防先進個人”,入選全國見義勇為模范候選人名單,榮獲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蘭郡澤家庭被中央文明委評為第二屆全國文明家庭……
 
  “我要用行動鼓勵更多年輕人多做好事。”2021年1月,蘭郡澤在青年學生中發起成立了“吊車俠愛心志愿服務團隊”。團隊不斷發展壯大,成員也從最初的7人增加到如今的58人。
 
  在撫順,“百姓雷鋒”所做的感人事跡廣為人知,他們所獲得的榮譽和進步也被當地群眾津津樂道——禮贊“百姓雷鋒”、禮遇“百姓雷鋒”成為一種風尚。
 
  撫順市出席黨的二十大代表共4名,其中有3名獲得過“百姓雷鋒”稱號。黨的二十大代表、“百姓雷鋒”團隊成員、國網撫順供電公司雷鋒共產黨員服務隊隊員劉傳波說:“我是一名普通的電力工作者,是新時代的建設者,能作為基層黨代表參加黨的二十大,這是我一生的榮譽。”
 
  據統計,175個個人“百姓雷鋒”中,有92人因為工作出色得到提拔和重用,占比達52.6%。
 
  為了讓“百姓雷鋒”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真正深入人心,撫順市還不斷創新評選活動方式。2014年舉辦的第八屆“百姓雷鋒”評選活動,采取登門頒獎的方式,由市里主要領導分別將獎杯和鮮花送到“百姓雷鋒”所在單位和家庭;2015年舉辦的第九屆“百姓雷鋒”頒獎典禮,將地點選在了雷鋒生前所在的部隊;2017年,首次采用微信直播方式呈現頒獎盛況,網絡參與人數超過40萬,在廣大青少年群體中圈了眾多的“雷粉”……
 
  撫順市還通過多種渠道、提供各種機會鼓勵培養“百姓雷鋒”,讓他們成為貢獻社會的人才。
 
  第二屆“百姓雷鋒”稱號獲得者洪博、洪玉兄弟出生在新賓滿族自治縣榆樹鄉都督村,2006年冬天,他們在汽車美容店打工期間,宿舍起火,本可逃生的他們毅然轉身回去救助工友,兩人被燒成重傷。
 
  他們的事跡在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聽說兄弟倆想要學習汽車維修方面的技術,有關部門與撫順市二職專取得聯系。經過溝通,學校表示等兄弟倆身體恢復可隨時到學校學習,學費、食宿費全免,學校每年還向他們發放助學金,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
 
  在身體康復后,兄弟二人如愿以償進入學校學習,畢業后因成績優異雙雙留校工作。洪博一直在學生科負責學生工作,深受學生喜愛,更因為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跡成為學生的榜樣;洪玉則是自愿申請到農村駐村幫扶,一幫三年,為當地脫貧做出了貢獻。
 
  走進“百姓雷鋒”團隊雷鋒派出所,便可看見一尊莊嚴的雷鋒半身像——20世紀60年代起,這尊雕像就開始陪伴著一代又一代民警;在雷鋒社區門口,有雷鋒全身塑像;在袁存泉家中書架上,有雷鋒像;還有那一枚枚閃閃發光的“百姓雷鋒”紀念章……好像60多年來,雷鋒從不曾離開。
 
  “百姓雷鋒”,你的樣子,你們的樣子,就是雷鋒的樣子。
 
(本報記者于力、高爽)

 




文章編輯:劉鳴捷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你們的樣子,就是雷鋒的樣子 雷鋒精神發祥地遼寧撫順“百姓雷鋒”追訪記
2023-3-1 17:34:47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新華深讀
躺在木板上28年的農民袁存泉寫小說、開網店、助學助殘、幫助村民打通外面的世界;干了20多年鉗工的刁克劍,硬是靠著一股鉆勁成為大國工匠、企業信息研發領頭人;外賣小哥盧旭東為打通救火通道呼號,送外賣不忘背著急救箱隨時幫助路人;1978年開始帶頭成立學雷鋒小組,年近90歲的姚恩亮在寒風中一筆筆書寫小區的宣傳板報,這個板報他已經寫了22年……
 
  借用一篇贊美英雄的名篇里的名句:“在撫順的每一天,我們都被一些東西感動著,我們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縱奔流著。”
 
  這些人是這座城市的普通百姓,做著力所能及的事幫助別人,他們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百姓雷鋒”。
 
  作為雷鋒精神發祥地,2006年,撫順開始評選“百姓雷鋒”,將樹立典型的目光投向普通人的道德生活,至今已連續開展了17屆“百姓雷鋒”評選活動,共評選出175位“百姓雷鋒”個人和55個“百姓雷鋒”優秀團隊。
 
  17年來,這些普通百姓登上舞臺,享受鮮花和掌聲;他們如同美麗的繁星點亮了這座城市;他們所形成的道德力量,不斷影響著這座城市的社會風尚。
 
  
雷鋒來自百姓
 
百姓可成雷鋒

 
  在新撫區一個外賣站點見到盧旭東時,已經是傍晚5點多,記者剛要和他打招呼,他卻急匆匆向前走——原來他是去幫助一位司機將車停到停車位。
 
  1976年出生的盧旭東是地地道道的撫順人,因兩次疏導交通為消防車爭取寶貴救援時間,獲得全國網友點贊,被親切地稱為“外賣俠”。
 
  盧旭東2018年開始做外賣騎手。一年到頭,除了大年三十和孩子生日,盧旭東每天早7點準時上崗,半夜卸下一身裝備疲憊回家。在有風有雨有烈日有暴雪的送餐途中,他書寫一個又一個令人暖心的故事,從疏導交通、勇斗劫匪到救助摔倒老人……
 
  記者注意到盧旭東胸前別著閃亮的黨員徽章。“無論春秋冬夏,我都會這么做。當有人給我豎大拇指的時候,我希望他們能看到這枚光榮的徽章。”說到這,皮膚黝黑、身材較瘦的盧旭東臉上洋溢著質樸的微笑。
 
  第十六屆“百姓雷鋒”頒獎詞送給盧旭東的是這樣一句話:“你既為生計跑單,更為生命搶單,你單薄的身影,因為愛而變得生動,走到哪里都是流動的風景。”
 
  第一屆“百姓雷鋒”稱號獲得者袁存泉一生堪稱傳奇,有人這樣贊美他:你身體不能站起,精神卻頑強屹立!
 
  從撫順市內,驅車來到袁存泉家所在的清原滿族自治縣南山城鎮黑瞎子溝村,整整3個小時車程。一路上,盤山道覆蓋著積雪,路滑難行。
 
  一進門,外屋一整貨架的蜂蜜映入眼簾,袁存泉躺在里屋炕上的長木板上。里屋是兩個放滿書的書柜。“我有個網店,外屋的蜂蜜、土特產都是本村村民放在我這里寄賣的;我的臥室就是書屋,大家隨時可以來看。”由于頸椎受損、高位截癱,袁存泉只能仰起頭跟記者對話,眼神清澈。
 
  1995年,袁存泉趕牛車上山撿柴,雪天路滑,牛受驚后他跌下車,被牛踩到頸椎后失去意識。“為了不讓家人操心,我開始叼著筆寫作,咬壞了200多根筆,寫下了200余萬字。后來,在殘聯的幫助下,我開了一家網店,幫村民賣山貨。”袁存泉說,隨著自身影響力擴大,他開始探索更多助人方式。
 
  “我和愛心團隊為一些殘疾人提供電腦或智能手機,讓他們做客服、開網店,或者培養他們養蜂、種地。”袁存泉說,他多動動腦子,或許就能多幫一個人。
 
  離開袁存泉家,記者驅車前往南山城鎮中堡村黃海燕家。與袁存泉家略顯冷清不同,黃海燕家人頭攢動,很是熱鬧。
 
  “我家人口多是吧?但其實這是好幾家人。”剛進屋,快人快語的黃海燕就開始介紹這個特殊的家庭。“現在家里除了我和我愛人,還固定住著4個人。這是小邵和他媽媽,孩子有智力殘疾,他媽媽是聾啞人;這是于普元,一只眼睛失明,今年72歲了,在我家住了20多年……”
 
  30多年來,黃海燕先后將11名殘疾人或孤寡老人接到家中同住、照顧,最多時同時有7個人在她家住。
 
  為了不給村里人添麻煩,黃海燕選擇到遠離村莊的地方建房居住。舉目四望,白雪之下,小山坳、水庫旁,陪伴她的,除了這些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人,只有鴨鳴和犬吠。
 
  用布滿老繭的手摸著臉上的皺紋,黃海燕大笑著自嘲:“海燕沒有心!傻!”可周圍的人卻說:“海燕有慈心!”
 
  如袁存泉、黃海燕一樣的普通農民,他們自己的生活也許不盡如人意,但他們卻靠自己的所作所為在山間溝壑,點亮希望、溫暖寒冬。
 
  所以,誰能成為“百姓雷鋒”?
 
  帶領村民種植木耳實現脫貧致富的侯清林也可以。為了規避風險,他自己先嘗試一年;成立合作社,瞞著家人拿錢為村里建冷棚……幾年來,合作社創造產值2250萬元,他所在的撫順縣后安鎮鄭家村北溝組每年人均增收2000元。
 
  干一行愛一行的撫順石化工建公司技術工人刁克劍可以。在機械維修崗位他一干就是20多年,無論做鉗工、當班長、做微電子開發,總能讓人眼前一亮。他研發的6項科技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
 
  從事特殊教育工作22年的新賓滿族自治縣特殊教育學校教師譚麗可以。癲癇患兒在操場發病,為了防止患兒咬到舌頭,她將自己手指墊在孩子牙間,被咬出深深的痕跡。
 
  記者在“百姓雷鋒”行業統計表上看到,175位“百姓雷鋒”來自工人、農民、個體經營者、社區干部、教育工作者等13個行業,其中工人的比例最高,占26%;從年齡上看,年輕人的比例在持續增加,目前已達到16%。
 
  一些雷鋒精神研究專家認為,撫順市評選“百姓雷鋒”最大意義就在于評選視角和價值取向的群眾性與多元性。“百姓可成雷鋒,雷鋒來自百姓”的理念,標志著撫順市常態化學雷鋒活動進入新階段。
 
“百姓雷鋒”像繁星
 
點亮了“雷鋒城”

 
  13歲的盧祉宏是撫順市實驗中學初一學生,剛過去的寒假對他來說具有特殊意義。他頂著寒風三次跟著第八屆“百姓雷鋒”愛心團隊到順城區河北鄉中心敬老院為老人服務。
 
  他在《跟著“百姓雷鋒”學雷鋒——一個中學生心目中的雷鋒精神》的作文中,描寫了一位年近90歲的“百姓雷鋒”姚恩亮。他寫道:“聽媽媽講,姚爺爺20多年來照顧三位孤寡老人,資助6名農村貧困學生成才,在社區辦黑板報《黨員之家》22年,用粉筆書寫了30多萬字。媽媽講完這段話,又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姚爺爺一直在學雷鋒,做雷鋒,好好向你姚爺爺學習。’”
 
  在順城區新華街道澤麟社區一棟老居民樓里,姚恩亮指著照片上的盧祉宏對記者說:“這個孩子的姥姥和媽媽在我們的影響下,加入了我們的愛心團隊,都被評為學雷鋒標兵。我們帶著孩子一起做公益,就是要把雷鋒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
 
  在撫順這座有溫度的城市,“百姓雷鋒”就像一枚枚原點,以自身行動向外輻射,感染和帶動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加入學雷鋒活動的隊伍中。
 
  在撫順市青少年宮一間十幾平方米的辦公室,記者見到了撫順市聚沙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幾名成員,他們來自不同工作崗位,有國企的部門領導,有教育、公安部門的工作人員,這些黨員干部因為一個石油工人聚到一起,共同扶危濟困、助人為樂。
 
  這個人是撫順石化公司石油二廠工人李德祿,他是第十六屆“百姓雷鋒”。“那些年,我經常組織大家參加志愿服務活動,越來越多的人靠近我、相信我、跟隨我。”2019年,他們注冊了聚沙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中心由最初的十幾人發展到現在的1589人。“我們的宗旨就是從點滴做起,聚沙成塔,力所能及幫助他人、服務社會。”
 
  服務中心成立后,結合成員行業崗位特點,設立了捐資助學、巾幗關愛、心理疏導、法律援助、應急救護等五項服務,每年組織約16000余人次參與活動,累計長期資助貧困學生312人,捐贈公益資金232萬元。
 
  聚沙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是全市愛心團隊的一個縮影。在清原滿族自治縣,有第十二屆“百姓雷鋒”崔廣財帶領的“清原義工愛心航班”;在新賓滿族自治縣,有第十六屆“百姓雷鋒”、輔警丁龍帶領的“暖陽陽”學雷鋒愛心公益團隊……
 
  截至目前,撫順已經擁有約1600支學雷鋒志愿服務隊,25萬余名學雷鋒志愿者。一個人影響一群人,一群人帶動一座城,奉獻之花開滿雷鋒之城。
 
禮贊“百姓雷鋒”
 
禮遇“百姓雷鋒”

 
  22歲的蘭郡澤心中分量最重的照片,是他獲得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時的合影照片。在位于新賓滿族自治縣南雜木鎮的蘭郡澤家中,他指著掛在墻上最顯著位置的照片說:“讓我最激動的是,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接見了我們,并同我們一起合影,這對我來說是莫大的榮耀和鼓勵!”
 
  2019年,一則視頻火爆網絡:5月2日清晨,南雜木鎮新城路南側一幢7層居民樓起火,驚醒的居民慌張地在窗口呼救。
 
  危急時刻,正在不遠處進行外墻施工的19歲小伙蘭郡澤立刻叫上父親,將自家吊車開過來。由于濃煙阻擋視線,蘭郡澤只能根據父親的手勢艱難地把吊籃靠準窗口,大約40分鐘后,蘭郡澤成功將該單元被困的14名居民救出。
 
  蘭郡澤的事跡被報道后,立即在全國引發關注,2020年他獲得第十四屆“百姓雷鋒”稱號。
 
  此后蘭郡澤家庭也獲得了一系列榮譽。蘭郡澤被評為“中國網事·感動2019”年度人物,被授予“第五屆全國119消防先進個人”,入選全國見義勇為模范候選人名單,榮獲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蘭郡澤家庭被中央文明委評為第二屆全國文明家庭……
 
  “我要用行動鼓勵更多年輕人多做好事。”2021年1月,蘭郡澤在青年學生中發起成立了“吊車俠愛心志愿服務團隊”。團隊不斷發展壯大,成員也從最初的7人增加到如今的58人。
 
  在撫順,“百姓雷鋒”所做的感人事跡廣為人知,他們所獲得的榮譽和進步也被當地群眾津津樂道——禮贊“百姓雷鋒”、禮遇“百姓雷鋒”成為一種風尚。
 
  撫順市出席黨的二十大代表共4名,其中有3名獲得過“百姓雷鋒”稱號。黨的二十大代表、“百姓雷鋒”團隊成員、國網撫順供電公司雷鋒共產黨員服務隊隊員劉傳波說:“我是一名普通的電力工作者,是新時代的建設者,能作為基層黨代表參加黨的二十大,這是我一生的榮譽。”
 
  據統計,175個個人“百姓雷鋒”中,有92人因為工作出色得到提拔和重用,占比達52.6%。
 
  為了讓“百姓雷鋒”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真正深入人心,撫順市還不斷創新評選活動方式。2014年舉辦的第八屆“百姓雷鋒”評選活動,采取登門頒獎的方式,由市里主要領導分別將獎杯和鮮花送到“百姓雷鋒”所在單位和家庭;2015年舉辦的第九屆“百姓雷鋒”頒獎典禮,將地點選在了雷鋒生前所在的部隊;2017年,首次采用微信直播方式呈現頒獎盛況,網絡參與人數超過40萬,在廣大青少年群體中圈了眾多的“雷粉”……
 
  撫順市還通過多種渠道、提供各種機會鼓勵培養“百姓雷鋒”,讓他們成為貢獻社會的人才。
 
  第二屆“百姓雷鋒”稱號獲得者洪博、洪玉兄弟出生在新賓滿族自治縣榆樹鄉都督村,2006年冬天,他們在汽車美容店打工期間,宿舍起火,本可逃生的他們毅然轉身回去救助工友,兩人被燒成重傷。
 
  他們的事跡在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聽說兄弟倆想要學習汽車維修方面的技術,有關部門與撫順市二職專取得聯系。經過溝通,學校表示等兄弟倆身體恢復可隨時到學校學習,學費、食宿費全免,學校每年還向他們發放助學金,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
 
  在身體康復后,兄弟二人如愿以償進入學校學習,畢業后因成績優異雙雙留校工作。洪博一直在學生科負責學生工作,深受學生喜愛,更因為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跡成為學生的榜樣;洪玉則是自愿申請到農村駐村幫扶,一幫三年,為當地脫貧做出了貢獻。
 
  走進“百姓雷鋒”團隊雷鋒派出所,便可看見一尊莊嚴的雷鋒半身像——20世紀60年代起,這尊雕像就開始陪伴著一代又一代民警;在雷鋒社區門口,有雷鋒全身塑像;在袁存泉家中書架上,有雷鋒像;還有那一枚枚閃閃發光的“百姓雷鋒”紀念章……好像60多年來,雷鋒從不曾離開。
 
  “百姓雷鋒”,你的樣子,你們的樣子,就是雷鋒的樣子。
 
(本報記者于力、高爽)

 




文章編輯:劉鳴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