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 亚洲 网友自拍,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久久区,国产 抽搐在线观看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瞭望·治國理政紀事|創新驅動潮涌中原
更新時間:2023-2-26 16:10:37    來源:新華社

◆ 2019年9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指出,“要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抓住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機遇,立足省情實際、揚長避短,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主攻方向,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突出位置”。

◆ 把創新擺在發展的邏輯起點、現代化建設的核心位置,河南完善科創體系,引育一流人才,完善轉化鏈條,努力打造全國創新高地。

◆ 河南整合省內外創新資源,神農種業、黃河、龍門、中原關鍵金屬、龍湖現代免疫、龍子湖新能源、中原食品等10家省實驗室相繼揭牌成立,均由“兩院”院士擔任實驗室主任。同時,集聚130多位院士擔任實驗室學術委員會或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

◆ 河南出臺《加快推進智慧島建設實施方案》等政策,復制推廣中原龍子湖智慧島標準化模式,在全省規劃建設30個智慧島。為鄭州大學、河南大學量身定制“雙一流”建設方案,遴選河南理工大學等7所高校的11個學科作為“雙一流”創建第二梯隊,加快培育人才后備軍。

◆ 通過建設中試基地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堵點,填補“從0到1”的斷檔,形成科技創新從研到產的全鏈條閉環。目前,河南已掛牌36家中試基地,到2025年將打造50家,實現重點產業集群全覆蓋。

◆ 2022年,河南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由2016年的11.9%提升至25.9%。河南正著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節能環保四個主導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驅動發展、轉換發展動能勢頭強勁。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唐衛彬 林嵬 雙瑞 韓朝陽

仲春時節,天氣漸暖,鄭州龍子湖,晴空如洗,水鳥翩躚。不經意間,一個集聚13家科研機構、匯聚32家孵化載體、入駐1300余家企業、聚攏30000名員工的龍子湖智慧島已蔚然成型。

中國腹地,一處嶄新的創新地標揭開面紗,努力成為全國知名“雙創”地標。

2019年9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指出,“要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抓住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機遇,立足省情實際、揚長避短,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主攻方向,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突出位置”。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河南省委主要負責同志說,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突出位置”重要指示,必須要有世界眼光、戰略思維,加強頂層設計,突出工作重點,下非常之功,用恒久之力,依靠科技進步,依靠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這是“華山一條路”,舍此別無他途。

創新是河南的短板,更是河南的期盼。根據科技部發布的《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20》,河南省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居第17位,科技活動投入強度、科技活動產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等指標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為解決創新資源與經濟規模嚴重不匹配、產業升級與創新支撐矛盾較突出的問題,近年來,河南先后出臺了《河南省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條例》《關于加快構建一流創新生態、建設國家創新高地的意見》《創新發展綜合配套改革方案》等一系列法規和政策性文件,加速構建以政府作引導、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

2021年,河南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將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置于十大發展戰略之首。把創新擺在發展的邏輯起點、現代化建設的核心位置,河南完善科創體系,引育一流人才,完善轉化鏈條,努力打造全國創新高地。

放眼中原大地,河南省科學院龍頭帶動,省實驗室異軍突起,中試基地加速布局,高新企業勢頭強勁,創新驅動潮涌中原。

01:58

 

【完善科創體系 轉換發展動能】

一個地方、一個企業,要突破發展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根本出路在于創新,關鍵要靠科技力量。

重建重振省科學院,塑造科創新體系。2021年12月,建院六十余載的河南省科學院舉辦了重建重振揭牌儀式。

河南將重建重振省科學院作為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的“一號工程”,專門制定《河南省科學院發展促進條例》,在國內首次以立法的形式支持省科學院發展。

河南省委組織部部長牽頭,邀請知名科學家進行為期一周的閉門研討,最終制定了《河南省科學院章程》,取消原來政府所屬的正廳級事業單位架構,打造新型科創平臺。

在配套支持措施上,河南通過壓縮騰挪,將省科學院編制由400多個增至3000個;2022年先期給予9億元專項經費,主要用于高端人才引育、重大項目實施等,之后穩定連續支持;賦予機構人員管理自主權,優化知識成果轉化體系,建立激勵創新容錯機制。

一年多來,河南省科學院引進20余名國家杰青等一流人才作為首席科學家,招引博士學歷人才150多名,重新搭建起骨干人才“四梁八柱”,成為開展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的綜合性研發機構。

整合重組實驗室體系,培育戰略科技力量。2021年7月,河南首家省實驗室——嵩山實驗室正式揭牌運行,在重塑實驗室體系、搭建一流創新平臺方面邁出實質性步伐。此前,全國已有和在建的大科學裝置、中科院100多家直屬研究所、國家實驗室等戰略科技力量,河南均為空白。

“優秀實驗室是探索科技未知領域的最前沿。”河南省科技廳副廳長徐彬說,高端科研平臺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只能按照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系來謀劃建設自身創新體系,整合原有創新平臺,重塑實驗室體系,在服務國家科技戰略力量建設和提升河南產業核心競爭力上同步發力。

以揚優勢、補短板、強能力為方向,河南整合省內外創新資源,神農種業、黃河、龍門、中原關鍵金屬、龍湖現代免疫、龍子湖新能源、中原食品等10家省實驗室相繼揭牌成立,均由“兩院”院士擔任實驗室主任。同時,集聚130多位院士擔任實驗室學術委員會或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

各家省實驗室在科研方向上堅持問題導向,聚焦產業需求,整合高校、科研機構和骨干企業科研力量,謀劃實施了一批一流課題。掛牌不久,部分省實驗室已推出科研成果。

嵩山實驗室聯合豫信電科,在鶴壁市打造的內生安全普惠金融平臺正式上線運營,并將逐步擴展到鶴壁市電子政務系統。龍門實驗室攻克了電子級多晶硅提純關鍵核心技術,關鍵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在位于新鄭市的鄭州電子信息產業園,SIP 芯片研制及高端封測生產基地內的生產車間(2022年9月20日攝)唐強攝

打造技術轉移體系,激發企業創新活力。作為國內第一家在上交所主板上市的體外診斷研發和制造型企業,鄭州安圖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吃盡了創新的“苦”,也嘗到了創新的“甜”。

“1998年成立至今,公司幾乎每年都拿出超10%的營收資金來搞研發。”安圖生物創始人之一、副總經理吳學煒對企業發展有著堅定信條——一定要拿出真金白銀做研發。

從僅有80萬元資本的創業團隊,到擁有1600余名研發人員、坐擁1139件授權專利、年營收數十億元的領軍企業,安圖生物用一項項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叩開1900余家三級醫院的大門。

企業是創新主體,實現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全覆蓋,是河南提升科技創新實力的關鍵一招。2022年,河南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突破1萬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2.2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覆蓋率達到52%,創新主體規模不斷壯大,企業創新活力加速釋放。

研發活動的規模和強度,體現著一個地區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技術合同成交額,則反映著一個地區的科技創新活躍度。

自2021年12月揭牌以來,鄭州技術交易市場在體制機制、交易模式、人才培養、推廣方式等方面著力創新,打造以服務主導產業需求、提升區域創新水平為核心目標的技術轉移生態體系,在科技創新中發揮橋梁紐帶作用。

“2022年,河南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1025億元,同比增長68%。”河南省科技廳科技成果轉化與區域創新處處長程艷說,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千億元大關只是“果”,增加科技創新源頭供給、促進研發成果供需對接才是“因”。

鄭州技術交易市場(2022年9月21日攝) 李新華攝

【引育一流人才 營造創新生態】

全球科技史證明,誰擁有了一流創新人才和一流科學家,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占據優勢。河南想方設法吸引一流人才,營造良好創新生態。

“引育用服”,匯聚一流創新人才。當被問到“吸引人才的核心要素是什么”,河南省科學院碳基復合材料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任宣儒說,有活力的研發團隊,有空間的科研平臺。

招才納賢,必須將體制機制改革向縱深推進。尊重科研工作規律,重大創新項目經費撥付實現“直通車”,改變以往按行政層級分級撥付的模式,撥付周期由以往的4個月以上縮短至21天;50萬元以下的省級科技項目開展科研經費“包干制”,取消預算編制,實行項目負責人簽字報銷制;改進科技人才評價方式,構建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全面落實單位用人自主權……河南圍繞引才、育才、用才、服務,推動創新體制機制重塑性改革,為科技創新注入新動能。

2022年底,任宣儒來到河南后,鄭州市為其所在團隊解決研究院用地,由省科學院提供5000萬元的設備采購資金,并給予80個編制。

“我真切感受到河南的創新力度、招才誠意。科技創新已不是某一個院所的任務,而是匯聚全省之力集中突破的戰略目標。”目前,任宣儒所在團隊已聚集10名高層次人才,他的家人也已在鄭州安居。

“院”“城”融合,打造互利共贏創新生態。鄭東新區,龍湖北岸——一片坐擁和杭州西湖同樣水域面積的“風水寶地”,無疑是房地產開發商眼中的“香餑餑”。房產開發需要用地,科研建設也需要用地,黃金地塊究竟給誰?

“寧謀千秋之功,不貪一時之利。盡管科研用地的出讓價格僅為商業用地價格的1/10,鄭州仍選擇力挺科技創新。”中原科技城人才工作局局長鄔蒙說,最好的地塊拿來做科技城,鄭州損失了超千億元土地出讓預期收入,布局研究所集群、新興產業集群、科技創新中心,鄭州建成了中原科技城核心片區。河南省科學院及其他科研機構,就落地于這里。

“一個‘頂天’,一個‘立地’。科技城因科學院有了靈魂,科學院因科技城有了載體。”中原科技城黨工委書記孫建功說,“院”重在科研攻關、技術創新,“城”重在平臺載體、應用轉化,上接國家戰略、科技前沿,下連產業發展、市場需求。“院”“城”深度融合,充分釋放優勢,實現“化學裂變”,形成共建共享、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創新體系。

2022年,中原科技城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1316人,培育市級以上研發平臺297個,招引京東科技中原總部等277個重點項目,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50家。

從初次商談到簽約落地,用時不足3個月。2021年,超聚變數字技術有限公司招募2000人團隊落戶中原科技城,是河南打造創新生態初顯成效的生動注腳。目前,該公司已擁有上萬家客戶,2022年營收超230億元,致力于成為全球領先的算力基礎設施和算力服務提供者。

種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距離中原科技城40余公里處,開封金明池智慧島春色正濃,用當地人的話來說,“這里是開封環境最好的地方”。

在營造創新生態上,開封力度很大——用最好地段、最美環境、最優資源,打造創新創業策源地、創新發展新引擎。目前,金明池智慧島已形成了以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未來產業等為主的戰略性新興產業,2022年全年產值達150億元,科技創新、關聯在孵上下游企業63家。

此外,河南大學與開封智慧島公司聯合成立河南大學科創中心管理辦公室。截至2022年底,在金明池智慧島內,新增由河南大學主導的科研項目共94項,涉及化學、納米材料研究、人工智能、醫藥、材料、物理與電子等6個專項領域。

宇通智能巴士在鄭州龍子湖智慧島的公交站內充電(2021年10月19日攝) 李嘉南攝 / 本刊

搭建載體,做大做強育才平臺。中原科技城所屬的中原龍子湖智慧島肩負著探索建設高標準“雙創”載體的重任,重中之重是建立一支具有國際視野、豐富科創運營經驗、一流資本市場運籌能力的專業團隊。

上海張江跨國企業聯合孵化平臺實力雄厚、資源廣泛,兩者一拍即合,龍子湖智慧島成為其在中部地區運營的第一個“雙創”載體。

“國資平臺負責重資產整合,我們負責輕資產運營,不僅負責招商、物業等傳統運營業務,也作為政府助手提供延伸服務,彌補工作短板,共同建設創新生態。”張江智慧島(河南)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負責人宋非介紹,團隊深度參與智慧島規劃提升、科技項目申報、金融機構招引、基金政策制定等60余項工作,為“雙創”主體提供“空間+孵化+基金+服務+生態”的全鏈條服務,被戲稱為“不管部”——“別人不管的事情,我們都要管”。

對于初創團隊和創新項目而言,人才和資金往往是兩大難題。中原龍子湖智慧島不斷優化引才聚才對接服務機制,過去一年間先后引進了200余名高層次人才,新增私募基金類企業35家。目前,該智慧島已集聚235家私募基金類企業,助推中原動力、第三維度、獵鷹消防等一批科創企業獲得資本青睞。

河南出臺《加快推進智慧島建設實施方案》等政策,復制推廣中原龍子湖智慧島標準化模式,在全省規劃建設30個智慧島。為鄭州大學、河南大學量身定制“雙一流”建設方案,遴選河南理工大學等7所高校的11個學科作為“雙一流”創建第二梯隊,加快培育人才后備軍。

鄭州飛龍汽車部件有限公司的自動化車間(2022年9月23日攝) 李新華攝

【聚焦產業發展 完善轉化鏈條】

創新驅動發展,轉換新舊動能。河南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讓“科研之花”結出“產業之果”。

加快布局中試基地,打通成果轉化堵點。中試基地是進行中間性試驗的專業試驗基地。如果說,實驗室是球場上的精銳前鋒,中試基地就是中場隊員,發揮著承上啟下、攻守轉換的重要作用。據估算,科技成果不經過中試,產業化成功率只有三成;經過中試后,成功率可達八成。

6年前,鄭州航空港區謀劃建設生物醫藥產業園。“河南生物醫藥基礎薄弱,僅憑基礎性的免補優惠政策,很難吸引藥企。”鄭州創泰生物技術服務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陳剛說,一款新藥從開發到上市,平均需要花費12年時間,耗費巨大。藥物設計不容易,中試生產更是瓶頸和難點。

陳剛算了一筆賬,如果藥企自己建廠,僅基礎建設和各類設備投資就超過2億元,每年物料、維保等也要上億元。拿到中試基地的平臺上去做,只需花費五六千萬元,從經濟成本到時間成本上都是最優解。

于是,搭建獨特的一體化服務平臺,為藥企和科研機構提供從研發、中試至產業化的全產業鏈條支撐服務體系,成為鄭州臨空生物醫藥園的發力點。

2021年,鄭州臨空生物醫藥園成為首批河南省中試基地,匯聚了鴻運華寧、泰基鴻諾等多家生物醫藥創新企業。2022年,該園區提供中試服務40余次,實現中試服務收入超1.3億元。

“中試基地是打通實驗室和產業化之間的重要通道。”河南省科技廳廳長陳向平說,通過建設中試基地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堵點,填補“從0到1”的斷檔,形成科技創新從研到產的全鏈條閉環。目前,河南已掛牌36家中試基地,到2025年將打造50家,實現重點產業集群全覆蓋。

打造創新聯合體,完善成果轉化機制。科技創新的實踐表明,關鍵核心技術往往都是復雜綜合性技術,組建由行業龍頭企業牽頭帶領,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組合而成的創新聯合體,是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有效組織形式。

聚焦動力電池續航里程縮水、電池衰減等問題,中航鋰電(洛陽)有限公司牽頭參與了科技部組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與國內高校、企業密切合作,開發出了各項指標均處于國內領先水平的高鎳三元電池。

該公司負責人感慨地說:“只有打通產業鏈創新鏈,我們的很多技術發明、科研成果才會‘活’起來。”

在試劑開發領域鉆研20多年的吳學煒說:“大的項目攻關基本上都要依靠創新聯合體。靠一個企業單打獨斗遠遠不夠,讓各種力量協同分工、各展所長,才能快速實現突破。”

2022年9月,河南省首批12家創新聯合體集中揭牌,安圖生物成為河南省體外診斷創新聯合體的牽頭企業。從單兵作戰到抱團突圍,創新聯合體已成為河南構建一流創新鏈條的一塊重要“拼圖”。

工人在位于鄭州的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七研究所生產線上作業(2023年2月20日攝) 李新華攝

產業出題科研答題,協力突破創新瓶頸。許昌市襄城縣煤炭資源豐富,當地工業長期以煤炭開采、洗煤、煉焦為主,處于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的最低端。

“走出資源依賴的死胡同,必須推動企業換道超車。”襄城縣委書記孫毅說,針對燃料變材料難題,襄城著力以原始創新帶動應用創新,通過引進人才,加強與中科院等高校院所合作,強化對硅碳新材料等上下游產業的關鍵技術攻關,實現由“黑”變“綠”的轉型升級。

目前,襄城縣生產的超高功率石墨電極被認定為國家重點新產品;針狀焦、高純硅烷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填補了國內市場空白;單晶硅太陽能電池片光電轉換效率6次刷新世界紀錄,達到23.7%的全球量產頂尖水平;近年來,襄城在二氧化硅氣凝膠等5個領域研發出國內首批次材料,闖出了一條把硅碳新材料、光伏新能源產業作為迭代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產業方出題,科研界答題”,是河南本輪創新變革中的制度設計之一。河南緊跟世界科技發展前沿,聚焦“卡脖子”技術,圍繞傳統產業“迭代”、新興產業“搶灘”、未來產業“破冰”,凝練一批重大課題,實施一批重大項目,力爭取得重大創新成果和群體性技術突破,為產業發展闖出新路。

2022年,河南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由2016年的11.9%提升至25.9%。河南正著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節能環保四個主導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驅動發展、轉換發展動能勢頭強勁。

河南省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在今年河南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23年河南要新增國家級創新平臺5家、省級創新平臺400家以上。推動高校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建1500家研發中心,建設15個省級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新培育高新技術企業2000家。

帶著“不成創新高地,必成發展洼地”的緊迫感,河南抓住創新這個“關鍵變量”,正不斷變革機制、完善政策、優化服務,給足“陽光雨露”,讓“天下之中”成為英才向往之地、創新奔涌之地、企業發展之地。(參與采寫:史林靜)

文章編輯:趙銀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瞭望·治國理政紀事|創新驅動潮涌中原
    2023-2-26 16:10:37    來源:新華社

    ◆ 2019年9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指出,“要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抓住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機遇,立足省情實際、揚長避短,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主攻方向,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突出位置”。

    ◆ 把創新擺在發展的邏輯起點、現代化建設的核心位置,河南完善科創體系,引育一流人才,完善轉化鏈條,努力打造全國創新高地。

    ◆ 河南整合省內外創新資源,神農種業、黃河、龍門、中原關鍵金屬、龍湖現代免疫、龍子湖新能源、中原食品等10家省實驗室相繼揭牌成立,均由“兩院”院士擔任實驗室主任。同時,集聚130多位院士擔任實驗室學術委員會或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

    ◆ 河南出臺《加快推進智慧島建設實施方案》等政策,復制推廣中原龍子湖智慧島標準化模式,在全省規劃建設30個智慧島。為鄭州大學、河南大學量身定制“雙一流”建設方案,遴選河南理工大學等7所高校的11個學科作為“雙一流”創建第二梯隊,加快培育人才后備軍。

    ◆ 通過建設中試基地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堵點,填補“從0到1”的斷檔,形成科技創新從研到產的全鏈條閉環。目前,河南已掛牌36家中試基地,到2025年將打造50家,實現重點產業集群全覆蓋。

    ◆ 2022年,河南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由2016年的11.9%提升至25.9%。河南正著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節能環保四個主導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驅動發展、轉換發展動能勢頭強勁。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唐衛彬 林嵬 雙瑞 韓朝陽

    仲春時節,天氣漸暖,鄭州龍子湖,晴空如洗,水鳥翩躚。不經意間,一個集聚13家科研機構、匯聚32家孵化載體、入駐1300余家企業、聚攏30000名員工的龍子湖智慧島已蔚然成型。

    中國腹地,一處嶄新的創新地標揭開面紗,努力成為全國知名“雙創”地標。

    2019年9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指出,“要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抓住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機遇,立足省情實際、揚長避短,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主攻方向,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突出位置”。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河南省委主要負責同志說,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突出位置”重要指示,必須要有世界眼光、戰略思維,加強頂層設計,突出工作重點,下非常之功,用恒久之力,依靠科技進步,依靠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這是“華山一條路”,舍此別無他途。

    創新是河南的短板,更是河南的期盼。根據科技部發布的《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20》,河南省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居第17位,科技活動投入強度、科技活動產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等指標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為解決創新資源與經濟規模嚴重不匹配、產業升級與創新支撐矛盾較突出的問題,近年來,河南先后出臺了《河南省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條例》《關于加快構建一流創新生態、建設國家創新高地的意見》《創新發展綜合配套改革方案》等一系列法規和政策性文件,加速構建以政府作引導、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

    2021年,河南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將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置于十大發展戰略之首。把創新擺在發展的邏輯起點、現代化建設的核心位置,河南完善科創體系,引育一流人才,完善轉化鏈條,努力打造全國創新高地。

    放眼中原大地,河南省科學院龍頭帶動,省實驗室異軍突起,中試基地加速布局,高新企業勢頭強勁,創新驅動潮涌中原。

    01:58

     

    【完善科創體系 轉換發展動能】

    一個地方、一個企業,要突破發展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根本出路在于創新,關鍵要靠科技力量。

    重建重振省科學院,塑造科創新體系。2021年12月,建院六十余載的河南省科學院舉辦了重建重振揭牌儀式。

    河南將重建重振省科學院作為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的“一號工程”,專門制定《河南省科學院發展促進條例》,在國內首次以立法的形式支持省科學院發展。

    河南省委組織部部長牽頭,邀請知名科學家進行為期一周的閉門研討,最終制定了《河南省科學院章程》,取消原來政府所屬的正廳級事業單位架構,打造新型科創平臺。

    在配套支持措施上,河南通過壓縮騰挪,將省科學院編制由400多個增至3000個;2022年先期給予9億元專項經費,主要用于高端人才引育、重大項目實施等,之后穩定連續支持;賦予機構人員管理自主權,優化知識成果轉化體系,建立激勵創新容錯機制。

    一年多來,河南省科學院引進20余名國家杰青等一流人才作為首席科學家,招引博士學歷人才150多名,重新搭建起骨干人才“四梁八柱”,成為開展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的綜合性研發機構。

    整合重組實驗室體系,培育戰略科技力量。2021年7月,河南首家省實驗室——嵩山實驗室正式揭牌運行,在重塑實驗室體系、搭建一流創新平臺方面邁出實質性步伐。此前,全國已有和在建的大科學裝置、中科院100多家直屬研究所、國家實驗室等戰略科技力量,河南均為空白。

    “優秀實驗室是探索科技未知領域的最前沿。”河南省科技廳副廳長徐彬說,高端科研平臺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只能按照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系來謀劃建設自身創新體系,整合原有創新平臺,重塑實驗室體系,在服務國家科技戰略力量建設和提升河南產業核心競爭力上同步發力。

    以揚優勢、補短板、強能力為方向,河南整合省內外創新資源,神農種業、黃河、龍門、中原關鍵金屬、龍湖現代免疫、龍子湖新能源、中原食品等10家省實驗室相繼揭牌成立,均由“兩院”院士擔任實驗室主任。同時,集聚130多位院士擔任實驗室學術委員會或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

    各家省實驗室在科研方向上堅持問題導向,聚焦產業需求,整合高校、科研機構和骨干企業科研力量,謀劃實施了一批一流課題。掛牌不久,部分省實驗室已推出科研成果。

    嵩山實驗室聯合豫信電科,在鶴壁市打造的內生安全普惠金融平臺正式上線運營,并將逐步擴展到鶴壁市電子政務系統。龍門實驗室攻克了電子級多晶硅提純關鍵核心技術,關鍵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在位于新鄭市的鄭州電子信息產業園,SIP 芯片研制及高端封測生產基地內的生產車間(2022年9月20日攝)唐強攝

    打造技術轉移體系,激發企業創新活力。作為國內第一家在上交所主板上市的體外診斷研發和制造型企業,鄭州安圖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吃盡了創新的“苦”,也嘗到了創新的“甜”。

    “1998年成立至今,公司幾乎每年都拿出超10%的營收資金來搞研發。”安圖生物創始人之一、副總經理吳學煒對企業發展有著堅定信條——一定要拿出真金白銀做研發。

    從僅有80萬元資本的創業團隊,到擁有1600余名研發人員、坐擁1139件授權專利、年營收數十億元的領軍企業,安圖生物用一項項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叩開1900余家三級醫院的大門。

    企業是創新主體,實現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全覆蓋,是河南提升科技創新實力的關鍵一招。2022年,河南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突破1萬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2.2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覆蓋率達到52%,創新主體規模不斷壯大,企業創新活力加速釋放。

    研發活動的規模和強度,體現著一個地區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技術合同成交額,則反映著一個地區的科技創新活躍度。

    自2021年12月揭牌以來,鄭州技術交易市場在體制機制、交易模式、人才培養、推廣方式等方面著力創新,打造以服務主導產業需求、提升區域創新水平為核心目標的技術轉移生態體系,在科技創新中發揮橋梁紐帶作用。

    “2022年,河南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1025億元,同比增長68%。”河南省科技廳科技成果轉化與區域創新處處長程艷說,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千億元大關只是“果”,增加科技創新源頭供給、促進研發成果供需對接才是“因”。

    鄭州技術交易市場(2022年9月21日攝) 李新華攝

    【引育一流人才 營造創新生態】

    全球科技史證明,誰擁有了一流創新人才和一流科學家,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占據優勢。河南想方設法吸引一流人才,營造良好創新生態。

    “引育用服”,匯聚一流創新人才。當被問到“吸引人才的核心要素是什么”,河南省科學院碳基復合材料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任宣儒說,有活力的研發團隊,有空間的科研平臺。

    招才納賢,必須將體制機制改革向縱深推進。尊重科研工作規律,重大創新項目經費撥付實現“直通車”,改變以往按行政層級分級撥付的模式,撥付周期由以往的4個月以上縮短至21天;50萬元以下的省級科技項目開展科研經費“包干制”,取消預算編制,實行項目負責人簽字報銷制;改進科技人才評價方式,構建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全面落實單位用人自主權……河南圍繞引才、育才、用才、服務,推動創新體制機制重塑性改革,為科技創新注入新動能。

    2022年底,任宣儒來到河南后,鄭州市為其所在團隊解決研究院用地,由省科學院提供5000萬元的設備采購資金,并給予80個編制。

    “我真切感受到河南的創新力度、招才誠意。科技創新已不是某一個院所的任務,而是匯聚全省之力集中突破的戰略目標。”目前,任宣儒所在團隊已聚集10名高層次人才,他的家人也已在鄭州安居。

    “院”“城”融合,打造互利共贏創新生態。鄭東新區,龍湖北岸——一片坐擁和杭州西湖同樣水域面積的“風水寶地”,無疑是房地產開發商眼中的“香餑餑”。房產開發需要用地,科研建設也需要用地,黃金地塊究竟給誰?

    “寧謀千秋之功,不貪一時之利。盡管科研用地的出讓價格僅為商業用地價格的1/10,鄭州仍選擇力挺科技創新。”中原科技城人才工作局局長鄔蒙說,最好的地塊拿來做科技城,鄭州損失了超千億元土地出讓預期收入,布局研究所集群、新興產業集群、科技創新中心,鄭州建成了中原科技城核心片區。河南省科學院及其他科研機構,就落地于這里。

    “一個‘頂天’,一個‘立地’。科技城因科學院有了靈魂,科學院因科技城有了載體。”中原科技城黨工委書記孫建功說,“院”重在科研攻關、技術創新,“城”重在平臺載體、應用轉化,上接國家戰略、科技前沿,下連產業發展、市場需求。“院”“城”深度融合,充分釋放優勢,實現“化學裂變”,形成共建共享、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創新體系。

    2022年,中原科技城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1316人,培育市級以上研發平臺297個,招引京東科技中原總部等277個重點項目,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50家。

    從初次商談到簽約落地,用時不足3個月。2021年,超聚變數字技術有限公司招募2000人團隊落戶中原科技城,是河南打造創新生態初顯成效的生動注腳。目前,該公司已擁有上萬家客戶,2022年營收超230億元,致力于成為全球領先的算力基礎設施和算力服務提供者。

    種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距離中原科技城40余公里處,開封金明池智慧島春色正濃,用當地人的話來說,“這里是開封環境最好的地方”。

    在營造創新生態上,開封力度很大——用最好地段、最美環境、最優資源,打造創新創業策源地、創新發展新引擎。目前,金明池智慧島已形成了以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未來產業等為主的戰略性新興產業,2022年全年產值達150億元,科技創新、關聯在孵上下游企業63家。

    此外,河南大學與開封智慧島公司聯合成立河南大學科創中心管理辦公室。截至2022年底,在金明池智慧島內,新增由河南大學主導的科研項目共94項,涉及化學、納米材料研究、人工智能、醫藥、材料、物理與電子等6個專項領域。

    宇通智能巴士在鄭州龍子湖智慧島的公交站內充電(2021年10月19日攝) 李嘉南攝 / 本刊

    搭建載體,做大做強育才平臺。中原科技城所屬的中原龍子湖智慧島肩負著探索建設高標準“雙創”載體的重任,重中之重是建立一支具有國際視野、豐富科創運營經驗、一流資本市場運籌能力的專業團隊。

    上海張江跨國企業聯合孵化平臺實力雄厚、資源廣泛,兩者一拍即合,龍子湖智慧島成為其在中部地區運營的第一個“雙創”載體。

    “國資平臺負責重資產整合,我們負責輕資產運營,不僅負責招商、物業等傳統運營業務,也作為政府助手提供延伸服務,彌補工作短板,共同建設創新生態。”張江智慧島(河南)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負責人宋非介紹,團隊深度參與智慧島規劃提升、科技項目申報、金融機構招引、基金政策制定等60余項工作,為“雙創”主體提供“空間+孵化+基金+服務+生態”的全鏈條服務,被戲稱為“不管部”——“別人不管的事情,我們都要管”。

    對于初創團隊和創新項目而言,人才和資金往往是兩大難題。中原龍子湖智慧島不斷優化引才聚才對接服務機制,過去一年間先后引進了200余名高層次人才,新增私募基金類企業35家。目前,該智慧島已集聚235家私募基金類企業,助推中原動力、第三維度、獵鷹消防等一批科創企業獲得資本青睞。

    河南出臺《加快推進智慧島建設實施方案》等政策,復制推廣中原龍子湖智慧島標準化模式,在全省規劃建設30個智慧島。為鄭州大學、河南大學量身定制“雙一流”建設方案,遴選河南理工大學等7所高校的11個學科作為“雙一流”創建第二梯隊,加快培育人才后備軍。

    鄭州飛龍汽車部件有限公司的自動化車間(2022年9月23日攝) 李新華攝

    【聚焦產業發展 完善轉化鏈條】

    創新驅動發展,轉換新舊動能。河南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讓“科研之花”結出“產業之果”。

    加快布局中試基地,打通成果轉化堵點。中試基地是進行中間性試驗的專業試驗基地。如果說,實驗室是球場上的精銳前鋒,中試基地就是中場隊員,發揮著承上啟下、攻守轉換的重要作用。據估算,科技成果不經過中試,產業化成功率只有三成;經過中試后,成功率可達八成。

    6年前,鄭州航空港區謀劃建設生物醫藥產業園。“河南生物醫藥基礎薄弱,僅憑基礎性的免補優惠政策,很難吸引藥企。”鄭州創泰生物技術服務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陳剛說,一款新藥從開發到上市,平均需要花費12年時間,耗費巨大。藥物設計不容易,中試生產更是瓶頸和難點。

    陳剛算了一筆賬,如果藥企自己建廠,僅基礎建設和各類設備投資就超過2億元,每年物料、維保等也要上億元。拿到中試基地的平臺上去做,只需花費五六千萬元,從經濟成本到時間成本上都是最優解。

    于是,搭建獨特的一體化服務平臺,為藥企和科研機構提供從研發、中試至產業化的全產業鏈條支撐服務體系,成為鄭州臨空生物醫藥園的發力點。

    2021年,鄭州臨空生物醫藥園成為首批河南省中試基地,匯聚了鴻運華寧、泰基鴻諾等多家生物醫藥創新企業。2022年,該園區提供中試服務40余次,實現中試服務收入超1.3億元。

    “中試基地是打通實驗室和產業化之間的重要通道。”河南省科技廳廳長陳向平說,通過建設中試基地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堵點,填補“從0到1”的斷檔,形成科技創新從研到產的全鏈條閉環。目前,河南已掛牌36家中試基地,到2025年將打造50家,實現重點產業集群全覆蓋。

    打造創新聯合體,完善成果轉化機制。科技創新的實踐表明,關鍵核心技術往往都是復雜綜合性技術,組建由行業龍頭企業牽頭帶領,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組合而成的創新聯合體,是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有效組織形式。

    聚焦動力電池續航里程縮水、電池衰減等問題,中航鋰電(洛陽)有限公司牽頭參與了科技部組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與國內高校、企業密切合作,開發出了各項指標均處于國內領先水平的高鎳三元電池。

    該公司負責人感慨地說:“只有打通產業鏈創新鏈,我們的很多技術發明、科研成果才會‘活’起來。”

    在試劑開發領域鉆研20多年的吳學煒說:“大的項目攻關基本上都要依靠創新聯合體。靠一個企業單打獨斗遠遠不夠,讓各種力量協同分工、各展所長,才能快速實現突破。”

    2022年9月,河南省首批12家創新聯合體集中揭牌,安圖生物成為河南省體外診斷創新聯合體的牽頭企業。從單兵作戰到抱團突圍,創新聯合體已成為河南構建一流創新鏈條的一塊重要“拼圖”。

    工人在位于鄭州的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七研究所生產線上作業(2023年2月20日攝) 李新華攝

    產業出題科研答題,協力突破創新瓶頸。許昌市襄城縣煤炭資源豐富,當地工業長期以煤炭開采、洗煤、煉焦為主,處于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的最低端。

    “走出資源依賴的死胡同,必須推動企業換道超車。”襄城縣委書記孫毅說,針對燃料變材料難題,襄城著力以原始創新帶動應用創新,通過引進人才,加強與中科院等高校院所合作,強化對硅碳新材料等上下游產業的關鍵技術攻關,實現由“黑”變“綠”的轉型升級。

    目前,襄城縣生產的超高功率石墨電極被認定為國家重點新產品;針狀焦、高純硅烷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填補了國內市場空白;單晶硅太陽能電池片光電轉換效率6次刷新世界紀錄,達到23.7%的全球量產頂尖水平;近年來,襄城在二氧化硅氣凝膠等5個領域研發出國內首批次材料,闖出了一條把硅碳新材料、光伏新能源產業作為迭代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產業方出題,科研界答題”,是河南本輪創新變革中的制度設計之一。河南緊跟世界科技發展前沿,聚焦“卡脖子”技術,圍繞傳統產業“迭代”、新興產業“搶灘”、未來產業“破冰”,凝練一批重大課題,實施一批重大項目,力爭取得重大創新成果和群體性技術突破,為產業發展闖出新路。

    2022年,河南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由2016年的11.9%提升至25.9%。河南正著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節能環保四個主導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驅動發展、轉換發展動能勢頭強勁。

    河南省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在今年河南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23年河南要新增國家級創新平臺5家、省級創新平臺400家以上。推動高校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建1500家研發中心,建設15個省級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新培育高新技術企業2000家。

    帶著“不成創新高地,必成發展洼地”的緊迫感,河南抓住創新這個“關鍵變量”,正不斷變革機制、完善政策、優化服務,給足“陽光雨露”,讓“天下之中”成為英才向往之地、創新奔涌之地、企業發展之地。(參與采寫:史林靜)

    文章編輯:趙銀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