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核心提示:上千場文旅活動、300多家景區免票或門票優惠……河南這個春節“文化味”十足。河南非遺傳承人將帶來哪些“年味”大餐?春滿中原,老家河南,大河網聯合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推出“非”一般的河南年系列報道,這個春節讓非遺文化陪您過大年!
大河網訊(記者 莫韶華)一只可愛的小萌兔,頭戴蝴蝶結,身穿花裙子,睜著圓圓的大眼睛,手拿“恭喜發財”的紅幅,憨態可掬的樣子惹人愛……這是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糖畫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劉勝利的作品:“今年是兔年,恭祝大家新年快樂,心想事成,大展宏‘兔’,前‘兔’無量。”
從獨自制作到徒弟遍天下 讓糖畫走出國門
劉勝利告訴記者,他祖父劉國修是一名糖畫藝人,曾廣泛活動于鄭州周邊地區的廟會、集市,劉勝利從小跟隨祖父賣糖畫,耳濡目染學會了糖畫的基本制作方法。1987—1999年上學期間刻苦學習美術知識,為之后糖畫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回憶起做糖畫的歷史,李勝利告訴記者,2002年,他大學畢業后,父親希望他能夠考取公務員,干一份體面的工作,原本就志不在此的劉勝利瞞著父親偷偷做起了糖畫生意,被父親得知后,一氣之下把他的一整套糖畫工具全給砸壞了。
在父親的壓力之下,劉勝利只好找了一份辦公室工作,然而節假日仍會瞞著父親去擺攤,為了不讓同事看到顯得尷尬,劉勝利會選擇遠離單位的地方。
幾年辦公室工作,沒有磨滅劉勝利最初的熱愛。后來,他辭去學校的工作,專職做起了糖畫。這一次,還是瞞著父親。
漸漸地,擺地攤的小日子在劉勝利的堅持下有了改善。
一次偶然的機會,劉勝利在出攤的時候,被民間藝術團隊發現并得到賞識,被吸納到組織中。劉勝利有了"歸屬感",開始接商業演出活動,收入也多了一點。
為了讓糖畫藝術發揚光大,劉勝利創辦了糖畫培訓藝術中心。隨著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糖畫藝術也頻頻出現在各種大型的文化、旅游和經貿活動中。多年來,劉勝利堅持參加各種公益活動,參加非遺進校園、進社區、下基層活動。
從平面到立體 小小糖畫大文化
“我們小時候,在過年的廟會上,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景象:糖畫藝人在一塊光滑的大理石板上以糖為墨,以勺為筆,熟練地畫著十二生肖、花鳥魚蟲,很多孩子會圍著仔細觀看,大人們忍不住對糖畫藝人高超的技藝嘖嘖稱嘆,親眼看著一勺糖變成一個個栩栩如生的糖畫,孩子們特別開心,也為新年增加了濃濃的氛圍。”劉勝利說,“在物質食品不再緊缺的現代社會,糖也不再是小朋友唯一的零食,但是民俗糖畫以其特殊的魅力依然吸引著很多小朋友和年輕人。它作為一種純手工制作的民俗文化,食其味是其次,觀其態才是最重要的,這是任何機器都代替不了的。”
一條紅黃相間的龍騰空飛舞半個小時做出來,一條普通的空心龍形態的糖畫兩分鐘就能完成。
劉勝利認為糖畫不僅作為一種供兒童消遣的食品,更應該從藝術的高度來發展。在長期實踐中,他改良之前單一的原料配方,以麥芽糖為主、白砂糖為輔,根據一年四季溫度和濕度的不同,調整原料之間的比例和熬糖的火候,這樣做出來的糖畫口感香甜,顏色鮮亮。在熬糖過程中加入紅、綠、藍、黑等食用顏色,讓作品融色形于一體。
在制作手法上,他在傳統線條、抿、刮片上,獨創掄絲、甩絲、刻等手法,作品更形象生動,速度上也有很大提高,這樣更便于糖畫的傳承和學習。在傳統平面糖畫的基礎上,劉勝利又利用糖畫的特點,把簡單的平面糖畫拼接成形態更加豐富的立體糖畫。
在制作工具上,他放棄傳統糖畫木制工具,選用不銹鋼的工具,這樣利用清洗,干凈衛生。
傳統糖畫不易保存,在20多年的研究中,劉勝利把糖畫做成工藝品,保存數年不化,作品具有時代特征,緊密聯系當前時代發展,多為人們喜歡的人物和事件。
現在,有不少人慕名而來找他學糖畫,有大學生,也有中年人,還有老干部;有農民、工人、教師、自由職業者,也有生意人;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愛好者,還有來自美國、澳大利亞、丹麥、迪拜等地的外國學員。
糖畫這種小小的民間傳統藝術,正向世人展現其不凡的魅力。
![]()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核心提示:上千場文旅活動、300多家景區免票或門票優惠……河南這個春節“文化味”十足。河南非遺傳承人將帶來哪些“年味”大餐?春滿中原,老家河南,大河網聯合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推出“非”一般的河南年系列報道,這個春節讓非遺文化陪您過大年!
大河網訊(記者 莫韶華)一只可愛的小萌兔,頭戴蝴蝶結,身穿花裙子,睜著圓圓的大眼睛,手拿“恭喜發財”的紅幅,憨態可掬的樣子惹人愛……這是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糖畫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劉勝利的作品:“今年是兔年,恭祝大家新年快樂,心想事成,大展宏‘兔’,前‘兔’無量。”
從獨自制作到徒弟遍天下 讓糖畫走出國門
劉勝利告訴記者,他祖父劉國修是一名糖畫藝人,曾廣泛活動于鄭州周邊地區的廟會、集市,劉勝利從小跟隨祖父賣糖畫,耳濡目染學會了糖畫的基本制作方法。1987—1999年上學期間刻苦學習美術知識,為之后糖畫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回憶起做糖畫的歷史,李勝利告訴記者,2002年,他大學畢業后,父親希望他能夠考取公務員,干一份體面的工作,原本就志不在此的劉勝利瞞著父親偷偷做起了糖畫生意,被父親得知后,一氣之下把他的一整套糖畫工具全給砸壞了。
在父親的壓力之下,劉勝利只好找了一份辦公室工作,然而節假日仍會瞞著父親去擺攤,為了不讓同事看到顯得尷尬,劉勝利會選擇遠離單位的地方。
幾年辦公室工作,沒有磨滅劉勝利最初的熱愛。后來,他辭去學校的工作,專職做起了糖畫。這一次,還是瞞著父親。
漸漸地,擺地攤的小日子在劉勝利的堅持下有了改善。
一次偶然的機會,劉勝利在出攤的時候,被民間藝術團隊發現并得到賞識,被吸納到組織中。劉勝利有了"歸屬感",開始接商業演出活動,收入也多了一點。
為了讓糖畫藝術發揚光大,劉勝利創辦了糖畫培訓藝術中心。隨著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糖畫藝術也頻頻出現在各種大型的文化、旅游和經貿活動中。多年來,劉勝利堅持參加各種公益活動,參加非遺進校園、進社區、下基層活動。
從平面到立體 小小糖畫大文化
“我們小時候,在過年的廟會上,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景象:糖畫藝人在一塊光滑的大理石板上以糖為墨,以勺為筆,熟練地畫著十二生肖、花鳥魚蟲,很多孩子會圍著仔細觀看,大人們忍不住對糖畫藝人高超的技藝嘖嘖稱嘆,親眼看著一勺糖變成一個個栩栩如生的糖畫,孩子們特別開心,也為新年增加了濃濃的氛圍。”劉勝利說,“在物質食品不再緊缺的現代社會,糖也不再是小朋友唯一的零食,但是民俗糖畫以其特殊的魅力依然吸引著很多小朋友和年輕人。它作為一種純手工制作的民俗文化,食其味是其次,觀其態才是最重要的,這是任何機器都代替不了的。”
一條紅黃相間的龍騰空飛舞半個小時做出來,一條普通的空心龍形態的糖畫兩分鐘就能完成。
劉勝利認為糖畫不僅作為一種供兒童消遣的食品,更應該從藝術的高度來發展。在長期實踐中,他改良之前單一的原料配方,以麥芽糖為主、白砂糖為輔,根據一年四季溫度和濕度的不同,調整原料之間的比例和熬糖的火候,這樣做出來的糖畫口感香甜,顏色鮮亮。在熬糖過程中加入紅、綠、藍、黑等食用顏色,讓作品融色形于一體。
在制作手法上,他在傳統線條、抿、刮片上,獨創掄絲、甩絲、刻等手法,作品更形象生動,速度上也有很大提高,這樣更便于糖畫的傳承和學習。在傳統平面糖畫的基礎上,劉勝利又利用糖畫的特點,把簡單的平面糖畫拼接成形態更加豐富的立體糖畫。
在制作工具上,他放棄傳統糖畫木制工具,選用不銹鋼的工具,這樣利用清洗,干凈衛生。
傳統糖畫不易保存,在20多年的研究中,劉勝利把糖畫做成工藝品,保存數年不化,作品具有時代特征,緊密聯系當前時代發展,多為人們喜歡的人物和事件。
現在,有不少人慕名而來找他學糖畫,有大學生,也有中年人,還有老干部;有農民、工人、教師、自由職業者,也有生意人;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愛好者,還有來自美國、澳大利亞、丹麥、迪拜等地的外國學員。
糖畫這種小小的民間傳統藝術,正向世人展現其不凡的魅力。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