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首頁
新華社北京7月6日電(記者田曉航、唐紫宸)7日將迎來夏季的第五個節氣“小暑”。中醫專家表示,小暑正值“三伏”頭伏前后,氣溫持續升高、降水增多,空氣濕度大,體感悶熱難耐,養生防病應從“暑”和“濕”兩方面著眼,注重益氣生津、健脾祛濕。
“中醫理論認為,暑多夾濕,‘暑濕’二邪夾雜,容易引發許多健康問題!敝袊嗅t科學院廣安門醫院急診科主任醫師趙昕說,小暑節氣容易出現濕邪困脾,脾失健運,導致腹脹腹瀉、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同時,暑熱最易耗氣傷津,造成心血暗耗,導致血壓波動、胸悶心悸、頭暈乏力等,因而這一時期也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
“暑邪易傷氣陰,此時養生應以益氣生津為首!壁w昕說,中醫提倡酸甘化陰的飲食原則,通過食用酸味和甘味食物來滋養陰液,將烏梅、山楂、甘草等食材煮成的酸梅湯,加入適量冰糖調味,既能生津止渴,又能滋養陰液;另一方面,濕邪粘滯,易困脾胃,飲食還應注重健脾祛濕,可將薏米、綠豆、赤小豆一同煮湯食用。
專家提示,夏季晝長夜短,人體陽氣旺盛,宜順應自然規律調整作息,建議晚上11點左右入睡,早上6點左右起床。早起后進行伸懶腰、活動關節等簡單伸展運動,有助于喚醒身體機能。
“小暑期間入伏,此時貼敷三伏貼,借助旺盛陽氣,可以起到通經絡、溫陽散寒、增強免疫等作用!睂幭尼t科大學中醫學院教授郭斌說,首次貼敷前應先試貼15分鐘,無紅腫癢痛再使用;成人貼敷控制在2至4小時,兒童控制在半小時至1小時,避免灼傷;孕婦、發熱者、皮膚潰爛者、過敏者和嚴重心肺疾病患者等人群禁用。此外,這一時節還可選擇艾灸、拔罐、刮痧等常見冬病夏治方法調養身體。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新華社北京7月6日電(記者田曉航、唐紫宸)7日將迎來夏季的第五個節氣“小暑”。中醫專家表示,小暑正值“三伏”頭伏前后,氣溫持續升高、降水增多,空氣濕度大,體感悶熱難耐,養生防病應從“暑”和“濕”兩方面著眼,注重益氣生津、健脾祛濕。
“中醫理論認為,暑多夾濕,‘暑濕’二邪夾雜,容易引發許多健康問題。”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急診科主任醫師趙昕說,小暑節氣容易出現濕邪困脾,脾失健運,導致腹脹腹瀉、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同時,暑熱最易耗氣傷津,造成心血暗耗,導致血壓波動、胸悶心悸、頭暈乏力等,因而這一時期也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
“暑邪易傷氣陰,此時養生應以益氣生津為首!壁w昕說,中醫提倡酸甘化陰的飲食原則,通過食用酸味和甘味食物來滋養陰液,將烏梅、山楂、甘草等食材煮成的酸梅湯,加入適量冰糖調味,既能生津止渴,又能滋養陰液;另一方面,濕邪粘滯,易困脾胃,飲食還應注重健脾祛濕,可將薏米、綠豆、赤小豆一同煮湯食用。
專家提示,夏季晝長夜短,人體陽氣旺盛,宜順應自然規律調整作息,建議晚上11點左右入睡,早上6點左右起床。早起后進行伸懶腰、活動關節等簡單伸展運動,有助于喚醒身體機能。
“小暑期間入伏,此時貼敷三伏貼,借助旺盛陽氣,可以起到通經絡、溫陽散寒、增強免疫等作用!睂幭尼t科大學中醫學院教授郭斌說,首次貼敷前應先試貼15分鐘,無紅腫癢痛再使用;成人貼敷控制在2至4小時,兒童控制在半小時至1小時,避免灼傷;孕婦、發熱者、皮膚潰爛者、過敏者和嚴重心肺疾病患者等人群禁用。此外,這一時節還可選擇艾灸、拔罐、刮痧等常見冬病夏治方法調養身體。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