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首頁
新華社南寧5月18日電 題:“參與式”打卡博物館,在文物的靜默中尋找共鳴
新華社記者吳思思、陳露緣
為逛博物館,游客秦嵐嵐特意去簪了花。“簪花圍”的妝造是福建泉州當地蟳埔女的傳統造型,在泉州市博物館前,秦嵐嵐以獨特的簪花造型打卡拍照,“我想以一種更接近歷史的方式感受當地的文化。”她說。
和秦嵐嵐有相同想法的年輕人不在少數。“羅衣何飄飄,輕裾隨風還。”尋找曹植筆下的美人,也不再只依靠想象力,在洛陽博物館里,綰青絲、貼花鈿,滿目皆是仙氣飄飄的漢服妝造。與之相對的是博物館里一個個女俑身上展現的發型和服飾的變遷,它們跨越千年而來,與參觀者們隔“窗”交流。
在故宮博物院過一把“格格”癮,或是穿上戰國袍在荊州博物館與出土的先秦絲織品來一場隔空對話,如今,配合展覽主題穿上特色服裝的沉浸式逛展,已成為年輕人打卡博物館的新潮流。精美的文物、藝術氣息濃厚的展陳設計、或仿古或現代的博物館建筑風格……“這里是最接近歷史的地方,也是最有‘穿越感’的地方。”“博物館迷”歐陽佳艷說,根據不同博物館展品的特色,換上不同的造型,能讓她更沉浸其中。
“民俗服裝讓公眾以輕松姿態融入文化場景,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提升對文化活動的主動參與熱情。”廣西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劉民坤說。
2024年全國博物館全年接待觀眾超14億人次,相較于2023年的12.9億人次再創新高。“博物館熱”持續升溫,青年是主力軍。以中國國家博物館為例,2023年和2024年進館參觀的35歲以下年輕觀眾占比均超過60%。在年輕人的參與下,一些文物以一種獨具趣味性的方式被發現,與當代年輕人產生情感共鳴。
在江西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沉思羅漢”前擠滿了拍照打卡的人。只見它眼角微垂,嘴角抿起,勾勒出一絲無奈的弧度,這份神態被網友精準捕捉,冠以“無語菩薩”的網名,制作成系列表情包爆火網絡。文創系列產品也隨之跟上,手機殼、耳機盒,“無語菩薩”成為文創界的一大IP。
用表情包的方式打開古文物,年輕人逛博物館有了新的樂趣,沉默的文物不知不覺“活”了過來。古今之間的情感互通,激發出了磅礴想象力,也讓年輕人的情緒抒發有了新的載體。
梳著同樣的雙髻,臉上點綴著腮紅,在洛陽博物館,這對僅有17厘米、來自北魏時期的彩繪陶牽手女俑原本在林立的人俑文物中并不突出。就在今年,這對牽手千年的陶俑被“閨蜜”感情連接到了現代,一下子成為了博物館最熱門的打卡點位之一。短視頻平臺上,“和千年閨蜜拍同款”等話題播放量破億,評論區既有學者講解服飾演變,也有不少人曬出自己的閨蜜照。
文化的傳播由展內延伸到展外,靜態文物有了不一樣的“活化”方式。
文物提供“情緒價值”,與之而來的是消費潮流的跟進。早期的博物館文創產業中,爆款產品還需要以知名度高的國寶文物為載體;如今的文創產業則嘗試以受眾“情緒共鳴”為引導創造新的“流量密碼”,讓承載的文物有了更廣延伸。
陜西歷史博物館推出了“仕女日常”盲盒,仕女們以各種造型演繹著一幅幅唐朝仕女的“現代生活圖鑒”;另一邊,三星堆的青銅小人圍坐一桌打麻將,充分展現著巴蜀地區的“松弛感”。
從沉浸式逛展到“情緒文創”產品出圈,博物館的參與式浪潮正在不斷創新。新的嘗試來到了博物館以外的空間,快閃、夜游活動、文創市集甚至劇本殺,通過社交場景結合文旅經濟的同時,博物館的社會角色也愈發深厚。
“有商船到!”嘹亮的呼聲打破夜色,也瞬間將人拉回到2000年前的合浦港口。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曾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如今,在合浦縣的海絲首港景區,舟楫往來、商賈云集的盛世畫卷得到重現。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副館長林娟說,景區充分利用博物館的文物信息和資源,聯動搭建了旅游線路,對海絲文化做了演繹式還原。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呂紅亮說,年輕人“參與式”打卡博物館,是很好的一個宣傳、理解文物的手段,“但是如何讓這種大眾化的參與不僅僅停留在表層拍照打卡,而是轉變為切實的文化傳播,這或許將是今后博物館火熱背后的持久課題。”
![]()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新華社南寧5月18日電 題:“參與式”打卡博物館,在文物的靜默中尋找共鳴
新華社記者吳思思、陳露緣
為逛博物館,游客秦嵐嵐特意去簪了花。“簪花圍”的妝造是福建泉州當地蟳埔女的傳統造型,在泉州市博物館前,秦嵐嵐以獨特的簪花造型打卡拍照,“我想以一種更接近歷史的方式感受當地的文化。”她說。
和秦嵐嵐有相同想法的年輕人不在少數。“羅衣何飄飄,輕裾隨風還。”尋找曹植筆下的美人,也不再只依靠想象力,在洛陽博物館里,綰青絲、貼花鈿,滿目皆是仙氣飄飄的漢服妝造。與之相對的是博物館里一個個女俑身上展現的發型和服飾的變遷,它們跨越千年而來,與參觀者們隔“窗”交流。
在故宮博物院過一把“格格”癮,或是穿上戰國袍在荊州博物館與出土的先秦絲織品來一場隔空對話,如今,配合展覽主題穿上特色服裝的沉浸式逛展,已成為年輕人打卡博物館的新潮流。精美的文物、藝術氣息濃厚的展陳設計、或仿古或現代的博物館建筑風格……“這里是最接近歷史的地方,也是最有‘穿越感’的地方。”“博物館迷”歐陽佳艷說,根據不同博物館展品的特色,換上不同的造型,能讓她更沉浸其中。
“民俗服裝讓公眾以輕松姿態融入文化場景,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提升對文化活動的主動參與熱情。”廣西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劉民坤說。
2024年全國博物館全年接待觀眾超14億人次,相較于2023年的12.9億人次再創新高。“博物館熱”持續升溫,青年是主力軍。以中國國家博物館為例,2023年和2024年進館參觀的35歲以下年輕觀眾占比均超過60%。在年輕人的參與下,一些文物以一種獨具趣味性的方式被發現,與當代年輕人產生情感共鳴。
在江西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沉思羅漢”前擠滿了拍照打卡的人。只見它眼角微垂,嘴角抿起,勾勒出一絲無奈的弧度,這份神態被網友精準捕捉,冠以“無語菩薩”的網名,制作成系列表情包爆火網絡。文創系列產品也隨之跟上,手機殼、耳機盒,“無語菩薩”成為文創界的一大IP。
用表情包的方式打開古文物,年輕人逛博物館有了新的樂趣,沉默的文物不知不覺“活”了過來。古今之間的情感互通,激發出了磅礴想象力,也讓年輕人的情緒抒發有了新的載體。
梳著同樣的雙髻,臉上點綴著腮紅,在洛陽博物館,這對僅有17厘米、來自北魏時期的彩繪陶牽手女俑原本在林立的人俑文物中并不突出。就在今年,這對牽手千年的陶俑被“閨蜜”感情連接到了現代,一下子成為了博物館最熱門的打卡點位之一。短視頻平臺上,“和千年閨蜜拍同款”等話題播放量破億,評論區既有學者講解服飾演變,也有不少人曬出自己的閨蜜照。
文化的傳播由展內延伸到展外,靜態文物有了不一樣的“活化”方式。
文物提供“情緒價值”,與之而來的是消費潮流的跟進。早期的博物館文創產業中,爆款產品還需要以知名度高的國寶文物為載體;如今的文創產業則嘗試以受眾“情緒共鳴”為引導創造新的“流量密碼”,讓承載的文物有了更廣延伸。
陜西歷史博物館推出了“仕女日常”盲盒,仕女們以各種造型演繹著一幅幅唐朝仕女的“現代生活圖鑒”;另一邊,三星堆的青銅小人圍坐一桌打麻將,充分展現著巴蜀地區的“松弛感”。
從沉浸式逛展到“情緒文創”產品出圈,博物館的參與式浪潮正在不斷創新。新的嘗試來到了博物館以外的空間,快閃、夜游活動、文創市集甚至劇本殺,通過社交場景結合文旅經濟的同時,博物館的社會角色也愈發深厚。
“有商船到!”嘹亮的呼聲打破夜色,也瞬間將人拉回到2000年前的合浦港口。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曾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如今,在合浦縣的海絲首港景區,舟楫往來、商賈云集的盛世畫卷得到重現。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副館長林娟說,景區充分利用博物館的文物信息和資源,聯動搭建了旅游線路,對海絲文化做了演繹式還原。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呂紅亮說,年輕人“參與式”打卡博物館,是很好的一個宣傳、理解文物的手段,“但是如何讓這種大眾化的參與不僅僅停留在表層拍照打卡,而是轉變為切實的文化傳播,這或許將是今后博物館火熱背后的持久課題。”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